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4894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东渚中学物理组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粮食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各种有毒有害废物的污染以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更制约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背景与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

2、未来与希望。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1)普及教育和社会的需要。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界的最后阶段,从普遍性的角度考虑,对初中生进行基本道德、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是社会的需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每个公民依法都应当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的关键。2) 初中物理教学的特殊性。物理教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环境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联系。初中学生从小

3、进入初中学习后,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现实情况的差距。目前,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社会对环保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有关的统计资料和我们的实际调查不难看出,作为祖国未来的初中生群体,他们对环境问题中的人口过剩、环境污染等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科学的认识。环境意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对国家的重大环保政策还不够了解。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国情教育和环保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其与现代环境教育相适应。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途径中学物理教育有

4、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其实施过程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兴趣相结合。1) 寓环境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教学大纲充分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就是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还可以多种形式

5、和方法渗透“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在讲“乐音、噪声”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泉水叮当响、莫斯科效外的晚上等,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首曲子,大家体会到乐音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再结合头排糖厂发出的噪声,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比较,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结合生活中的重要典型实例,积极引导、增强环保意识。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

6、止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是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其中有不少涉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样能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头排糖厂酒精厂与头排中学仅一墙之隔,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深深毒害着全校师生员工,解决的办法有在生产设备上进行改良或搬迁,增高隔离墙,多种植绿化树。3)开展有意义的与物理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

7、活动。要使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社会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有赖于国民的环境和环保行为。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可利用每次课外活动时间和学校的一些相关活动时间,结合物理课所学的知识,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热点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形成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在言行中自觉、主动地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养成良好的有利环保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日益严重的环境问

8、题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我们的后代在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环境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科学、道德、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更高的要求。理物教师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关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环境知识和科技的进展,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利用教育阵地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

9、境教育,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环境教育东渚中学化学组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把环境教育开展起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通过多渠道、多种手段地在中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就可以顺利地在中学生中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造福于下一代。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教学是一个整体,各年级教学的内容,

10、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各年级的环境保护教育,必须用系统方法去解决。教育系统方法的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故我在进行化学科的环境保护教育时,把初中和高中各年级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宋筹划,综合出环境保护教育的特点和年级教材的特点,找出它们最优的结合点。环境化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与化学学科关系重大。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给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我的做法是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合理地运用教材的版面,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化学中突出空气和水作为主要知识点进行环境教育,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因此,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

11、方式应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其教育过程可以突出以下内容: 通过图示展示出自然界中空气与水的循环,让学生体会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1)让同学们了解污染清洁空气的原因是什么?它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的蓬勃兴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没有重视环保问题,使各种废气昼夜不停地排放到空气中,因而大气中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物质。例如发电厂、钢铁厂、炼油厂、农药化肥北工厂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以及千家万户的家庭取暖、做饭燃烧的煤等产生的废气烟尘,从而使空气中含有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成份复杂的飘尘粒子和各种挥发性物质,如氯化、氟化氢、氧化氢、苯胺类等有

12、害物质,这些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大量排放到空气中,改变了大气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2)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凝结、除水、渗透和径流等作用,不断进行着循环。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干预水的正常循环过程。例如:森林的砍伐、草原的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甚至造成沙漠化。随着现代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工业的突飞猛进,有越来越多的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茂长,从而过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 在中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硝酸、盐类

13、水解、硬水软化、炼铁炼钢、石油炼制和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只要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教育共寓一体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 2结合化学实验开展环境教育 控制论告诉我们,教育系统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一定教育功能的整体。在化学科的环境保护教育中,我分析了教育控制的对象除了教师自己外,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内容也是控制的重要要素。经过分析,我决定对教育对象-学生实施兴趣控制的方法,对教学内容则采取让学生实践为主的模式控制。这样,结合化学实验开展环境教育就是一种好的选择。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改进实验条件,深入环保教育

14、,让学生在设计实验中,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 如:用CO还原CuO时,过量的CO应以点燃的方式及时除去。 结合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SO2的实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SO2的危害性,并尽量减少SO2产生。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境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这种教育控制中的自控方法,使学生控制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这就能把自控转化为他控,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爱好。3把环保实验引进课外活动中 把环保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

15、,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实验:几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 实验用品: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胶管、集气瓶冰槽嵌玻璃屋筒、镊子、pH试纸、蜡烛燃烧匙、碳酸钙、盐酸(6moll)、铜片、浓硝酸、硫磺。实验需用时间:20-30分钟 (1)二氧化碳气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 联接好装置,在广口瓶中小心放入几块碳酸钙,再注入1520毫升6mdl盐酸,立即塞紧瓶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用排水集气的方法收集于集气瓶中,待二氧化碳完全充满后,取出集气瓶,然后注入10毫升蒸馏水。振荡,用pH试纸检验集气瓶内的溶液的酸碱性。 (2)二氧化氮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 选取一

16、个集气瓶作为反应的容器,里面放入几块铜片,然后加入约20毫升的浓硝酸,立即用一个瓶口向下的集气瓶倒扣于作为反应容器的集气瓶上。待大量棕红色气体充满上面的集气瓶时,取下上面的集气瓶并注入10毫升蒸馏水,振荡,直到瓶内颜色消失为止,用pH试纸检验瓶内溶液的酸碱性。 (3)二氧化硫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 在燃烧匙内放入少量硫磺,点燃后把燃烧匙置于集气瓶中。为了减少SO2的逸散,在瓶口处放置一块表玻璃并尽可能盖严些。待硫磺停止燃烧时,取出燃烧匙,注入10毫升蒸馏水,振荡,直至没有白雾时为止。用pH试纸检验内溶液的酸碱性。 (4)比较上述三组实验的结果 问题与讨论:上述的几种气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是很

17、容易找到的。象煤在燃烧时放出二氧化碳,有时伴随有二氧化硫产生;而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就含NO2。 4开展环境保护讲座 开展环境保护讲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见之于行动,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例如:警惕油墨中的敌人-多氯联苯。 先介绍多氯联苯对小白鼠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告之学生,小白鼠的肝脏便会肿大,持续喂养三个月,小白鼠便患有可怕的癌症,而这种化学物质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如人们朝夕相处的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的油墨中有多氯联苯。 通过讲座,学生认识到不可以用旧报纸、旧杂志来包裹芝麻糖、早点等食品。此外,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投影片

18、、录像片,以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形象,语言配合教学,能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育效果。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组织调查活动,事后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让学生在调查中提高写作水平。 5在测试题中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反馈是控制的基本过程,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环境保护教育中,反馈的方法其中一种是测试。在测试题中体现环境保护,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有体现。例如: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森林遭到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B、大气中CO2含量增多。C、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答案:(C)。 又如:下列情况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煤的燃烧;工业

19、废气的任意排放;燃放鞭炮;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 A、只有B、只有C、只有D、答案:(D) 从中考的趋向不难看出,已给老师和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在练习中加以巩固,深化理解,提高知识水平。在尚未设立环境化学这门学科前,要求中学生应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探讨解决环保问题的思路其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饶有趣味,又具有思维性的题目,既启发学生思维,又能解决环境教育问题。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运用多种方法去进行化学科的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有机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

20、育,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就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改善和提高我国的环境水下打下基础。环境教育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东渚中学历史与社会教研组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球具备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圈层之间是密切关联的。一种自然要素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其他环境组成要素的改变,从而殃及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自然的博大,使人类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密切关联,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凭借科学技术改造和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掠夺,使自然环

21、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地球是人类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园,如果人类失去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可说是箭在弦上。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地理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学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基础教育改革中用一门崭新的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代替了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科。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多学科,多角度地介绍人类社会地发展。七年级的课

22、程任务是将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时空和领域展现在学生面前,即以介绍人类社会生存空间,自然环境为主,但是与以往的地理学科相比,历史与社会不仅展示自然环境的具体内容,而且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细致的渗透到自然环境的介绍当中。在讲述世界海陆分布特征,大洲大洋的分布一课,以人地关系为主题:从海陆分布图,谈到“生命物质最早出现在海洋,陆地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从四大洋引申到水资源和海洋的赠予,使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如,在以探究世界人文环境为主的“世界大家庭”一课中,介绍世界三大人种时,突出由于生存环境差异等原因形成不同的人种,通过人种分布图,确定三大人种各自的主要聚集

23、地的分析,人类为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在外貌、形体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就更加明确。二、环境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与世界人口的过度增长密切相关。可见,环境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人地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人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在“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生活”的教学单元中,以中国和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

24、着眼,介绍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一部分中不是以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为要点,而是以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之下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为重点。因此,这一部分是阐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存在的十分密切的联系的一个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活的内容渗透进来。如在“稻作文化的印记”一部分中,先由学生解答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因为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十分相似,学生会联系自身生活地区的特点轻易的得出,湄南河平原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之下会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再由学生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水稻的种植过程,发现

25、种植水稻除了自然条件外还要大量的人口,精耕细作。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要种植水稻,而水稻精耕细作的种植过程又使得这里汇聚了全国87%的人口。这样的因果关系逐渐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极大的影响作用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人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但创造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创造,它是以适应性为前提的。人类只有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环境的特色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些使人类更好的生存、更快的发展的事物。比如,云南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民和他们依山而建的梯田。“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表使水稻的种植又变得难以实现。哈尼族人是如何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水稻的种

26、植呢?通过阅读学生得知是梯田改变了这一切。梯田变崎岖为小面积的平坦,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创造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解决了哈尼族人的生存,还成为哀牢山发展的一大资源。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慕名而来,一睹如画的梯田那美丽的风采。其次,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环境的恶化程度,以及人类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代价。长期以来,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万物的尺度,认为自然应屈服于人类统治,自然为人类所有,人类有权利使用自然。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今日生态危机的根源,当前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是现代科技的副产品。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单纯使他们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

27、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使他们看到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在介绍傍水而居的太湖流域居民时就可以做这样的安排。先讲述太湖孕育了周边22个城市,太湖不仅在古代是这些城镇的衣食来源,同时使它们具有了独特的水乡特色,而且在今天她仍然为它们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在去年“行政区划涉及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的太湖流域片,以占全国不到3%的土地面积、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但是,为了经济繁荣太湖人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00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污水32.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20.9亿立

28、方米。目前,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年排放量达53亿吨,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污染物总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我们为了治理太湖,使太湖重新美起来也付出了巨大的资金,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还没有给太湖流域的近4000万居民带来记忆中清洁的湖水。再比如,讲述内蒙古大草原的草原风情时,可以同时介绍草原的沙漠化以及所带来的“沙尘暴”,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内蒙古7880万公顷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积达到467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不仅严重危机内蒙古数百万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

29、接威胁着首都北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再次,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环境组织最初均强调训练与再训练专家及技术人员。但是,各国逐渐发现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而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的,除非人人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利于环保的事情可做。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去亲身体验,去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理解环境、关心环境,从而保护环境。所以单纯的课堂环境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做。在介绍了我国人口问题后,在课后让学生去采访调查,所

30、生活区域的人口在近二十或三十年中的增长,人口的来源、主要职业,以及这些人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环境、住房、就学等)。还可以在具体的课程后安排学生思考,这些人类行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安排学生组成环保小组,每星期做一次环保总结,总结这一周来本组成员所做的身边的环保行为,并评比“环保小卫士”,来提高学生参加环保行动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还得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每个人都应负起他对自然影响的责任。这些思想和行为应该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具有在人类的发展

31、过程中保育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多样性,并节俭地和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并保证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浅谈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华柏寿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从小培养爱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等是新课程教研教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每个物理教师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管见。一、挖掘教材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全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

32、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因此,环境教育是初中物理教科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也是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渗透的一种重要的理念或者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现行的新课程教科书中,不但有环境教育的专设章节和STS阅读材料,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而且新教材把更多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习物理知识的点滴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要牢记新课程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加以适当补充、拓展和更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时,笔者就结合镜面反射、看不见的光等内容,着重向

33、学生介绍了光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在讲到热学知识时,结合“水的故事”、“气候与热污染”和现在频频发生的沙尘暴,反常的气候现象等,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匮乏、气候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介绍电磁波和核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也阐明电磁波的泛滥正危及飞机导航,核电站的反应渣及随时可能发生核泄露都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环境问题的有机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做一个环保宣传的有心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时地给学生介绍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4、。二、立足科学探究,培养环境保护习惯物理课程改革突出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里体现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因此,教师必须立足科学探究,强化渗透环保教育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科学探究中,主要以物理实验为主。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操作规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注意仪器用品的摆放整齐,要强调实验的注意或禁忌,爱护实验室环境卫生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其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改进、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许多的物理小实验都可以从生活中就地取材

35、来完成,如用废旧的易拉罐制作土电话、针孔照相机;用注水的废旧灯泡制作凸透镜当放大镜用;用矿泉水瓶制作量筒,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等等,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强化了物理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如:在做电学实验时,反复实验后会产生许多的废旧电池,教师可以就废旧电池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废旧电池的危害: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锌、铅、镉、汞、锰等。据专家测试,一节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体内等,破坏人类生存的

36、环境,间接危胁到人类的健康。然后再介绍旧电池的处理,必须统一收集起来,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实现再利用,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导环境保护行动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堂教学固然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白然,从课堂走向社会。因此,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适时的开展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课外活动要具体、贴近生活,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学习完电功率一章后,笔者就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家里的用电情况,看看教室中有没有“长明灯”和“不停电扇”等,利用所学电功知识计算每天浪费多少电能。并组织所教班级学生成立节能监督小组,放学后检查每个教室有没有浪费电能的情况,并把情况反映到学校,纳入班级的考评中去。这样既为学校节约用电作贡献,又使每个学生逐步养成随手关灯不浪费能源的习惯。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渐进工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利用点滴的机会进行持续的教育。而中学生也处在由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以后的人生方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并最终内化为环境保护行动,起着犹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