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四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56-58页例1、“想一想”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1-3题。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2、。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归纳解题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1、回顾策略。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2、揭示课题。说明:我们已经学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
3、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忆三年级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1、运用步骤,感受策略。(1)呈现例1,了解题意。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的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
4、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的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之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
5、什么、能够先求什么。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的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引导观察,感受作用。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
6、便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
7、、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过程)(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 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时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验算法是
8、不是合理)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启发学生“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同学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 写出答案)(5)引导回顾,体验过程。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之间的联
9、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1)解答“想一想”。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一下。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同学来说说怎样检验?(板
10、书算式)让学生一起说答案。(2)比较异同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1)归纳步骤。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
11、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的四步: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2)交流体会。引导: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指出: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
12、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的找到数量间的关系。独立阅读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条件与问题交流整理结果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交流怎样检验回顾解决问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讨论“想一想”怎样解答学生解答回顾解题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说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体会三、巩固策略,
13、提升能力。1、做“练一练”第1题。(1)整理条件。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2)解决第(1)题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交流一下?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3)解决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
14、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分析啥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读题,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整理条件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5、1、总结收获。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指出: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
16、。家庭作业:练习九第3题。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学生作业板书设计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列式解答,算出结果检验结果,写出答案教学反思注:字体都统一成仿宋小四号。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2) 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46题。第(2)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整理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用
17、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解题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18、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呈现例2,让学生独立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是什么?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
19、2小时下降12厘米)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说明:问题是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和条件对应板书:?小时120厘米)(2)分析数量关系。引导: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和同学说一说,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不遗
20、漏下列的交流,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交流一种或两种):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从问题想起的算法: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多少倍,再求要多少小时;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
21、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指出:(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时;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3)列式解答并检验。解答: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在课本上。(学生列式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检验:最后请大家想想可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
22、并写上答句。交流: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可以交流不同的检验方法,确认正确结果)追问: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题结果?(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或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2、完成“想一想”。呈现问题:照这样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23、,找到解答方法。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这两个问题都要按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都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出同一类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后,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量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引导: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一下:你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体会?同桌先说一说。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小结:像今天这样的
24、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已知2小时下降12厘米,需要照这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出结果。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板书:列表整理和分析)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独立阅读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表里条件说明的意思。说一说不同的想法和算法用喜欢的方法解答交流是怎样解答的?说检验方法说要求的是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回顾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交流体会。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1、做“练一练”第1题。学
25、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元数对应整理。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指出:列表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本用18元,能求出每本几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果;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都需要先求每本几元。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要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学生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学生独立解答。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1、总结交流。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第6题。学生作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2小时12厘米?小时120厘米12小时?厘米列表整理和分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