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应解决八大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应解决八大问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文4317字,修改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应解决八大问题莫开伟李江权蒋宏斌摘要: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身处艰难的广大农村地区,其经营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较多,而且要承担繁重的政策支农任务,实质在夹缝中求生存。然而监管当局和行管部门制订的一些监管规则和意见,过于严苛,甚至有些脱离客观现实,主要表现在涉农信贷、岗位轮换、监管评级、审慎监管、所有权归属等八个方面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影响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监管当局和行管部门整体监管效能的发挥。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监管问题 岗位轮换 监管评级、贷款规模管理 这里所指的农
2、村中小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社、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她们是服务“三农”主力军,承担着“商业经营”与“政策扶持”双重职能;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盈利水平、信贷管理能力及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围绕加强监管、降低风险、稳健经营,监管当局和行管部门制定了若干监管规则和指导意见,但一些规章制度执行效果欠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觉得“身体不适”。出现如此局面,与监管理念、监管政策及监管行为上的误区有一定联系。监管当局和行管部门应对此认真反思,解决好八大监管问题:解决好“涉农信贷”问题,放弃不切实际的信贷考核指标,克服“好高骛远”倾向。扶持“三农”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对农
3、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监管上陷入了“质量与效益共存”、“商业信贷与政策业务共赢”的误区:不管是监管当局还是行管部门,在涉农信贷上都存在“一厢情愿”行为,企图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打造成解决“三农”资金问题的“救世主”,先是监管部门提出“两个不低于”即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后是行管部门提出“两个不低于”即当年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率不低于98%。而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及农民信贷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一是小额农贷需求量大大减少,二是农民长年外出务工或改变通讯方式,贷款本息很难按期收回。这一切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中陷入无所适从境地,要么干脆不放贷款,小心翼翼不突破监管红线;要么
4、不把监管红线当回事。这种考核方式,迫使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弄虚作假,也造成其信贷经营的困惑。对此,应坚持从“三农”信贷实际需求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出发,充分尊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中主动权及对客户选择权,减少行政命令,消除“闭门造车”的不切实际信贷考核指标;同时,监管当局和行管部门应利用政策“窗口劝导”、提高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式,调动涉农信贷积极性。解决好“岗位轮换”问题,改进不利于工作的轮岗制度,克服“走马观灯”倾向。没有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就难以杜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发生。而为了减少案发率,提高内控水平,监管当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案件防控、落实轮岗、对账及内审有关要求的意见等
5、,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重要业务岗位、轮岗年限、轮岗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委托会计轮岗不超过2年,轮岗率100%;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轮换不超过3年;一线临柜人员轮岗不超过1年。这种指引在具体执行中走形变样,被当成了强制推行的制度,导致与现实工作严重脱节:一是现有员工年龄老化,尽管近几年通过考试招录了部分年轻大学生,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给员工轮岗带来困难。二是轮岗过于频繁,不利于工作开展;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变动过频,增大了信贷工作盲目性以及贷款回收的难度;导致客户流失,不利于经营发展。三是轮岗过频给工作人员家庭生活带来不便,增加了生活困难。四是靠轮岗来杜绝案件和提高内控能力,属于“事后诸葛”,不能防
6、患于未然。五是基层高管与员工对频繁轮岗颇多微词,抵触情绪大,影响工作绩效发挥。为此,对岗位轮换应坚持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出发,监管当局不应做硬性规定;把防范案件和提高内控水平的重心放在督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制度设计和落实上,并督促其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做到案防关口前移,防微杜渐,消除“马后炮”行为。解决好“监管评级”问题,制定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克服“生搬硬套”倾向。监管评级是检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监管当局为全面掌握农信社风险状况,印发了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从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等五方面分若干定量与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7、,根据得分高低分为6级 16档。这种评级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过于死板,难以体现地区差异性,也无法体现经营进步度,挫伤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性。二是各大类经济指标中的定性指标缺乏具体评价细则,主观随意性大,评级结果有失客观公正。三是评级结果与监管措施不配套,监管当局难以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即便评级较低的机构也难以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其产品和业务活动进行限制,评级实质意义不大。四是监管评级指标没有涉及农村信贷环境、客户资源状况、员工综合素质等“软性”指标,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潜力。为此,应改进目前监管评级方式:一是对评定指标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体现不同经济地区差异
8、性,从而反映监管评级社会真实性。二是设置若干综合反映机构生存环境和潜力的软指标,并对定性指标设定具体评价细则,消除主观随意性,提高评级权威性。三是解决监管评级与监管措施脱节问题,依据评级结果实施不同监管手段;并将结果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薪酬、股东分红及高管业绩考核、提拔挂钩,让监管评级产生应有的威慑力。解决好“条块监管”问题,坚持增进监管效能原则,克服“政出多门”倾向。当前,主要有两个部门负责对农信社监管,省联社负责日常业务监督与指导,监管当局负责经营合规与风险监管;由于双方立足点不同,监管政策很难协调一致,在具体监管事务中政出多门,存在不少矛盾,造成某些监管措施抵触,影响了监管整体效能发挥,也
9、使基层农信社陷入两难境地。如对农信社监管评级,行管部门与监管当局缺乏有效合作,各自为政,造成评级指标和评级方法差异较大;行管部门侧重经营成果评价,监管部门侧重经营风险评价,导致评定指标不同、标准不一,其结果大相径庭,行管部门评级结果往往高于监管部门评级,使监管评级缺乏应有的作用。在对基层高管人事任免上,省联社往往提拔任命后,再由当地监管部门履行行政许可和审批等后续事项,导致监管当局无法发挥行政许可事前“把关堵口”作用。为此,省银监局与省联社应充分沟通协调:首先,在监管理念上形成共识,以促进农信社稳定与发展为目标,形成监管合力。其次,在监管政策上应相互融合,避免抵触,增强监管活力。再次,在监管行
10、动上保持默契,确保监管激励与处罚尺度一致,增强监管效力。解决好“审慎监管”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监管原则,克服“越俎代庖”倾向。监管当局应秉承“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不能偏离监管方向,出台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指引或意见,应遵循资金“趋利流动”的经济规律,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自主选择资金投向。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越俎代庖”倾向:如“三大工程”、“两个不低于”、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等等,政策色彩浓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即使明知亏损,却不得不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这些政策指引既背离审慎监管初衷,又加大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和负担,还让其产生
11、心里抵触情绪;如此,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阳奉阴违、采取调账等弄虚作假手段迎合上级。为此,监管当局应摆正位置,学会换位思考,转变监管理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监管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非现场监管上,放在信用社风险预警和管控上;减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干预,把一切经营决定权交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杜绝一切不切合实际、掣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政策指引或办法,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使其大胆灵活地开展经营活动,全面提高经营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解决好“改革速度与质量”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克服“目标错觉”倾向。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到了深水区,特别是
12、农信社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当前农信社通过政府置换、股东购买不良信贷资产等手段改制成农商行,实现了经营轻装上阵;但同时也造成了改革目标错觉,不管是农信社还是监管当局都觉得改制成农商行是理想选择,于是出现了农信社和监管当局追求农商行改制数量的现象,使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农信社被“赶鸭子上轿”。同时,也使改制后的农商行“名不副实”,形改神不改,法人治理结构“徒有其名”;由于仓促上马,缺乏固定资产公允评估,也造成农信社资产流失。为此,农信社改革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消除“拔苗助长”行为,做到条件成熟一家改制一家;同时,坚持“多条腿”走路方针,允许农信社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改革道路,实现改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3、,构建适合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金融运行体系,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焕发生机和活力。解决好“所有权缺位”问题,坚持企业化经营原则,克服“官办”倾向。现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直没摆脱行政化窠臼,特别是农信社虽历经改革洗礼,但没突破“官办”怪圈,就连从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农商行或农合行,行政色彩依然浓厚,所有权问题悬而未决。改制后的农商行,名义上实行了股份制管理模式,但农商行到底属谁的,经管管理者为谁负责,仍处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状态。所有制不明晰,改制就无法彻底,也难真正展现活力。比如改制后的农商行,由于所有制缺位,高管的选拔产生由省联社安排,难以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预见,过几年信贷资产风险和其他风险又
14、会越累越大,最终难免陷入经营“泥潭”。可见,农信社改制核心在于解决所有权归属问题,建立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依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此,当前农信社改革应大胆突破所有制限制,打破“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引进民间资本,成立私营业主或信用社员工控股的民营银行,彻底解决农信社以及改制后农商行(农合行)的所有制缺位问题,厘清经营权责,从而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进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解决好“贷款规模管理”问题,坚持有利于搞好资金运用原则,克服“信贷供需脱节”倾向。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除受存贷比控制外,还有央行信贷计划控制,这种“按月季分计划”
15、的贷款管理模式对农信社信贷投放造成不利影响:一是与农村信贷季节性需求脱节。农信社信贷投放具有明显季节性,农业贷款大都集中在上半年,尤其集中在一季度。这种脱离“三农”信贷需求实际的贷款计划控制,影响了农贷及时有效投放。二是与农信社全年经营目标脱节。受央行计划制约,导致农信社出现“有规模无项目,有项目无规模”的尴尬局面。加之农信社存贷比普遍偏低,再受规模制约,有资金不能放贷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信社整体经营效益受到影响。对此,央行应根据农信社信贷供需特点,坚持方便农信社信贷投放和提高效益的原则,增强贷款计划管理弹性:一是按年确定新增贷款规模,使农信社保持信贷主动权和灵活性,实现贷款规模、贷款项目与贷款资金配套。二按新增存款确定新增贷款规模,激励农信社抓存款的积极性。三是以存贷比确定新增贷款规模,增强贷款规模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四是以经济区域确定新增贷款规模,允许本市各县农信之间信贷规模进行有效调剂,促进区域整体贷款供需平衡。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地址:湖南省怀化市环城路三眼桥市人大旁邮编: 邮箱:Mokaiwei9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