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智慧.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智慧先圣老子,以其至高无上的视点,著书道德经五千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象一座宝库,闪闪发光。历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接引致理、阐说精华,各家注本层出不穷,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难得一见的文化现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道德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精髓,千古绝唱。本文,就以这两句话为中心,探寻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和谐话题。话题一题解一 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聃,生于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曾任东周王朝的守藏之吏,后辞官退隐。应
2、函谷关关令尹喜之请,著五千言道德经又称老子。金莲正宗仙源象传老子传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苦县濑(lai)乡曲仁里人也(今属河南鹿邑)。母孕八十一年,生于殷武丁之九年岁在庚辰(武丁二十四年为庚辰年)二月十五日。生而须发皓白,故世称老子。指李树为姓。历殷至周,文王聘为守藏吏,武王克殷,迁为柱下史,昭王时西入流沙,至幽王时复还中国。孔子尝问礼焉。老子告孔子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注,此句经历代阐释,演变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格言。独善其身者,修身、齐家;兼善天下者,治国、平天下),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退,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
3、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zeng捆绑),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见周衰,遂去之。函谷关,关令尹喜善望气,见紫气浮关,知有圣人至,乃守关侯之,遇老子驾青牛车将西渡关,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难你)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道德经,授令尹而去,世莫知(其)所终。二 道德经:道,是元始之无,是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终极起源,是我们从多个层面追根溯源的至终无前。这个元始之无,按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呈现的意境,强强而言,可分为道的元始稳定性和道的祥祥生化性(两者是总体大本与从体小末
4、的关系),都是道的“大范畴”;其稳定性的延伸,就是各个层面(天地人)的大常态;其生化性的延伸,就是各个层面的演化、创新、一轮又一轮的更加大美好。德,只要说德,就是在万物之中的人类层面,就是有思维的人类站在人类层面,对人类之先的道、天、地、万类的感悟、认知和遵从。也就是道之在我,也就是天、地、自然、最佳、常态之理居于心中。经:纵为经,横为纬,若南北为经,则东西为纬。“经”与“道德”相连,就是道之理(道之常态、道之生化)深入千行百业,而形成的千行百业大常态;或者说是道德理念主导下的(在)千行百业,经,也就具备了内蕴丰富的“经典”之“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做,或叫老子、或叫五千言。是老子将思
5、维延伸到至高无上的大道境界,再回观俯视,说天、说地、说人类、说家、说国、说天下,而形成了五千言道德真言。道德经是将大道的常态性、稳定性、生化性、自然性,渗和到家、国、天下的民生、民俗、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诸多领域的(最佳)模式描述。是人类与大自然,最佳依存模式的理论总汇。是现实人生在十字路口抉择最佳的终极底蕴。论其纵,从元始之无到元始第一、再到二、三、万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一览无遗;论其横,天、地、人、我,家、国、天下,政治、军事、民俗、养生,一道贯通。短短五千言囊括了人类生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在道德理念主导下的常态存在模式。是一部蕴藏、汇聚、承载中华民族千古深(神)韵的至上宝典。
6、三 呈现。老子言说的大道千古存在,就像太阳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发光”,只有乌云遮挡光辉,只有我们远离阳光,没有太阳失去光明之说。道德经是承载元始大道意境的载体之一。据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华夏民主思想的先河老子道德经洗尘录一书载:秦时韩非子,西汉河上公,东汉葛玄、王弼,唐时魏征、傅奕、吕洞宾,都有道德经注本流传;唐至五代可考者近二十家,仅开元唐玄宗就有三个注本;两宋及元代,注释可考者四十余家,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均有注本流传;明代可考者三十余家;清代注疏可考者近五十家;清代以后注疏者百余家。仅最近几年,就有多家注本问世;释解后人,还会层出不穷。历代注家,数不胜数,从政治、军事、哲学、仙学、宗教等多
7、个方面释解,呈现大道意境,在中华历史上形成了难得一现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华夏族人,感知到了自己文化(道德经是文化的精髓)的博大精深、终极底蕴,所以尽最大努力、尽最大可能阐说中华大道,将大道意境【稳定(和)、生化(祥)两个方面】全盘托出,呈现在世人面前,任由世人: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或作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或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慰藉心灵;或作为一种至高境界,在行为过程中与之参比;或作为一种常态模式,在行为过程中努力争取;或作为开拓、进取中的中流砥柱(蕴)不离不弃;或作为拨乱反正之“正”、返本还源之“源”而加以匡正;或作为第三方(个人、团体、国家)平息争执双方的天理大据;四 全人类。泛指在地
8、球上生存着的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无论黑白种族、南北地域,只要是人,就属于人类,只要生存在地球上,就是全人类范畴。老子道德经作为一部经典,虽然诞生在中华历史上的春秋末期,距今三千年,但,老子所阐述的大道意境,则是天地起源、万有常态,或者说万物人类,只要想达到天长地久、常态祥和,就一定需要老子道德经所呈现的无上意境。老子道德经是总览天地万物,是合和人类自己、合和人类与天地、合和人类与自然的思考结果、致理名言。也就是说老子道德经从一诞生,就立足于全人类,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大融合、中华和平大崛起的背景下,老子道德经才真真正正的迎来了与之内涵相匹配的大时代,只有立足于整个全
9、人类的宏观总览,才有可能服务于全人类。事实上老子道德经,早已是中华文化译成多种语言,走向多个国家的经典之一,早已被世界上的多个国家所认同。五 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意思是说真正的大,是无疆无界,视野消失了、思维到了极限,还仍然找不到边际,大的不遗一粒尘土,大的将“我”纳入其内,大的就在我们身边。六 智慧。智:计划、筹谋,思考一种方法,达到某一目的。目的光明磊落,方法就叫韬略智谋,目的龌龊肮脏,方法就叫阴谋;慧:是含有人类天性的思考与抉择。智慧:就是对人类生存的长久性、渴望稳定性、追求美好性、百岁人生的短暂性、生老病死的现实性、天地人的共生性、时间的唯一占有性
10、,等,多个方面的全全思考之后,从而在常态护守层面、在失常态的回归层面而形成的文化、理念、方法;智慧是伴随人类的大主题:和平、稳定、长久、发展的计划和筹谋,是给人类带来和谐、稳定、更加美好,带来祥和永驻、阳光普照方式方法;它始终是伴随人类的正能量。话题二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道概念一 道。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元始之无,是先天之虚。元始,是初始之前、开始之先,是体之前、是气之前、是质之前,是人类之前、大地之前、长天之前。试想一下,在
11、大人类之前、大地之前、长天之前、气质之前,大太空、大宇宙是个什么样子呢?茫茫太虚、玉宇空旷、致虚致无、致简致朴、廖阔无际、空洞虚位,一气不存(本无一气)、一尘不染(本无一尘),守无不有、元真不杂,空空然虚位常在,本本然独立无朋,大无辽阔,自自然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即道。无论怎样思维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是在形体上打转转,只要思维再向前推演一步,就进入到“无中生有”的境地。此“无”就是道。【中华文化中正、客观,并非唯心臆断】中华老子,感知到了现实中,道路的普遍共用性、稳定常态性,广利无弊性,无处不在性、连接千家万户性、用中华文字中的“大”与“道”,来
12、命名这种最最元始的无状之状,“大道”之名,横空出现(世)。惊天地,泣鬼神,将人类寻根的思维空间,推演到了终极境界,把万物的根与本、人类文化的终极支撑,呈现在世人眼前。我们是站在人类的层面上,感知老子的大道意境。也就是说,从元始的大道境界到我们身边的这个物质世界,期间存在着漫长漫长的演化过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习惯上,我们把“无”分为真无和虚无,把“有”分为虚有和实有。“道是先天之无”,这句话就是说,在人类思维的层面上,只要超越了形体,就属于道的意境。二 道的特性【注,道本真无,没有特性,有特性就不是真无。我们人类,要想了解、阐述、要想追寻我们的起源,就一定要借助人类的思维、想象、语
13、言、文字、形式,才能阐说这个真无的“概念”,也就是说要强强的、或者是扭曲的引出几个“把柄”,才能给你一个说法。说的恰当,落入虚无,说的不恰当,形如隔山探海。也就是道德经开篇首言:“道可道非常道”。【“把柄”就是强强阐述下的“特性”】道的稳定性。道是元始之真无,就是一个“空”境。千古、万古、十万古、亿万古、恒定不变,长空长寂。无一炁、亦无一质,更无日月循环,气荡尘扬。【各位读者,耐下性子,往下思考】道的生化性。【稳定性与生化性,在阐述道的大课题下,并不矛盾,是大主体与微从体的关系,比如人的大静止状态和静止状态下的眨眼之间】元始之境,是一个“空”字,不可否认,而我们身边则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
14、相荡、日往月来、四季更替、星辰共融的物质世界。就单说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头顶长天、脚踏厚土、呼吸相含、“盗”万类而生存。也就是说从“空”境,到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层面上,确确实实存在一个漫长漫长的生化过程。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炼语言,来表述这一生化过程,万物起源。站在人类层面上中正、客观的仰望太空、探问起源,的的确确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演化过程。三 道性延伸。我们是站在人类的层面上探寻起源。也就是说,虚空大气、日月天地,早已在有人类之前就已经在太空形成,是人类无法、也不能丢弃的实有存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元始之无(道)是天地万
15、物人类的总根源。当我们人类正视太空、探索自身生存模式的时候,也不得不在人类思维的局限内,以人类、地球、天空为捷径视线,窥视太空,由此而形成了以天、地、人,为参照的人类文化(文明)。这里所说的道性延伸,就是在大太空从无到有的气、质、形、天、地、人的生化过程中,对道性的承载与彰显。在延伸一步,也就是,大道、天道、地道、人道,在人类生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的生活面和人类的创造面)的存有和体现。【说到这里,话题才从虚无的层面,进入到我们身边的实有层面】道的稳定性,彰显在大太空就是天地人共存,就是天地人日月星共用一天太空;延伸到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就是长久存在、稳定安泰,就是常态模式,长远思考,
16、就是你我他共融;道的生化性,彰显在大太空,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延伸到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就是良性大循环、就是发展、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更加大美好。共融为和,“益生曰祥”(道德经语)。综合,道性的延伸就是祥和,在天为长久,日光月明;在地为地久,大承博载;在人为厚道,谦和博爱、积极向上;在夫妻为互敬、包容、忠爱、白头到老;在家为和睦,家和万事兴;在社会为政通人和,其乐融融;在国家为国泰民安,走向富强;在天地之间为风调雨顺,四时正为;在人世间为天下太平,共同繁荣。四 道境杂说我们的周围有天地万物,有太空虚有,有你有他有大家,有家有国有天下,是一个万类并存,百态共生的物质世界。人是大太
17、空在这个时空点上的灵灵类种,是“依仗”、“盗用”天地万物而生存的百岁人生。人类在“依仗和盗用”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形成了好多个链锁循环,参与链锁循环的主人总和,就是人类社会,就是百态人生。之所以谓之百态,就是参与支撑同一循环中的不同人生和参与支撑不同循环中的不同人生的总和。由于环境、需求、认知、理念、观点等等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对某一物象上的认知差异和需求差异。对于大道也是如此:元始真无是道;元始虚无(混元一炁)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有道;地有道;人有道;物有道;政有正道;商有商道;盗亦有道。习惯上,百姓口头上的道,就是数道合和后的通俗之道,内蕴宽广、博大,头头是道,话粗理不粗。五 阐道者说 人
18、生百岁就是人生过往,人要生存总得有个立足之地,小者经营自己家庭,大者经营团体社会。在世人人,或务农或务工,或经商或经政,或为文或为武,千行百业总是人在其中。道是万有之源,是中华文化之根,是全人类的致理共有,当我们想要阐说这个人类瑰宝的时候,在思维上一定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职业、甚至要超越自己的国度,全面、中正、客观的将大道意境全盘托出,摊放在世人面前,任由农工商政、文武大众、世界学士,引领到各行各业,比如清水甘霖进驻千家万户。若反之,以一家之“水”,而试图释解大道,则如见一滴而说大海,其结果可想而知。先将大道意境广布天下深入人心,随后百业兴旺有根有据顺理成章。老子道德经就是如此,五千言,不离
19、道境,或寻道、或悟道、或证道、或阐道,或守道、或用道、或引道、或合道,或早服、或回归,或破疑解惑、或和大怨,或浊以澄静之徐清总以大道常态为圭旨,承袭光明,立言立说,正能育人。话题三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万物起源说万物起源,是人类的一大课题,在人类的文化形式、理念成型、行为抉择层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思维,超越物象,把想象空间延伸到最最元始的终极境界至高无上,也就是站在“大道”境界,言说万物起源。因为我们人类生存在我们眼前实有的这个物质世界,所以从无到有一定有一个演化过程。老子把从大道
20、真无到万物实有之间的演化过程,强强化分为道、一、二、三、万物,几个层面。几者代指 道,是元始真无;一,是初始混元一炁;二,是阴阳二气;三,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气“组”之一,名谓之“三”,实则复数,无记其数。道是真无,一二是虚无,一二亦可谓之虚有;三也可归入虚无(虚有),也可归入实有。三即可释为虚无之气,亦可释为实有之体,亦可归入万物之列。当“三”泛指阴阳交合所生之气,居于万物之中之时,则与(万)物相依存,无三则物不生,无物则三不存;三可以形象的比之于阴阳组合下的八个卦象。几者的关系 大主体与小从体的关系。大主体内蕴道的稳定性;小从体内蕴道的生化性。“道生一”就是 大主体“道”生小从体“一
21、”;上一轮小从体的生化性,在久久久久的时空“静化”中,又在自自然然的孕育着新一轮的生生化化。相对于下一轮的自然演化,上一轮的小从体生化性,就成了下一轮自然演化的大主体稳定性(母体)。“一生二”中的主体“一”,就是“道生一”中的小从体(子体)。以此类推。【大与小都是相对而言,是人类为了阐明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大道生小一;大一生小二;大二生小三。大道生小一,道与一共存,比如天与地,地与万物。以此类推。道、一、二、三共存合和而生万物;一内含道,一外有道;二内含一隐道,二外有一有道;三内含二隐一蕴道,三外有二有一有道;“三”为阴阳组合(比如卦象)之气,得道、一、二之合和影响,自自然
22、然化生“万物”实体,万物之内负阴而抱阳,隐一蕴大道,万物之外,有天地日月大气辰星。【注,正确的思维,关键在于中正客观,当我们把这个演化过程,还原到久久久久,久的不能再久的时空当中,就好比沙滩生草、溪水生鱼。都属于大自然的正常造化。】人类在追溯万物起源的进程中,只要正视人类自己、正视人类周围、正视人类生存的这个大自然,人类追溯的脚步就无法只停留在有形体的层面,当追溯的脚步延伸到形体之先,就进入到虚无空寂领域(形而上学),只有追溯的思维延伸到真无的领域,才算是思维的终极。唯物也好,唯心也好,只在中正客观、居理推演,不以主观臆断为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万物起源说,是一个中正客
23、观的说法,由于它囊括性太隐,概括性太强,很容易使人望而生畏。其实是出自大手笔,千古正论,无可辩驳。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主体生化小从体,大稳定支撑小发展。现实中的稳定与发展,有时泛指一个事物,似乎没有大小之分,其实,是有虚、实层面上强大、雄厚的稳定做基础,支撑着实实在在的飞速发展。稳定曰和,“益生曰祥”,稳定与发展的完美合和,就是现实层面上的祥和。话题四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虚实关系说虚实关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话题,又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话题。之所以被忽略,其原因是将虚实分开,言实不言虚,言虚不言实。客观而言,现实中虚实不可分开。【注,泛指理论上的虚与实】一 “道生一,
24、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之外有虚空,虚空包容万物,是万物生长、舒展所必须的空间存在。假如没有这个空间,我们可以参照化石现象,思考结果。结论是万物依仗虚空而自由活动、自由生长。二 道德经第十一章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万物自身有虚实,天有风雷日月,地有寒暑燥湿、树有呼氧吸气光合作用,人有五脏六腑日夜劳作、脉内气血周流贯通全身。人就是一个实与虚的完美再现之例证三 我们把这个虚无延伸到现实中的文化、理念的精神层面,把实有延伸到的现实中的物质层面,两者仍然是相辅相成,失去一方
25、等于失去自己,夸大一方等于自残自己。比之一间房屋,其本身就是虚与空的结合体,就内空而言,若偏执于空,空无一物,则无生机可言,若偏执于实,积满杂物,则失去“空间”往来之用;比如人,若失去理念则形如走兽,广有理念而无行动,则空空如也一事无成;比如人之经脉,若被“杂物”填满,则气血不能畅通。四 虚无的理念,需要实体的承载,才得以彰显;实体则需要文化理念的魅力才得以长久存在。人类为了探寻这个生存理念付出了太多太多。话题五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动静关系说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这个从无到有的万物起源说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关系,动与静。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6、”,短短几个字,内蕴广大,存在着虚“体”层面的动静关系、虚与实体层面的动静关系和实体层面的动静关系。一 虚体层面的动静关系。道生一,道为大体为静,一为道之生体,为动,一可以再动而生二,亦可回静而归道(虚还道)。一生二,一为“大”主体“静”,二为“小”生体“动”,二是携“动一”之动,而成的再动之体,所以就一生二而言,一为静,二为动。此处论说的二,是一“体”之虚,即是一之子“体”动,亦是三之母“体”静。当此时的二(一体之虚)再与“道生一”之“一”合合,则大太空中阴阳备亦;二,即可再动而为三,亦可得静而归一还道(神还虚、虚还道)。二生三,在二生三中,二泛指一与二,也就是阳与阴。二内含一之“小”动、和
27、二之“本”动,再动而为三。由此再思考这个生化过程,则二又为“大体”为静,三为再生之体为动,三是复数(体),比如阴阳组合之八种卦气。三生万物。单说这三,也可得静而回归二、还原一(气化神、神还虚),亦可携一二之动再动,形成参差不等的阴阳差别,而被人文的命名为四象,相应于地球,则南北东西八方定亦。不同的阴阳组合“三”,作为生化万物之“先天基因”,再恰合具备、阳光、大气、温度、湿度、土壤等先决条件,再综合地球上气候、温度、地域等之差异,成就万物生成于四面八方。万物再得一呼吸冲气,营卫、调和于一身,则和体繁衍,生生不息。【说明:大太空是一个立体生化的空间,我们的阐述的着眼点,是天地人万物,一轴线,所以三
28、生万物之时空,天地备矣。事实上天地的形成亦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化程序之列。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文字至简,内蕴无限。此处皮毛释义,未必得当】。二 虚实层面的动静关系。在整个大太空的生化过程中,只是各层主体的小小在层层生化。静中动、动中静,一轮又一轮,动中动,动中再动,一动再一动。动者,远离空、静、真,则虚、气、质,生矣。再动者,远离气质虚之清、明、通透,而损为浑、浊、乌黑;再再动者,浑浊凝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浑浊凝聚为实,则形备实有,实体成矣。清、明、静、空,虚“体”妙有为天,重者凝结、汇聚成地。比如这蓝天生白云,在自然
29、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白云或可回归蓝天,亦可化为乌云。设想一下,乌云若不回归蓝天,而是凝聚成团,将是个什么样子。【此段论说只停留在思维层面,有待争论修改】。三 实体层面的动静关系。天地人三才并立、气质形一道贯通。我们人类从一诞生,就呼吸长天,依托厚土,是与大自然合合依存的灵灵类种。到了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时空层面,论说动与静,就有了(一)两体之间、和(二)一体自身的动静关系。(一) 两者之间的动静关系。其又可分为与两个方面。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动静关系,比如天和人、地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并立,母与子相依相存;天无私覆,包容万类,春夏秋冬沐容颜;地无私载,不遗一物,昼夜循环八万里;子无母不有,母无
30、子不续;子得母韵而立,母得子尊而安;两个个体之间的动静关系,比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动静关系。当我们把人类的生存主题(体)【和平、稳定、长久、发展】思想和人类的天性【有思维、可损益等】,综合的全面的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动静关系的时候,其结论就是相互之间的依存、借鉴、利用和关怀。依存就是相互依赖,相互依靠,借鉴就是“参天法地”、就是“见贤思齐”、就是“取长补短”;利用就是在不损害他(体)人的前提下的“拿来我用”,或者是在天理大爱、公平交易、合理报酬下的相互利用;阴符经云“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就是对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盗用”关系的定位;关怀就是相互之间的平等、互尊、互助、体贴、呵护、关爱等。此
31、两者之间,是人类社会活动之基础,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只要我们人类有生存有活动就得面对这种动静关系。(二) 一体自身的动静关系。这个动静关系是动内含静、静内含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被一个“动”字,或者一个“静”字,所忽略。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确实需要把这种关系忽略。比如说人之静,往往忽略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往往忽略了人身体内的气、血之运行,脏腑之肌理。现实中,忽略不等于没有,也就是注重、正视这种实事求是的人文品性,才造就了中华民族在诸多领域的千古辉煌。比如中华医学、中华养生学、中华天人合一说,等等。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
32、柔,驰骋天下之至间,无有入无间”;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等等等,都内蕴着多个层面的动与静。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以算是对动静关系的精辟论述。动与静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关系之一。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美好生存的一大课题,在人类的健康层面不可缺失。话题六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多与少之关系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还可以牵强的引出一个多与少的关系。“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我们眼前的这个物质世界,回观太空,三才并立群星闪耀,日往月来云天纷呈,是大自然在自自然然的状态下,在从无(道境)
33、到今的时空历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既然是自然作为,又是人(我)之先天,所以就不存在人为的多少之争。尚若我们只在人类层面,把人生的财富、名利、病患做一个从无到有的心态总结,结论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少则得,多则惑”。其结果就是“余食贅行”(二十四章)。从少到多,有一个“积累”过程,老子说“执古(千古存在)之道,以御(驾驭、处理)今之有”(十四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二十六章)。人的一生若追求致理、关注社会,再把这个积累过程,经营的如天如地光明坦途,则又如老子所说“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反之,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
34、,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疑惑就更加多矣。“少则得”,人生在阳光下经营,在坦途中追求,来实现从无到有、从一二到多多的人生积累、人生目标。在习惯的思维上,存在一个“度”的说法,就是因人而异的“适可而止”。比如,一间屋子,一无所有时,毫无生机,被实物塞满时,又会失去居住的功用。而在百姓的俗语中,还有一句“多多益善”的口头禅,被很多人信口拿来当做“越多越好”。其实“益善”是有益于人类完美生存的善良之举,“益善”者,是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有责任之人,最起码不是招惹祸乱之人。所以“多多”之财富,必须在依聚“益善”之人
35、的前提下,才不至于“惑”。 多多益善,是社会正能量。我们社会的百态人生,可以看做是一个大平面,人类从眼前的现实生存到更加美好的生存,是一个螺旋式的提升过程,多多者益善,是这个螺旋式整体提升的其中一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说了半天,还是要回到“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有担当”的话题上,还是要回到谋求人类常态过往的大道境界上。话题七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天地致理人,是天地间一物,是可动可静、可损可益的生命之体。人,由于具备思维的天赋,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过去的功过得失,思考未来的方向抉择,思考的结果最终就是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完美生存。人类的周围是天地万物、虚空自然,是成就人类
36、完美生存,不可忘怀的必备因素。关注天地大象,借鉴天地致理,参比百岁人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不变情结,根深蒂固。 天长地久说。道德经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人类)与天地,相比其各自占有时空,确实是天长地久。单就人生而言,生存过程中的身体劳累、精神耗损,确实是关系自身健康、生死历程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现实中,“天长地久”之理想与“自生”之间,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就看何人、在何地、如何把握,但是,把天长地久之境界,接引到人类生存领域的各行各业,确确实实是中华民族共同追寻的大目标。 天地不仁说。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读zo
37、ugou走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时使用)。”按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和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来综合理解,仁、义、礼,是在有迹可寻的行为层面,“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失大道,在大道常态层面,无声无息、无痕无迹的滋养万类;也就是天地不失本位(天地定位)的大常态;也就是天地无情;相对于人类层面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延伸到现实层面,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境相通,不因个案而法外开恩。 天地常道说。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天地尚不能将失常态状态下的狂风
38、骤雨,维持长久,而且是人呢? 天地橐(读tuo指风箱)蘥(读yue,指鼓风吹火用的管子)说。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被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有空气填满,静态之时,一团和气;若被“某一外力”打乱,就像鼓动的风箱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气流的产生,“一团和气”的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常态状态下的因果互根,环环相生。 天地相合说。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间所发生的自然现象(比如,风雨雷电,春夏秋冬),是由多种因素合和而成,这多种因素探究其源,皆归于天地。天不失其道恒定运化,地不失其德蕴化承载,天地匹配以成春夏秋冬,而显风湿燥寒,比之天之干
39、,配地之支,而六十甲子成矣。天地相合,也含有天体共融之义。天体共融、天地匹配谓之和;以降甘露,就是天地化生的一轮又一轮,“益生曰祥”。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就是天地祥和。天奉其长,地奉其久,则天长地久;天奉其安,地奉其泰,则天安地泰;天地定位,则山泽通气、风雷相荡,水火不相射;天地相合,则四时应节,其结果是风调雨顺,万物昌隆;农家应天时而耕种,则得春花秋果;谋事者,审天时、察地理,以求最大功效;天地自然说。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太空在自自然然的状态下,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化生一轮又一轮、一层又一层的气、质、形。从我们人类的
40、角度,回视(想)太空,从无到有,确实存在一个生化过程。大太空中的这个生化过程,就好比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应节,发芽、开花、结果,在不同的季节,把不同的物象诞生【说明:以小比大,带有很大的偏差性】。再说这自自然然,最最元始的大太空,本无一粒可“染”、本无一力可“用”,只是在久的不能再久的大太空中,慢慢生一、生二,再合一二而生三,自然者,自“燃”也,比如天地日月,数者合和而化生万物。为数者,不带有一丝情感之外力,为了化生某一物象而强加。合和者,各自“轨迹”之交叉,并非为了“交叉”而改变“航道”。比之人类之耕种,借天地之春暖而种,依天地之夏热而长,得天地之秋燥而收。天地不仁,一二三自然“交合”,以
41、负阴之差、抱阳之别,而应对于东西南北,蓄生物类,万物备矣。话题八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道意境总和以上五篇,老子想要呈现给全人类一个内含大道意境的生存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常态模式、就是最佳模式。常态模式,就是人类在整个生存过程中的安泰祥和、一帆风顺,就是平平安安、一如既往的稳定,和无曲无折的发展。最佳模式,就是最适合于人类人性的生存、和最适合于人类人性的发展的生存模式。比如,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中的天之清、地之宁、神之灵、谷之盈、万物之生、天下正;比如,国家之政通人和、社会之安定祥和、邻里之和睦
42、、家庭之团结、夫妻之合和等【可归类谓之“和”】;比如天下太平下的人类更加大美好、国泰民安下的繁荣富强、家和状态下的万事兴、夫妻长相厮守状态下的儿孙满堂、德才兼备下的人生成就,等等【可归类谓之“祥”】;都是人类生存过往中的道境再现。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总是为道境而言,或参天或法地、或论政或说人、或正例阐明、或反例借鉴、或承袭光明、或弊不新成,总是不离这个。【注,客观而言,只有大思维、大视野才能够写成这样超越时空的大作品,老子的大思维、大视野就是包括真无之道、包括虚无之混元一炁、包括虚有之天、包括实有之地、包括人类万物在内的大思想,所以在道德经中,涉及到很多的养生理论,也是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养生理
43、论也是构成大思维、大视野的必备前提。无论怎样说,老子也有他的生存时代,也有他立足于当时社会的生存方式,或多或少亦有他立足于养生的观点,而对现实理想化的论述。客观而言,理想化虽然脱离现实,但也并不是坏事,我们可以作为一种参照、一种目标、一种方向。再退一步说,理想,我们可不用,但不能没有】。话题九人类文化诞生说【只要说人类,就离不开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探索。先圣老子更是如此。接下来,就转入人类效法天地自然而服务于人类的话题】人类的太空存在,不外乎生存和更加美好的生存。生,就是生活,活着,泛指吃穿住行等维持生存的多个方面;存,就是从生到死的生活历程。更加美好,就是把现有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进一步提高,
44、更接近人性“需求”。世间万法皆为此设,政治、经济、军事、商业、文化、民俗、宗教、养生、医学、制药、人文规避等,由此而正、由此而确。世间人为之事,总有一个最佳过程(状态),也就是大常态过程。常态失,则进入失常态状态。中国文化“防患于未然”、老子之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华传统、中华养生等等,都是在这个层面(大道常态)上做功夫,都是为了打破或者减缓“物极必反”的“怪圈”【泛指人为之事从常态到失常态再到不可救药,不指天地自然状态下的物极必反】。这个“做功夫”就是人类探索、人类追求,其结果就是人类文化的诞生,就是人类文化的建设、弘扬和传承。中华老子,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做功夫”,五千言道德经中,
45、处处隐含着人类在谋求这个大常态境界过程中的大智慧,堪称中华文化之圣典。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至高无上,而加以参比,亦可当做我们了解、走进中华文化深层底蕴的阶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因人类之思索而诞生;中华文化因效法自然而魅力无穷、因内蕴大道而平淡永恒、因接引天地而天长地久、因“盗取天机”而博大精深。中华之根在道,这个“根”就是支撑中华之学博大精深的原理、内在、本源。大道之学是实实在在之学,是建立在中正、客观的思维下的理性探寻。文化的先进性,是以广利性、普遍性、无处不在性、连接千家万户性等等,为源、为根、为本,而被引领到大时代的高新领域,现
46、象光芒。就像人间之道和天下之水一样,连接世界各国,服务全球大众。即使高山通途,云蒸为雨,也同样不离万物生灵(包括人类)。【文化的先进性,绝不可错误的以为是风口浪尖上的独领风骚】话题十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参天法地说一 参天法地。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人类直观上,所能涉及到的领域而言,常无者,莫过于天,法虚莫大于天;常有者莫过于地,法实莫大于地,观“常无”之妙、观“常有”之徼(读jiao叫,边界,形体)就是参天法地。参天法地,就是观天察地,审实辩虚;就是将人类放置在天地之间,参仿天地之理而经营、
47、发展、规避、导引,定理布道,服务人类。在道德经中,由天地而引出人间致理的章节很多,这里不在累述。二 人类为什么要参天法地。人类是大太空、大自然中的自然产物,是以天地为“滕”,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的类种。人类视天地为父母,携带天地“基因”而生存。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百岁人生,放之于大太空,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没有天之长,不敌地之久。好在人类得天独厚,有思有为,以百岁人生承前启后,形成人类。人类在利用自己得天独厚之天赋的同时,怎能不将自己的类种尽最大的可能做成大人类呢?天大,就在我们眼前,地大,就在我们脚下。从养
48、生学、医药学的角度而言,人类一身、一生,无不与天地自然相关联。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天性,追求天长地久也是人类之共性。三 什么人需要参天法地。答曰人人需要,只是参照的境界不同而已。【本话题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又是一个最最普通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忘却的话题】四 参天法地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天地之理植入人间,如同阳光普照,在人类日常生活、日常交往、日常经营、日常抉择中现象底蕴,其目的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护卫人类在生存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上的常态循环。五 从人类追求美好的角度而言,参天法地,亦有人类与天地相辅相成之意,即便做不到天人合一,也不能突破“天地底线”【我们把天地“功能”能否自我恢复的临界点,就当做是天地的底线来理解】。话题十一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和谐理念【好也生存,赖也生存。人类不可能掌控天地自然,但人类的得天独厚,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类社会,人类的心灵深处有社会和谐的需求和渴望,所以,探索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是一个千古话题】一 治国理念。道德经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