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9993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参考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考试资料传播与传播学1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a自我传播(非社会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均为社会传播)2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以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的定义:是可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3“初级群体”(库利):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点:a规模小 b 有长期的,经常面对面的互动 c 成员具有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人的人格特征 d 成员之间有感情的交流 e 成员难替代 f群体靠习惯,伦理和情感维系 人

2、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 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行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二、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三、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四、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五、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六、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提供关于社会上的各种讯信,对

3、于降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而发出警告2 社会协调功能: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结实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从而吸引注意力3 文化传递功能:就是在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或教育功能,是指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4 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功能5 经济发展功能: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功能6 大众传播定义的揭示1、 “传播者”始终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呃一部分或整体;2、 受众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他们总是有选择地接受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3、 传递渠道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4、 信息反

4、馈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的特点;5、 大众传播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传播活动;6、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过程,既对社会发生作用施加影响,又受到社会大系统的有力控制。补充: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WHO 谁(传播者)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以上整个为线形模式2.基本模式 线形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申农 韦弗数学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施拉姆

5、大众传播模式 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3.符号的定义:只要在X事物和Y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X事物便是Y事物的符号,Y便是X指代事物或表述的意义。4.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5. 象征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寻找象征物是人类的本能。6. 象征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a 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为的 b 意义在这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c意义是由

6、人来解释的。7.受众的概念: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终端又称受传者。受众是信者,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受众研究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 一致论:人类在他们的认识中有一种寻求一致或追求和谐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是传播态度形成或改变后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而不一致会在人体内形成不舒服的感受,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促使他努力;把不一致性减小到最小程度,并达成一致。支撑认知一致论的三种具体的理论,即海德的平衡论,纽科的均衡论和奥斯古德的和谐论。2. 卡特赖特的有效说服理论:a 信息(情报,事实等)必须进入受传播者的感官 b信息达到受传者的感官后,必须使之被接受,并

7、成为其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c想使受传者在接受说服后采取某一行动使之被接受,并成为其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d想使受传者字接受说服后采取某一行动,必须让他感受到这一行动就是实现其原先目的的途径 e告诉受传者采取行动的简便途径,具体时间以及行动的紧迫性。3.选择性记忆:人脑有时经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记忆的取舍,我们往往只记得支持自己主导参考结构的部分。传播效果研究1.有限效果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律: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

8、度的强化,即便在这种强化的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c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2个条件,一是其他终结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终结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2.大众媒体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a受传者的同质化程度 b媒体的使用经验(公信力)c受到验证的可能性3.传播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概念,精心可能性模式认为,态度改变有两种路线,中心路线和外围路线,如果接受者积极地处理信息并被观点的理性所折服,那

9、么这个过程设计的就是中心路线,如果接受者不愿用他们的认知能力去评价观点,处理消息中的信息,而是更多地被外围线索所左右,那么这个过程中设计的就是外围路线。这些线索包括来源的可信度,消息的风格和格式,接受者的情绪等。补充:在外围路线下,说服不取决于对消息的周密考虑,而取决于接受者使用的简单潜规则,即启发或论据。这些原则是由说服环境的一些线索激发后,其中3种重要的启发是可信性,喜爱性和共和性。4.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媒介万能论)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躯,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一件

10、,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为。5. “传播流”研究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一)、人民的选择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二) 、个人影响和创新及普及1. 个人影响中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的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的性质。2. 创新与普及中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

11、: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 沉默的螺旋1.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2. “沉默的螺旋”假说构成:一、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三、 大众传播过程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3. “沉默的螺旋”假说要点:(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

12、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4.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一) 舆论观(二) 效果观5.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1) 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收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6. 意义: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

13、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培养”理论一、 “培养”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理论主要由格伯纳主持。二、 “培养理论”最初的着眼点:意识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三、 优势(1) 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长;(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3) 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 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5) 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四、 “培养”理论的外围(一) “制度分析”(二) “讯息系统分析”(三) “培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