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自考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自考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导论一. “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二. 传播学的含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三. 传播的五个主要层次*1. 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播。2. 人际传播,狭义的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广义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
2、、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3.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4.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构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5. 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四. 大众传播学的含义*: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五.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和大众传播
3、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1.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2. 从理论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具体地说,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3.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
4、作处于前沿位置。由于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加上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的共同开拓,使大众传播学迅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成为传播中的研究重点和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六. 传播学和新闻学关系*1.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实务-历史-理论);2. 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法,较多采取直观的分析法去考察;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传播学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
5、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3. 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的研究重点是报刊和以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传播学除上术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间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的传播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第二章 传播的兴起与学术渊源一.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至现代成型的传播学,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1.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
6、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2.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点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二.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和科学认识的水准最为先进、完备,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的媒
7、介背景媒介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相互作用。美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事业发达,媒介对政治、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充分显露。一句话,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这可以说是极为自然的逻辑起点。学科背景适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丰硕的研究成果。三.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1.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2. 拉斯韦尔主要贡献是:理论特点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
8、播进行研究;贡献: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主要著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3. 卢因主要贡献是: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4. 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5. 霍夫兰主要贡献是: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主要著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6.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
9、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一. 传播过程的含义*:即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二. 伯洛的传播过程的主要内容*1. 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3.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相互影响和变化。三.
10、传播模式的含义*: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四. 传播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五. 传播模式的作用*: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六. 传播理论模式化的原因*1.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2.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七. 传播模式类型: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八. 传播的线性模式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1948年提出。噪音源2.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
11、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1949年提出。a) 优点:1.是一个纯技术性、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2.模式中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3. 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b) 缺点:1.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2.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3. 线性模式的优缺点:*a) 优点: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b) 缺点:直线性和独立性,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过程;独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
12、的。九. 控制论模式1. 德福勒模式*:1966年提出。特点:1.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2.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年提出。特点:1).首先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2).引申出一个传播单位的思想;3).传播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3. 反馈的含义*: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是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4. 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者、编码
13、、译码这四种功能。5. 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a) 优点:1.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b) 缺点:1.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但实际并非如此;2.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3.没有把传播过程放在社会中考察,即认识上“独立性”仍没有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十. 社会系统模式1. 赖利夫妇模式*:a) 内容:这一模式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
14、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三是社会总系统,指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地受到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b) 意义:它提示出了传播之所以能够进行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制约传播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启示。c) 缺点:不细致,过于简略,仅是一个搭建框架的工作模式。2. 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马莱茨克模式是对前人的模式取长补短而设计出来的,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了。
15、首先,从传者一方面看,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是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以外,还有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二是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环境”。相当于社会总系统,从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也属于社会控制,特指某些内容不适于公开,就是在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其次,从受者一方看,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挨过来,受者同样会受到“媒介压力”。至于“感受和效果”,就是5W模式中的第五个“W”:效果。这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讯息作用于受者,可能
16、产生各种效果;另一方面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使之产生各种效用。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背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 组织层面大众传播一般来说是个人行为,但“群体”中的“受者”还是常见的。除此之外,马莱茨克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一. 传播学的三个特点*:1. 科学性及其有关表现:传播学研究问题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表现在: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2.过程可行的控制机制;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 操
17、作性及其表现:1.描述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中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并据此向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趋利避害的对策性建议。3. 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二. 传播现象的基本观点*:1. 历史的观点*:首先,它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18、而不是从个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其次,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这样才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2. 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这是一种特殊的因果解释方法,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3. 系统的观点*:我们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组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之中;其次,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传播学
19、理论建构的4种类型*:1. 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 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如数据与预测的情况不一致,则对理论加以修正,并作出新的预测,直到形成更有力的理论;3.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4. 模型: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模型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法。四. 传播学研究的6个步骤*: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客体、研究设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五. 抽样调查法
20、*1. 含义: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 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3. 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六. 抽样的基本程序*:1. 界定调查总体:调查总体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样本赖以抽取的母体,所以,每次调查都必须对总体给予明确的界定。在界定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2. 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在抽样框中,每个抽样单位有一个号码作为其代表,以便能够从总体中识别
21、和抽取若干抽样单位作为样本。抽样框是抽取样本的直接对象;3. 设计和抽取样本: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4. 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等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七. 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等矩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八. 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等。九. 确定样本量的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最小样本。十. 确定样本量受影响的因素*: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
22、.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十一. 问卷的含义及特点*:“问卷”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十二. 提问设计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 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 艺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十三. 提问设计的步骤*: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3
23、.确定指标;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十四. 提问项目的制定依据的原则*:先易后难、先面后点、同类集中、先一般后特殊。十五. 答案设计*: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十六. 问卷的修定与发送*:1.问卷试填:30人左右;2.问卷修改:长度控制、沟通控制;3.问卷发送:访员面访、邮寄问卷、报刊问卷。十七. 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十八. 内容分析的运用和种类*: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内容分析的运用领域
24、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美国学者希尔泰兹归纳出内容分析的21种应用范围和方面。种类*:1. 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的,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2. 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设计院所指涉的语义内容来分类。可细分为:指定分析、归因分析、断言分析。3. 符号媒介分析:文字符号是传播信息的载体。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十九. 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分类标准(完备性、互斥性、一致性)、抽取分析样本(媒介样本、日期样本、内容样本)
25、、实施统计分析。二十. 内容分析的优点与局限*:1. 优点:内容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在研究所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2. 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二十一. 控制实验法的含义与要素*: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实验对象
26、;实验观测(事前、事后)。二十二. 控制实验法的特点与种类*:特点*: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对被测对象的控制;种类:实验室控制、实地实验。二十三. 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基本程序*:1.建立研究假设;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3.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4.前测;5.实施实验刺激;6.后测;7.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的函数表达方式;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果平衡法。二十四. 控制实验的研究设计*: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一. 传播一般性功能的两个层次*:1.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
27、即对个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2.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整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和效用。二. 传播个人功能的不同观点*:1. 皮亚杰:“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2. 托尔曼:“工具性”,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功能,也具有工具使用的目的;3. 斯蒂芬森:“游戏说”,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4. 麦奎尔:“使用与满足”理论。具体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一体化)的功能;娱乐功能。三. 传播的四种主要功能*:1.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
28、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施拉姆把它喻为“雷达功能,该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2. 社会协调(联系)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这样恰好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功能失调,有学者也称之为“整合功能”。3. 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可以在全社会传递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相同的积极意义。而对统治阶层来说,促成社会文化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利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这种功能可以起到
29、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用。4. 娱乐功能:查尔斯赖特提出,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四. 结构、功能的含义、特点及联系*: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态的;功能是结构与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的属性、能力、作用和结果,是纵向的、动态的。同时,结构和功能不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叫做“一构多功”;同样功能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结构之中,叫“同功异构”。五. 大众传播功能的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1.“暂时性”是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2.“适应性”指大众传播功能是否能够
30、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而定的。3.“多变性”是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会影响到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六. 显功能和隐功能的含义*:罗伯特默顿。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露的功能-显功能;把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功能隐功能。显功能是那些有助于体系的调节或适应的、体系中的成员所愿望和所认识的客观结果。而隐功能也有其相应的作用,但它们既不是行动者所愿望的也不为他们所认识。七. 传播功能失调的含义*:罗伯特
31、默顿。他认识,“功能”是指那些有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八. 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九. 功能失调的4种表现*:1. 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
32、不满;大众传媒对自然灾害、战争等所发出的“警告”,如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2. 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便力求谨慎,宁可回避矛盾而不触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应付妨碍社会的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3. 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大众传播之间互相抄袭、炒作、模仿以至重复多次的视觉与听觉形象,暴露了文化体系一致性所产生的消极一面。4. 娱乐的功能失调:一旦娱乐功能失调,就可能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大众传
33、播建构的“媒介假日”之中,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思想,从而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十. 拉斯韦尔、默顿提出的传播社会功能*:1. 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3.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它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最典型的功能障碍。,它是指各类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人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射社会活动
34、,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的满足,反而消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十一. 传播功能走向式微的原因*:1.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经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2.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的昔日的光辉。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一. 控制研究的含义*: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35、,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二. 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3)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三. 控制的两层含义*:(1)施控-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2)受控-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吹鼓手。总之,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与受控两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处境而言的。四. 四种把关理论*1. 卢因的把关概念*:卢因
36、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从而开启把关研究的先河。卢因说的把关(守门)完全是比喻性的说法,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每个门区都是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就信息的抑制和疏导做出判断。卢因的观点尽管还不完善,但却为把关研究指明了方向。2. 怀特的把关模式*: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缺陷是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了社会
37、因素的制约。3.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它对怀特单一化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长处所在。但也有个很突出的问题,即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每个关口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4.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主要以编辑为代表。五. 布里德研究和“潜网”的含义*: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
38、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即潜网。六. 四种控制观念与控制体系*:1. 报刊集权主义理论:(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代表: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代表作:君主论。2.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2)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议论自由,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议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3. 报刊社会责任理论:针对自由论主要弊端即只讲绝对
39、自由,不讲社会责任而提出来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政治经济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4. 报刊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而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正如社会责任论是自由论变形发展一样。七. 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在1984年出版的权力的媒介中,阿特休尔用大量雄辩的历史事实与现实资料详尽地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
40、。阿特休尔经过对比分析后,指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共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关系形式、非正式形式。八. 基本控制形态*1. 政治控制的含义及其手段*: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主要是政府控制,不论是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的动机,还是出于捍卫社会大众群体利益的愿望,政府都不能不通过种种手段对传播加以约束,常见的手段:立法、行政、操纵新闻、还包括:登记、检查、惩办、征税、津贴等内容。2. 经济控制的含义及表现形式*:经济控制的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说穿了就是谁拥有媒介,谁掌握媒介,谁自然就拥有支配传播的权力,谁就有权选择传播什么与不传播什么。这个问题
41、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垄断与广告。3. 受众控制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总会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传播者,从而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得听命于受众。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4. 自我控制的含义及其内容*:自我控制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约束,也称“自律”。内容包括两方面:(1)媒介组织对机构人员的行业规范;(2)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约束。综上所述,对传播媒介而言,政治控制是一种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它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它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它是由外而内的;
42、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它是由内而外的。九. 文化控制的含义*:除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外,还且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自在特定文化的大背景下。第七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一. 内容分析的含义*: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二. 内容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的区别*: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正如贝雷尔森所定义的,它是“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并不研究本章所论述的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的实质和分类,信息与符号的区
43、别及其内在丰富的关联性等问题。三. 研究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1. 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2. 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3. 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4. 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四.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1.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2.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
44、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3. 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内容上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五. 信息的三种定义*:1. “信息即情报”、“即资料”、“即知识”。2. 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申农把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是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维纳提出信息定义:“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换来的东西”。他还认为“有效行为必须有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样就把“信息反馈控制”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迈克尔
45、巴克兰德提出了“信息”的三种含义:作为过程的信息、作为知识的信息、作为事物的信息。3. 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 。维纳提出著名的“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六. 信息的特性*:1. 信息的共享性:一是信息交换的双方,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二是信息在交换和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2. 信息的扩散性:信息富于渗透力,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束缚。3. 信息的传递性:信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到传递。4. 信息的扩充性:信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应用而不断得到扩充、积累和增长。5. 信息的浓缩性:信息可以被集中处理,
46、即通过归纳、概括和综合,使之系统化、抽象化、规律化,在浓缩和筛选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和学问。6. 信息的替代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发展和延伸物质资源,也可以取代资本,因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战略意义。七.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渗透表现在*:1.对传播模式和理论有重要影响。2.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经验和有益的启示。3.对传播学理论构架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八. 信息的分类*:1.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符号、图像。2. 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3. 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4.
47、 维纳从控制论角度指出,控制系统向外发出的内容叫信息,由此可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5. 从哲学角度提出,表现物质特征的信息为客观信息,表现精神属性的信息为主观信息。6. 以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把信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等。九.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1.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源于信息,终于信息。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的,又具有自身的特点。2.新闻不同于信息,信息的概念要比新闻大得多,新闻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十. 新闻的主要特点*:1. 时效性。新闻是一种时效性度量高的信息。2. 客观真实性。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
48、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3. 公开性。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打官腔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4. 主观性和倾向性。在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层次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十一. 信息本身的三个层次*:1.“语法信息”指在陈述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时按规则进行编码的符号的排列组合。包括自然信息(颜色、气味、声音、形象等)和人工信息(语言、数字、公式、电码等)两大类。2.“语义信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3.“语用信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十二. 信息匮乏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