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17701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一、发展背景“十一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创新推动”战略,紧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历史机遇,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十一五”发展回顾1.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2、产值596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13.2%,比2005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定目标。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0年全省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已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48%。2.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申请专利数从1000余件增加到2010年的37780件,授权专利16012件,2010年增幅均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313家。在节能环保汽车、高性能金属材料、光伏技术、洁净

3、煤技术、新材料加工及新型显示器生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3.产业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园区特色更加鲜明“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高新区二次创业初见成效,进入国家创新型园区行列,芜湖、蚌埠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马鞍山、铜陵、池州、淮南高新区,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级高新区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30.9亿元。铜陵电子材料、芜湖汽车零部件、滁州家电设计与制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31家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12家),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44

4、.8亿元。4.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战略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基本建立了涵盖财政、税收、投融资、进出口、政府采购、股权激励、奖励等内容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一批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相继成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基本形成。5.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信息咨询机构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0年

5、底,科技企业孵化器51个,孵化场地面积113.2万平方米,“十一五”累计毕业企业10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58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5个。6.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丰硕,带动作用加速显现“十一五”期间,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试验区以来,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加速显现。2010年,合芜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84.5亿元,占全省的56.7%,比十五末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申请专利占全省的55.6%,专利授权数占全省的63.2%,在科技金融、产学研联盟、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二)“十二五”形势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

6、,世界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更加突出,大危机正催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迫切,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作用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突破发展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全面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客观要求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合芜蚌试验区暨试点省建设逐步深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竞相发展的科技及产业竞争态势,以及

7、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全省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仍然偏弱,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相对较少,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税收、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规范。然而,随着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着明显的比较优

8、势和后发优势。“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攻坚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前期投入的集中释放期和全面发展的上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再上新台阶。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群发展”的方针,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线,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使其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

9、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超前部署,突出重点、打造平台,创新机制、优化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坚持载体支撑,集群联动。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扩展、提升、优化园区和基地的层次结构;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形成特色,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链式延伸、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

10、联动效应。坚持开放创新,合作互动。继续坚持引进、吸收、消化与再创新;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承接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并购,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实现“四个翻番、四个突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区数、孵化器数较“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处于中部

11、地区前列。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面向主导产业,适度超前部署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重点实施平板显示等11个重大专项、液晶显示材料制备等40个优先发展主题和800项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产业成果和科技成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上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占GDP比重达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55%以上,

12、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400家,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000家,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5家,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达到7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4%,申请专利数实现翻番,发明专利比重大幅提升;拥有各类科技机构企业达到8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带产值、

1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区数量、孵化器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主要指标较“十一五”实现大幅提升,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专栏1: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指标2010年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596818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2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287110000高新技术企业数(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1162400930高新区数其中:营业收入过千亿元72015孵化器数51

14、110专栏2: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带“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指标2010年2015年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38512000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1383760076高新技术企业数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家)66414406072067高新区数其中:营业收入过千亿元310501360孵化器数255045三、发展重点围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增长引擎。明确三大发展重点,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

15、发展方式转变上的积极作用。 (一)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主导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产业。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软件、物联网器件、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和智能家电。新型平板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器件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元器件及中

16、间件、服务于物联网的各类电子元器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专栏2: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方向及产品新型显示:依托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彩虹、友达、芜湖长信、华东光电、蚌埠华益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透明导电薄膜(ITO)、大尺寸玻璃面板、特种显示器件、背光模组等。半导体照明:依托三安光电、华耀电子、卓越节能、桑美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LED外延片、芯片,LED背光源及配套器件、蚀刻、热处理、切割、测试分选,蓝宝石衬底晶体、绿色照明产品等。智能家电:依托格

17、力、海尔、美的荣事达、三洋、美菱、长虹、美的制冷、日立家电、威灵电机、欧宝机电、康佳、西门子等骨干企业,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重点发展节能、节材、环保、智能化家电产品。集成电路:依托捷敏、芯硕、38所、科大讯飞、东芯、国晶、合晶、三佳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家电、移动通信、北斗导航、DSP芯片,封装测试等,打造IC设计、制造到封装以及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产业链。软件: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库管理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等重大应用软件及信息安全管理软件的开发。瞄准数字电视、移动通讯、掌上电脑、互联网等广阔市场,开发应用于国防、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及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

18、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软件。依托科大讯飞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语音系统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语音系统产品产业化。物联网:重点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推动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加紧特殊环境和工程项目传感技术的研究开发。优先发展射频芯片、射频收发器、噪声放大器、变频器等产品,鼓励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监测监控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

19、,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专栏3: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方向及产品节能环保装备:余热综合利用设备和系统的开发、制造和应用,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及高效除尘器,生活垃圾分选和焚烧发电及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设备,医疗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设备,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等。节能产品: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

20、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家电,LED节能照明产品,复合保温、轻质的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节能涂料等节能建材产品,节能电机,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施工、融资、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等。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废渣、废水(液)、废气等回收与合理利用,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的绿色再制造,再制造无损检测及评估技术、设备。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铁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铜基新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

21、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等;铁基新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等;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信息显示玻璃、光伏玻璃、单晶硅、多晶硅、高纯硅气体、有机硅、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专栏4: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及产品铜基新材料: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低氧光亮铜杆、数据电缆、阳极磷铜材料、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特种电线电缆等。铁基新材料:高速车轮和轮毂产品,轻量化先进高强汽车用钢,激光拼焊汽车板,高性能电工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功能化环保型涂镀板带,高强度机械用钢,热轧结

22、构钢板,轻量化功能材料;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纳米永磁复合材料,纳米金属永磁材料,高性能软磁材料和器件,稀土永磁材料和器件等磁性材料。硅基新材料: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汽车玻璃、有机硅ITO和TCO导电膜玻璃、高世代TFT-LCD基板玻璃等特种玻璃新材料等;充分发挥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开发硅基新产品。新型高分子材料:氟塑料PTFE、ECTFE、PVF、PVDF、ETFE等产品;发泡聚丙烯材料(EPP)、PEEK及PPS、PSU、PI等产品;光降解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及配件、环境友好型电缆护套、新型滤膜、高档环保型塑料薄膜涂层材料、新型包装

23、材料、碳纤维材料等用于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的产品。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临床需求的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新型动物疫苗、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专栏5:生物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及产品生物制药:各类新药、临床需求的仿制药以及特色原料药;基因工程蛋白多肽类药物、抗体工程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研发

24、干细胞、细胞治疗的产品;发展诊断、治疗、康复等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现代中药:以天然药物为原料的中药新药制剂;传统特色优势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提取物、中药养生保健品;研发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和工艺;中药日化、中药杀菌剂、中药兽药、中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中药产品。生物制造:制造环氧乙烷、聚乙烯、聚乳酸等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1,3-丙二醇、丁二酸、脂肪酸甲酯、乙二醛、生物乙醇等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壳寡糖、低聚木糖等糖工程产品;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核心关键酶制剂;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生物农业:选育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良种;提高禽、畜

25、、水产品的良繁率;高活性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等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生物菌肥、发酵制剂等生物肥料,绿色安全的生物饲料和生物添加剂。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专栏6: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及产品太阳能光伏:环保型高纯硅材料,低消耗大面积单晶硅棒,多倍聚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效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专用设备,

26、太阳能电池测试设备,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备与系统等。生物质能源:各类农作物秸秆制造非粮生物乙醇;生物质精炼技术生产芳香族类、糖类、有机酸酯等生物石油延伸产品;以油料植物、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高温快速裂解秸秆生产气体燃料。洁净煤:洁净煤生产、洁净加工、高效洁净转化、高效洁净燃烧发电和燃煤污染排放治理等;煤层气发电、煤层气液化等;岩层气开发的相关钻井技术及商业开采模式;煤基气体在气化甲烷化、二氧化碳的搜集和资源化利用。6.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大基础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和行业成套技术装备。优先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液压机、挖掘机、起重运输机等大型工程机械,新型基础零

27、部件,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装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专栏7: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及产品重大基础装备:高速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成形机床、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锻压机床、数字化和柔性化生产系统、数控系统、功能及关键部件。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压力机、全液压挖掘机、全路面起重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大型复杂精密模具、智能温控模块、高效加热器高端工程机械属具等。行业成套技术装备:平板显示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装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采集先进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大型风能发电成套设备及核心

28、功能组件,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组、大型选煤、选矿成套设备、大型破碎强力分级机、重型脱介筛和离心脱水机、大型浮选机,大型冶金铸锻件和大型金属冶炼设备、高气压环形潜孔钻机、井下无轨钻机等,大型煤气化炉、大型聚合反应釜、大型合成塔、大型压缩机等关键和成套设备。7.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单体电池、电池模块,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值超过300亿元。专栏8: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及产品整车制造:依托奇瑞、江淮、安凯,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轿车与客车产品,掌握整车集成技术,形成电驱动技术平台,实现技术平台的标准

29、化与系列化。充分利用芜湖奇瑞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技术研发优势,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联盟的作用,支持建设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进合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的建设。零部件:电动汽车核心管理模块、电机系统、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等,动力电池本体、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系统软件、控制系统硬件、DC技术、动力耦合技术、自动变速箱和充电站、增程器、整车集成和车用附件领域等。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信及信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信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语音安全监控、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

30、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报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到2015年,公共安全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专栏9:公共安全产业主要方向和产品通信及信息安全: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领域;北斗导航民用领域,新一代接收器和终端芯片;导航、气象、大地测量、工业检测、交通管理、卫星通信和中继通信等微波通信领域产品;新型语音传输器、数字语音监控等语音安全监控产品;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无线自组网多媒体传输系统、自主安全电子政务系统、公安警情信息研判分析系统、移动应用信息安全产品等。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预警系统、深层多灾源条件安全

31、高效开采保障系统、矿山安全仿真培训与事故演练系统、基于光网和物联网体系的矿井先进自动化综合信息平台、基于WI-FI的矿山救援通信平台、高瓦斯矿井用抽采钻机、水环式真空泵、沿空留巷充填材料及输送泵和管路、高浓度瓦斯发电机等瓦斯治理与利用装备等;早期视频火灾图像探测报警系统、隧道型紫外火焰探测器、工业场所自动消防炮灭火装置和应急决策系统等;低烟无毒的无机阻燃材料,积极研制绿色环保填充型阻燃材料、纳米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等等。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果蔬农药残留去除专用设备、数字化X光异物检测机、数字化广泛用途色选机、食品辐照加速器、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等产品。(二)深入推进

32、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支持传企业引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成熟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1.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机械 加快研究推广产业共性技术,提升机械产品制造水平。尽快掌握和突破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智能化及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等关键技术,提高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刀具和模具等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汽车产业 坚持整车带动,大力推进汽车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开展汽车整车产业技术创

33、新,提升全省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率,加强节能环保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动力总成匹配,车载总线设计和车载诊断系统,汽车电子、电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到2015年,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值超过2000亿元。2.基础材料产业高性能金属材料 不断提升装备技术水平,采用先进绿色钢铁冶炼工艺,扩大汽车、建筑、家电、车轮、造船、石油等产业用优质钢的比重,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钢铁产业基地,实现钢铁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积极发展优质铜材深加工,形成铜线材、板材、带材、棒材、型材、箔材、管材、粉体材料等系列产品体系,加快建设沿江优质铜材生产基地。进

34、一步提高铝、钼、铅、锌、钨、钒等有色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重点骨干企业节能降耗。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建筑节能墙体材料,轻质高强混凝土结构材料,相变储能材料,高性能节能玻璃和门窗,推进建筑节能。重点发展非金属矿的高纯、超细、改性粉体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大非金属超细材料产业和化学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超薄、超厚、超白等优质浮法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争取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聚丙烯薄膜、塑料管材和型材、塑料包装材料生产基地。特种光、电缆 重点发展抗高温、耐腐蚀、高阻燃和高强度海底电力电缆,大截面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充油电缆,风电电缆,变频电缆,海底光缆、浅水光缆、航空航天

35、等特种电(光)缆开发技术。到2015年,基础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600亿元。3.家电产业 围绕压缩机、电机、模具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实现关键部件配套本地化和核心技术自主化。重点支持研发高附加值冰箱产品,开发环保和节能型空调产品,发展智能化、新水流洗衣机和实用经济型洗衣机。跟踪国内小家电产品发展趋势,发展厨房、医疗保健、办公、日用等小家电产品,实现经济、实用、安全的大众化、系列化、规模化和新型化。到2015年,家电产业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200亿元。4.化工产业煤化工 发展煤化工,促进煤炭深度转化。重点发展煤化工大型成套设备装置、煤直接气化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制天然气、循环流化床热电气

36、焦油多联产、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的深加工。重点发展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石油化工 发展炼油-化工一体化关键技术,提升油品质量,提高原油利用率。发展丁辛醇、乙苯、苯乙烯、聚丙烯等石化下游产品开发技术,延长石化产业链。实施百万吨乙烯工程预研究。盐化工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进盐化工产业链纵深发展。依托定远县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和大型盐业企业,以原盐生产为源头,以盐、碱的深度递延加工为主要方式,以精细化工产品作为最终产品,构建“原料-中间体-产品”体系,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盐化工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硫磷化工 发展硫铁矿制酸、生产磷铵和普钙等化肥产品技术,形成矿酸肥产业链。发展食品

37、级磷酸、锐钛型、金红石型钛白粉开发技术和磷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到2015年,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值超过800亿元。5.轻纺产业 积极发展高端化、特色化和专业化产品,加速轻纺产业扩张升级。高档纺织材料及染整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复合面料,激光和等离子体处理等新型纺织工艺,环保型染整工艺。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宽幅高强土工格栅、防水卷材等、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高性能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围绕延伸产业链目标,积极培育以安庆华茂、芜湖中天印染、阜阳京九丝绸、淮南新南港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集群。到2015年,轻纺产业高新技术产值超过400亿元。6.现代食品加工 重点发展高效分离提取、高效杀菌

38、、制汁制罐、冷冻冷藏等食品加工装备。积极开发功能型糖与新糖源、绿色调味品等新型功能食品,特殊膳食、特殊人群食品。加大原料干预、加工过程控制、在线检测、有害物危害分析与控制等领域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进食品包装与物流快速发展。到2015年,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值超过400亿元。专栏10:制造业信息化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在企业层面,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在行业层面,以汽车、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

39、为重点,加速制造业信息化步伐,提高行业和产业竞争力。在区域层面,选择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开展信息化前沿技术示范应用,继续推进信息化成熟技术深化应用,发挥信息化对节能降耗的支撑作用,发展信息化服务产业。到“十二五”末,培育3-5家的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化企业,在精细管控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示范效果,培育3-5家制造服务应用示范企业,10-15家中型特色产业企业的应用示范,带动500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度应用;完善安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安徽省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全省3-5个重点行业集群和上千家中小企业

40、的发展;并在节能降耗的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和典型应用。(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1壮大科技服务业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结构设计、模具开发、逆向工程、快捷原型、优化分析等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发展创新药物及产品的开发及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服务。支持第三方独立开发设计机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研发外包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支持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带动作用,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发展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并积极推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

41、用现有检测资源,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支持其开展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环评、认证等技术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服务,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发展,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和增值服务能力,

42、支持其与企业之间探索新型技术转移合作模式。建立一批服务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中心,加快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成果在省内的转化与扩散。提升“科技路路通”转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站。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培育和支持科技创业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器,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广“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孵化模式,提高孵化器企业成功率,增强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中介咨询服务。重点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业务、提

43、升服务能力;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联盟建设,打造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的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同类机构合作与交流,扩大面向基层科技工作、面向产业园区(集群)和“三农”的服务,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建设一批符合监管要求的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技术经纪、风险评估、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发展。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2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满足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国际贸易、旅游、移动商务等重点领域或行业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拓展服务内容,提升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鼓励物

44、流企业对接国家海铁公航联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综合服务应用。强化物流射频识别、物流过程信息感知、可视化及智能决策等技术的应用。加强面向产业价值链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协同技术研发,推进建设第三方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重点领域系统外包服务平台,提高系统外包服务技术支撑能力。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需求,鼓励其信息化机构与主营业务分离,创新信息系统服务模式,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服务支撑。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值达到800亿元。3培育新兴服务业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推进文化内容、素材数字化,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内容集成、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攻关,创新基于版权的数

45、字内容服务模式,推动数字内容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虚拟博物馆及文化信息地图建设。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在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娱乐、数字休闲旅游服务、虚拟社会互动服务、空间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等数字生活服务领域,构建一批服务运营平台,促进数字内容社会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健康服务数字化。加强新农村与城市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推动构建老年人和慢性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加强知识获取、知识交易与支付、数字化智能教室、移动

46、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式知识服务公共体系。到2015年,新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值达到300亿元。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围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把加快培育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各部门统筹协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与市、县政府的沟通,分解落实规划的目标任务。逐步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健全监督评估机制,跟踪落实规划实施情况。2.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把握国家批准合芜蚌试验区启动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

47、点工作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政策落实。在现行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标准相关政策等。(二)优化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1.加快高新区建设把高新区作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要加快国家创新型园区及合芜蚌示范核心区建设,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芜

48、湖、蚌埠高新区要加快“二次创业”步伐,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强化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千亿元园区”。支持省级高新区扩容升格,加快培育省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继续抓好科技入园区和创新型园区的评价工作,引导全省高新区及各类开发园区突出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2.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各市、县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和技术优势,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芜湖新能源汽车、合肥公共安全、蚌埠精细化工、滁州家电等国家产业基地要以产学研实体等形式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增强产业源头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要继续积聚和培育大企业,完善产业链,打造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基地。省级产业基地要从顶层加强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力度,增强产业基地的企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争取一批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进一步引导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与当地主导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