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考此例撰写)开题报告范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请参考此例撰写)开题报告范例.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 南 财 经 大 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选 题 名 称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问题研究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应包括: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
2、段。一、课题来源: 自选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生产的稳定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仅2008年上半年,南方雪灾、5.12地震以及洪涝灾害,导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0万公顷左右,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总之,中国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农业灾害的频繁性,使得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世界范围来看,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协议将农业保险列为“绿箱
3、(Green Box) ”政策,各国都广泛采用农业保险来支持农业发展,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有利于中国农业的保护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但是农业保险事业一直时断时续,并未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保护农业、规避农业风险的功能。近几年来,中国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12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46条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从2004年2010年,连续七个中央1号文件均对农业保险的
4、发展提出要求。在这些文件法规的指导下,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安徽等地陆续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许多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开发出很多新的农险险种。虽然近几年来农业保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与许多国家的农业保险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农业保险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通过探索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框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一)国外农业保险研究综述1关于农业保
5、险信贷效应的研究保罗马伊(1888)指出,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Joseph A. Atwood, Myles J. Watts和Alan E. Baquet(1996 )指出,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在减少生产者风险方面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者遇到风险时的首要反应就是减少信贷的使用,农作物保险计划可以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增强个人的偿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的需求量,增加了放贷者的福利。Barry K. Goodwin (2001) 指出美国农业保险计划实质上就是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支持,这种支持有助于农业再生产的迅速恢复,减轻重大灾害给农民带
6、来的损失和负担。2关于农业保险的农业生产效应的研究Syed M.Ahsan,Ali A.G.Ali和N.John Kurian(1982)指出通过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原本无力参与风险性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可以参与其中,生产资源流向风险性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边际的角度看,风险共担有利于增加预期总产出,社会福利也会随之增加。Bharat Ramaswami(1993)提出农业保险对于可变投入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道德风险和降低风险。道德风险会使农业生产者减少风险性生产活动的投入,因此预期的产出就会减少。因此,农业保险对于增加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JunJie Wu(1999)认为购买农业保险会影响
7、农民种植农作物的选择,最终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Barry K. Goodwin,Monte L. Vandeveer,John L. Deal(2004)对美国中西部玉米大豆种植者和北部平原小麦大麦种植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参与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作物的耕种面积,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作物的耕种面积的增加却很有限。3关于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研究James Vercammen和G. Cornelis van Kooten(1994)认为,个人农业保险合同的设计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反而会因为道德风险怪圈的存在而使个人农业保险合同失效。Richard E. Just,L
8、inda Calvin和John Quiggin(1999)认为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规避风险、政府补贴以及信息不对称,后两者合称为预期收益动机,其导致了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时的逆向选择问题。Roderick M. Rejesus,Keith H. Coble,Thomas O. Knight和Yufei Jin(2006)利用历史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提出一种保费率折扣体系,该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4关于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Barry K. Goodwin(1993)认为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受到逆向选择和保费变化的影响。Shiva S. Makki和Ag
9、api Somwaru(2001)认为影响农民是否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主要有:保险产品的有效性、风险水平、保费率、政府补贴水平以及农业保险合同的设计等。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保险产品以及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提高农业保险参与率。Bruce J. Sherrick,Peter J. Barry和Paul N. Ellinge(2004)在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参与和未参与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生活并不富裕、靠举债经营、经营规模大且风险大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较大,而且更倾向于选择收入保障型的农业保险,与之相反的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相对较小,且倾向与选择产量保障型的农业保险。从风险意识的角度看
10、,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有着更高的风险管理意识。(二)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综述1关于农业保险属性的研究刘京生(2000)认为农业保险除具有商业保险的基本特性(经济性、商品性、互助性、契约性)以外,还具有二重性、补贴性、国家性、垄断性和非等价交换性等其他特性。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保险的属性问题。陈璐、宗国富、任碧云(2007)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保险的属性,认为农业保险属于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混合产品。冯文丽(2008)对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双重正外部性,体现在农民对农业保险消费(或需求)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生产(或供给)
11、两个方面。2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根据政府在农业保险经营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发展模式。第一种就是政府主办并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庹国柱(2003)提出了两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其中一种就是政府主办,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田野(2005)借鉴法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提出应建立商业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并举的农业保险体系。曾忠东(2004)提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应突破单一格局,向多元化发展。郭永利(1999)认为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在商业保险公司中经办的体制,依法设立专门经办农业保险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使农业保险彻底与商业保险
12、经营分开。第二种就是政府主导但是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庹国柱(2003)的另一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谢家智和蒲林昌(2003)认为,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和我国国情,我国应该推进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王敏俊(2007)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应是基于农商合作的“联合体”模式。刘京生(2000)、姚海明和赵锦城(2004)、冯文丽(2008)认为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应以合作保险为主要形式。3关于农业保险再保险的研究李有祥和张国威(2004)认为我国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不能走产权商业化的模式,应该由国家出资建立全资农业再保险公
13、司。周桦(2008)提出选择自上而下的思路建立以政策性再保险补贴体系为中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谢家智和蒲林昌(2003)认为为降低私人保险的再保险成本,提高风险分散能力,应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构。冯文丽(2008)认为农业再保险主体应该多元化,但是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全文共6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农业保险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具体介绍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概念与特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及其分类等,梳理了
14、农业保险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新中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本章将中国建国至今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及2004年至今,分别对每个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第四章,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选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保费收入等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本章首先分析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局,然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原则及方略,最后完成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的设计。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在
15、前述章节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对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提出政策建议。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第一阶段(2010年5月)查阅文献、拟定论文题目第二阶段(2010年6月)完成论文导论部分写作第三阶段(2010年6月7月)完成论文前三章的写作第四阶段(2010年7月8月)搜集相关数据,完成论文第四章写作第五阶段(2010年8月9月)完成论文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写作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等及采取的措施:本文采用了一下研究方法具体包括:第一,文献调研法。本文文献检索的范围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二是国外学术界有关农业保险研究成果;三是当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发展农业保险
16、方面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四是实务界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和资料。第二,历史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回顾中国建国以来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第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在分析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困局时,偏重实证分析;在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时,偏重规范分析。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作为经验支持,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理论依托,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第四,现代计量经济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时,采用现在计量经济方法构建模型并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七、可能遇见的困难、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办法、措施
17、:1.可能遇见的困难及问题:(1)在数据搜索方面可能会遇到数据查询难,数据又缺失的情况(2)由于计量知识有限,在构建模型解释问题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计量知识(3)在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框架时,可能出现创新点,但是同样会出现考虑不周全不严谨的地方2.解决办法及措施:(1)采用适当的办法弥补数据缺失的不足(2)自学相关计量知识(3)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4)与同学交流学习八、大纲第1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外农业保险研究综述 1.3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综述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 农业保险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 2.1农业保险核心概念 2.2农业保险基础
18、理论 2.3小结第3章 新中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3.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业保险业演变历程 3.2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概述 3.3 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进程第4章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4.1相关研究评述 4.2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4.3计量结果及其解释 4.4小结第5章 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架构 5.1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局 5.2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原则及方略 5.3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设计 5.4小结第6章结论与建议 6.1本文结论 6.2政策建议九、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十、学院(系、所、中心)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