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兵车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兵车行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兵车行教案 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教案 【学习目的】 1、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才能)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才能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尽管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特别多。这种诗体,音
2、节、格律比较自由,方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参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纳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方式,而选用了灵敏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拍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飞奔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
3、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立即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伤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无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详细、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
4、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因此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尽管不能确信地说兵车行确实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如此触目惊心的场面确实是存在的。 道旁过者征询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道旁过者征询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确实是作者本人,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
5、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征询题的本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凉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化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别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确实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宽敞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
6、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好像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治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情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参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特别难结合。但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特别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
7、“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详细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消费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凉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长者虽有征询,役夫敢申恨。 赏析: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榨。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迸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
8、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照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照应;人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那么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峻的创伤,一那么是对开边未已的对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凄惨的现
9、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消沉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判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内心话。 3.【亮点探究】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兵车行具有深化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特别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不管是第1段的描写表达,仍然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表达次序上参过失落前后照应,变化开闽,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
10、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互相补充,互相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绘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征询“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慨,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如此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如此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假设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那么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
11、建认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确实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由于假设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但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凄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考虑是多么深化啊! 兵车行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韩愈曾经说过
12、:“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史”。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构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常识简介 1.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事实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方式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所谓
13、“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构成这种特点的根本缘故,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特别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遭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特别复杂、心情常常特别矛盾,因此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如此,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操纵的涌动。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巡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
14、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3.作者生平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往常,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络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决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本人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而实际主持
15、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恭喜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欣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波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如此一个卑微
16、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到达了现实主义顶峰。 安史之乱迸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靠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饿,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无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髦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迸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
17、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到达了颠峰状态。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托朋友的协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四周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
18、种情形并没有维持特别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完毕,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顿。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峻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那么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峻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漂泊。一场暴烈的动乱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无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
19、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漂泊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完毕。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幸运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
20、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因此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确实是诗人见到如此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征询: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如此写有如何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凄惨送别图、田亩荒凉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
21、骨。大概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凄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加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征询: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征询: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如何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接着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
22、内容。 送别场面 征夫控诉 四.研习文本 再读诗歌,重点打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征询:诗歌开篇就呈现出凄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点行频”的根本缘故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本人的悲愤之情。 征人从哪些方面详细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凉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委婉蕴藉、具有
23、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篇二:兵车行优秀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的】 1、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才能)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才能的培养; 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尽管写 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
24、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 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特别多。这种诗体,音节、格 律比较自由,方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参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 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 ,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 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方式,而选用了灵敏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拍 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25、。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飞奔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 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立即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 悲伤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 、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 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无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 极为
26、强烈的感受。它详细、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六) 记载:天宝十载(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因此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 声振野。尽管不能确信地说兵车行确实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 年战争,如此触目惊心的场面确实是存在的。 道旁过者征询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 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
27、道旁过者征询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确实是作者本人,他既目睹,又耳闻:“或 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 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征询题的本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凉的根 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化地表现出来: 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别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 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确实是战死沙场
28、,也无人挂念,无人吊 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宽敞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 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 战场就好像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 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治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 了唐王朝扩边情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
29、的。这就参军 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特别难结合。但是兵车行中的 几个数字用得特别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 五”“四十”, 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 详细陈述“点行频”, 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 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 对消费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凉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 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0、。 长者虽有征询,役夫敢申恨。 赏析: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 者对人民的精神压榨。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迸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 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 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照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照应;人 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 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那么说明战争
31、给人们心灵造成严峻的创伤,一那么是对开边未已的 对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 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 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凄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消沉 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判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内心话。 3.【亮点探究】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 兵车行具有深化的思想内容,
32、在艺术表现上也特别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 事诗,不管是第 1 段的描写表达,仍然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 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表达次序上参过失落前后照应,变化开闽,井然有序。第 1 段的描 写为第 2 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 2 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 第 前后互相补充,互相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绘了“千村万落 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征询“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 不如生女的感慨,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如此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 复,极具
33、感染力。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如此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假设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那么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 是战祸未已, 征兵不断, “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 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 而不是封建认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 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确实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由于假设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 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但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 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考虑是多
34、么深化啊!篇三:兵车行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课时:2课时 课型:探究鉴赏课 编者:李林 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 1、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理解兵车行的主旨及其表现手法。 3、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 升华思想情感) 4、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才能,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 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 自主性学习 温故部分: 回忆补充所学杜甫诗句 (1) ,恨别鸟惊心。(春望) (2)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3) ,
35、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知新部分: 阅读杜甫生平材料,勾画如下信息:三吏三别本文写作 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 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是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 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 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代表性作品有“三吏 三别”分别为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无
36、家别 新婚别垂老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深,被 奉为诗圣。 关于兵车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 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 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因此行者愁 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见第8页课下注释5 预习部分:初读课文,完成 1、给以下语句中加点字标上汉语拼音 车辚辚()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荆杞 ()声啾啾( ) 生男恶( )陇亩 ( ) 2、解释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行人弓箭各在腰 ( )役夫敢申恨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纵有健妇把锄 ( ) 耶娘妻子走相送 ()信知生男恶 ( ) 3、兵车行描绘了什么
37、内容? 4、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化,请写出三句加以品析。5、我的疑难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以征询题方式介入 1、从第一段中你看到了如何样的离别,它与一般的离别有什么不 同? 2、朗读第二段,体会文中“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这 一系列的数字所提示的社会现实? 3、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而今却是“健妇把锄犁”,这一 反常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现象又暗示着什么? 第四部分:知识框架梳理(板书) 第五部分:习题设计 1、 根底稳定性习题见“预习部分” 2、 才能提升性习题:阅读训练 读下面这首诗,答复几个征询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
38、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征询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彩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如何样的 气氛,表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思 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 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 容和风格却有明显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
39、一点比 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像,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 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白话文的翻译 教后反思: 兵车行是选修本唐诗宋词的篇目,关于选 修课,在讲授理念中我们将其定位为“留给每个学生个 体更多的空间,着眼于培养学生直截了当与文本对话,以不 求甚解的态度,比较多比较快的扩大阅读面。”在详细的 讲授中,“应该简化程序,切不可漠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 程的区别,用必修的标准来套选修,使选修课必修化, 也不可选而不修,将选修课程弱化或虚化,要把握住选 修课程教学的度。”因此在详细的授课中,我将其定位为 鉴赏课型,以“课前自我初读感知”“课上
40、师生共同品析” “课下进展片段鉴赏写作”三部分组成教学工作的主体。 本节公开课是在继利用“晨读初读”后的师生鉴赏。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学案以四个征询题的形 式展开对兵车行主旨的探究,对杜甫其人其作的深 入解读。同时,为了突出对名句的咀嚼涵咏, 在三个自然节中,分别选出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 直上干云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鉴赏。从学生的反响表现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好。 有人说:只有诵读才是歌教学的正确途径。但是我们应防止为读而读,没有目的,没有要求,把读作为一种单纯表达理念、渲染教学气氛的手段。一定要强化诵读的目的性和留意诵读层递
41、性,以协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整堂课我留意诵读层递性和注重强化诵读的目的性。针对不同要求我安排了各种方式的读,自由读(课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有感情地读、背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中,也有一些我不太满意的地点,尽管本节课是以诵读与档次语言为纲,但安排学生分析的时间过多,读的时间太少。还有课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发挥想象,进展生动的描绘,可以借助名家阅读进展更为深化的体会。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一些,更充满个性化。但由于新组建班级,对学生的学情还不是特别熟悉,分组讨论,有感情的诵读等等活动未得到充分的进展,今后当逐步培养,坚持构成习惯。 总之,本节课还有特别多不如意不够完善的地点,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不吝赐教,批判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