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及知识点一、题型:1. 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2.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3. 简答题4个,共24分4. 论述题1个,共12分5. 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答复以下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二、 知识点:(一) 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犯罪心理学P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构造形成、开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1. 犯罪人格
2、P81: 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罪团伙中及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21: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及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及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2. 武器效应:P267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
3、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及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3. 犯罪情境:P64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4. 犯罪心理画像:P368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展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点等分析,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五大属性:生理 社会 地域 心理 既
4、往犯罪属性的描述过程。 5. 准绳问题来自于百度准绳问题测试法的根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响强于相关问题,因为他或她知道自己是清白的,所以会更注意准绳问题。反之,有罪者由于知道自己的罪行正在被调查,所以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同时,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忧谎话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响比在准绳问题上的强。准绳问题测试(CQT)或称比较问题测试,是一类心理测试题目编排方法的总称,其传统根本思想,是用被测人对准绳问题(比较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心理反响差异,来判断被测人对相关问题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压力,以此来推断被测人是否通过测试的编题方法。6. 测试法P4
5、7所谓测量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测量被评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7. 犯罪决意P75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施。8. 犯罪动机P122:就是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9. 犯罪目的 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施犯罪行为后希望到达的结果。10.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
6、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去个性化现象,在群体破坏性行为中表现的最为典型。二简答4个6分=24分、论述1个12分=12分、综合分析题知识点素材3个12分=36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有利条件:??2.社会学习理论(P28)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P274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行为得以保持,是由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1) 外部强化是指攻击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有利的结果,强化了个体的攻击行为使其保存下来,例如实物报酬,社会赞许、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现都是外部强化物。(2) 替代强化是指他人实施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后果对观察者的影
7、响。(3)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励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展调节。个体内在的行为标准,是通过承受各种教育而内化了的行为标准,这种标准不仅及文化有关,也及个人有关。攻击行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机制获得、启动保持下来的,个体的自我调节在攻击行为的学习过程和诱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74-75模糊 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或犯罪行为完毕后常用来消除自己的惊慌、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承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
8、不安,这种摆脱烦恼、恢复心理安宁及稳定的反响刑事是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投射、比较、认同、补偿、反向、歪曲作用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面对紧张情绪时防止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每个人的性格及经历的不同,所选用的防御措施也大不一样。挫折指的是欲望及现实的矛盾。挫折是一种内心体验,表现出来是一种情感反响。欲望越高,及现实的矛盾越突出,挫折的体验就越严重。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人遇到了挫折,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反响。心理上的反响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应激状态。心理反响及生理反响同时出现,相互作用使反响加重或减轻。有利于人身心安
9、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良性心理防御机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御机制。挫折的防御机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 压抑 一个人的欲望很高,一心想办成某一件事情,结果几经努力,没成,内心很苦闷,用时髦的话说,叫郁闷。一个人坐在那儿,不愿及他人说话,情感低落,甚至还蔫蔫地掉眼泪。这种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假设用是否有利于身心安康来评价压抑的好坏,它应属于中性的,可变的。之所以中性可变,是因为压抑的程度决定了是否有利于身心安康。自我压抑程度大,不利于身心安康;压抑程度小,可能就有利于身心安康。 2 否认 否认就是不成认心里痛苦。女朋友跟别人走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哎,失恋了一定很痛苦。没
10、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了,走了更好!否认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这样很难争取到周围人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 文饰 文饰是指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那天睡懒觉,耽误了考试,却编了一个瞎话,比方说是在路边勇斗歹徒,结果误了考试。如果是通过一个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的方式来进展排解,也未尝不可,也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文饰的方式一定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律标准。 4 升华 指的是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比方,通过艺术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红楼梦?应该说是作者挫折体验的升华。平时坐
11、在一块儿,谁也看不出谁有什么本领。一旦遇到特殊问题了,个人的能力就全显示出来了。遇到挫折时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表达为升华。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5 推诿 指的是遇到挫折后强调客观理由。如考试没考好,强调是教师题出得不好。推诿不是一个很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推诿之后的结果,是不能从失败当中总结经历,吸取教训。 6 补偿 遇到挫折以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一一补偿过来。补偿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比方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及时吸取教训,调整了学习方法,争取期末把分考高一点,补回来。或者呢,反正算总分,我这边丢一点分没关系,把那边
12、的分提高。 7 抵消 抵消指的是发生问题时,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比方,最常见的抱歉就是一种抵消挫折的方法。抵消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8 幽默 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了。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幽默很容易缩短你及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9 隔离 隔离不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遇到一些问题之后,隔离自己的情感,不及人交流了。别理我,烦着呢!一个人坐在那儿,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俩从小一块儿长大,手拉手
13、进了北大,她怎么就看上清华那小子了呢?那小子哪点儿比我好啊?人家就比你好。你得这么想才行。你这时候就得冷静地想你们俩不适宜的地方有哪些,然后再幽自己一默:真愚蠢,怎么爱上这样的人呢?北大比她好的有的是,那么多人可以挑呢,这下子可给我时机了!这也就没事儿了,心里也就平静下来了 4.墨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两条路径的观点:PPT拍照总结墨菲特总结的两种路径:终身持续路径、青春期路径。(1) 青春期犯罪人。大多数青少年犯依循的路径;犯罪行为大约在青少年早起开场,并持续整个青春期,但在成立早期就会停顿;犯罪受环境影响较大;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2) 终身持续犯罪人。少局部的青少年犯依循该
14、路径,男性。LCP指儿童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会持续到成年期,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境的稳定性。22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它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学法解释犯罪,强调了非理性、无意识动机在犯罪行为中的重要性。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犯罪,将犯罪看成无意识的病态加工过程的一种可能表现。一、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915年他在论文“由于罪反感而犯罪的人一文中,初次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犯罪问题,为犯罪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形成奠定了根底。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的原因涉及本能、人格和罪反感,对于犯罪行为的矫治那么涉及法律的威慑
15、作用以及运用个体的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防止犯罪。关于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佛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本能、人格和罪反感等方面做出了解释。(一) 本能及犯罪本能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性本能及犯罪也有一定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父情节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文明的乱伦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他们没有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二) 人格及犯罪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
16、、自我、超我三个局部。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是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的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和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突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到了现实原那么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弗洛伊德使用人格理论解释犯罪,对后继者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犯罪影响很大。(三) 罪反感及犯罪无意识的罪反感,是在人格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里比多的固着及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父情结,在超越我的监视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很深的无意识罪反感可能引
17、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对这些人来说,当犯罪发生并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他们到会感到欣慰和心满意足。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在青年罪犯身上,人们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反感,所以罪反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犯罪的动机。二、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认为犯罪既不是由先天遗传本能决定的,也不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以下三类因素引起的:个人的自卑感、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个人的自卑感主要由个人的身体缺陷,如体弱多病、丑陋畸形、器官缺陷等;错误的家庭教育指父母对孩子冷酷无情或溺爱娇惯等。一般人会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当的补偿行为克制自卑感;而那些身体有缺陷受过错误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地位
18、低的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过度补偿的行为来克制自卑感。这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阿德勒认为,“犯罪人由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自己的智慧。他们遭受着一种错误的世界观,错误估计着他们自己的重要性和他人的重要性。并“用他们自己的观点赋予了生活的一般概念,也就是说选择犯罪的人们,他们事实上是一个不同的类型。三、 埃里克森的犯罪观埃里克森是一个性善论者。他认为就青年人内在的倾向来讲,每个青年都能克制危机,到达自我同一性的平衡,但这回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及危机,另一方面,父母和其他老一辈人本身缺乏结实的信念根底,因而无法给年
19、轻人提供适当的指导,也是造成青年人同一性危机的原因之一。四、 沃伦等人对精神分析学派犯罪观的概括。第一:犯罪行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根本上不同于任何别的神经官能症例如,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拼命的工作,另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纵火;第二、 犯罪人经常被一种强迫性的追求惩罚的需求所困扰,以便减轻从无意识的欲望中产生的罪反感和焦虑;第三、 犯罪行为可能是获得在家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的一种手段;第四、 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外伤性事件引起的,这种事件使整个人的记忆受到抑制;第五、 犯罪行为可能是替代性敌意的一种表现。沃伦和欣德朗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说明,尽管最初的犯罪原因是在儿童早期
20、的环境中产生的,但是到犯罪行为发生时,这些犯罪原因因素都同时在犯罪人身上发生作用。另外,布朗纳曾对违法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及情绪性态度特征进展概括:第一、在爱情关系中得不到满足的强烈的感情;第二、由于自我表现愿望,由于儿童期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异常愿望及青春期愿望受到阻碍而引起的深刻体验;第三、在家庭、学校、交友方面的强烈不满情绪;第四、由于家庭不和及双亲控制错误所引起的强烈不满情绪;第五、对兄弟姐妹的嫉妒感;第六、由于内心压抑而产生的不幸感。五、 Bowlbw 的母爱剥夺理论及违法犯罪。 Bowlbw指出,儿童在5岁之前,需要及照顾她的人保持连续不断的亲近的关系。如果这种依恋关系被中断,那么带来的后
21、果就可能是没有能力构建及其他人有意义的关系。在这些人群中,情感缺失就有可能导致越轨行为。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爱,缺乏认同,没有真正形成正常的超我。所以,对于少年和儿童进展治疗的核心,就是为他们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对成年人教育者重新产生依恋、信任和认同,从而重建自我理想,形成正常超我。6. 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生变化一般要经历的阶段P137由犯罪人的需要转化而来的犯罪动机,并非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开展过程才能形成。而且犯罪动机形成之后也不会固定不变,在各种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郑昌济认为,犯罪动机和其他心
22、理现象一样,有着自身发生、开展和终了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萌发阶段又称犯罪意向阶段在这个阶段,犯罪动机首先具有初始性,即刚刚开场萌生、孕育;其次具有模糊性,即犯罪动机的各种成分正在按一定模式聚集,还没形成完整的构造,主体对自己的动机还不够明确、清晰;再次,具有内隐形,他的意识状态还处在意识及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过渡阶段又称明确动机阶段当犯罪动机萌发之后,主体会对产生犯罪动机的根底进展评价,即在知、情、意和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的参及下,对犯罪动机进展价值衡量,道德衡量及利弊衡量,以决定取舍,并决定犯罪目的,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此时,犯罪动机已上升到人的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定型
23、阶段又称犯罪决意阶段当犯罪动机完全明确之后,何时实施即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尚需通过选择时间、确定方式等动机斗争,最后下决心,对犯罪动机加以确认和稳固定型,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准备状态。消失阶段又称犯罪心理衰减阶段或衰落阶段即犯罪动机终了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实施,犯罪目的已经到达,犯罪动机抵达归宿点而消失。有些时候,虽然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处在未遂状态,即由于主客观原因暂时不可能实现犯罪目的,而放弃犯罪动机;或者因为产生了新的犯罪动机,原犯罪动机消失。(2) 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后,犯罪动机在不同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不同
24、时间阶段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如前所述,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犯罪人要经过犯罪动机冲突,才能最终确定缪戈动机作为犯罪的主导动机,因此,某些犯罪人在综合考虑主体内外多种因素时,其犯罪主导动机就有可能在某个动机之间游移不定,不断交换;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因为一些新情况的出现,犯罪人同样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导致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在犯罪行为成功实施后,逃避惩罚及投案自首、弥补犯罪后果及继续犯罪等也会引起犯罪人的内心冲突,进而导致其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 不同开展方向的犯罪动机的开展变化 主要有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及犯罪动机的恶性开展两种情况。什么叫犯罪动机,它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犯罪动机指的是引起和推动犯罪
25、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它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萌发阶段:2过渡阶段;3定型阶段;4消失阶段。7. 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及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一般要经历的阶段P61-64 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指:犯罪从主体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影响到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阶段:(1) 不良的交往及模仿 在犯罪者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中,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的交往和模仿开场的,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底。(2) 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一个人在社会主中,会面临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积极地为,也有消极的。个
26、体消极不良的心理品质不仅影响对外界信息的选择,而且也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方式。 3形成不健全人格不健全人格就是经历了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而形成的不成熟人格、矛盾冲突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其主要表现是:价值取向偏离,甚至及社会整体利益相悖。认知水平低,思维偏激,是非善恶判断力差需求层次低,欲望强烈,且不善于通过符合标准的途径予以满足。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反社会不良文化影响,不尊重社会道德及法律,行为既不受良心谴责,对刑罚惩罚也没有恐惧反响。品德不良,由自私、缺乏同情心、行为不端开展到冷酷无情,粗野肆虐,恶习难改缺乏高级情感体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水平低;常常被消极不良情绪体验占据心头,且
27、缺乏必要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甚至比任其宣泄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缺乏必要的建立能力,具有不利于社会的消极能力,破坏能力。自我意识的缺陷,不能客观的评价及调节自我要么过于贬低自己,产生自卑感,进而自暴自弃,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自高自大,不可一世。自我利益中心,将理想视为当然,实现欲求不计手段。冷库、无情、粗野、攻击性强,有实施违法行为的特殊智能及能力。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通过初步尝试违法犯罪行为,并获得成功体验,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可以说,个体一旦作了违法尝试,获得犯罪体验,强化了犯罪需求,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便由一般品德不良向犯罪心理的开展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5
28、) 犯罪意向萌发犯罪意向萌发,是一个人由不健全人格,经过违法尝试,转而形成犯罪心理的标志。在犯罪心理的内外化机制中,犯罪意向是内化过程的完毕,标志着犯罪心理的形成,同时又是外化过程的开场,它在一定的诱因刺激下,很快转变为犯罪动机,进而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8.西方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P12-13西方现当代犯罪心理学在继承以往研究的根底上,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更加深入,主要涉及犯罪原因,犯罪动机,犯罪决策、犯罪预测、少年犯罪心理、犯罪精神病理等诸多方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1) .研究视角趋向科际整合。人们逐渐认识到,犯罪行为不单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是及多种因
29、素有关,必须进展多学科的整合研究才能真正提醒犯罪行为的规律和根源。(2) 研究方法趋向综合及实证。当前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发上趋向综合性,注重运用调查、实验或模拟实验,心理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模拟研究,又注重纵向设计。同时,研究方法更趋实证性,运用高级统计进展分析,以求能更准确地对问题进展鉴别。(3) 注重对犯罪生理因素的研究。近年来西方学者都很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犯罪行为上的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4) 注重实践应用。当前西方国家心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突出表现为: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在法庭审判中的应用;在罪犯矫正中的应用。49 犯罪心理学要得到安
30、康稳定的开展,必须在研究方法上不断进步和创新,纵观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的历史,根据本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实际,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以下开展趋势。(1)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要依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性质来选取研究方法,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切记拘泥于一种方法来研究复杂的犯罪人心理问题。在一项具体的研究中,综合运用观察、调查、测验、实验等方法面对不同结果进展相互比较,往往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2) 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判定某对象是否存在,构造如何,各要素之间具有何种连结等,是一种基于经历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数字和量度来描述
31、现象,其关键是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被观察对象的各种数量关系,刻画对象的数量特征,获得事物或现象的清晰、准确、普遍的认识。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各有优势和缺陷,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事实上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互补融合,是科学方法自身不断改良和完善的必然趋势。(3) 个案研究群群体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能够在同类被试较小的情况下深入探讨一些特殊问题;群体研究可以发现某一群体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规律,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如果能把个案研究及群体研究结合起来,那么表达了普遍性及特殊性相结合的根本原那么。(4) 自然实验法和准实验设计的应用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研究环境的特殊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32、不容易完全脱离实际情景进展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实验法的优势,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认为的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进展研究,同样可以大大提高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10. 挫折-攻击理论P257-258 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响,从而引起犯罪。 1939年,来自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出版了一本名为?挫折及攻击?的重要著作。书中,局部是对广泛流行的弗洛伊德理论之影响的一种反响,作者提出攻击是因为挫折导致的。他们把挫折定义为: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该书概括了两个大胆陈述:1“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预先假定有挫折的存在,2“挫
33、折的存在总是导致一些形式的攻击发生。Miller修改了这一理论并解释说,挫折刺激了一定数量的不同意向,这些意向包括攻击意向在内,如逃跑或找到一种绕开障碍实现目标的方法。他认为,人们通过体验学到用攻击或非攻击的反响来应对挫折。这种思想翻开了用学习理论解释攻击行为之门。(1) 主要的犯罪类型: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强奸。(2) 模仿成人作案,性质区趋于严重。3流窜犯罪比较严重。(4) 团伙犯罪突出。 5捕前职业:农民、无业者、学生居多。(6) 学历层次:小学和初中占绝大比例96.1%7有劣迹史居多。(8) 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9无明确犯罪动机的占一定比例。(10) 突发性案件居多。11未
34、成年人犯罪逐渐向智能化开展。12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集合部。13重新犯罪率高一生理发育及心理开展的矛盾 1.未成年人生理加速发育的表现。2. .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及心理开展的主要矛盾。(二心理构造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 1.认识及情感的矛盾2.认识及行为的矛盾3.情感及意志行为的矛盾4.独立性意向及认识能力的矛盾。5. 自我意识的矛盾。三未成年人主体及客观现实的矛盾1.区分能力和抵抗能力差及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2. 个人需求及客观可能性的矛盾。3. 独立性意向增强及社会约束的矛盾 4. 追求理想及客观条件的矛盾。特征:1.模仿性 2. 冲动性 3. 凶残性 4. 结伙性 5. 互感性 6.
35、戏谑性 7. 易变性12. 犯罪心理现场分析P322-323 一、犯罪心理现场分析的概念: 犯罪心理现场,是指案件当事人历经案情的心理痕迹所引发的心理状态,或是司法人员等用主客观证据提醒案情真相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现场分析是犯罪现场分析的重要组成局部。犯罪心理现场分析是依据作案人在犯罪现场遗留下的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动机及目的、犯罪行为实施过程的思维及判断、心理状态,描绘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征等。犯罪心理现场分析的依据是犯罪现场中留下的心理痕迹。二、 犯罪心理现场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物质痕迹而言的,是指犯罪行为人形成犯罪决意,并支配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情景中和
36、条件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它包括行为人的感知、注意、思维等认证过程特点,情感、意志过程的特点,以及能力尤其是技能、需要、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特点等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是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通过客观事物的开展变化而在现场中显露出来的某些带有意向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迹象,是心理学在刑事侦查理论和实践中开辟的研究领域,他及犯罪物质痕迹构成犯罪现场中两大相互印证的信息系统。犯罪心理痕迹的提取,依赖于有型物证,有时又要超越有型物证,也就是说,要在看似没有联系的物证之间,寻找到心理痕迹线索。三、 犯罪心理现场分析及犯罪物质现场的链接澄清犯罪行为是案件侦查的目的和判
37、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不管是从犯罪心理现场入手,还是从犯罪物质现场入手,核心目标还是原犯罪行为发生的真相。而也这正是犯罪行为将犯罪心理现场及犯罪物质现场连接起来,构成了犯罪事件本身。犯罪行为,一方面是作案人犯罪心理的外化,是形成案件现场中物质痕迹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它又内隐于心理痕迹中,形成犯罪心理现场。三、 考前须知1. 选择题需要背景知识,也要讲究做题方法。重点看第一、四章、暴力和攻击行为、青少年犯罪及犯罪心理应用技术等章节2. 主观题答题时尽量答充分,特别是论述题和综合分析题分值较高,需要有答题要点,同时要展开分析。3. 所有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有讲过,考前须知也得说得很清楚。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