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文档[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文档[002].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心理学及高等教育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三者是互相依存。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深情绪情感体验。3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 个性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5 冯特 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办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创立。6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A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 B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 C 脑的机能在于反映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 D 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应,是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因此,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7 任何动物都有心理,但是人的心理及动物的心理不同。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8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自我意识。9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对人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的双向活动。10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11 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第一,明确教学目标
3、。第二,分析任务。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第四,设计课程。第五,教学。第六,评定。12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以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为标志。13 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4 高等教育的特点:具有“高”和“专”的特点。“高”是指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是指大学教学的 专业化和专门化。15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A 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增加。B 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研究式转化。C 在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
4、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教思维方式转化。D 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及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16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A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B 其次,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C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7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 教育性原则。第二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2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3 奥苏泊尔在学校
5、学习一书中指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成就动机。由以下三方面内容组成: A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B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C 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和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4 成就动机的三个内驱力中只有认知内驱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的,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都是来源于学习活动之外的外部动机。5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A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B 学习动机的自律性C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D 学习动机的职业化。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6 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6、。 强化理论原则:A 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B 要依然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C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给予明确规定和表述。D 及时反馈。E 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应以正强化为主,做到奖惩结合。7 强化从程度上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间歇强化)。8 从强化和反应次数的关系上划分,可以把强化分为定比率强化和变比率强化。9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0 自我实现理论由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2 班杜拉提
7、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3 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A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B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14 学习动机的培养。A 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B 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C 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D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E 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15 学习动机的激发:A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B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 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D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习心里 第一节学
8、习概述1 有机体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2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 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活动。是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4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内容上的特点:A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B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C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的特点:A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9、。B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C 课堂学习及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5 桑代克是联结说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的鼻祖。试验:猫解决迷笼。6 桑代克的联结说(试误说)主要观点: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B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C 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7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造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重要试验:迷箱试验。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8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
10、联系。有意义学习必须达到的第一条标准: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提二条标准: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及原有认知结构中各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9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B 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是建立联系的可能性。C 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四节 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10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
11、基本原则:A 必须尊重学习者;B 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C 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实现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到达“自我实现”;D 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E 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情境和氛围12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及教师及班级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13 学习的原则:A 对学习充满渴望。B 意义学习。C 快乐学习。D 参及学习。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陈述性知识概述1 知识的种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2 陈述性
12、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3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4 奥苏泊尔将知识学习分为三种即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5 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分为:习得阶段,巩固和转化阶段以及提取和应用阶段。6 奥苏泊尔运用同化的观点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使新知识获得新的意义,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得到改造的过程。7 同化包括:上位同化,下位同化和并列结合同化三种形式。8 上位同化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低的下位观念,
13、二心学习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观念构成了上位学习。9 下位学习,如果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低的下位观念,构成了下位学习。10 并列结合学习,如果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及学习者心学习的观念及构不成上位的关系,又构不成下位的关系但彼此又有关系,就构成了一种并列结合学习。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学基础11 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A 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B 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C 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D 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12 大学生的思维特点?A 从形式逻辑思维
14、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B 创造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C 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13 记忆是人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4 大学生记忆的特点?A 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 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C 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第四节 记忆规律及知识的保持15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材料反复感知并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的过程。16 如何遵循规律进行识记?A 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及性质。B 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C 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及主动性,D 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E 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F 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G 提
15、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H 树立识记的信心。17 知识存储的组织形式?A 空间组织B 系列组织C 联想组织D 网络组织E 更替组织18 遗忘的理论A 动机说 弗洛伊德提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B 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很急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C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实际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会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D 检索困难说,遗忘是因为检索困难造成的,即难以找到提出线索的原因。E 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及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19 利
16、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在知识的巩固。A 及时复习B 分散复习C 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D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学习1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2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首先,基本结构不同。陈述性知识是符号代表的概念,命题及原理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其次,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第三,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
17、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有意识搜索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第四,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比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也比较慢,需要经过大量的联系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第五,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型,程序性知识具有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式。第六,从测量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进行测量。2 程序性知识的种类?A 智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18、B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于支配自己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记忆,思维等内部加工过程。C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是习得的,是依靠肌肉,谷歌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完成的活动方式,包括三个部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认知能力。第二节,智慧技能的形成。3 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A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是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B 原型操作,就是一句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性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9、C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想头脑内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4 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归结为两点:首先 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 要使这种时间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5 原型定向的教学?A 要是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B 要是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行房事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独立性。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摇指令要明确。6 原型操作的教学?A 要是心智活
20、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B 要注意变更活动的选项,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C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序,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D 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及言语相结合,以便进行实际操作,一遍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7 原型内化的教学?A 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B 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形的操作过程。C 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更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D 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开展到压缩的
21、变火锅城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8 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A 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B 智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C 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第三节,认知策略的学习9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认知策略是人们在信息 加工时对自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10 认知策略及心智技能的区别?A 人类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成为智慧技能,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是认知色略。B 智慧技能术语信息加工的范畴,它是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包括作为人的基本素质的读
22、写算纸质高级专业技能。而认知策略术语信息机加工的控制过程,是通过概括化过程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C 智慧技能是运用顾好办事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对内办事,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调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D 智慧技能及概念和规则的掌握有关,认知策略则及解决问题时对方法的选择有关。11 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A 注意策略B 编码及组织策略C 精细加工策略D 复述策略12 认知策略的教学的具体方法?A 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事教授元认知。B 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C 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D 在具体的
23、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E 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第四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12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A 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B 能够利用微弱的线索。C 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D 在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13 动作技能如何培养?A 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B 示范及讲解C 练习和反馈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1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2 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各种各样的官能组成,各种官能可以像鸡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心灵“又是由各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的官能。可见
24、,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3 相同要素说: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只有当学习情境及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4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具有共同成分,原理的学习情境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结构。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5 认知结构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三个变量为:可利用性,可辨别性,
25、巩固性。6 影响迁移的因素?A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B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C 认知技能及策略D 定势的作用。7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A 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B 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C 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D 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第七章 问题解决及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及创造力概述1 问题解决的特征?A 目的指向性B 问题情境性C 操作顺序性D 认知操作性2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renwu ,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由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3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特征。4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问
26、题的方向可以向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呵护条件的多种答案。5问题解决于创造力的关系?区别:首先,问题解决及创造力的定义不同。其次,在问题解决时,既可以使用现成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联系:首先,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必须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体现。其次,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第三,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第二节 问题解决6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A 过去知识经验B 定势及功能固着C 问题情境D 原型启发E 情绪和动机状态7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A 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B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7、和方法C 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D 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第三节,创造力及其培养8 创造力及智力的关系?A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B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C 低创造力者可能有低智力,也可能有高智力。D 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9 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 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B 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C 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以同龄人为楷模的观念;禁止学生质疑的观念;权威式教育观念)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第一节 品德概述1 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品德的基
28、本特征:A 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B 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3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皮亚杰认为,以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照社会稳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在研究中他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评判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水平。皮亚杰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A 自我中心阶段(2-5)B 权威阶段(6-7,8)C 可逆性阶段(8-10)D 公正阶段(10-12)4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柏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提出了三水平
29、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A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B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A “好孩子”取向阶段B 道德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A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B 普遍原则取向阶段5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非我们三点启示?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其次,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制约。第三,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6 任何一种观念要想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第一阶段,选择A 自由选择,B 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 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
30、选择。第二阶段 赞赏D 真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E 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第三阶段 行动F 按自己的选择行事G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7 道德价值观培养给我们的启示?A 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B 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C 强调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辨析过程中逐步清晰,稳固的,从而真正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D 教师必须诱发学生的taidu 和价值陈述,反对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第三节 品德态度的形成及发展1 品德及态度的关系?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三,态度和品德
31、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2 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A 醒悟阶段B 转变阶段C 巩固及稳定阶段第九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 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B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C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D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的协调和及控制情绪。E 合理的行为F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A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B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C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3 大
3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A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B 培养学生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C 学习及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D 学习及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E 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作充分的准备。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A 发展性原则B 主体性原则C 尊重性原则D 全体性原则5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A心理发展尚未成熟B 理想及现实之间的矛盾C 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D 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文化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E 高效招生规模扩大,造成师生比例下降,学生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也是影响学
33、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F 大学生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G 缺少心理卫生知识6 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A 自尊和自卑的内心冲突B 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冲突C 独立和依赖冲突D 理想和现实冲突E 富于思考及认识偏激的矛盾。7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辅导A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B 学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C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D 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8 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辅导?A 学习动机指导B 学习目标指导C 学习方法指导D 考试心理知道9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问题?A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B 人际交往中的情
34、绪障碍C 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10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A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B 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C 进行交往心理训练11 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的调适?A 传播性心理知识B 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C 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性交往的正确技巧。D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因恋爱挫折引起的心理问题。12 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A 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B 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C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性质和就业信息D 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13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
35、自身及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方面。14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一)全面认识自我A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B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C 通过及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D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E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F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三)努力完善自我A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B 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章 群体心理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1 良好群体的心理学原则?A 目标整合原则B志趣相投原则C 心理相容原则D 智能互补原则2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方式?A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及别人一
36、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B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C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及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及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D 服众,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E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及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F 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G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
37、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想象。H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第二节 大学班集体建立3 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A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B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C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4 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1)积极作用A 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 及时解决问题。C 增强信息的沟通(2)消极作用A 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B 传播小道消息5 协调班集体及非正式群体的关系?A 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B 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第三节,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6 人际关系概念:是指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及人之间的心
38、理关系。7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A 交互性原则B 社会交换原则C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 情境控制原则8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A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B 交往内容的丰富性;C 交往系统的开放性;D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异性交往愿望的强烈性。9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A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 主动交往C 移情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设计及测评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论1 建构主义设计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
39、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扬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2 教学任务的分析A 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B 分析技能目标及类型C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第十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及影响源1 成熟教师的特征?A 能够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B 能够独立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要求,不希望被人过多干涉。C
40、 对各种及职业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关心学生,关心所交学科,在工作中有长远目标;D 具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创新精神,正确认识教师充当的角色,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E 能随时随地监控自身角色扮演情况,尽可能克服角色冲突扮演好职业要求的各种角色。F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能力。2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A 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B 树立学习榜样C 积极参及教学实践3 教师影响源功能A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B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C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D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4 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一) 教师的知识技能A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B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
41、现由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及之相关的知识。C 条件性知识(二)教学效能感A 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就是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效能感的高低往往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B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 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效能高影响着教师的行为,而教行为必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同时教学效能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5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第一,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其次,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
42、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第三,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第四,教师要增强自信心,通过向他人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6 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A 计划性及准备性B 课堂教学的组织性C 教学呈现的水平和意识D 沟通性E 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F 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 职业发展性7 教育机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活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
43、殊能力。8 影响教育机制的因素有哪些?A 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B 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C 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第三节,教师的威信及形成9 教师威信的建立及维护?A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B 不断学习的精神C 尊重和关爱学生D 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及发展10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A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B 解决问题领域中的高效率C 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1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及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发展的途径。12 教学反思的方法?A 课后备课B 反思日记C 详细描述D 实际讨论E 行动研究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