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政策学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C)P2 A. 政策分析及管理的出版 B. 政策科学的发展的出版 C. 政策科学:视野及方法的近期发展 的出版 D. 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2、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 B )提出的。P32A. 西蒙 B. 布坎南 C. 巴得什 D.霍恩3、公共政策执行必须遵循的特定原则,不包括( A )P73 A主观性 B强制性 C. 组织性 D实务性4、由目标群体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
2、,这种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叫( B) P126A.专家评定法 B. 对象评定法 C. 自我评定法 D.前后对比法5、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A) P95A. 生态环境 B. 经济环境C. 政治环境 D. 文化环境6、按照监控的内容分类,公共政策监控可分为( D ) P145 A一般监控和专业监控 B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 C积极监控和消极监控 D目标监控和关键点监控7、政策分析过程最关键而又困难的一个阶段是( C ) P186 A规划方案 B预测结果 C. 问题构建 D. 确认目标8、在我国,财政主体主要运用的财政工具,不包括(B)P206 A. 预算 B. 私人借贷 C. 税收 D. 财政
3、补贴9、一般认为,年率3%5%的物价上涨幅度,可视为( D ) P243 A物价上涨快 B物价上涨慢 C物价不变 D物价基本稳定10、产业政策的特征,不包括( C) P277A.指导性 B.稳定性和连续性C.波动性 D.时代性和阶段性11、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性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 ( A) P312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12、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例、规章等形式的科技政策的是( B ) P374A.科技进步法 B.科技拨款的暂行规定C.专利法 D.专著法13、对科技活动活动的协调、控制,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功能,属于科技政策的( D )功能。P3
4、81A.导向功能 B.组织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控功能14、教育政策的主体,不包括(C ) P401A.政府 B.执政党 C.社会组织 D.立法机关15、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者(C)P409 A. 严重警告 B. 警告 C. 行政处罚 D.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6、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D ) P422 A. 义务教育法 B教师法 C高等教育法 D教育法17、通过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方法和心理状态,这种公共政策监控手段是( C ) P137 A监控手段 B法律手段
5、C心理手段 D经济手段18、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不包括(C) P108A.评估主体 B.评估标准 C. 评估总结 D.评估方法19、政策的投入及产出的比例关系,是指(D)P121 A. 政策回应度 B. 价值标准 C. 效益标准 D.效率标准20、政策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B) P193 A确定目标 B效果评估 C方案比较 D问题的界定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政策评估(P108)2、政府预算(P207)3、公共政策(P6)4、公共政策执行(P69)5、教育政策(P401)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P9)2、 简
6、述公共政策执行环境(P95-98)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P124-126)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P140)2、论述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P76-88)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共10分)我国西部地区某县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在会场上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讨论,最后以多数压倒优势表决通过决定,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会上有人提出该县大部分地不宜退耕还林的看法,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事实上,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在一般情况下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
7、量的气候中难以成活。因此,该县所规定的林草比例必然导致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未做到这一点。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公共政策学知识,分析该县退耕还林政策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公共政策学考试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 1120 二、名词解释1、政策评估(P108) 政策评估的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效果(效率、价值、问题等)进行的一种估量和评价,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新政策的依据。2、政府预算(P207)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
8、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能系统、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3、公共政策(P6)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和其他政治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公共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规范的总称。4、公共政策执行(P69)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政策目标而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把政策内容变成现实的动态过程。5、教育政策(P401) 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公共权力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制定、实施的,对各类教育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行为规范、准则。三、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P9)(1)指导功能 (2)控制功能(3)协调功能
9、(4)分配功能2、 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环境(P95-98) 政策环境是指政策制定系统之外的一切及之相关的因素,在政策执行时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和经济体制两方面。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治状态。 (3)文化环境。政治执行中的文化环境包括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公民素质等。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P124-126)(1)前后对比法(2)对象评定法(3)专家判断法 (5)自我评定法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P140)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
10、容及方式主要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及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及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及,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5)利益集团对政策
11、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评分细则(答对每点2分)2、论述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P76-88)公共政策执行的流程是指将政策执行中的各主要环节依照先后顺序排列,并以箭头来表示相互间关系。公共政策的执行流程:(一)行的组织。(1)确定政策执行的组织(2)必须配备胜任的人员(3)明确职责和权限(4)制定相关的制度或规定。(二)政策执行的准备。(1)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2)要制定行动计划(3)要对执
12、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三)政策宣传。政策宣传就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让政策目标了解政策的行为。政策宣传关系到目标群体是否支持和拥护公共政策的执行。(四)公共政策实施。公共政策实施是指根据政策采取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五)协调。协调是指在政策执行中采取适当方法调节各项行为,解决或者消除各种矛盾及冲突,引导各项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或者各项政策对策之间互相配合,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六)检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检查是不可缺少的行为之一,它贯穿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它包括:(1)检查的准备(2)检查的主体(3)检查中要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检查主
13、体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4)选择合适的方法(5)对检查结果的处理。(七)总结。总结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项内容,它以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执行过程为前提,又为下一周期的政策执行奠定了基础。五、案例分析题答:(1)小组意识理论认为,参及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本案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比例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表现。 (2)要解决由于小组意识因素造成失误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其他成员;其次,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到会,发表意见,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制度化;再次,不要轻易地满足“一致”,在成员很快形成一致意识时尤其要提出疑问。评分细则(理由充分,酌情给分)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