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2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单元 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2、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1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
3、表象。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六、课时安排:4 课时第 1 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
4、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3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
5、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4请同学们拿出直尺。(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 :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 0 到 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度。(1)在直尺上找:你知
6、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5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 都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 1 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 1 厘米?举 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
7、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 1 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 0 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 2 刻度线上。(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 到 3 呢?6(4)小 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5)再操作:掐在 4 和 7 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 5 和 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 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7)比划一下 10 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1)课件展
8、示 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 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 5 厘米。(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1 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7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 1 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
9、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 度 单 位:厘米 cm1 厘米 2 厘米 3 厘米 7 厘米 10 厘米 26 厘米25px 50px 75px 175px 250px 650px课后反思:8第 2 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
10、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9启发思考:长边不止 20 厘米长,该怎么量?(在 20 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 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
11、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 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 1 米的长度。(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1 0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米,也可表示为 1m。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 0 到 100,有 100厘米,也就是 1 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
12、。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 米有多长?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 1 米。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 1 米。学生操作:用 1 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 1 米长吗?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2)感知几米的长度:1 1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 1 米长,上面有 100 厘米。启 发 思 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
13、什么关系呢?学 生 操 作:用 20 厘米的直尺量一量 1 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 结: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并引读:1 米 100 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1 2(3)小 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 P8 第 3、4、5 题。3 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 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5 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
14、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 100 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1 米 10 厘米 40 厘米 1 厘米 1 米 35 厘米 5 厘米 28 米六、课外活动:1 3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 1 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七、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工 具:米尺 软尺 卷尺标 注:1 米、2 米、3 米
15、、6 米、9 米进 率:1 米 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1m=2500px 2500px=1m课后反思:第 3 课时 认 识 线 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1 4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 4 条路,走那条路最
16、近?为什么?导 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认识线段。(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1 5(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3、找线段。(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2)P5 做一做第 1 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
17、示范。(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 P5 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量折线。1 6(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5、P5 做一做第 2 题。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8、(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2)示范画法: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 0 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 3 刻度线停止。1 7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强 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和 10 厘米。三、巩固练习。1、P6 做一做:1 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
19、画一条。2 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 0 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 3 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2、P9 第 6、7 题:6 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1 8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7 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五、板书设计:认 识 线 段课后反思:第
20、4 课时 练 习 课教学目标: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1 9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比较长短。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10 米 1 米 5 厘米 10 厘米 1 厘米 50 厘米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食指宽(1)厘米 食指长(3-4)厘米 中指长(5)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 一步距离(50)厘米 桌
21、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 教室门宽(1)米 黑板长(4)米2 0教室长(9)米,宽(6)米 篮球场长(28)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P7 例 8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 13 厘米)要学生比划出 13 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 什么?(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 厘米,新铅笔长 20 厘米,米尺 1 米,身高 1 米多,教室长 9 米)三、巩固练习:P7 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 P9-10 第 8-
22、11 题。2 1第 8 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26 米(篮球场长边 28 米);50 厘米(课桌面长 60 厘米);3 厘米(食指长 3-4 厘米)6 米(教室宽 6 米);8 米(教室长 9 米);10 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第 9 题:(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 1 米宽,房门比 1 米窄)第 10 题:2 2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第 11
23、题:(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3)小 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2、知道 1 厘米和 1 米有多长。(比划一下)2 3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 米 100 厘米)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
24、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六、课堂作业。七、板书设计: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食指宽 1 厘米 食指长 3-4 厘米 中指长 5 厘米直尺和新铅笔长 20 厘米 一步距离 50 厘米 桌面长边 60 厘米米尺长 1 米 教室门宽 1 米 黑板长 4 米教室长 9 米,宽 6 米 篮球场长 28 米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一、单元教学分析:2 4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
25、算,以及相关应用。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五、单元教学措施: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2 5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六、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 4 课时2、两位数减一位数 4 课
26、时3、解决问题 2 课时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 课时整理和复习 1 课时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2 6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 P11 主题图,故事化情境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二(1)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5 个学生;二(2)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2
27、个学生;二(3)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7 个学生;二(4)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4 个学生;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2 7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2、列式待算:35 2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 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 2根小棒摆在 35 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 35 的 5 根的下边,与 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3、引导列竖式笔算:(1)竖式怎么写
28、?拿算术本,写 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 35。在十位 3 的下面前一格写加号,2 没有十位就空着,再在 5 的下面写 2,个位 5 和个位 2 对齐。然后在 2 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2 8(2)竖式怎样计算?先算个位,5 2 7,在 2 下写 7。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 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 0,3 加 0 得3,得数十位处写 3。35 2 的得数就是 37,37 写得与 35 的数位对齐。(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4、交换加数:2 35 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5、
29、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 2 遍,边写边读。教师逐个巡查。6、再试一试:列竖式计算 40 8 (过程略)四、巩固练习:P12 做一做。1 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2 92 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五、拓展认识:用竖式笔算可以算很复杂的算式,例如:425 153 (讲解竖式书写与计算过程)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横式写得数。七、课堂作业。八、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笔算:列
30、竖式计算3 5 2 3 73 53 0+23 7课后反思:第 2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 4 72 5 3 42 4 95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3 1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
31、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 32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 35 32:(1)摆小棒:先拿 35 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 3 捆右边 5 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 32 根,3 捆与 3 捆对齐,散的 5 根与散的 2 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 7;整捆加整捆的,是 60。得数是 67。2、引导列竖式笔算:3 2(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5 2 得 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 7;再算
32、十位,3 3 的 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 6;得数就是 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 67。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 57 40 (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程)4、小 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四、巩固练习:P13 做一做1 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2 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五、补充练习:P15 第 1、2 题。学生在算术本上抄题,完成笔算,注意空格。(教师示范两例,余自主完成,巡查)3 3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
33、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七、课堂作业:练习册八、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 5 3 2 6 7 5 7 4 0 9 7十 个 十 个3 5 5 7 3 2 4 06 7 9 7教学反思第 3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目标:3 4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理解进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
34、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 4 4 95 72 22 30 42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2、引导分析:3 5(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 37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 35 37:(1)摆小棒:先拿 35 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 3 捆右边 5 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 37 根,3 捆与 3 捆对齐,散的 5 根与散的 7 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
35、的,5 7 得 12,捆 1 捆余 2 根;整捆加整捆的,3 捆加 3 捆再加进位的 1 捆,得 7 捆。得数是 72。2、引导列竖式笔算:3 6(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5 7 得 12,向十位进 1,个位写 2。(小 1 写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3 5 再算十位,3 3 得 6,再加进位过来的 1,十位得 7。3 7 得数就是 72。7 2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 3 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 结: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
36、个位加起。3 7不同点:例 3 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前 2 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进位。三、巩固练习。1、P15 第 4、6 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14“思考题”。(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 有什么特征?(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3 8五、课堂作业。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3 5+3 1 77 2教
37、学反思:第 4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3 9一、复习巩固。1、列竖式计算:点 4 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56 3 56 23 54 29 48 48 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二、题型练习。1、P15 第 3 题。(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2、P
38、15 第 5 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书写和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3、P16 第 7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 04、P16 第 8 题。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多少。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5、P16 第 9 题。要 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6、P16 第 10 题。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P16 第 11 题。(1)了解图文信息。(2)引导解决(1)小题:求什么?怎样列式?列
39、竖式计算,横式后写得数和单位。(3)引导解决(2)小题:4 1理解题意:买两样或三样,可以在 50 元以内或刚好 50 元,但不超过 50 元。有序思考:从飞机开始,按顺序组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飞机和汽车、飞机和火箭、飞机和船;汽车和火箭、汽车和船;火箭和船引导口答:可以买()和(),或者()和()三、课堂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算。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四、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 5 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目标:4 2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探索算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
40、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竖式计算:36 23 36 50 36 28 2、小明有 16 张卡片,小红有 9 张,小明比小红多几张?小红比小明少几张?(课件提示分析)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 31、创设情境:北京举办了 2008 年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第一的好成绩,请看统计表。(课件展示)2、读统计表,了解数据。3、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课件展示)4、列式待算:36
41、 23 5、观察算式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探求新知。1、教学例 1:56 22(1)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摆 36 根小棒,减去 22 根,怎么减的?(课件展示)(2)竖式计算。(课件展示)(3)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2、补充教学,P18 做一做。4 4(1)课件引导完成。(2)小结各式算法。3、在算术本上学习列竖式计算。三、巩固练习:P20 第 1、2 题。第 1 题:在书上完成。第 2 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笔算。四、课堂小结。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2、?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2、个位相减得 0 写 0,十位相减得 0 不写。课后反思:第 6 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4 5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退位方法,理解退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2-5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6 8 10 4 15 7 12 5 17 8 11 6 12 8 10 5 13 7 18
43、9 2、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 4 46 31 37 38 4 645 3 78 28 99 90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信息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就是求 51 比 36 多多少,用减法。)(3)列式待算:51 36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个位减个位的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 51 36,(知道退位是什么回事。)2、引导列竖式笔算:(1)自主书写竖式,与课件对照。(2)竖式怎么算4 7先算个位:个位
44、 1 减 6 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在十位数头上打个点,相当于从十位上借了个 10。)用 11 减 6 得 5。个位写 5。再算十位:上面的 5 被借走 1,只剩 4。4 减 3 得 1。十位写 1。3、演示:从十位减起怎么不方便。4、教学例 3:观察算式和竖式,引导思考:个位:0 减 4 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从十位退 1 后,十位要算几减几?5、讨论比较:36-23=51-36=50-24=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 结: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4 8都要从个位减起。不同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6、在算术本上学习退位减
45、法的竖式计算。三、巩固练习。1、P19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20 第 4、7 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列竖式计算)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五、课堂作业: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4 95 1-3 61 5教学反思:第 7 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总第 11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
46、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竖式计算:5 045 34 45 3 45 9 45 39 96 35 96 6 96 90 96 58 2、小结笔算法则:(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加起;三是如果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减起;三是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二、题型练习。1、P20 第 3 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自主完成,订正。2、P20 第 5 题:引导看懂题意:全部是减法,有退位和不退位,判断差的十位。引导完成
47、前 2 式,学生自主完成后 2 式。3、P21 第 6 题:主要是把退位和不退位搞混了,引导完成。防止在原竖式上改。5 14、P21 第 8 题:在小鸡竖式上计算,不连线。学生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5、P21 第 9 题:引导完成第一式:把卡片和数当做竖式,一次算出加法,再一次算减法。进位在横线上标,退位在被减数上标。学生独立完成后几式,集体订正。6、P21 第 10 题:笔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P22 第 11 题:口算,在横式后写得数,订正后连线8、P22 第 12 题:(1)看图读题,了解题意。(2)根据统计表数据,引导完成第 1、2 小题。(考核加减法数量关系)(3)学习用搭配的方法
48、,提出多个问题,在练习本上书写并列式计算。5 2例:每两个人可以提三个问题。小明比小强少拍几个?小强比小明多拍几个?小明和小强一共拍多少个?教学反思:第 8 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二)(总第 12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5 3一、题型练习。1、P22 第 13 题。(1)课件展示数列,找出规律:观察数字,越来越大,肯定是加了一个数。加的是几呢?能不能算出来?用 32-
49、24 就知道加了几。2、P22 第 14 题。(1)引导学生在竖式中找加减互逆关系。(2)独立完成第 1 式;(3)引导发现第 2 式的十位有几种不同填法;(4)引导发现第 3 式的个位有几种不同填法,并影响十位的填法。(5)小结:以后遇到这种题,可以想出多种填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写下来还是一种答案就可以了。二、课堂作业。5 4教学反思:第 9 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总第 13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析、思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
50、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8 5 50 20 17 9 35 7 5 562 8 29 12 30 8 62 59 2、竖式计算。57 38 56 28 60 27 3、课件展示分析过程:(1)16 比 9 多多少?(2)9 比 16 少多少?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补充信息,学生标注数据:四排红旗下写班级,其中一班 12 面。2、能不能用这种比较算出其他班有几面红旗呢?三、探究新知。1、教学例 4 之(1)。(1)读题后引导分析: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2)能不能用画简图的方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