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1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
2、学学习体验。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1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
4、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
5、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
6、数学思维的训练。五、全册课时安排:(五、全册课时安排:(约 60 课时)(一)、长度单位(4 课时左右)(二)、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13 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 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 课时左右)2(四)、表内乘法(一)(13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 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 课时左
7、右)7 的乘法口诀5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 课时左右(七)、统计(3 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 课时左右)3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
8、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
9、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2,例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4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0、: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
11、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
12、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5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
13、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6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
14、3,例 2,练习一 1、2、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
15、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6、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7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
17、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7 厘米、10 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 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单元教才分析: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18、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要求:
19、1 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 课时左右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8-P10 例 1、例 2教学
20、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9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 P8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
21、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 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 P9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 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 P10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1、练习二第 1 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2、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
22、,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P1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3、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 8 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 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完成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
2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1、完成 P11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 P12 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 P13 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
25、数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4-P15 练习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26、实物投影、卡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1、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5 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3、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6 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9
27、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7 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136、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8 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8、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10 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28、四、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4第四课时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6、17 例 1,练习三 1-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29、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 1.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
30、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152、完成第 20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四、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6第五课时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8-P19 例 2、例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31、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 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
32、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 3。出示 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71、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 6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
33、生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8第六课时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20-P21 练习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总结引
34、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巩固练习1、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4 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2、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3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9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7 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5、第 22
35、 页练习三第 10 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5、第 22 页练习三第 11 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19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8 题。有3 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2、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2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3
36、、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3 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第七课时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
37、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 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 23 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
38、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 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八
39、课时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21(练习课)(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24-P25,练习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提高学生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二(1)班原有 38 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 5 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
40、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1、完成第 24 页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2、完成练习四第 8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3、完成练习四第 5 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 10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四第 6 题。观察图,把你
41、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四第 7 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22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九课时第九课时连加、连减连加、连减2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26-P27 例 1、例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
42、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口答。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 1。(1)、
4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8+34+23 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 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完成练习 26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三、巩固练习
44、,实践应用241、完成 27 页做一做。2、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1、2 题。3、引导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3 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十课时第十课时加、减混合加、减混合2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28 例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45、式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 3。(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上来人 28 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2、练习。完成 P28 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
46、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 4 题,第 8 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 5、8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 6 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26课本 P34 例 4教学目标:
47、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1)、出示
48、主题图。妈妈带了 100 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2、完成 P31 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1、完成 P32 练习六第 1 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
49、怎样进行判断。2、完成练习六第 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六第 3 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27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3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
50、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口算。P35 练习七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 P34 练习七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