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506741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microsoftword】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芒市五岔路中学鲁红庆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根 x1、x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 x1、x2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 4 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本课的教

2、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

3、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1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 ax+bx+c=0(a0)的两根是 x1,x2,那么 x1+x2=,x1x2=。当 a0,b-4ac0 时,x1+x

4、2=,x1x2=。2222当 a0,c=0 时,方程必有一根为 0。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反思: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

5、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2【篇 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2了解二元一次方

6、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二)数学思考: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

7、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3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 20 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 12 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 12 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 12 分,其中罚球得了 2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2)连胜的第1 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 1 球得 1 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

8、?,你能列出方程吗?设姚明投进了 x 个两分球,罚进了 y 个球,可列出方程_。(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 19 分,其中罚球得了3 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设易建联投进了 x 个两分球,y 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9、,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4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x2+y=0y=2x+42x+1=2-xab+b=4(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10、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 2x+y=36,2x+3y=16 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 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 x 和 y 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

11、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 x 和 y 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对于 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

12、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5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例:已知方程 3x+2y=10,(1)当 x=2 时,求所对应的 y 的值;(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 x 的值,求所对应的 y 的值;(3)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y;(4)用含 y 的代数式表示 x;(5)当 x=-2,0 时,所对应的 y 的值是多少?(6)写出方程 3x+2y=10 的三个解(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

13、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 y 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大显身手:课内练习第 2 题梳理知识,课堂升华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2、3、4。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设计说明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

14、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6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

15、;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 x 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m

16、icrosoftword】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芒市五岔路中学鲁红庆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根 x1、x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 x1、x2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 4 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7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

17、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

18、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 ax+bx+c=0(a0)的两根是 x1,x2,那么 x1+x2=,x1x2=。当 a0,b-4ac0 时,x1+x2=,x1x2=。222 2当 a0,c=0 时,方程必有一根为 0。8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

19、证的能力。教学反思: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

20、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篇 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二)数学思考:9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

21、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

22、 20 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 12 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 12 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 12 分,其中罚球得了 2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2)连胜的第1 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 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 1 球得 1 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设姚明投进了 x 个两分球,罚进了 y 个球,可列出方程_。(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 19 分,其中罚球

23、得了103 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设易建联投进了 x 个两分球,y 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

24、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x2+y=0y=2x+42x+1=2-xab+b=4(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

25、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 2x+y=36,2x+3y=16 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 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11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 x 和 y 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

26、自主取值,猜 x 和 y 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对于 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

27、次方程的解例:已知方程 3x+2y=10,(1)当 x=2 时,求所对应的 y 的值;(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 x 的值,求所对应的 y 的值;(3)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y;(4)用含 y 的代数式表示 x;(5)当 x=-2,0 时,所对应的 y 的值是多少?(6)写出方程 3x+2y=10 的三个解(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12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

28、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 y 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大显身手:课内练习第 2 题梳理知识,课堂升华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2、3、4。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设计说明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

29、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 x 是一

30、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13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初中语文教案板书设计【篇 1: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 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

31、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14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

32、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

33、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 选自 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 桃花源诗并记 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 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

34、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预习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1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3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2、字词翻译: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复:继续。欲:想

36、要。尽:到头。16仿佛:隐隐约约。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3、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

37、津者今义:口液)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4、词类活用: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17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一词多义: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舍:舍弃“便舍船”房舍“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为:w?i 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wai 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

38、也”乃: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又“复前行”再“不复出焉”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林尽水源:尽

39、:消失。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豁然开18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乃大惊:乃:竟然。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具

40、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停数日,辞去:停:居住。

41、辞:告别。去:离开。此中人语云:语: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19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处处志之:志:做标志。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三、作业

42、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芳草鲜美古义

43、: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20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部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第

44、三部分():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篇 2: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设计】【篇 3: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涞水四中孙建英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21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

45、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

46、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22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

47、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课前准备: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

48、片。23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

49、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24“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

50、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