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6508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心:农转非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

2、叫“绿图规划”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

3、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

4、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规律: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

5、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层次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分单位进行的,而且行政区的大小决定了总体规划的等级层次。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分配的时间性、空间性(数量、质量、区位)。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9.土地质量、土地类型评价及类型划分。土地质量:特定的目的或用吐下土地的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

6、;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10.何为土地适应性、土地生产潜力并举例说明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描述,阐述土地具有的生产潜力,适宜利用的方向和适宜程度上的差异。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自己举例!11.土利规划的三种模式蓝图模式指标控制模式利用分区模式对原始资料的要求所需收集研究的资料最大,工作量最大对资料需求量最低宏观资料为主,所需资料不多,可获性大

7、工作量和完成周期1-2年,所需人多,周期长任务完成周期最短应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省工省时实施方式及效果缺乏具体实施手段,易失去现势性,实施效果差用土地利用指标的下达上传来控制,在宏观上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易造成土利的实际失控现象对宏观控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缺乏对部门的微观控制,现实作用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不能进行动态的控制协调组织监督,缺乏操作性,不易接受较大弹性和应变能力,较好的可操作性,易于接受和掌握较大弹性和应变能力,对宏观控制协调组织监督起重要作用,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其他成果在一张图上,视觉好目前采用两种结合的方法编制土利总体规划目前采用后两种结合的方法编制土利总体规划

8、,优点:成果图表双全,融平面布置,指标控制,土利分区与一体。:土利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体现三个效益的统一:能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指标控制缺乏趣味和土地质量的不足,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弹性和应变能力: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操作性12.菜地用地的配置(自己再扩展一点)生产地与消费地间距离越近越好土质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与原有老菜地特别是保护地温室越近越好菜地忌低洼或坡度过大蔬菜多喜温,尽量在阳光充足的阳坡连片开发利于机械作业和林,渠,路的规划13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灌溉有保证地形坡度条件能够满足耕作管理的需求土地集中连片,外

9、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业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14.果园用地配置要求靠近村屯,便于管理有充足水源,灌溉防虫有保障土质疏松,通气良好土层深厚根据低山丘陵区和果树特点进行果树品种布局在山区应注意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要结合防护林配置,尽量把果园配置在山腰以下,背风地段,以防寒风侵袭工业比较发达地区,建立果园时应注意到煤烟等毒害。15.渠道用地配置要求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a.地形呈一面倾斜,采用干渠沿等高线,采用较小纵坡,支渠垂直等高线;b、地形呈脊状隆起浅丘岗地,采用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其纵坡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开。渠道布置尽量使

10、过程量最小,输水损失最少;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最好利用已有沟渠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渠以下渠道应为田间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16、论述反磁力吸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先决条件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概念: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和吸引,称为磁力吸引。在居民点布局规划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使得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这种影响和吸引逐渐弱化,即成为反磁力吸引。实施目的;在于使区域内的生产力与人口均衡分布,使居民点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各级城市及居民点的各自功能,使其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先决条件:加强大城市周围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文教、卫生

11、、体育、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大城市与周围中小城市、城镇的差距。以便捷的交通、通讯,沟通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联系。关系待定!17、论述门槛理论的概念、成本及其效益补偿、限制因子的种类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概念: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因子或限制条件的阈值,这个阈值就是门槛。成本:克服消除门槛所付资金。效益补偿:门槛消除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门槛效益补偿。限制因子种类: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工程管网建设条件、居民点结构条件。关系:根据现有的规划,可计算出某个城市发展到达门槛的时间及剩余时间,为制定出新一轮的用地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对区域范围内城市容纳人口数量及门槛成本效益

12、比较,为城市居民点发展方向、确定居民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门槛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新城区的规模以满足人们正常发展及正常生活的需求。18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绝对利益相对利益的概念。原料指向:对于大多数农产品、矿产品的粗加工工业,其长治一般取向接近原料地即所谓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对原料是中小、甚至增重,成品不变运输或运输过程耗损大,不变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一般靠近消费低建厂,即所谓消费指向。能源指向:许多耗电大工业的厂,应选择在动力基础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大型水电站附近,即所谓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工资开资占产品成本绝大部分,厂址应选在劳动力

13、充裕、待业人员较多的地点,即所谓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为了创造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设置的城市近邻处,即所谓技术指向。绝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它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需调入为有利。相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然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在经济上更有利。19.耕地规划中地块的方向、大小和形状是如何确定的(1)耕地地块的方向是指地块的长边方向或作物种植方向,也是莫及田间固定渠道、林带、道路的走向。在选择地块方向时应考虑以下要求: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

14、良好的光照条件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通风有利于交通运输。(2)耕作地块的大小应注意长度上要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灌水效果及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粘质土壤地块应长,砂质土壤地块应短;耕作地块的宽度应取决于机械作业的宽度,便于机械顺利作业。灌溉区田块的宽度及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据试验以200m为宜,最大不超过300m.风害地区要由虎林带的间距来确定,林带间距取决于有效防风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530倍。平原地区 宽度在200400m左右,水稻地区可窄些,旱地水浇地区可宽些。在需要排水的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3)形状尽量做到:田块最好是长方形

15、、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田块的两个长边要成平行和直线不能把提醒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的过斜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在自然边界(河流、沟谷、山等)较多的地区,最好把自然便捷设计成地块短边,既不影响机械作业又不浪费土地。20.平原区田间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及优缺点评述。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布置。优点:挖掘渠道工作量相对较小,一般用挖排水沟挖出的土方修建灌水渠在灌水、排水渠道间距一定情况下,田间沟渠数相对较少,便于机械作业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缺点:灌排相邻,由于水位差的存在,容易引起灌水渠道帮沿的坍塌在盐碱地区如此布置不利于土壤脱盐,因此盐碱地区不能采

16、用这种沟渠的布置方式。(2)灌排相间布置。即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形式适用于小地形起伏地区。将农渠布设在高处,农沟布设在低处。这种形式有利于两面排水,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但修渠工程量大,减少了田面宽度,对机耕效率有影响。(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上灌下排形式也叫竖向结合形式,即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灌排使用同一条渠道,为灌排合一形式。这两种形式的优点是节约耕地,但投资较大,不便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作物产量和增加灌溉用水量。21.丘陵区各地形条件下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岗地:特点:易发生地表径流,怕旱,以灌水为主。布设: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设置农渠。坡地

17、:特点:地面倾斜,以地表径流,怕旱,原则上要修建水平梯田。布设: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农渠垂直等高线。谷地:特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涝易渍,以排为主,兼顾灌溉。布设:A.谷地较窄:在谷地纵向坡度大地势低的一侧修建排水沟,在另一侧修建灌排两用沟渠。垂直于排水沟与灌排两用沟渠修建次级排水沟,次级排水沟与灌排两用沟渠呈月型布设。B.谷地较宽:谷地中心流水线开挖排水沟,两侧修建灌水渠,垂直于灌水渠系和排水沟修建次级排水沟,渠系总布设呈用字型布设。22.林带结构疏密度的概念及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以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空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的比林带结构:紧密结构:乔,亚乔

18、和灌木,三层树冠,几乎不透风,防风10H,为防风固沙林;疏透结构:乔木两侧各一行灌木,25H,农田防护林使用;透风结构:乔木,30H,风害地区采用林带方向:方向取决于主害风方向和地形条件,因害设防,垂直最好林带间距:决定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一般20H-25H。林带宽度:以节约占地和保持适当的透风程度所需的最小宽度或树的行数确定;行数在 4-9行为宜;林带交通口:林带长边和短边的交汇处设置交通口,两条相邻的交通口要相对错开,避免形成风洞。树种与搭配:不选择根系萌蘖强的树种,选择干型端直的速生树种,树木病虫害与农作物不会产生交叉感染,不宜采用单一树种,乔灌结合时,灌木于乔木、两侧,不能在行间或株

19、间。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优缺点作业过程1常规法(综合平衡法):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优点:简单方便,便于掌握,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员工作经验丰富,掌握大量资料 缺点:只能给出一个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不能保证所给出的方案是否最优,其水平依据研究人员的水平而定 作业过程:(1)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准年,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确定各类用地的基准面积(2)根据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土地的适宜性等,对于土地用途进行调整,并具体落实在具体图斑和绘制出土地用途的变更线(3)编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综合平

20、衡表(4)编制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表 说明:为了保护耕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一般还要单独编制耕地规划平衡表。2数学模型法:根据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优点:逻辑严密,算法科学;并可以获得多个供选方案,便于从中选优 缺点:易受资料和参数的限制,非量化指标一般无法考虑,尚需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作业过程:(1)选择变量或变量设置(2)约束条件的设定(3)构建目标函数(4)上机求解24、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的概念及适用范围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地域分区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

21、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差异,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区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及保护与改造途径2.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用地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进行土地利用区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25.水土保持林的用地配置低山丘陵区应根据地形起伏情况设置水土保持林。水流调节林(片状

22、流水,片状侵蚀,坡长大于300m):造林:凸型斜坡设在较陡处;凹形斜坡上部分营造水源涵养林,下部分坡度较平处水流调节林;阶梯坡上设在坡转折处。固沟林(沟谷流水,沟谷侵蚀):防止沟壑继续发展和涵养水源,造林:沿侵蚀沟的边缘,沟坡沟底全面造林;边缘林与沟保持1m距离;林带宽10m以上,乔灌结合;财力不足沿侵蚀沟分段造林护岸防滩林(河流侧向侵蚀湖泊水库堤岸溅蚀)造林:河岸,湖边池塘和水岸周围,顺堤岸,在比高水位稍低处营造10m以上宽的林带26.山地丘陵自然特点及生物,工程措施自然特点:地形复杂母岩岩性多变植被类型发生逆向演替,覆盖度降低耕地地块零散,土层薄,砾石多,不利于机械耕作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旧俗习惯是山区人民社会活动的准绳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林的布局(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易繁殖,生长快,保土能力强,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耐旱,耐瘠薄)水源防护林的布局(库岸造林,进水口造林,坝坡造林)护堤护岸林的布局工程措施:治坡工程设施布局:梯田(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治沟工程:谷坊,小水库,淤地坝小型水利工程:蓄水池,水窖水窑,防洪沟27、风沙地的特点及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规划特点:移动性强、干旱瘠薄、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物措施:防风固沙林(人工沙障、拉平沙丘两次造林法、前挡后拉造林法) 护村林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