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4346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导论汇率是国际金融研究领域中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早在20世纪50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引起争论,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平价汇率制度将失败。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验证了弗里德曼的预言,但是并没有结束关于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的争论。其实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如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1995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东亚货币危机与汇率制度崩溃以及其后巴、俄罗斯和土耳其相继爆发的货币危机和汇率制度崩溃

2、等。这使人们充分识到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一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关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又成为热点问。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1880-1914 年世界各国多半采用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金本位制逐渐解体,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陷入混乱。直到1944 年7 月,45 个同盟国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国承诺35 美元兑换1 盎司黄金,其他国家储备美元就等于储备黄金),开始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美元平价上下各

3、1% 的限度内波动。1971 年8 月, 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又陷入混乱。1976 年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国在牙买加达成协议,承认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同时并存,各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安排。此后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便各行其是,至今也还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经过30 多年的演化,目前在世界上主要有十种汇率制度安排,现按其灵活性递减的顺序简述如下:阿利伯(Aliber,2000)将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固定还是不固定”和“实行还是不实行最优通货区”。对这两个问题的最古典的回答是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实行的金本位

4、制,那时的答案就是将货币固定于黄金,这是一种内生的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Keynes 1923)将“内部稳定”(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和“外部稳定”(一个稳定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严格的区分开来。在国内价格名义刚性的情况下,Keynes更倾向于保持国内稳定,从而也就提倡浮动汇率制度。但在那个时代,许多的经济学家都是浮动汇率制的怀疑论者。最有名的是Nurkse(1944),他认为1922年到1926年法国法郎的经历证明在浮动汇率制下,投机在总体上是非稳定性的。随着196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选择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过程

5、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出现了,这两种观点也成为以后分析汇率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浮动汇率在吸收外部冲击方面可能的优点,因此极力主张浮动汇率制;而以蒙代尔Mundell,1991)为首的另一批经济学家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指出,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一些经济体维持固定汇率可能会更好。众所周知的“最优通货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s theo-ry)是他们的主要观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除了欧洲货币体系(EMS)之外,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逐渐从固定汇率体系转向浮动汇率体系,而这种转

6、变通常是在经历了货币危机之后。因此这一时期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是与货币危机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第一代与Obsfeld(1994)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研究了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汇率制不相容的货币、财政政策。他指出国内信贷超过货币需求的过度增长,将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在投机的冲击下,固定汇率制最终将崩溃。而Obsfeld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危机的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而是由预期因素导致的,危机本身导致政策变动,促使危机自动实现。这两种理论分析了货币

7、危机产生的两种不同原因,前一理论强调的是货币危机的政策根源,而后一理论关注的则是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而现实中的货币危机常常是这两者的结合,即不合理的经济政策与存在某种缺点的汇率制度相结合,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原因。从1990年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转向实行资本自由流动,而根据以上的货币危机理论的分析,固定汇率制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其维持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有经济学家提出“固定汇率已死”(The mirage of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的假设(Obsffeld & Rogoff,1995),因此他们建议一国应该开始转向更灵活的

8、汇率制度,但另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固定钉住制的崩溃,许多国家并没有转向浮动汇率,而是采取了相反的道路,比如欧洲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货币联盟,而另一些国家(如厄瓜多尔)则选择了单边美元化。而在一些声称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的国家,实际上却在外汇市场上积极的干预汇率,以将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的一个狭小的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害怕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 hypothesis),它是由Calvo和Reinhart(2000)提出的。“害怕浮动”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些国家,贬值有紧缩效应,而这同

9、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长期缺乏公信力(Credibility)有关。害怕浮动论因此主张,由于新兴经济体有结构性的不适于浮动的理由,故这些国家应该实行完全美元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货币危机,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东南亚、1998年的俄罗斯和1999年的巴西以及2000年的阿根廷。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开始从可持续性和危机预防角度,重新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例如Summers(2000)指出以上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严重的银行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以及短期资本的流入。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

10、也就是说,由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软”的钉住汇率制变得不可行。Summers其实是在用“不可能三角理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来解释中间汇率制的不可维持性。这一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严格的钉住制和浮动汇率制是最适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从这一理论中导出的结论就是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的“两极论”(Bipolar view)。这一理论首先由Eichengreen(1994,1998)指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唯一可能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具有非常强硬的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

11、币联盟和货币局制),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所有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 regimes),包括“软”的钉住汇率制度如可调节的钉住、爬行钉住、目标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都正在或应该消失。因此,未来的汇率制度只剩下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硬”的钉住汇率制这两极。由于中间制度消失,形成所谓“空缺的中部”(The hollow middle)。因而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中间制度消失论”(The hypothesis of the vanishing intermediate regime)或“中空汇率制度理论”(Hollowing ou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12、)。金融危机中钉住汇率制度的崩溃,使一国面临退出现行汇率制度,选择采用另一种与本国经济更适合的汇率制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形成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的“退出战略”(Exit Strategies)理论。关于“退出战略”的研究,首先要考察的是退出的动机。一国退出钉住汇率制的动机主要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钉住汇率制的收益是引入汇率名义锚效应,对一国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其成本是缺乏调节弹性,久而久之其维持成本会相当高,最终一国将不得不退出固定汇率制。研究表明,最佳的退出战略,是在估计出钉住汇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间点上退出(Edwards,2000)。另外,对于经历高通货膨胀

13、的国家,在实行钉住汇率制后不久,便应考虑采用较有弹性的制度(Dombusch,1997;Tomell和Vevlasco,1998);其次,“退出战略”还研究了退出的时机与退出的步骤问题。在退出的时机选择上,一国应该选择外汇市场相对平静的时期,或是其货币趋于升值时,特别是当有大量资本内流时。就退出的步骤而言,如果退出发生在外汇市场平静和汇率升值时,可采取缓慢的步骤,逐渐推进到新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如在危机情况下被迫退出的话,则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搭配政策,如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执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来防止“过度贬值”和轮番贬值。最后,“退出战略”还研究了退向何处的问题。

14、一般而言,对大部分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是有利的,但具体来说,一国从钉住汇率制退出来以后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应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Eichengreen和Masson,1998)。从以上的理论回顾可以看,对于汇率制度的讨论以及相应的政策观点都是随着时间演进的,它们很少独立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特征之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外部冲击相对也是无关紧要的,而且许多国家都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因此这个年代的经济学家集中于研究汇率制度作为稳定工具的作用。而进入九十年代后,资本流动性的加强使理论文献所强调的问题也相应改变,讨论主要集中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在吸收外部冲击或

15、预防风险方面的作用。但争论的结果是没有一致意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客观考察与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探索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及其目标, 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国际化, 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 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 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

16、础, 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 以改革开放、汇率并轨为分界点, 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 统一平衡, 国内价格长期保持稳定水平。与之相适应, 当时人民币汇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 只是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 保持了稳定的方针, 只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作相应调整, 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 ) 1952 年底) : 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1948 年12 月1 日,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 ) ) 人民币。但

17、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 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 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 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1950 年7 月8 日, 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 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1) 从1949 年到1950 年3 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 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 并大幅度调低。当时根据/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 劳资两利0的经济政策, 在/ 统制对外贸易0的原则下, 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扶植出口, 积累外汇资金, 购买主要进口物资, 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 奖

18、出限入, 照顾侨汇0。奖出即奖励出口, 保证75 ) 80% 的大宗出口物资私商获得5 ) 15% 的利润; 限入即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 并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 汇率大幅度波动, 1949 年3 月人民币汇率为600 旧人民币/ 美元, 至1950 年3 月调至42 000旧人民币/ 美元, 期间汇率调整达52 次之多。(2) 从1950 年到1952 年, 人民币汇率逐渐调高, 起伏回升。1950 年3 月全国财政经济会议后, 国内金融、物价日趋稳定, 而国际市场物价上涨, 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 加速进口物资, 汇率政策由/ 奖出限入0变为/ 进

19、出口兼顾。从1950 年3 月至1951 年5 月共调高15 次, 从42 000旧人民币/ 美元调至22 380旧人民币/ 美元, 升幅4617%。总之, 这一时期, 国家用汇需求很大, 但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 外汇资源紧缺, 进出口道不畅, 侨汇汇率阻塞。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国家建立外汇集中管理制度, 人民币汇率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 照顾侨汇收入, 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物价。21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1972 年底( 1953 ) 1972) : 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自1953 年起,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20、世界经济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20 世纪70 年代之前基本能发挥作用, 维持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鉴于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对外贸易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 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统算, 以进贴出的办法。1964 年起还采取了对一部分进口商品加成的办法, 即外贸为用货部门的进口商品作价, 按进口成本加价103% , 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 不需要再用汇率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在这种条件下, 人民币汇率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的结算上, 按国内外消费物价对比, 汇率已适当照顾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收入, 也无调整必要。为了维护人民币的稳定, 有利于内部核

21、算和编制计划, 人民币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 在原定汇价的基础上, 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 只有在外国货币发生升值或贬值时, 才作相应的调整。1955 年3 月, 新币代替旧币, 直到1971 年11 月, 人民币汇率在近16 年时间里基本保持为人民币/ 美元的水平( 如图1) 。图1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5Int ernatinal fiancstatist ics6, 1949 ) 1953 年以旧币计价, 其他数据来自吴念鲁5人民币汇率研究6。31 从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至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 1973 ) 1978) : 人民币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 钉住汇率制0

22、, 汇率调整频繁。1968 年我国在国际结算中试行人民币汇价结算, 人民币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外商品的价格、外汇收支和外商的盈亏。同时,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制岌岌可危, 1971 年8 月, 美国停止各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3 年3 月, 西方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 汇率波动日益频繁。在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背景下, 为了避免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 推行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 保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相对稳定, 促进对外经贸的正常开展, 我国采用钉住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组成/ 货币篮子0, 再根据/ 篮0

23、中货币浮动情况及我国政策进行调整, 货币篮子的种类及其权重多少由国家统一掌握,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加以变动, 其中, 美元、日元、英镑、西德马克、瑞士法郎等在货币篮子中始终占重要地位。由于选用货币和权重的变动, 该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 仅1978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调整了61 次之多。人民币汇率基本上稳定在各国之间汇率的中间偏上水平。1971 年12 月、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 以后美元汇率又持续下浮, 在1972 年人民币汇率偏离2146 人民币/ 美元后, 人民币快速升值, 并于1979 年达到1149 人民币/ 美元的水平, 汇率高估现象不断趋向严重。这种/ 钉住汇率制0的汇

24、率安排, 操作简便易行, 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或减少了国际汇率波动对本国货币的影响, 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预测及减少汇兑风险。但该种方式却因篮子货币的币种选择和权数确定客观依据不足, 而使汇率水平的合理制定失去可靠保证; 同时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严重背离, 汇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渐消失, 蜕化为外贸会计核算的标准, 贸易和非贸易价格与世界市场拉大,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间矛盾加剧, 从而影响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纵观整个计划经济时期, 人民币汇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 成为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但高度的计划性决定了市场力量对汇率几乎不起到任何作

25、用, 汇率水平无法真正反映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为合理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 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并逐步使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 我国改革开放后便对人民币制度进行了改革, 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8 年11 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中的经济转轨时期1979 年起,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其中下放外汇经营仅, 实行分散经营, 使得由于汇率高估所造成的出口亏损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由此拉开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序幕。11 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 1981 ) 1984) 。表1 197

26、5) 1979 年间出口换汇成本与人民币官方汇率换汇成本官方汇率1975 2196 1976 3127 1977 2178 1978 2153 1979 2141 数据来源: 吴念鲁、陈全庚5人民币汇率研究6 ,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年版。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人民币汇率出现严重高估, 长期以来的贸易与非贸易单一汇率制度已无法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对扩大出口不利。表1 为1975 ) 1979 年间我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与人民币官方汇率。如1979 年我国出口1 美元的商品, 全国平均换汇成本为2141 元, 而出口企业按银行牌价只能得到1555 0元人民币, 因此每出口1

27、 美元, 企业要亏损01855 5元, 从而造成出口越多亏损越大, 而经营进口反而赚钱的不合理现象。1979 年8 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外贸体制, 包括打破外贸垄断经营、建立外贸企业自我运行机制、改革进出口和外汇管理体制、消除价格和汇率扭曲等。为促进出口,平衡外汇收支, 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即对外贸易单位和出口生产企业把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 国家按一定比例拨给他们相应的外汇留成。而且, 自1981 年1 月1 日起, 试行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 规定贸易内部结算价按照1978 年全国平均换汇成本2153 人民币/ 美元加上10% 的出口利润计算出来的, 计算出来218 人民币/ 美元。

28、1981 ) 1982 年由于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变动不大, 贸易内部结算价没有变动( 如图2) 。同时公布牌价, 仍采用/ 钉住汇率制0的计价原则。这样人民币汇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牌价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贸易内部结算价限于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 而官方汇率主要适用于旅游、运输、保险等劳务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下的侨汇等外汇结算。图2 经济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5Int ernatinal fiancst atistics6, 其他数据来自吴念鲁5人民币汇率研究6。贸易内部结算价的采用, 解决了外贸部门出口换汇成本过高以至于出口亏损的问题, 加上当时国内物价较为平稳

29、, 而美元汇率因采取扩大财攻赤字、紧缩通货等政策处于升值状态,西方国家经济走向复苏, 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 外汇储备明显增加。1984 年外汇储备年末累计余额 亿特别提款权, 为历史上和20 世纪80 年代最高水平。但实行内部结算价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 它影响了非贸易部门的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使外贸亏损增大, 在对外经济中陷入被动, 造成了外汇管理的混乱, 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实行内部结算价注定成为一个过渡时期的应急措施。21 取消内部结算价, 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 1985 ) 1993) 。从1985 年1 月1 日起, 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 官方汇率应用于贸易

30、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为了消除汇率高估, 使人民币汇率同物价的变化相适应, 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1985年至1990 年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 我国多次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1985 年1 月1 日至10 月1日由2180 人民币/ 美元逐步调整到3120 人民币/ 美元, 下调1215%。1986 年7 月5 日调至3170 人民币/ 美元, 下调2116% 。1990 年11 月17 日调至5122 人民币/ 美元, 下调916%。这几年人民币汇率的下调主要是依据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上升的变化, 汇率的下调滞后于国内物价的上涨。为鼓励出口, 在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 1985 年国家又一

31、次提高外汇留成比例, 采取按出口商品收汇金额比例留成的办法。1985 年12 月我国改变由中国银行多年举办外汇调剂业务的模式, 在深圳成立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 调剂市场汇率日益成为补偿出口亏损、促进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1988 年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外贸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 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行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1 年外贸由补贴机制转向自负盈亏机制, 取消财政补贴。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 要求人民币汇率成为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人民币官方汇率虽然经过1981 年到1990 年汇率制度的改革, 几次大幅度的下调, 逐步得到改善, 但由于这一时期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32、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 汇率依然偏高。同时, 鉴于前几次一次性大幅度下调人民币汇率对国民经济和物价影响较大, 企业难以承受, 因此从1991 年4 月9 日起, 官方汇率的调整改为小步缓慢调整。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官方汇率, 难以解决外贸核算问题。所以从1988 年3 月起各地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 增加留成外汇比例,扩大外汇调剂量, 放开调剂市场汇率, 利用市场利率, 解决出口亏损, 鼓励进口, 限制非必需品进口, 实行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 双轨制0。官方汇率从1990 年11 月的5122 人民币/ 美元小步调整至1993 年底的5170 人民币/ 美元, 下调91

33、6% 。调剂市场汇率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浮动, 波动较大。1988 年至1993 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口需求猛增, 外汇求大于供, 市场汇率不断下跌, 由5170/ 美元贬值为1993 年2 月的8120 人民币/ 美元。为了限制汇率投机性上涨, 一度实行限价, 造成外汇流向场外交易。1993 年5 月取消限价, 市场汇率骤升至11120 人民币/ 美元。1993 年7 月以后,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进行干预下, 到1993 年底市场汇率回落到8172 人民币/ 美元。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计划汇率向市场汇率过渡的形式, 双轨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

34、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存, 造成了人民币两种对外价格和核算标准, 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3 年11 月14 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1994 年初,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国务院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 总体目标是/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

35、汇市场, 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0。1994 年1 月1 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 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993 年12 月31 日的5180 人民币/ 美元下浮至1994 年1 月1 目的8170 人民币/ 美元。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汇率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 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 发挥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并轨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 实行外汇的银行结售汇制, 作为一项临时性措施, 对经常性项目设立台帐制, 取消国内企业的外汇调剂业务, 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并以银行间外汇市场所形成的汇率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此

36、后人民币汇率结束了长达16 年的贬值过程, 开始稳中趋升。12 年来人民币汇率运行基本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 管理浮动制0转为/ 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0。1996 年7 月起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1998 年12 月1 日起, 关闭外汇调剂中心,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全部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此外, 对境内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大幅度提高供汇标准, 扩大供汇范围, 超限额货超范围用汇, 经外汇管理局审核其真实性后由外汇制定银行供汇。至此, 自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尚存的其他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基本消除。我国1996 年12 月1 日接受了

3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 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所有正当的、有实际交易需求的经常项目用汇都可以对外支付, 这是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在资本帐户方面, 我国虽然刚引入了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等一些准入制度, 但是总体而言管制仍十分严格, 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还有相当差距。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现代宏观调控体系的健全, 资本市场的成熟, 利率、汇率作用的改善等条件, 都有待逐步创造。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在运行机制上, 在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以及对外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上都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1997 年7 月, 由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贬值, 东亚各国家日本、韩国货币也不断下跌, 而人民币汇率却在国内通货紧缩和外汇储备充足的前提下保持了货币稳定的态势, 由银行间统一外汇市场形成, 并接受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这对亚洲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