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与心理学.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帝内经与心理学1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将在每周五的晚上为大家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计划讲五讲。为了方便大家对整个讲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先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一讲: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第二讲:黄帝内经的简要介绍第三讲:黄帝内经PK心理学理论第四讲:心理咨询PK中医四诊第五讲:咨询师成长与黄帝内经这个讲座属于咨询师成长系列类的讲座,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咨询师的成长,整个讲座的内容都是从咨询师成长的角度去看黄帝内经,并联系到咨询师成长和咨询实践来展开问题讲解。现在讲第一讲: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我们将分五个问题来展开来讲解,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 换
2、个角度看世界,看自己,看理论我们是如何看为个世界的?我们说,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他自己建构的心理世界之中,这个心理世界有一个对外部世界,对自己,对我们所学习的心理学理论等等很多自我的看法。现在我们就这样一个问题来测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个情况,我提一个问题:用这是一个。的世界,我是一个。的人。我认同。理论。请三位朋友上麦来表达一下,好吗?下面的朋友可以把这三个句子打出来。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有的认识和感受可以还是相对立的。那么谁对谁错呢?其实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我们主张是不是有效果和是不是恰当适合。在当下的情境中是有效的和恰当的那就是对我们成长有利的,如果不是那样,就是对我们成
3、长有所提醒的,提醒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看世界,看自己。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讨论学习黄帝内经就是一个主动开放自己,主动换一个角度去看自己,看世界,看理论。我们从中不仅仅是学习到一些过去我们没有接触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学到了换个角度去思考和去看问题的方法,并可以养成了这一个更有利用我们成长的模式。有过咨询经验的朋友现在请你们回想一下,我们的来访者为什么会有不适症状?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我们从换角度这个方面来看,是不是我们在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说更有效的方法,更新的层面,帮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感受呢?如果同意我说的这点的朋友请打一个“是”字。这是一个老师的朋友与我交流讲
4、的故事:5年前,我有个学生R,很看不惯他的同学Z,我只要告诉她这样一个道理: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好啦,俺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心理分析啊,投射理论啊什么的。只学了自由主义思想。但是却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投射理论,不是万能的!心理学的全部理论,科学的全部理论,都是局部真理,局部有效。一些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问题,和身体上的问题一样,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同一种病!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也知道,各种流派的理论基础各异,就是在精神分析流派中也有各种倾向的理论,但是各种理论都要能够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学习心理学,还要能从心理学中走出来。而不是被其深度催眠。现在我们就
5、讲下一个问题。二 我是被催眠的心理咨询师吗?现在请学习过催眠的朋友请打一个字1,好,现在请大家试着用一句话来表述催眠,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信以为真!”当然这里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供大家相互交流。如果大家对我说的相以为真,就被我说的催眠了。我们被催眠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 被理论催眠:学习了一种理论,并相信完全认同了这种理论,按这种理论的观点去看世界,看社会,看自己等等,并按这种理论去实践自己的言和行。2被大师(包括偶象)催眠,(被偶象催眠)催被大师主要是认同了大师或者偶象后,主动积极的去效仿,去体验,去感受大师的一切感受,以为那就是自己的,自己所需要的,恨不能与大师合二为一。3被成功
6、催眠,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多的一种情况,成功的人为什么与不成功的人不一样,表现出来其实就是他们被成功催眠后的状态不一样,被成功催眠有一个最有趣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4被角色催眠,被角色催眠最常见的就是妈妈这个角色,认同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市长省长等等,把角色当做自己。这种催眠是妈变成了自己的一切。当然还有被领导职务催眠的,认为自己就是局长,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错位等等,扭曲的状态出现。5被自己催眠,其实前面说到的种种催眠都是自己催眠下完成的,你自己不信以为真谁又能催眠你呢?可是当你一切都不轻信时,这本身就被一切不可轻信催眠了。自己的习惯就是一种催眠6 被场景催眠,和环境催眠特定的场景具有催眠的效果,象
7、安利直销公司的产品介绍会等等情境。格桑老师最近有一本新书叫做“你,正在被催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一读。现在问一个问题,大家认为被催眠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这个问题是中有催眠的因素吗?催眠与被催眠如果有效果和恰当来看,而宜从对与错,好与坏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把握当下,彰往察来。多了一个对自己,对理论,对世界的觉知角度,就会在走出我执的藩篱。对自我成长,以及面对来访者都会更灵活。我们这一节讲被催眠与我们讲黄帝内经与心理学这个主题是什么关系呢?我想问一问大家。是因为我有一个认识,认为大家,大多数心理咨询师,还不了解黄帝内经,还对中医有不恰当的认识,想让大家先了解我们自己其实可能处在一种不够灵活的状
8、态,处在一种我执的境地,对我们的咨询效果和个人成长都是不利的,学习黄帝内经则可能对我们有帮助。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大家简单的信以为真了,被黄帝内经或者说这个讲座催眠。这就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现在我们就周易与黄帝内经,做一些介绍,详细的讲解,我们后面的讲座会涉及到。三 周易与中国文化要讲黄帝内经就一定要先讲周易,周易是黄帝内经的基础,古代就有医者易也之说。我们都要知道中医讲阴平阳密,阴阳平衡等等,这些观点都要来自于周易,可以说没有周易就没有中医。周易传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上说:黄帝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弑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现在我们概要介绍一下
9、周易,周晚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周易的原始文字,是起卦占卜有工具书。传部是对经部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总结。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所做。据传,孔子晚年一直致力于周易的研究,还有一个韦编三绝的故事。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如何理解周易,我选一种我个人认可的解释:“周者,圆周也,无规矩不成方圆也,乃规律之要义;易者,变易也,变化也,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阴阳之道也。周易周易,斯乃规律变化之谓也。”“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从节气习俗,从日常起居上,无不找到周易有影子。例如。
10、象风水,预测,起名,看像等等都要来源于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道家和儒家都以周易为本,儒家把周易列为六经之首。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乾坤者
11、,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要了解更多的周易,请大家用谷歌搜索周易。就会找到你想要了解的周易知识。总结起来,我们了解周易至少可以有这样的认识1 它是一本古代贤集体创作完成的占筮的工具书。2 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源,道家,儒家,都把周易做自己根本。3 周易对自然,天地的认识,有超前于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地方,基本上可以比较准确的接近天地阴阳变化之道,从而能够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4 中医以周易为理论基础,在周易有思想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服务于人的生命质量的生命科学。治疗科学。5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
12、制,心理过程以及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和身体健康等等,也是属于生命科学和治疗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可以借鉴中国中医理论和中国中医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下面我们就介绍“黄帝内经”,今天我们以“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来了解“黄帝内经”的主要思想和特点。黄帝内经与心理学2四“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
13、“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
14、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
15、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
16、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
17、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五 为什么要
18、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对黄帝内经有了一个印象性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一讲的总问题,为什么要讲心理学与黄帝内经,我不知道朋友们现在能不能根据自己现在的认识和体会,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你觉得是为什么?给大家五分钟的思考时间,愿意上麦的欢迎上麦交流,愿意打字到公屏的也欢迎分享出来,愿意暗思不讲的也欢迎积级参与。1 我想讲这个讲座的初衷就是想给大家分享,我学习黄帝内经后,对我的个人成长的提升是很有效的,对自己在咨询方面的帮助是很大的。2 心理学是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学问,一切有利于这个目标和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行为,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中,黄
19、帝内经就是这样的情况。3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古代医学经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会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打开眼界,走出被催眠而不知觉的执着状态,更灵活的去生活和工作。4 黄帝内经里的确有十分丰富的关于心理治疗的思想和方法,对情志病的治疗更是有丰富的论述,古代名医也积累了很多治疗情志病的成功案例。对我们的治疗实践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这里讲一个治疗情志病的案例吧,煮软了石头再来这是清代名医傅青主故事。一次傅青主家来了满脸愁容的男子,为妻子求治。据来者说,他和妻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甜蜜,几乎从未红过脸。前些日子,因事发生争吵,过后,妻子就得了病。原以为其妻只是一时不乐,无甚大碍,岂知病况日重以至卧床不起
20、。郎中请了多位,药剂服过不少,身体却不见好转。他实在没了辙,特意来求助名医傅老先生。傅青主听罢患者家属主述,又详细问了一些有关情况,似已摸清症侯,找到施治方案,他步至堂前院中,在院中拾得小石一块,又回到堂中,郑重其事地将石子交给来者,说这是他专为医治其妻之病选取的药引,要男子回家耐心守候着用火煮软,再来取方抓药。还再三叮嘱;煮时,火不得熄,水不得断,否则,这石头煮不软,做不了药引,没有药引,其妻之病怕是任凭什么药也难以奏效。盼爱妻病愈心切,这位男子回到家中便在病榻边生起小炭炉,文火煮石。一天,二天,三天,一连数日,通宵达旦,添水加炭,眼都熬红,也不敢稍事休息。其妻被他的精神感动,竟支撑着离开病
21、榻,代夫煮石,并催丈夫去问医生,如何方能煮软石头。男子不敢马虎,又一次急匆匆地赶至傅府求教。岂知傅老先生听说病妻已下榻代为煮石,高兴地笑了。他对男子说;“你回家去吧,尊夫人的病已经治好了。石子是没法煮软的,可是,因争吵在她心头郁结而生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至诚给化解了。” 这位清代名医傅青主并不用药,只以一帖煮沸石良方就将一个患者治愈,真可谓神奇之至。他所产用的,就是中医称作的“情志疗法”。这种疗法,或从根本上化解一种不良情绪,或用一种情绪冲淡另一种情绪总之是务须寻得一种方式,来纠正某种过度或长久不散的情绪,借以达到医治各种疾病的目的。中医始终认为,人体内部的疾病,其致病的极大因素都在于心理。故
22、而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有奇特的效果。这一观点,现代医学才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重要影响力。黄帝内经与心理学3大家晚上好,上一讲我们讲了为什么要讲黄帝内经与心理学,今天我们主要对黄帝内经做一个简要介绍,在今天的讲座中,提到的中医这个词和黄帝内经这个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事先说明一下,以免大家误会,因为我们是从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来整体解读黄帝内经。所以这里把它们混为一谈不会影响我们的论述。我们将分别从黄帝内经的总体思想,阴阳五行理论,藏腑经络学说,情志致病机理,养生思想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现在讲第一个问题,1 黄帝内经总体思想是什么?黄帝内经总体思想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
23、天真论”之中的一节:我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
24、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现在我们逐句做一些讲解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是简述和开篇需要。其实正常成长和发展的人都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登不了天,但却可以有登天的感觉。咨询师里有一个叫岳晓东的,他有一本书就叫登天的感觉,说的就是做心理咨询师的好的那部份感觉。我想在座的咨询师中可能好多都要有过这种感觉。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春秋
25、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指明了不仅是长寿,寿命长,而且是健康的长寿。动作不衰的人,能不健康吗?今世之人,半百就动做不行了,也就是不健康了。是时代不同的原因还是人自身的过失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知道者,这个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变化这趋势,这个很实用啊,知道趋势者,没有不能成事的。和于术数,不光是知道趋势,更要撑握变化的时与机。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知道他的转变方向和可能的趋势吗?了解其转变的时机吗?如果知道这些,这个咨询就好做了,对不对?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知道容易,做到就难,做到
26、后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进一步讲不生病的智慧在于,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阴阳变化规律这法度,以自己身体素质(天生秉付与生成八字,阴阳变化之机)为根据。形与神俱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身心和谐与健康。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中医讲精气神,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是先天之精,每一个人只有那么多,天下来就决定了的,是后天不能补的。彭祖的故事。据说生前最后时刻对他的后人
27、讲,他有二件事后悔,第一件是就是睡觉时的枕头高了些,第二件事就是吐口水是有些有力过多了。白白消耗了肾精。脾是后天之精。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吃进去的营养。起居无节就是逆时而动,扰乱体内阴阳变化的秩序,当然就是徒耗散其真。当然过半百而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中医认为,风是百病之首,避风就是避病,很多现代病都与不避风有关,空调病,关节炎等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从简,(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
28、,逐物意移。)这四句千字文里的话是我很喜欢的,也是对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一种理解。这里我们讲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一种有益于全社会大众健康的文化形态,如果真是这样,我看心理咨询就没有前景可言了。如果社会就是一种朴的状态,可能这就是那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了,那种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社会状态。这就是一个自由的和谐的世界。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全不危,提出了一个养生的重大命题,修德,是养生不生病的根本。这就是德全不危。修什么德,修
29、上天之德,上天有浩生之德。修德就是爱自己,爱众。就是对自己对大众和无限的善意。善是修德之道。要修德,做善事。当然首先要对自己善。通过上面我们对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部分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黄帝内经的总体思想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天人合一,黄帝内经认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养生要顺应天地变化之道,也就是阴阳变化之道。2健康长寿而不仅是活的长久,活得没有痛苦而有生活的质量,做人的尊严,所以才有年过百岁而动做不衰。3社会要提供朴的文化形态,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是一种宽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自由而和谐。4自身则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30、病安从来!5 德全不危,是一个从根本上修德而健康长寿的道路。修德行善是健身之本。6其实给心理咨询也提供一个治疗的方向,和诊治的参考依据。总体思想我们讲到这里。现在我们讲第二个问题,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向我们具体的展示了我们如何去做到天人合一,天地之变化规律就是按阴阳五行的方式运转的。生命的本始,源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在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3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指的阴平阳密。内外分工,谐调一致。现在我们介绍一下在阴阳思想指导下,我们是如何看人体组织结构的关系的。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象肝胆之间)
32、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中医看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据说现在有些假中医并不能分清这个基本的东西。可见中医学并不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黄帝内经与心理学4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到阴阳五行思想之中,体现在周易上,是中国哲学的总纲,它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因而黄帝内经认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
33、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黄帝内经还讲到:“天有四时五行,(春夏秋冬是四时,金水木火土)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声,五色,五味,五气,五脏,等等都要与五行有对应关系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伐本。现在流行的冬泳,晚上去健康身房跳操,还有健美类以显肌肉大不大的那种伐本。人身体是很聪明的,就是
34、关键时刻舍体保身。没有体还可以有命,没有身,体再发达就是一堆死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是在说明一天的变化也有四时阴阳。我们也要注意遵守。早上7 点左右是平旦,阳气上升,身体机能呈现增长,早餐和中午吃好,吃多一些就没有问题,并且有
35、利于消化吸收。到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身体机能下降,晚餐要少吃。无扰筋骨,不要在晚上去运动和做按摩,无见雾露,注意保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36、,肾主耳。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肾五行和五味的对应关系:酸-木 苦-火 甘-土 辛-金 咸-水五脏和五味的对应关系: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咸-肾五行相克相生的:水养木,木生火,火造土,土化金,金出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阴阳五行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1 顺则生,逆则困,心理障碍就是有逆而形成,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着力点,而逆后果,也是我们的工作依据。这是从方法论上给我们的启示。2情志与脏府机能和对应,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看看来访问者的身体方面,生活方面,营养方面,习惯方面是不是有值得注意和改善于的地方。3 五行相生和
37、相克的思想对于我们面对来访者的困惑和情绪障碍可以从生与克方面去给与治疗,这点我们在后面讲座中关于情志病时的详细的讲解。阴阳五行就讲到这里,现在我们讲藏腑与经络三 藏腑与经络藏腑与经络指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身体解剖和和体内各功能系统的知识,是比较专业的医学理论,所以我们就略讲一下,但是藏腑与经络所体现的系统思想对我们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更多的读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绩。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在灵枢本脏里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这时中医诊病的基础原理。 那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
38、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每一个藏腑
39、在我们的身体表面都有反射区,在面部,足部,手掌等,所以有按足保健,观手知健康,相面知病理之说,中医四诊中的望。就是看反射区,而知病理的。现在我们简单说说经络。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胃与脾相表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联表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肝与胆相表里。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
40、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需要说明的是“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奇经八脉之中我们要关注督脉、任脉二脉。是我们人体的先天生命之脉。气功之中的小周天就是打通了督脉、任脉后气血畅通无阻。有利阴阳循环。气血升降沉浮等生命机能运转。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按经脉诊病治病,所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虽然表症看似相同。病机却在不同的经脉,故用不同的方式治疗,这是同病异治。而不从的表症可能是同一经脉的病机,则可能同一种
41、方式去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现在休息一会,等会讲第四个问题情志致病4情志致病机理中医一直以来就有一种说法,90%以上的病都与情绪有关,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气不顺,心里堵等等。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
42、“神志”。这一部份值得我们重视,情绪是与五脏功能化生出来的,在我们处理来访者情绪时,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会给我们指明方向。后面的讲座中关于以情治情的案例有很多,并且中医治疗精神病和精神病样神经症都有独特的疗效。下一讲我们将涉及到具体的案例。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黄帝内经与心理学5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素问
43、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大意是说:“惊”就会使内心无所依靠,精神没有归宿,思虑紊乱无序,所以气乱;过度劳累就会使人喘息出汗,使体内真气浮越而不收敛,所以气耗;思虑过度就会使心念有所存留,精神有所固定而不畅通,体内正气有所停留而不行走,所以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
44、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形,指躯体。志,即情志。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形体、情志与情志之间,在生理上、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当某些情志偏盛时,可导致人体气机逆乱、阴阳失调,从而影响到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活动,引发精神与躯体疾病,病理上常见“气上”、“气下”、“气结”、“气郁化火”等变化。情志致病之机主要在于气不顺,气不畅,气不消,气不旺等等,人家个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访者把气理顺了,同时帮助来
45、访者建立起不轻易动气的健康心理状态。5养生思想养生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如何健康长寿,是人类的一个根本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之源的周易为我们指出了天人合一的养生之路。黄帝内经就是按这条路在引导中医的发展,也保护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华夏子孙生生不息。说到养生,我们还要来复习一下上古天真论的一节: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
46、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用白化文翻译如下:古代圣贤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远离不正之气。在风寒暑湿侵袭,天气变化之时,应及时添衣加被,遇污浊之气泛滥,瘟疫之邪流行,要及时防御躲避。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淡泊宁静,无所奢望。这样的话,人体真气得以保存,精神不会外泄。疾病还能从何而来呢?所以,应该做到清心寡欲,内心宁静,情绪安定,气定神闲,无所恐惧,无所担忧;同时适当锻炼,劳逸结合,身体虽劳累但不感到过分疲倦;心要舒,气要顺。要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顺从个人的喜爱嗜好,决定自己的行为所向;对于自己平日的粗茶淡饭,要食之如甘醴;对于自己所穿的布衣敝履,应着之如时装;面对不同风土人情,要
47、入乡随俗;对于高官厚禄,做到不艳羡,不嫉妒。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安于现状,不作非分之想。就像俗话所说的“知足者长乐”。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敦厚朴实”。内心要有定力,虽有七情六欲却不会情迷意乱。外界的诱惑纵然再多,也依然无动于衷。人或聪明,或愚钝,或才气斐然,或资质平平,都不会因外界的事物而改变自己。这才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才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虽年事过百,行动依然能矫健年轻。因为,这个人的身心各方面都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故没有早衰之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但“心身疾病”却在不断增加。譬如消化道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
48、、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吞气症(反复吞咽空气,不能控制的打嗝)、癔球症(咽喉部异物感,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等,都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这些病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的调节及脑肠肽的异常释放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属相邻脏器。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舒通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克脾或肝气犯胃,会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胀、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咽喉部异物感、胸胁胀满、口苦口干、口中异味、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并且疾病的发作与加重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病也因此被称为“心身病”。为什么会这样?物质能提供我们好的衣食住行,文化能提供我们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