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佘太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可研报告内容(共7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佘太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可研报告内容(共70页).doc(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连片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2、建设单位: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民委员会3、建设地点: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一社、二社、张二扣社、增龙昌社、小井沟社、十四份社,共6个社。4、建设内容:2010年,主建设小佘太镇集镇区(含大十份村一社、二社)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与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2011年,主建设大十份村张二口社、小井沟社、增龙昌社、十四份社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与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5、项目建设期限: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6、项目总投资:项目投资估算615万元,其中20
2、10年投资430万元,2011年投资 185万元。7、资金筹措: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自筹解决185万元,旗财政配套投资50万元,申请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380万元。二、编制原则1、按属地管理,谁污染,谁治理;2、推广生态家园,鼓励废物综合利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3、点面结合,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提高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4、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5、坚持源头、末端和过程治理三结合;6、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7、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8、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当超前;9、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三、编制依据1、中法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内蒙古自治区
3、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若干意见3、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态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实施细则5、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1、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12、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内财建20091043号)13、巴彦淖尔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14、乌拉
4、特前旗“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1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55-2008)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17、关于印发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度)的通知(环发200891号);18、巴环发【2010】54号;19、乌环字【2010】16号;2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2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3.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1998.7.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2.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2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28、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5.8);2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7.10);3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第36号);3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第38号);3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33、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34、技术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四、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从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内容、
6、项目特色、建设条件、实施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方面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与必要性一、 项目提出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明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已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
7、之急。1、当前突出的三类农村环境问题 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三是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
8、3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是产值的20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
9、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局部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
10、、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前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
11、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近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
12、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2、农村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
13、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扩大集约化农业生产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高于城市;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管理体系、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4方面。 (1)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工业
14、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销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成为危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等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
15、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
16、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规模普遍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政策不当,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
17、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服务,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由于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
18、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
19、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贷款授信程度低,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因此,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3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他类
20、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是最佳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3、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1)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产品在农民的生活中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趋向城市化。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加。据调查
21、,农村平均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千克,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农民生活水平、能源结构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2)随意倾倒,难以收集处理 农民村民居住分散,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几乎都是在田间村头、道路两旁等随地丢弃,长此以往,道路两旁成了没有覆土的垃圾填埋场,自然低洼地成了天然垃圾箱,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中,约1亿吨的垃圾被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同时,垃圾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等事故。 (3)城市垃圾下乡,加重
22、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一些小城市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常常把城市垃圾向郊区、农村等地“输送”。这不仅影响了农村整体的村容村貌,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土壤,给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影响。正是城市垃圾排放进农村而且排放的不合理,这就造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难度与日俱增。使本来就缺乏保护的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无形中影响着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4、农村生活垃圾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1)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品、工业品进入农村家庭成为生活必需品。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产生大量废弃物,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难度,成为破坏农村原生态环
23、境的重要原因。 (2)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居住分散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超过了农村环境的承载能力。从经济学分析看,正是地理上分散的人口、企业、居住点等形式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破坏。 (3)环境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环境意识。农民将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生活垃圾混为一体随意丢弃。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和心理层次不尽相同。这些历史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增大。 (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支持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来自政府的财政和管理支持,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严重不足。
24、有卫生设施的地区也由于政府重规划、轻运行,致使环境卫生设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5)相关管理体制不适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政府实际工作中,政府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更多地或完全集中在市区、卫星城镇和中心镇,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执法管理处于一种近乎真空的状态。缺少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 5、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对策 (1)技术方面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广泛运用的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等均可运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 A、填埋法 填埋法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方
25、法。经过焚烧或其他方法处理后的残余物被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其原理是将垃圾埋入地下,通过微生物长期的分解作用,使之分解为无害的化合物。 在农村,一般有很多天然的或废弃的低洼地、水坑、干涸的河流等,很多农民就将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其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水、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农村地域广大,选择垃圾填埋场应避开易渗透以及靠近河流、湖泊、洪灾区和储水补给区的地理位置,要在填埋场底部加防渗层。在自然村建立垃圾中转站,建立完善的卫生责任制度。及时清运农户生活垃圾,将垃圾填入选好的填埋场盖上黄土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B、焚烧法 农村生活垃圾在组分和性质上与城市
26、生活垃圾相似,只是在组成的比例上有一定的区别。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同时参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正趋近于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中,废塑料等可燃成分较多,具有很高的热值,采用科学合理的焚烧方法是完全可行的。焚烧处理是一种深度氧化的化学过程,在高温火焰的作用下,生活垃圾经过烘干、引燃、焚烧被转化为残渣和CO2、SO2等气体,可以经济有效地实现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焚烧后的灰渣可以作为农家肥使用,同时可以将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焚烧技术适用于可燃组分较高的农村生活垃圾(可燃组分较低时也可采用焚烧技术,但需添加助燃剂),焚烧
27、时要求焚烧炉内有较高且稳定的炉温、良好的O2混合工况、足够的气体停留时间等条件。因为焚烧工艺和操作过程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尾气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选址时距离有人居住的地方至少要有1000m以上,其次是焚烧炉周围不能有农作物,最好选在偏僻的山坳。 (C、堆肥法 农村生活垃圾中厨余、瓜果皮、植物残体等有机组分含量高,可采用堆肥法进行处理。堆肥过程就是有机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堆肥法有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两种。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代谢活动,把其中的一部分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为生物生命提供
28、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形成新的细胞体,使微生物不断增殖。 厌氧堆肥则是在不供氧条件下,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组分堆积起来进行厌氧发酵,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类化合物稳定化,制成有机肥料,并使固体废物达到无害化。厌氧发酵堆温低,腐熟及无害化所需时间长,大规模处理有一定的困难,但其操作简单,投资少,能耗少,比较适合在广大农村使用。(2)管理方面 A、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 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前提。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将垃圾分为可堆肥有机垃圾、惰性无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其中可堆肥有机垃圾易腐烂
29、,可将厨余、瓜果皮、植物残体等用作牲畜饲料,或进行堆肥处理。煤渣、泥土、建筑垃圾等惰性无机垃圾性质稳定,可以将它们用于修路、筑堤,或进行填埋处理。废纸、碎玻璃、废橡胶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有毒、易燃易爆或具有腐蚀性物品需要专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B、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规,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亏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其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C、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应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垃圾产生者对垃圾
30、的产生、收集、清运和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义务,明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必须承担的责任。对已有的政策法规要落到实处,对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相应惩罚。对于垃圾分类收集、保洁工作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和奖励,以提高广大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D、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0,广阔的土地、河流湖泊环境为降解农村生活垃圾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消化”条件。应首先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消纳部分垃圾,使需集中收运处理的垃圾量最小化。 E、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开支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村村通”工程实施,极大的方便了
31、农村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为放开农村垃圾管理投资市场奠定了基础。应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这是我国新农村垃圾管理资金来源的必然方向。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的推动显然不够,应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各地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处理工艺,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6、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对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2、但与城市相比,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当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人居环境差,环境安全隐患与问题突出。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污水,不但本身不能使用,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无论它流到哪里,都会对那里的水、泥土和物体造成污染。有关专家曾做过测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一天的粪便可使5吨水不能饮用,而要把这5吨水净化成可饮用水,需要10至12元。建设部村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的入村入户调查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
33、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污水除处理率低这一显著特点外,间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这是农村污水的又一典型特征,此外,氮磷浓度高及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细菌、病毒等特点,给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4、与检验标准,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重视与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避免因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而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确保农村水源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既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所要解决的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处理模式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农村差别较大,加之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污水处理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而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
35、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通常在我国中西部村庄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一处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该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
36、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通常适合于在我国东部和华北地区,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采用。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一般5公里以内),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适合于靠近城市或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由“分散治污”向“集中治污、集中控制”转变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2)污水处理技术应经济适用农村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37、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污水处理回用的需要,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确定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方式首先应考虑的因素。二是处理技术经济适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处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而一味选择时下时髦先进、处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
38、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三应运行操作简便,日常维护管理简单。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应特别注重选用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利用当地技术和管理力量能够满足正常运行需要的处理工艺。基于上述考虑,除前述适宜于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农村地区,可采用常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外,根据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农村污水处理还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壤渗滤等几种适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人工水生态系统内多级生物的稀释降解作用来去除或
39、削减水中污染物的方法。欧美国家广泛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村镇地区及小型社区的污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国内也有利用该技术处理小城镇污水、污染河道水、村镇污水及面源污水的成功实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具有一系列的显著优点,适合不同的处理规模,基建费用低廉,处理构筑物由各种天然生态系统或经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人工湿地的主要材料如碎石、砂砾、煤渣、土壤等均可就近获得,处理系统依地势而建,污水可自流进入,无需额外动力,运行费用只有常规工艺的10%50%。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占地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稳定塘系统。是由若干自然或人工挖掘
40、的池塘通过菌藻互生作用或菌藻、水生生物的综合作用而实现污水净化的目的。为实现资源化利用,稳定塘还可种植经济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稳定塘系统一般不需要任何材料,动植物均为土著种类,在工程造价上甚至低于土壤渗滤处理系统,也基本不需要过多的维护管理。稳定塘系统可达到较好的出水水质,有的还具有脱氮除磷功能。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地形条件等有利因素,设立污水的稳定塘生态处理方式,尤其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稳定塘内水生植物的布置应兼顾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间的合理搭配,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尤其是在控制藻类的生长等方面。土壤渗滤系统。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对BOD、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有
41、着较高的去除率,并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维护方便,有净化污水、美化绿化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综合效果。适用于我国中部地区广大农村的污水处理。该系统对土质的要求较高,一般以土质通透性能强、活性高、水力负荷大、处理效率好为原则,也可以用砂、草炭及耕作土人工配置成滤料,制成人工滤床。集中厌氧处理模式。这种模式采用以厌氧消化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实行多级处理、自流排放,具有适用范围广、管理费用低、占地面积少、无需动力等特点,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湿地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施工简便,比较适合农村一家一户分散处理,而且建成后有绿化美化环境的效果。污水湿地处理设施主要由卵石、粗沙
42、、细沙、微生物组成填料床,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吸附污物能力的植物,利用过滤床中小石子的过滤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净化污水,水生植物将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吸收,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cr、氮、磷等。 7、常用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化)法。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相当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进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在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已较少使用。根据污水的水量、水质和出水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处理费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常用典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完整工
43、艺如下: 污水前处理生化法二沉池污泥处理系统消毒出水前处理也称为预处理技术,常用的有格栅或格网、调节池、沉砂池、初沉池等。 由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核心是生化部分,因此我们称污水处理工艺是特指这部分,如接触氧化法、SBR法、A/O法等。用生化法(包括厌氧和好氧)处理生活污水在目前是最经济、最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根据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及现场的条件而选择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投资及运行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无能耗地埋式小型生活污水装置即改进型化粪池,工艺流程如下:污水厌氧水解池厌氧过滤池氧化沟出水厌氧水解池即为国标化粪池,厌氧过滤池即为厌氧接触氧化池,内置填料,氧化沟即利用排水沟及强制通风,空气中
44、的氧气溶入污水中的过程为自然进行。这一污水处理工艺适宜单个住宅楼的生活污水处理,且可与国标化粪池组合使用,其最大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为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该工艺适宜于污水量小于20m3/d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使用。(2)A/O法 即厌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前处理厌氧水解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 过滤池出水|_污泥回流_|设计要点: 厌氧水解池采用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形式,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 厌氧池下部为污泥床区,污泥床厚度通常控制在11.2M之间,进水系统可采用脉冲进水中阻力布水系统,底部设布水沟,保留污泥不沉积底部,呈悬
45、浮状态。 污泥床平均浓度为3035g/l,则污泥负荷为0.350.30kgCODcr/kg(ss).d。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之间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池内设有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则以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的特点。曝气系统可采用鼓风或射流曝氧增氧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投资及运行成本)。为培养微生物的不同的优势菌种,将接触氧化池分为两格是行之有效的。第一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2.5小时,有机负荷为1.15kgBOD5/m3.d。第二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1.5小时,有机负荷0.768kgBOD5/m3.d。 A/O法的主
46、要特点是: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高容积负荷;不存在污泥膨胀;排泥量非常少;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由A/O法衍生的A2/O、A3/O污水处理工艺,原理上是相似的。(3)SBR法 即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特征,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SBR法中曝气池兼具沉淀的作用,厌氧、好氧也在同一池进行。其运行操作由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待机五个工序组成。通过调节每个工序的时间,可达到除磷脱氮的效果。 前处理SBR反应器过滤出水污泥处置 设计要点:理论上SB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有一个较在的范围,为0.11.3kgBOD5/m3.d,但为安全计,一般取低值,如 0.1kg
47、BOD5/m3.d左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即反应时的水位,最低水位是指排放工序结束时的水位,最低水位必须保证在排水在此水位时,沉淀污泥不随上清液而流失。 SBR工艺的主要特点有:出水水质较好;占地少;不产生污泥膨胀;除磷脱氮效果好。(4)氧化沟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其池体狭长,故称为氧化沟。氧化沟有多种构造型式,典型的有:卡罗塞式;奥巴尔型;交替工作式氧化沟;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 氧化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其规模从每日几百立方米至几万立方米,工艺日趋完善,其构造型式也越来越多。其主要特点是:进出水装置简单;污水的流态可看成是完全混合式,由于池体狭长,又类似
48、于推流式;BOD负荷低,处理水质良好;污泥产率低,排泥量少;污泥龄长,具有脱氮的功能。 设计要点: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5000mg/l;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去除BOD5时,取58天,当要求硝化反应时取1030天;水力停留时间为20、24、36、48h,根据对处理水水质要求而定;BODSS负荷(Ns)为0.030.07kgBOD/(kgMLSS.d);BOD 容积负荷(Nv)为0.10.2kgBOD/(m3.d);污泥回流比为50150%;混合液在渠内的流速为0.40.5m/s;沟底流速为 0.3m/s。 8、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各地迫于环境的压力,纷纷拟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在环保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不断涌现。如:将SBR与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