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xx县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公文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于幼军省长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我县作为革命老区的重点县,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省、市会议精神,依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县委、县政府特编制了县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一、县情概况 我们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两市县接壤,西与长治市郊区、长治县为邻,北与平顺县相连,南与晋城市
2、陵川县毗邻,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壮美、人民勤劳的地方,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县版图面积1013平方公里,辖5镇7乡1个经济开发区,390个行政村,总人口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贫困人口10.5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自然地理状况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山多水少。属典型的干石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到版图总面积的74.5%,气候条件十年九旱,地下水位深达500米以上,素有“干壶”之称。二是人多地少。全县人均耕地仅有1.1亩,而且土地贫瘠,有效土层只有1530厘米。三是资源品种多,储量少。主
3、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煤炭、铁矿、铝矾土、高岭土等三十多种,但储量十分有限,分布较为分散,不易规模开采。从发展态势上看,同时又有四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县生态良好,林草丰茂,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坚持不懈狠抓绿化,目前全县有林面积达到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6%,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二是旅游优势。我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绵延百里,景色奇异,人文古迹较多,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三是精神优势。人民自古以来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拨的“疙瘩”精神。抗战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杀敌英雄徐顺孩、张小保、牛保才英雄事
4、迹名闻遐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林业劳模王五全创造了干石山区绿化经验;组建常平经济开发区,全国劳模陈忠孝带领常平集团跨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近年来,人民建设了万里护林墙,夺得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修筑了千里水泥路,创造了新的“太行奇迹”。四是扶贫政策优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对贫困县的支持和扶助,尤其是此次全省“两区”开发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本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县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47.7%;农业总产值完成2.3亿
5、元,同比增长3.9%;大峡谷共接待游客3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万元,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1%、33%和66%。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兴工富县、强农富民、亮城树形、做大旅游”战略以来,全县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6大产业为主的项目,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县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产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少、规模小。由于我县产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
6、规模还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我县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整个产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
7、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够迅速。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还较多。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5万人左右,其中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4.5万人,年收入6251000元的低收入人口7.1万人,脱贫任务还比较艰巨。二是县级财政还比较困难。由于分税制的因素,近几年县财政收入增加快,可用财力少,2003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从8000多万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递增31%,而留用地方的可用财力每年只有5000万左右,年
8、均递增只有18%,且留用地方部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财政供养人口偏多,县财政只能勉强保吃饭,无力搞建设,所确定的重点项目,还需要上级给予大力支助。三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我县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和企业较少,且这些产业本身规模还不够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常平集团以冶金为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效益下滑;壶化集团核心产品电雷管,主要销售煤矿企业,煤矿关停整合,销路受到影响;煤矿、铁矿开采时间较长,生产能力小,资源已接近枯竭。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紫团饮业、郭氏羊汤、辛寨陈醋等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销量不大,紧紧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作用还不强
9、;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还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刚刚起步,县域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四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模式,对能源、原材料市场依存度较高,竞争能力低;资源浪费严重,增值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十五”期间,我县万元GDP能耗为6.5吨标准煤,是全国1.58吨标准煤的4倍。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五是水、电、路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突出。全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33m3,是全国平均水平2040m3的21.2%,是全市平均水平717m3的60%。工业企业规划年用水量达到9000万方,而现在供水量
10、只有1500万方。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致使环海集团投资的不锈钢项目迟迟不能投产,常平集团等企业的产业链延伸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峡谷旅游景区没有旅游专线,穿越大峡谷的荫林路是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影响了游客安全和景区开发。六是农村基础设施较差。2004年,我县城镇化水平为9.2%,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32.6、30.4和24.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产业发展缓慢,人口吸纳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不强。近几年,我县虽然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通公路的30个行政村,是一些地处偏远地带、线路长、施工难度大、经济较落后的村。已通了水泥路的村也未形成循环网络,造成通客车困难。另外,
11、由于资金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公路养管跟不上,有的修成多年的路已损坏。全县主干线由于年久失修,毁坏严重,承载能力较差。目前,公路建设欠款高达6000万元。全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33m3,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0%。鹅屋、石坡等山区乡镇,人畜饮水还比较困难,还依然依靠集旱雨饮水。全县尚有90个行政村不通电话,移动通讯网络覆盖面积不到80%。有158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收不到电视,300个行政村收视节目套数很少。此外,沼气等建设都亟待加强。七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快。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条件较差,房屋破旧,多数还是50、60年代的土木结构,已成危房,医疗设备简陋落后,农村卫生技
12、术人员缺乏,乡镇卫生院最多68人,少的仅23人,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教育设施落后,资源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山区乡镇复式校比例很大,全县复式校达270所,其中单人校达到90所。全县只有寄宿制小学10所,且集中于偏远山区,如鹅屋乡就有五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校舍建设等工程欠款达到3000万元,师资水平低,高中教育发展不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充分。虽然我们按照要求做到了三个确保,但下岗职工面还比较大,再就业工作任务繁重,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八是生态建设仍有欠帐。由于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拿不出更多的钱进行生
13、态环境建设,全县还有不少荒山没有绿化,全县有300平方公里小流域尚未得到治理,县城绿化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产业发展战略及定位“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继续调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构建“六大重点产业”和“四大经济增长区域”。到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以上。产业发展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跻身全市经济强县,建设全省旅游大县,打造中国北方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县城,争创全国
14、生态名县,争当贫困地区小康建设先进县”的定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工协作,加速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加快实现与“魅力长治”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筑产业高速成长的新高地。在与“魅力长治”对接和互动中,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使成为全省有影响的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区。产业发展要遵循“
15、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体,靠行政和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走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针对我县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着力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走产业新型化发展之路;三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
16、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并进,整合内生型经济资源,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融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大开放原则。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与“魅力长治”的产业对接,加速融入全省新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整合,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市场化原则。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
17、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创新原则。围绕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的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制度创新,大力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要求,选择和确定我县主导产业的主要依据是:一、产业现已具备较大规模或有较好的发展前
18、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在全县产业中占相当比重,有可以依托发展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二、能有效利用资源、区位、生态和生产要素各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扩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三、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拉伸产业链,能有力地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四、有较高的产出效益,财政贡献较大,对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大的山地林木资源,有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盛产绿色果蔬、小杂粮、鸡、猪、羊、奶牛等农副产品以及中药材,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生产要素成本低,具有发展旅游、矿产、林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和钢铁、化工、建材等市场导向型产
19、业的良好条件。按照我县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反复筛选论证,确定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作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集约化进程,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县开放型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县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20、%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户以上,实现户以上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形成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6大产业(产品)的全省重要基地,新增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二)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钢铁产业。依托常平集团、环海集团规模经济优势,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改造生产工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煤炭产业。依托我县西南部煤炭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大力整合资源,改革化工产业。依托壶化集团进入全国民爆行业前三强的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新
21、产品,扩大销售量。建材产业。依托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国家支持的新型建材,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扶持生产工艺达到环保标准的空心砖,建成特种水泥生产线。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独特的绿色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小杂粮、规模化养殖、旱地蔬菜等特色农业,扶持壮大九牛寨乳业、紫团饮业、郭氏羊汤、辛寨醋业、裕丰酿造(5万吨燃料乙醇和DDGS营养蛋白饲料)、西柏林豆制品、康泰牧业酪蛋白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旅游业。依托太行山大峡谷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绿色、生态为内涵,立足生态观光游,突出休闲度假游,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县域优势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22、产业。通过宣传促销等手段,将旅游融入国家级黄金旅游圈之中,成为山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五、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全县地域特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布局全县生产力,促进人口与经济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均衡分布,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聚集,形成县城北部工业园区、西南部煤炭工业区、城南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及中部原料生产基地、东南部旅游区四大经济区域,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县城北部工业园区:以常平开发区为中心,带动钢铁、化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第二产业的主体和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撑。西南部煤炭工业区:以百尺镇为中心,带动煤炭产业的发展,形成我县第二产业的重要补充。城南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及中部原料生产基地:以店
23、上镇为中心,带动规模养殖、标准化种植等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业园区的发展,形成第一产业的主体和农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之一。东南部大峡谷旅游区:以桥上乡为中心,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第三产业的主体和东南山区农村群众脱贫的载体。六、主要任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认真筛选,我县初步确定了产业发展项目和工程211个,其中农业项目87个,工业项目15个,旅游业项目11个,其它项目98个,具体体现在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中。(一)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加快发展的关
24、键所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走兴工富县、工业强县之路,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企业高水平升级。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项目明显增多,园区建设颇具规模。提升支柱产业。按照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的要求,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思路,“十一五”期
25、间,全县工业发展突出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绿色农产品加工五大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到2010年,形成以常平集团、环海集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以牛盆、赵屋煤矿为龙头的煤炭产业,以壶化民爆为龙头的化工产业,以特种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九牛寨乳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和税收占到全县总额的80%以上。扶持骨干企业。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中部地区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紧扣国家产业政策,把常平集团、壶化集团、华阳集团、环海集团、电子级高纯球型硅微粉、店上12000kVA电石、壁虎牌环保涂料等有实力和带动力的
26、工业企业纳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三大方阵”的扶持范围。坚持以品牌兴企业,以企业兴产业,立足现有基础,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规格档次,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到201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以上,省级名牌3个以上。同时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改变散、小、弱的现状,打造工业的中坚力量。在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使那些发展前景好、发展优势明显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快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的聚集能力。引进新兴产业。要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招
27、商引资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所联手,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新技术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抓好园区建设。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要集中力量抓好以常平开发区为主的城北工业园区、城南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效应,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活力的高新技术项目,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在园区建设上,要围绕打造绿色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图,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在园区规划上,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国家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搞好园区布局,积极承接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新一轮
28、产业转移。到2010年,城北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税收7亿以上,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活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经济增长示范区。(二)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我县农村经济的实际,大力实施“强农富民”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
29、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晋庄、龙泉、集店等乡镇发展优质小杂粮基地;在集店、龙泉、黄山等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在树掌、东井岭、石坡等乡镇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在龙泉、店上、百尺、黄山等乡镇发展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树掌、东井岭、石坡等乡镇发展中药材基地;在店上、龙泉、晋庄、五龙山、石坡等地发展规模养殖基地,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十一五”期末,建成优质玉米基地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3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3万亩、
30、绿色中药材基地1万亩、绿色蔬菜基地2万亩,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0万只,奶牛饲养达到1万只,同时加强动物检疫,建设县城和乡镇定点屠宰厂,形成以玉米、蔬菜、中药材、畜牧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结构框架。“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9500万公斤左右。突出加快林业发展。以近自然林建设为基础、以低效防护林改造为突破口、构筑高效、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全面实施松树系列开发、森林资源减灾防灾、退耕还林地开发、野生绿色资源开发等四大工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2010年,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全县有林面积达到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牛奶、
31、陈醋、羊汤、土豆、黄花茶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紫团饮业、辛寨陈醋、郭氏羊汤、西街裕丰酿造、九牛寨乳业、西柏林豆制品等龙头企业,培养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畜牧业发展,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扩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根据国家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前提下,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和重组,鼓励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逐步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改善农民进城环境,取消针对农民子女上学的不合理收费,给
32、他们以平等待遇。积极发展家政帮扶组织,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开心走出家门,安心在外致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培训人员达到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6万人。(三)把做大旅游和拉动经济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是我县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要按照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总体规划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运作,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
33、流,推进商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到2010年,年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达到3亿元,占GDP9%。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我县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二大支点,精心打造旅游朝阳产业。一是抓好景区规划。以县人大批准的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拓展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空间,开发鹅屋自然风光旅游区。二是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抓好精品景区建设和旅游线路建设,形成县城商务观光休闲游、沿线绿色生态游、革命传统红色游、东南山区农家游、红豆峡情侣
34、游、八泉峡探险游、十八盘黑龙潭登山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到2010年,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整体达到AAAA级。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景区环线、旅游步道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力争新建晋煤外运出省通道,将荫林公路大峡谷段改造为旅游专用公路,同时做好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黎城黄崖洞旅游公路段的前期规划工作。完善景区内水电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质量和接待能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的链条效应,加快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引进资金建设马安驼
35、、仙居、南石窑旅游渡假村、避署山庄,加快南平头坞旅游服务区建设。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黄花茶、紫团参、石雕、秧歌光盘等系列旅游商品。在旅游区建成旅游商品超市和风味小吃一条街,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联动,提升产业层次,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形成统一协调、竞争有序、高效运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软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服务业。依托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和紧邻长治市区的区位优势,繁荣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36、商务服务、文化、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构筑新型服务体系,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发展财务法律、研发设计、资产评估、决策咨询、经纪代理等各类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演艺、印刷、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延伸发展房地产服务,保持房地产健康快速发展;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县城商业中心的发展水平,依托小城镇建设,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七、政策与措施 (一)加快做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建设重大项目。一是每个重点产业选择和确定2-3户龙头企业,做好企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对内强
37、强联合,对外靠大联大,大力实施企业重组,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整合。二是千方百计新上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应用项目,延长产业链。三是突出抓好六大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每年按实际投入亿元以上或新增产出亿元以上的标准,确定重点项目,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有关专项计划,优先申报争取省、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二)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集约化、簇群化。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把园区建成产业招商和发展的平台以及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的主
38、要载体。一是打造园区产业招商平台,进行园区产业招商,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包装、推介项目,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前来投资。通过产业招商和园区集聚,发展产业配套项目和深加工项目,拉伸产业链,使整个产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二是抓好园区规划,建好常平工业园区、城南农业园区和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区。通过完善园区基础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吸引重点产业中的核心骨干企业入园建厂,带动其他配套和相关企业进园发展,形成产业特色园区。三是整合园区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各园区要发挥优势,有所侧重,选准各自的重点项目,致力于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蔟群化发展。(三)推进体制
39、机制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参与全县产业发展。发挥民营企业敢冒风险、快速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结构层次,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二是推进龙头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帮助和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水平,使其成为产业的示范样板和核心力量。三是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围绕核心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四)增
40、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采用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四是
41、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把名牌战略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五)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企业扩大再生产投入,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现多元化投资。主要是:一是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资金前来投资,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充分发挥各银行信贷资金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通过贴息引导机制和市场化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投入。三是鼓励企业运用
42、资本营运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六)实施人才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企业经营者、管理及科技和营销人才、技术工人、工业管理干部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要造就一批善谋实干的优秀企业家。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入、选拔和使用机制,特别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广泛引智纳才,用机制、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二是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培育方式,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提高各
43、类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继续给予重奖,鼓励和倡导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管理、科技、营销人员、高级技工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体制。(七)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一是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协调和服务,处理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产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成立咨询专家组,对发展战略、产业规划、项目投资、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提供决策咨询。三是制定全县统一的产业发展布局指导意见和重点行业投资导向目录,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各乡镇(区)依据全县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本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四是县乡两级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贴息和补助、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扶持,促进产业发展。公文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