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为推动全省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毫不动摇促进发展。深化对
2、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做大做优做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民营经济紧紧围绕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弘扬儒商精神,担当社会责任,深化改革开放,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尊重市场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全力打造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便捷高效的市场生态环境,激发民营经
3、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坚持集聚优势融通发展。统筹发展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打造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融通发展新模式,塑造产业生态和区域经济新优势。二、任务目标按照滚动实施、压茬推进、持续提升的思路,着力在壮大规模、提升质效、创新引领、优化生态上取得新突破,力争一年起好势、逐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体量规模。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力争到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重达70%。到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
4、主体发展到1400万户,私营企业数量达到4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万亿元。突出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民营经济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3年,实现全省1万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比例达到60%,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新增上市民营企业30家左右。积极深化创新引领,着力塑强发展优势。创新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各项激励政策集成显效,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到2023年,全省国家
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达到1.3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500家、瞪羚企业700家、独角兽企业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0家。加快建设产业集群,聚力优化产业生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重点产业“链长制”广泛推行,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巩固,产业生态推进机制、政策体系、要素支撑更加完善,四梁八柱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到2023年,形成雁阵型产业集群65个左右,创新型产业集群20个,特色产业集群50个。调优建强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惠企政策对接落地顺畅高效,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形成常态长效,中小企业公共
6、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完善。到2023年,省级和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达到200个和40个;省级和国家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00家和25家。三、推进措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大力实施八个专项行动,统筹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政策,高效推进。(一)政策落实专项行动1.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通过大数据技术,汇聚各级惠企政策信息和市场主体数据,实现政策整合、数据挖掘、企业画像,三位一体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服务、精准落实。按照“谁出台、谁落实”原则,省级普惠类政策出台后,于1个工作日内发布,3个工作日内精准筛选,5个工作日内分级核实,7个工作日落实到市场主体。2.建立
7、政策辅导员制度。各级各部门出台涉企政策时,同步发布实施细则,明确政策辅导员,公布联系方式,及时受理企业政策咨询、投诉建议。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双招双引项目,县级实行主动对接,动态跟踪,全程服务。3.开展政策绩效在线评价。建设电子督查系统,对兑现申请不受理、过程审检超时限、资金拨付不及时等行为进行“红黄牌”自动提醒,实现从“绩效后评”向“实时督办”转变。(二)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4.梯级培育数字化平台。实施产业互联网“个十百”平台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重点打造1家以上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10家以上跨行业跨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100家以上面向特定行业、
8、特定区域、特定应用场景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连接工业设备3000万台以上,推出工业APP应用程序2万个以上。5.全面推动企业上云用数。深入开展“企业上云”,重点推动工业设备上云,打造“云行齐鲁”升级版,进一步完善“云服务券”使用办法,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突破一批面向特定工业设备上云需求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高能耗、高风险、高通用性、高价值工业设备加快上云进程。到2023年,全省上云企业30万家以上。6.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超市。征集筛选稳就业促就业、产融对接、供应链对接、数字化运营、上云用云、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物流、网络和数
9、据安全等服务产品及活动,定期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分行业分区域组织线上线下对接活动。7.建设网上货运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新模式,鼓励地方出台优惠支持政策,建设全国物流信息交易结算中心,支持国家道路“网络货运”企业快速发展,到2023年,建设1-2个全国网上货运物流中心。(三)产业升级专项行动8.开展“品质革命”计划。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开展以促进质量品牌高端化为核心的“城市品质”高端认证,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企活动,打造质量品牌竞争新优势。9.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计划。设立“技改在线”,打造“
10、技改视频库”,举办技术改造供需对接会,开展诊断咨询,重点推进电子、机械、汽车等十大行业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产链上云、集群上网,支持自主可控BIM技术在建筑、交通等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深度应用,每年完成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万个。10.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支持民营企业实施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我省有先发优势的量子通信、BIM图形引擎等“卡脖子”技术、断链风险环节,集智聚力、联合攻关。举办“创客中国”、“中国创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到2023年,建设100个“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个制
11、造业创新中心、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个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开展重点行业对标提升活动。围绕“十强”产业和“四基”领域,选树一批高质量发展典型,每年分领域组织2-3场对标学习促提升活动,三年内带动1000家企业“学标杆、做标杆、超标杆”。(四)市场主体培育专项行动12.实施小微企业“春笋拔节”计划。按1.2倍比例调整补充全省“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持续实施激励引导、融资支持、“一对一”精准服务,每年推动4000家左右企业升规纳统、规上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比例不低于3%。13.实施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计划。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强化动态
12、管理、重点监测、精准指导和全链条培育,加大对标规划、融资便利、兴业辅导、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左右、瞪羚企业100家左右、独角兽企业3-5家。到2023年,培育2-3个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型”县(市、区)。14.实施骨干企业“跨越登峰”计划。建立新跨越民营企业储备库,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支持其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做大做强。对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且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积极兑现有关财政政策。到2023年,储备库企业达到50家,新跨越民营企业15家左右。(五)供应链提升专项行动15.推动首创产品融链固链。每年制定发布优秀高成长企业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
13、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优质产品名录,鼓励各级重点项目工程和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定期发布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服务)推广示范推荐目录,对于入选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服务),在政府招标采购中优先予以采购。每年中小企业产品(服务)采购比例提高5%以上。16.打造供应链生态。启动实施产业链固基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通过“领航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青岛“柠檬豆”供应链等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快速融入,借力实现供应链对接。到2023年,初步打造化工材料、冶金材料、装备等10个重点产业链和3-5个供应链平台,打造以我为主、合作开放、安全高
14、效的产业链和生态圈。17.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对接国家“两新一重”战略部署,主动融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深海远洋等关键领域。实施优质鲁货与电商平台对接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开发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网上展会等新销售模式。18.搭建“互联网+”外贸平台。重点围绕3-5家实力强、服务好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民营制造或外贸企业进入平台,提供通关、物流、结汇退税等“一站式”服务,开展平台产品供需对接服务。19.坚定不移“走出去”。在东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试点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健全“一站一仓两中心”体系,扶持有能力的中小企业自建独立站,
15、拓展“海外仓”,建立海外“品牌产品展示中心”“维权援助中心”,形成集跨境销售、跨境物流、品牌打造与跨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支撑网。(六)人才集聚专项行动20.培育优秀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2021年评选表彰70个左右优秀企业家,落实优惠待遇,提高企业家的个人自豪感和社会地位。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突出创新发展、决策管理、国际竞争等能力建设,组织举办中青年企业家培训班和专题培训班,每年省里培训企业家1500人。总结梳理民营企业家传承交接的成功案例,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领导人顺利平稳过渡,助力企业持续发展。21.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依托重点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围绕
16、“十强”产业重点领域,以经营管理人才引领企业管理上水平。到2023年,全省选树一批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引进10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500人规模的全省经营管理“雏鹰”人才库。22.培育创新人才。拓展提升城市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积极推行配额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培育和引进急需紧缺产业人才。到2023年,依托相关省级人才工程,新培养引进产业创新领域领军人才300名左右。23.培育技能人才。实施技能人才提升计划,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每年建设30个左右新旧动能转换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业集群与技工院校的“一对一”人才培养合作,开展订单式、学徒
17、制等人才培养,到2023年,培训企业新型学徒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七)融资促进专项行动24.健全多层次信贷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便利续贷业务和信用贷款,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中长期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无还本续贷等。完善省“银税互动”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实现税务、银行、企业信息实时共享和线上安全交互,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优化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普惠型信贷产品,提升银行信贷产品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力争到2023年,累计发放贷款300亿元。25.推进融资精准对接。围绕重大技改项目、数字化赋能项目、高成长企业项目以及有产品、有技术、有市场但资金暂时困
18、难的重点项目等,深入开展“金融辅导员”“金融诊疗”等融资对接服务,精准开展辅导、“会诊”和后续帮扶,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帮助市场主体解难纾困。优选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建立百家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库,组织“科创板上市培育”和“创业板对接服务”等专项活动,分类推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26.开展应急转贷服务。增加省级企业应急转贷引导基金规模,扩大应急转贷服务范围,规范应急转贷机构运营,到2023年,省级应急转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全省每年应急转贷服务企业3000家次以上,转贷资金规模1000亿左右。27.发展供应链金融。围绕十强产业,组织部分金融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基于区块链
19、技术的应收款链平台,探索应收款跨行业、跨领域互认,扩大流通范围,实现变现或流转,推动形成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制造业全领域扩展的“在线融资”金融模式。(八)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28.完善法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出台实施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严格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强民营企业及企业家产权保护,依法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29.健全企业服务体系。落实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制度,探索建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与企业家“一
20、对一”谈心谈话活动,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发挥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四进”攻坚工作组等作用,持续跟踪服务。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30.建设民营企业大数据平台。鼓励各市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通数据资源,建设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与管理能力、基于数据加工挖掘的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能力、基于数据和业务中台的全流程模型管控与快速响应能力的支撑性平台,实现直达小微、融资对接、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实时掌握本区域内民营企业动态信息,为直达基层、精准施策提供服务支持。31.优化涉企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环节、减材料、提效率,实现企业开办全
21、程网办、企业注销一网通办。巩固“一业一证”改革成果,各市县实现线上许可发证。严格落实收费清单“一张网”管理制度,实行阳光收费。32.打造诚信鲁企品牌。加强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守信联奖、失信联惩,对诚信企业提供重点项目、专项资金、资质管理、绿色通道、税收管理和融资服务等政策激励,对失信企业限制项目审批、限制上市融资、严格日常监管、撤销荣誉称号,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各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统筹组织,明确责任分工,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分析研判民营经济发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宣传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