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取得成效“十三五”时期,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全省上下聚焦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主战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工业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期间,虽然全省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影响工业绿色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高耗
2、能行业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比重达到80%;能源结构偏煤,煤炭消费占50%以上。二是绿色化生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生态设计尚处起步阶段,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面不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的格局尚未形成,绿色产品供应不足。三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突破不多,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产业链总体上处于中低端,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核心工艺等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三)面临形势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全球上百个国家提出了不同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和绿色低碳技术
3、、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盟等一些地区正积极谋划或推行碳关税机制。这些都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我省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工业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途径。“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带、一体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工业领域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系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契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4、。上述因素给我省工业绿色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亿吨标准煤,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70%以上,工业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86%、52%,工业领域成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统筹做好全省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巨大。“十四五”时期是重大要求的关键时期,这对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工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和生
5、产过程绿色化,深入推进美丽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二)基本原则质效优先,绿色低碳。坚持节约先行,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升级工程,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减少污染排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园区绿色发展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努力提高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解决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助推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
6、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主要高耗能行业产品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力争在2030年左右率先达峰。绿色产业逐步壮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制造创新为引擎,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服务体系不断完
7、善,制造业全行业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基本形成。三、主要任务(一)构建绿色产业结构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二)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行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生产装备绿色化,系统提升工厂、产品、园区和供应链等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产品开发工程。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开发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
8、业全面按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立合理的绿色产品遴选、认定和推荐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绿色产品供给质量。绿色工厂建设工程。在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制造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实现工厂绿色发展,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工厂1000家。绿色园区建设工程。强化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省级绿色园区的示范作用,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园区,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建设完善绿色共享基础设施,实现废水集中治理、中水回用、余热余压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创建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
9、范工程。在汽车、电子、化工、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仳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建设,并择优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三)加快产业低碳转型以“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定工业低碳行动计划,围绕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示范,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和生产过程,从源头减少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编制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数据中心/5G新基建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提出重点行业碳排放峰值,明确达峰时间、路线图和政策措施,重点高耗能行业率先达峰。钢铁行业
10、:采用成熟可行的先进节能技术,开发并推广突破性减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原燃料结构,提升废钢应用比例,提高余热余汽利用效率,提升自发电比例,推广终端设备电动化。探索富氢富氧冶金、碳捕集/封存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石化化工行业:依托石化基地,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下游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等协同发展,结合碳捕集封存与利用项目,打造二氧化碳近零/净零排放示范工程。水泥行业:巩固去产能成效,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等压减过剩产能的产业政策。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减少
11、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推广辊压机终粉磨技术(辊压粉磨技术)、高效低阻旋风预热器、高能效分解炉及第四代冷却机等技术和装备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四)深化工业领域节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管理,持续推进能耗在线监测建设,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节能监察,强化结果运用,创新节能服务机制,全面推动工业能效变革。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实施窑炉节能改造,提高工业锅炉能源效率;实施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调节方式,采用高效设备、对电机系统、汽轮发电机系统等实施整体优化等节能改造;实施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开展综合能源系统试点,按照能源梯级利
12、用、系统优化原则,对能量系统的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实施协同优化。采用技术成熟的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等高效照明产品,高效照明控制系统,以及采用自然光为光源等实施各类场所的照明节能改造。能效领跑行动。在重点用能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行动,开展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定期发布领跑企业名单及其指标,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发布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深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全能源品种在线监测,促进信息技术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推动企业能源智慧管理,优化生产调度和生产工艺,制定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五)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理念
13、,推动工业节水改造和废水回用,推动一般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回收利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六)加强绿色制造创新以提升制造过程中绿色化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紧跟全球新一轮科技方向,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供给为目标,提升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保障能力,加快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促进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聚焦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
14、处理设备等四大产业链,实施产业强链计划。成立产业强链专班,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培育一批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产业链细分领域主导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实施“壮企强企”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的“链主”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瞄准行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工艺升级、产品迭代、模式创新,积极培育行业隐形冠军。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完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支持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构建集群创新体系。依托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研
15、发机构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环保装备创新平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省中小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的保障能力。围绕新能源和储能装备、节能技术装备、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温室气体捕集与利用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建立健全集群培育工作机制。建立省市联动机制,省级层面由省工信厅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处室具体实施;市级层面明确工信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处室和联系人。建立节能环保集群培育专家库,组建集群培育工作专家咨询服务团队,定期
16、开展行业咨询和体检会诊。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研究、技术交流合作,促进集群培育和发展。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省级部门、省地间协同合作,统筹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各地结合各自实际,加强政策衔接,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发展。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工作,确保规划有效落实。(二)强化监督执法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完善节能监察与企业信用评价、节能审查等管理制度衔接,着力构建促进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实施新一轮节能监察,实现高耗能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全覆
17、盖。推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扩大重点行业、产品、设备节能标准覆盖面。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基础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三)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工业绿色发展预警机制作用,指导地方依据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合理调控高耗能项目建设。推进价格机制创新,落实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活动,促进企业改善能源利用和环境行为。(四)落实要素保障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与工业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针对全省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
18、位,创新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和产业政策,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展项目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各种形式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工业绿色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五)加强政策宣传开展全民绿色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平台,强化工业绿色发展政策宣传,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倡导节约、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增强民众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意识,营造良好推进氛围。鼓励多元参与,从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使绿色文化、理念和意识深入社会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