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1).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登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文本简析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篇课文,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
2、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
3、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2利用能力培养与测试等相关资料充分预习。(二)课堂教学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 登高。请同学两两合作检查背诵情况,并默写。(设计说明:我一直主张要求背诵的篇目尽量在老师组织课堂学习之前熟读背诵。这个做法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且“熟读
4、百遍,其义自现”。进入高中学习后,我坚持要求学生多背诵、多默写,学生尝到了甜头,也会主动完成这个任务。)2、请同学们结合前几首诗的学习情况,谈谈从哪些方面去鉴赏诗歌。(设计目的:让学生思考鉴赏诗歌的方法,有点意识去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二、组内自主学习交流 1、每个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分析诗歌写作背景、串讲诗歌大意,分析诗歌内容主旨、写作手法。(设计说明:组内自主学习交流是进入高一就开始采用的方法,组内每个同学都有分析的任务,好处是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缺点是有部分同学只掌握了自己负责的知识板块,其他方面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2、每个学习小组至少结合诗歌提出一个鉴赏问题。
5、(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学情况记录:因为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时间不够充裕,第二个班上的这个环节放在早自习上完成了。三、展示交流、深入探讨1、请一个学习小组在全班同学前展示交流学习成果。2、以互相提问的形式深入鉴赏诗歌。(设计说明: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自己的“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关键看学生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同时,教师又不能无所作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当学生有“愤”有“悱”时,则当适时以启以发。)教学情况记录:自由发问的形式课堂活跃,但是时间不够,有部分问题无法涉及。第二个班上的时候,改为精选学生的出题,每个
6、学习小组抽题分析。学生出题摘录:1、诗中首联的描写,描写了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刘桓希)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请对其分析。(余芳菲)3、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的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刘成洋)4、后四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苏欣钰)5、登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刘杰)6、登高表现了作者诗歌什么风格?(陈籽洁)7、颔联为何被称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陈东升)8、杜甫晚年律诗有什么特点?(贺馨瑶)教学预设:【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
7、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品味鉴赏】1首联“风急天
8、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参考: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
9、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参考: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
10、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参考:“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
11、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参考: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
12、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5、赏析小结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参考: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参考: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
13、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四、作业:必写作业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14、)选写作业:1、选择一首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设计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了两个层次的作业。必做题,选做题。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反馈教学。分两种层次,旨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不同层次的同学得到不同的提高发展“的理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第惠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每天说“教是为了不教”,可是每天都会教到无以复加。我觉得,在课堂里,老师永远是要退居次要地位的。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
15、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现在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远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我个人对这堂课的效果相对比较满意。它能基本体现我的“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的教学追求。一是让课堂建筑在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我目前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自学铺路、课堂提高、训练筑基,活动构建”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学的教学,课堂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挺进。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环节“展示交流、深
16、入探讨”环节,就是结合学生自学情况的汇报展示,相机点拨。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能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价值,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课文成为了学生进行语文心智建构的实践的空间和平台,给了学生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自己的“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关键看学生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同时,教师又不能无所作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当学生有“愤”有“悱”时,则当适时以启以发。教学预设的时候,分析首联的意境,我设计了小探讨题目: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快的鸟呢?启发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杜甫的情怀时,引导学生学习资料上的“
17、思考、感悟”,深入领悟。“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杨慎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常青。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如梦,辉煌壮丽,不过一梦;尽管一梦,却曾辉煌壮丽。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虽无可奈何,却又豁达、坦荡的情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
18、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让学生自我跃升。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进入高中后,每周周一的第一节课,我都先把我本周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他们利用语文的早晚自习课尽量充分预习,课堂上就只讲易错点、难点,或者让优生替代我解答,再进行补充。一个学期后,学生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慢慢地变得勤快,我这位“懒”老师很幸运地培养了一大批有灵气、敢表达的孩子。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探究。各组长在组织组内交流、展示环节主动、积极。同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互相学习。“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会给你精彩的表现”。当然,教师在教学工程中的除了为学生适当搭建跃升的平台之外,还必须在他们自
19、我跃升的过程中,适时地扶一把。所以,在他们分析的时候,他们能说清,我绝不说,他们不能说清,我则适当地问一问,稍作提示。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由于安排的任务相对较紧张,因此有些部分的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如对杜甫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就显得有些匆忙。而且,这样的教学可能适合程度稍好的班级,程度略差的班级,教学的难度就不能设置这么大。如果学生没有充分自学,那这个课就只能是另外一种上法了。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荣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环节中,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些主动学习的同学,一些语文基础不太好,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同学,渐渐地“边缘化”。理科实验班中这类的同学还为数不少,如何激发这类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重要的问题。在当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某种思维惯性的制约。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体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 5 分,也比老师灌给他 10 分强。工作年限越久,这种制约力越大。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因为这不仅需要坚持,还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