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的建立和意义,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宋朝科举制的改革的内容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选读”理解宋朝实施政治、军事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官体制”,了解宋朝“重文轻武”基本国策的利弊。 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完善”,懂得这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文官体制”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唐朝灭亡以后,各地藩镇割据继续发展,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
2、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五代历时53年(907959年),先后更换八姓十四帝;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中,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长期混战。直到公元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途中,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宋朝的建立:1.讲述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创建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说明:960年元旦,后周有奏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它的边境,朝廷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一日行军到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当夜,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见时机成
3、熟,便带领亲近的将领鼓动士兵哗变。士兵们聚集在驿门下,叫嚷着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刚走出帐外,众人就将早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他身上,随即跪呼万岁。既然身披黄袍,就等于坐实了谋反罪名。赵匡胤大军随即返回开封城,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帝位,定国号“宋”,史称“北宋”,仍定都开封。(2)北宋建立的意义: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了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说明:宋朝建立以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终于在979年打败了北汉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自问自答:为什么要说是“基本实现了统一”呢?因为宋朝的统一不是完
4、全的,而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页,看宋、辽、西夏形势图,可以看到辽雄踞北方,在北宋的西北方西夏政权也占据一席之地。后来,后起的女真族又建立了金政权。宋长期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等民族政权并立,所以说北宋只是基本实现了统一。过渡到“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初年,刚坐上皇位的统治者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五代乱局历史重演,宋成为继后周的有一个短命王朝。他与亲信赵普讨论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请同学们看第3页“文献选读”。提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根本原因出在哪里?“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他认为动乱国家、威胁皇位的,一是唐末五代十国以来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既有其土地,又
5、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藩镇拥兵自重不受中央王朝控制,甚至与中央王朝相抗衡。二是“强臣”,即掌握重兵的武将。唐末五代以来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赵匡胤自己也是凭借禁军将领的身份夺得皇位的。赵匡胤知道,要使北宋长治久安,就不能重蹈“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覆辙,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讲述加强中央集权1. 建立文官体制(1)军事方面措施采取的措施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文官体制,第二块是完善科举制。文官体制包括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在军事上,赵匡胤首先考虑的就是军权问题。但他采用的方式既不像西汉初年对功臣屠戮,也不像后世明朝镇压文臣武将的血腥,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
6、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A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历史故事) 961年一个秋夜,太祖设宴,请来石守信(开国第一功臣)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酒过三巡之后,太祖突然屏退左右,说道:“众爱卿,我有今天全拜各位所赐,我感激不尽。但这天子也不是这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来得快乐。从登基到现在我都没睡过安稳觉呢!”石守信等人诧异道:“如今天命已归,谁还敢有异心?”皇帝说:“谁不想有荣华富贵呢?一旦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是你们不想做,你们手下的士兵会答应吗?”听了太祖的话,将帅们大惊失色,纷纷下跪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于是对这些开国元勋说:“人生转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过金钱啊良田美宅啊,为
7、子孙留份基业,共享天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好好过一辈子。我和你们结儿女亲家,君臣两无猜忌。”众将帅听懂了太祖的意思,第二天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过渡:“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遣散这些开国功臣之后,赵宋王朝的军事应该如何继续下去呢?(统一战争还要继续,还要抗击少数民族政权侵扰边境)太祖皇帝想出的办法就是实行一套分散军权的军事新体制。 B建立新体制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军权分散) 请同学们看书上第3页上的小字。“三衙互不隶属,鼎足而立,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改变了禁军将领一人统帅的局面。而且三衙只是“分天下兵而领之”,也
8、就是只有统兵权,而军队的调遣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枢密院又相互制约,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C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以文制武)说明:主军政的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宋太祖会这么安排,是因为他认为纵使文人犯法,亦不过是贪污腐败,为祸远不及谋朝篡位的武人严重。(以文制武)过渡:通过上述三个措施宋太祖在朝廷内部解决了军权问题,除此以外,他还在军队管理上做了些调整和改革。D实行内重外轻方针:拣选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者充任地方厢军和乡兵。说明:北宋每年都大量补充禁军,宋太祖命令各州挑选骁勇士兵送到京城,他挑选了一些“样兵”分送各州,各地强兵都集中在京师,而地方上只留一些失去战斗力的老弱
9、,这使藩镇无力在军事上与中央抗衡。E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化驻地,以防将领分立割据、佣兵对抗朝廷。说明:规定禁军定期移防,统兵将领也要经常调换,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一方面使将领和士兵不能建立长久关系,另一方面也防止军队和地方势力勾结,产生割据一方的军事实力派,佣兵对抗朝廷。(2) 政治方面措施A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提拔了大量文人任官,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看书上:宋代文官在朝廷中举足轻重,中央政府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和“正副枢密使”都由文人担任。宋代被称为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看第3页下面小字“不杀士大夫”“与士
10、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读书人即使出身低微,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能进身士大夫阶层,获得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于是弃武习文成为社会风气。另外从君臣的这段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朝廷言论、谏诤相对自由。B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说明:北宋前期,官员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见知识链接,举例:仆射、尚书、侍郎、节度使是“官”,单纯表示级别的虚衔;学士、直学士、职阁是馆职,也就是“职”;差遣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有“权、知、判、监、提点、提举”等字,理论上是临时性的职务。A包拯在开封府的时候有三顶帽子:尚书省右司郎中(官)、龙图阁直学士(职)、开封知府(差遣
11、)b “东坡 以学士(龙图阁学士)知定州 ,知州事,差遣也;”可看出学士是职,而知州事是差遣。实施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好处:夺去后周遗老实际职权,用高俸供养起来,(有官名无差遣)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任期短暂,选拔撤换、调动派遣更加灵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财政军大权不受官品、资历限制授给皇帝信赖的人或是有才能的新人,从任官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但这种分离也带来冗官冗禄的弊病。(3)文官体制的影响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积极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消除了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军权分散、内重外轻和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
12、不了辽与西夏的侵扰。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之间的相互关联,冗官和冗兵带来冗费的问题,长期冗费开支使北宋积贫)推导出有效防止类似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2.讲述科举制的完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代除了创设了文官体制,在选官制度上也有所发展。宋代的选官制度仍然延续隋唐科举制,但在考试制度规则和考试内容上都进一步完善。第二分册P53小字“相对隋朝而言,唐朝的科举制已较健全,但尚不完善。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考生与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前向
13、考官呈送诗文,趋附巴结,求取赏识,利用私交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出现泄露试题、冒名顶替等科场舞弊现象。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以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繁荣主要途径。上述状况到宋代有明显改观。(1)制度规则: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创设“弥封”、“誊录”,保证公平公正 通过解试(秋试 第一名解元)的考生名额送到礼部,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省试(春试 第一名省元),省试就试于尚书省的礼部,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将其名单奏报朝廷,参加殿试,殿试是宋代科举的最高考试,有皇帝亲临复试,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宋太宗时又创殿前唱名及第之制
14、,这样,被录取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收回了取士大权。 “别头试”、“锁厅试”见小字(2)考试内容:宋中期以后,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增加策论考试,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复习:隋唐的科举制最主要的科目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帖经”(记诵儒家经典),进士科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体现文学才识。 2.影响:选拔大量文官人才,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科举制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13举,仅进士就取了4500余人,“其甲第之三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可见科举制为
15、宋代输送了大量文官人才。另外,科举制的发展也为宋代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启蒙教育已经深入到社会基层,启蒙教材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板书设计/PPT】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一.宋朝的建立1.时间:960年2.创建者:赵匡胤3.定都:开封4.结果: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二.加强中央集权1文官体制(1) 调整和改革措施A收兵权杯酒释兵权B建立新体制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C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军事 D内重外轻: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者充任地方厢军和乡兵措施 E 采取更戍法 A
16、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提拔了大量文人政治 任官,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B 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2)影响:有效防止类似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 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2科举制的完善:(1).制度规则:A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创设“弥封”、“誊录”,保证公平公正(2)考试内容:A宋中期以后,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B增加策论考试,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3)影响:选拔大量文官人才,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
17、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 睿宗 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 时又在边境设置十,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相关信息简介藩镇,亦称,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为防止边倕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时称),就身兼、平卢、三镇节度使,伺机发动叛乱。后,唐朝国势中衰,在今、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在、一带的藩镇,即时称“”的、和三镇,则割据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是特有的产物,“士大夫”出现于战国,在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