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理论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理论优秀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础中医理论第1页,本讲稿共41页第2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第3页,本讲稿共41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即中医学的
2、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第4页,本讲稿共4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他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
3、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血津液 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症论治为诊治特点的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症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5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
4、物。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第6页,本讲稿共4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第7页,本讲稿共41页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经济、文化 都有显著发展,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对 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
5、派相继产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 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 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 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 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 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建
6、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第8页,本讲稿共41页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的过程。(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穴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 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 的起源。第9页,本讲稿共41页(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
7、以植物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 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第10页,本讲稿共41页(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第11页,本讲稿共41页(4)理疗的起源:)理疗的起源: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
8、是最早的热熨、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第12页,本讲稿共41页(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 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 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 法的起源。第13页,本讲稿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
9、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五十二病方二病方记载了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很大提高。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
10、共同努力下,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第14页,本讲稿共41页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
11、位对某一组症状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了得出了“五脏分证五脏分证”的规律。的规律。第15页,本讲稿共41页 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 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 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 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12、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第16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内经 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第17页,本讲稿共41页 素问九卷81篇黄帝内经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 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 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
13、,关于人体骨骼、血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 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 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现代解剖证明是 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的。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
14、现的血世纪发现的血 液循环早液循环早1000多年。多年。第18页,本讲稿共41页 难经 是一部可与是一部可与内经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鹊)所作。书名中的“难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有81个问答,故全名个问答,故全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式,涉及内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
15、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既解释了治法等各个方面。它既解释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独取寸口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论述,则在则在内经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基础。与内经内经同为
16、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第19页,本讲稿共41页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 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0页,本讲稿共41页 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 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领
17、,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 记载了记载了113方方,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 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 余年来,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余年来,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 凿可靠,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凿可靠,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 不衰。不衰。第21页,本讲稿共41页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 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 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
18、响。张机在书中不 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 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 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 治之楷模。第22页,本讲稿共41页 治疗技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120种,为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 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 (主治病,补虚);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 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第23页,本讲稿共41页 本书所录药物功
19、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法度,服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4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魏晋隋唐时期第25页,本讲稿共41页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儒儒门门事事亲亲后世称后世
20、称为为“攻下攻下派派”或或“攻邪派攻邪派”临床多采用、临床多采用、汗、吐、下汗、吐、下三法以达到三法以达到攻邪愈病的攻邪愈病的目的。目的。认为认为“病由邪生病由邪生”主张主张“邪去则正安邪去则正安”故治病故治病当以祛邪为要务。当以祛邪为要务。张张从从正正素素问问玄玄机机原原病病式式后世称后世称为为“主主火火派派”或或“寒凉派寒凉派”用药以寒凉用药以寒凉为主,善用为主,善用寒凉方药清寒凉方药清泻火热。泻火热。以火热立论,提出了以火热立论,提出了百病多由于百病多由于“火火”的理的理论,论,“五志过激,皆五志过激,皆为热甚为热甚”、“六气皆从六气皆从火化火化”。金金元元期期时时刘刘完完素素时代时代姓
21、名姓名学术观点学术观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代表著代表著学派学派第26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代时代故治疗以补故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益脾胃为主。代表著代表著学派学派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学术观点学术观点姓名姓名脾脾胃胃论论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位,认为“脾胃一伤脾胃一伤”导致导致“百病丛生百病丛生”。李李杲杲金金元元时时期期格格致致论论后世称为后世称为“养阴派养阴派”或或“滋阴滋阴派派”朱朱震震亨亨治疗以滋阴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降火为主,另在临床治另在临床治疗中注重解疗中注重解郁和化痰。郁和化痰。善治
22、杂病,创见颇善治杂病,创见颇多,认为多,认为“痰和郁痰和郁”是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另重要的致病因素,另外他还提出外他还提出“阳常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余、阴常不足”的理的理论。论。倡相火论。倡相火论。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后世称为后世称为“补土派补土派”或或“脾脾胃胃学派学派”第27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命门学说产生明清时期 清 叶天士 吴鞠通 王清任:瘀血理论 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纵向 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 横向 近代与现代。第28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2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第29页,本讲稿共4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
24、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第30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 包括 病理上的整体观 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包括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第31页,本讲稿共4
25、1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 会 生态医学模式。第32页,本讲稿共41页 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病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 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 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 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 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 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 症状。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
26、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 原则。第33页,本讲稿共41页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l 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l 自觉症状l 他觉症状l 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 l 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 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 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 的主要依据是的主要依据是“证证”。病症证若干若干第34页,本讲稿共41页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
27、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 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 疗也就有异。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 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 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 肺为主沙参麦冬汤。第35页,本讲稿共41页 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 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谅解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谅解 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
28、,症见发热,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谅解表法治疗(银翘散)应用辛谅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中 期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是肺热盛,治治 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 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是邪热已去大半,肺肺 阴肺气受伤,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进恢复以促进恢复 (青蒿鳖甲散)。(青蒿鳖甲散)
29、。第36页,本讲稿共41页 C:外感病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需用一些芳香 化湿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 法就不一样。D: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 性质而言,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 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 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治法。第37页,本讲稿共41页 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 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 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 药来治疗。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 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 均因中气亏乏,脾虚 胃、肾等脏器的下垂 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第38页,本讲稿共41页 B:泄泻、水肿是不同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程 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 用温补脾肾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 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 证候,一为确定诊断。第39页,本讲稿共41页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第40页,本讲稿共41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容 (自学)(自学)第41页,本讲稿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