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讲义.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巨人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 组长签字: 签字日期: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时数:3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胡叶赛课 题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 学 内 容一、疑难讲解二、 知识点梳理文学知识: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
2、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3、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
4、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政治上属旧党。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原文及译文: 山川之美
5、,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字词注释:1.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
6、,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四季。4.歇:消散。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7.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8.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9.与(y):参与,这里指欣赏。1
7、0.山川之美之:的。11.将:将要。12.乱:此起彼伏13.实:确实14.是:这15.自:从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来自陈涉世家司马迁)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文章分析: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
8、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分层第一层;开头到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第二层;高峰入云到沉磷具体描绘景象第三层:总结全文,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文章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
9、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6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从欣赏景
10、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1、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1)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3)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4)动静相衬之美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4.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感官角度有什么变化?
12、找出课本相应的句子?四时具备用的观测角度仰视、俯视、远眺。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用的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5.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欣赏美丽的景色,作者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希望与谢灵运一样,有一种自豪感。6.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7.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字词注释: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2、解:解开。3、衣:衣裳4、
14、欲:想要。5、月色:月光。6、入:进入。7、户:堂屋的门。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13、念:想,思考。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18、遂:于是,就。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25、于:在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28、如:如同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30、空明:清澈透明。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33、荇(xng):一种多年生水
15、草。34、交横:交叉错杂。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37、柏;柏树。38、影:影子。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44、少:与“多”相对。45、如:像。46、吾:我们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48、耳:语气词,“罢了”。文言知识: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16、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庭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词类活用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
17、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文章分析:整体赏析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
18、,“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
19、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分层赏析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
20、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
21、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语句赏析“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
22、的喜悦和兴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
23、,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
24、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三、 典型例题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四时j备()夕日欲颓()沉鳞j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俱tu竞y(二)、重点字词解释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 )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潜游在水中的鱼6、参与,这里指欣赏。(三)、重点句子翻译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实是欲界之仙都4、自
25、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1、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2、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4、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基础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字子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的苦闷心情。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
26、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它与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
27、为好在哪里?_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地点:_人物:_事件: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1.略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28、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四、 课堂练习短文两篇练习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五色交辉:_2、四时俱备:_3、晓雾将歇:_4、夕日欲颓:_5、沉鳞竞跃:_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简答:1、“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
29、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_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分_层,写出各层大意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_ 但:_相与:_闲人:_空明:_户:_遂:_盖:_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三、填空1、记承天
30、寺夜游选自_,作者_,字_,号_。北宋_家,_家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6、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答案:答谢中书书1.信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1)对偶(2)对偶,借代4.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5.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记承天寺夜游1、东坡志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政治家,苏洵,苏辙“
31、三苏”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的苦闷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5、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6、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五、课后作业:六、 课后评语: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_ _-_。 教师签字:_3、 家长对学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_. 家长签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