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文版资料(共2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63770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翻译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文版资料(共2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外文翻译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文版资料(共2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文翻译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文版资料(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文翻译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文版资料(共21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基于PLC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玛丽亚 G 劳尔尼兹 IEEE高级成员摘要:本文描述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感应电动机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通过对感应电动机的性能测量实现其速度控制和保护的软件和硬件。在正常操作和出现故障的条件下,PLC按照使用者所要求的速度运行参数监控系统的运行。对由变换器驱动和PLC控制的感应电动机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V/f控制系统相比,前者在速度调节上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在高速时,PLC控制感应电机的效率达到同步转速的95%。因此,通过试验证明了PLC在电气驱动控制方面是一个通用性和有效性的工具。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

2、,计算机化监控,电气驱动,感应电动机,运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驱动器,电压控制I 前言随着电气驱动器运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s)也随着工业电子学在电机中的应用被引进到自动化制造业中来1, 2。这种应用具有在启动时电压下降较低、控制电动机和其他设备实际整功率因数等优点3。很多工厂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使用PLCs减少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品质量和可靠性49。其他应用包括应用PLCs改进了工作母机的计算机数字控制精确度10。为了获得精确的工业电气驱动系统,将PLCs与功率变换器、个人计算机(PC)和其他电气设备连接起来是必要的1113。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设备变得更加完

3、善、复杂和昂贵14, 15。很少看到关于PLCs控制直流电动机的文章。他们的文章都是关于使用PLC改变电枢电压实现直流电动机/发电机组速度控制的模糊方法16与基于自校正调节器技术的自适应控制装置和现有的工业PLC的结合17。其它类型的设备与PLCs同样也需要连接。因此,使用一个工业PLC在5轴转子位置、方向和速度控制步进电机,简化了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可靠性18。为了把磁阻电动机转换为可调速度的直流或者交流驱动器,使用了一个单片逻辑控制器控制扭矩和速度,并通过PLC和功率控制器执行控制逻辑19。其他的应用有:在乘客电梯的线性感应电动机的控制中,应用PLC实现驱动系统的控制和数据获取20

4、;为了监控电源状态和确认破坏电气车间生产的干扰,使用两个PLCs确定设备的灵敏度等21。在利用PLC控制感应电动机领域只有很少的文章发表。他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三相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控制器利用PLC去改进功率因数和保持它的电压在整个控制条件下频率比率稳定3;矢量控制集成电路使用复杂逻辑控制器件(CPLD)和电压整数算法或者三相脉宽调制(PWM)变换器的电流/电压调节22。感应电动机的很多应用除了需要电机控制的函数性之外,还要有多个详细的模拟和数字I/O操作,进站标志,差错信号,打开/关闭/反向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包括PLC的控制单元必须添加在系统结构中。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PLC的三相感应电

5、动机监控系统,描述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配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依据对感应电动机性能测试获得的结果表明:在变量装载恒速控制操作中,改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精确性。因此,在正常操作和出现故障的条件下,PLC依据和控制运行参数达到用户所需要的设定值并监控感应电机系统的运行。II. PLC作为系统控制器PLC是一个在工业环境中为自动化生产过程而设计的基于微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它利用可编程存储器内部存储用户指令,执行具体的操作,比如:算法、计算、逻辑运算、排序和定时23, 24。可通过编程使PLC判断、触发和控制工业设备。因此,PLC具有与电气信号接口的一定数目的I/O点。在加工过程中,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与PL

6、C相连接,控制程序则下载到PLC存储器中(图1)。PLC输入控制程序输出图1 PLC的控制行为在我们的应用中,依据模拟和数字输入,PLC输出的变化控制感应电机恒定负荷速度的操作。同时,PLC不停的监控输入和依据控制程序启动输出。本PLC系统是采用详细硬件构成单元的模块化类型,可以直接插入专用总线:一个中央处理单元(CPU)、电源供给单元、输入输出模块和可编程终端。这样一个模块化处理的优点是,随着将来的应用可以扩展初始配置、构成多机系统或者与计算机相连等。III感应电机控制系统实验系统的结构图见图2。配置如下所述:a) 一个恒速运行的闭环控制系统由速度反馈和负载电流反馈组成。由变换器馈送的感应电

7、机驱动的变动负荷,PLC控制变换器的V/f输出。b)一个变速运行的开环控制系统。由变换器恒定V/f控制模块馈送的感应电机驱动变动负荷。PLC是不工作的。c) 标准变速运行。恒定恒压频率标准三相电源馈送的感应电机驱动变动负荷。将闭环配置a)去掉速度和负荷反馈后,可得到开环配置b)。另一方面,将整个控制系统旁路后,就是操作c)。IV.硬件描述针对绕线转子感应电机,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和测试,其详细技术说明见表 I。感应电机驱动提供可变载荷的直流发电机。三相供电电源与三相主开关连接后与的三相热过载继电器相连接。三相热过载继电器提供电流过载保护。继电器的输出与整流器相连接。整流器校正三相电压并对绝缘栅

8、场效应晶体管(IGBT)变换器提供直流输入。它的详细技术说明总结如表II 25。IGBT变换器将直流电压输入转换为三相电压输出,驱动感应电机定子。另一方面,变换器与基于PLC的控制器相连接。表I 感应电机的详细技术说明连接类型/Y输入电压380/660 V AC输入电流1.5/0.9 A额定功率0.6kW输入频率50Hz磁极数目4额定速度1400rpm图 2. 实验系统的电气框图表II 变换器详细技术说明输出电压380,460 V AC输出频率0.480Hz输出电流2.5 A输出过载150% 60s电源供给电压380,460-10% V AC输入电流3A耗散功率46W本控制器是在一个标准模块系

9、统上完成的5, 2628。PLC的体系结构涉及其内部硬件和软件。作为一个基于微控制器的系统,PLC系统硬件利用如下模块设计和装配2937。中央控制单元(CPU);离散输出模块(DOM); 离散输入模块(DIM);模拟输出模块(AOM);模拟输入模块(AIM); 电源;有关PLC的其它配置详细资料见表III 和 IV。使用一个速度传感器作为速度反馈,而电流传感器则作为负荷电流反馈,另一个电流传感器与定子电路相连接。因此,通过使用负荷电流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AIM设置闭环系统的两个反馈回路。测速发电机(永磁铁直流电机)用来测速。感应式电机机械地驱动轴旋转,并产生与旋转速度成正比的电压输出。极性取决

10、于旋转的方向。测速发电机输出的电压信号必须与指定的AIM的电压范围相匹配(0-5V DC 200-k 内阻)。其他PLC外部控制电路的设计供电电压为24V低压供给。为了人工控制,本方案设计了启动、停止和差错按键,同时还有正向和反向选择开关。如图2所示,所有描述的部分:主开关、自动三相开关、自动单相开关、三相热过载继电器、负荷自动开关,信号灯(正向、反向、启动、停止、差错),点动开关(启动、停止、切断)、选择开关(正向和反向旋转选择),速度选择器、增益选择器,PLC模块和整流转换器也安装在控制面板上。程序通过个人电脑的RS232串行接口下载到PLC中。V.软件描述PLC程序是基于输入设备的逻辑命

11、令,并且程序的执行是支配逻辑而不是数字计算机的规则系统。大部分的编程操作是简单的双态“开或关”,这些交替的可能性分别与“真或假”(逻辑形式)“1或0”相对。因此,对组建使用模拟设备的基于电气电路继电器的控制系统,PLCs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编程选择性。控制模式停止模式扫描输入存储状态梯形程序执行:·速度控制软件·保护软件·切断/重启电机软件刷新输出扫描循环图 3.主程序流程图表III PLC配置可用数目使用数离散输入(%I)328离散输出(%Q)169模拟输入(%AI)87模拟输出(%AQ)86寄存器存储(%M)540编程方法使用的是梯形图语言。PLC系统提供了一个软

12、件开发设计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开发、检验、调试和诊断并在主机终端上运行。 首先,用梯形图编写高级程序33, 34。然后,将梯形图转换为二进制指令代码存储在RAM中或者EPROM中。CPU逐条进行译码执行。CPU的功能是控制存储器操作和输入输出设备并依据程序传输数据。将每一个与PLC连接的输入输出点作为I/O点统一编址。数据与输入、输出和存储器的直接关联方法是建立三个区域:输入映像存储器(I)、输出映像存储器(Q)和内部存储器(M)。每一个存储单元可以用%I, %Q, 和 %M直接引用(表 III)。表 IV PLC 模块和 I/O 描述母板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5模拟输入模块(AIM

13、) 离散输入模块 (DIM)模拟输出模块(AOM) 离散输出模块(DOM) 1.CPU1.速度反馈信号(输入)1.启动按钮信号1. 速度反馈信号(显示)1.继电器12. 电源2.负荷电流反馈信号2.停止按钮信号2. 速度设定点信号(显示)2.启动指示灯(运行)3.定子电流信号(输入)3.切断按钮信号3.负荷扭矩信号(显示)3.继电器24. 速度设定点信号4.正向开关信号4.变换器频率参考4.停止指示灯5.控制器获得信号5.反向开关信号5.load relay 装载继电器5.继电器36.控制器定时信号6. signal切断按钮信号6.定子继电器6.切断指示灯7.变换器模拟端口7.24VDC7.变

14、换器数字点8.0VDC8. 24VDC9.0VDCPLC程序在主程序中用了一个循环扫描,这样对输入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监视(图3)。程序循环对系统输入进行扫描并把他们的状态存储在固定存储器的特定区域(输入映像存储器)。梯形图程序就这样循环执行。PLC扫描程序和解释不同的梯形网络逻辑以决定输出的状态。实时的输出状态存储在固定存储区域(输出映像存储器)。输出值保存在存储器中,在PLC程序扫描结束后,同时输出到PLC的物理输出上。对于给定的PLC,完成一圈的扫描时间或者扫描时间是0.18ms/K (1000步)并且最大的程序容量是1000步。开发系统的主机(PC)通过RS232端口与PLC相连接。主机

15、提供文本编辑、存储、打印和程序操作监控的软件环境。程序的开发过程是使用编辑器编写梯形图程序源代码并转换为可以在PLC上执行的二进制目标代码,通过PLC的串行通信口下载到PLC上执行。当控制机械系统时,PLC系统是处于联机状态并监视所有正确操作的数据。A. PLC速度控制软件速度控制软件流程图见图4。读取输入:·正向/反向信号·启动信号·速度设定信号nsp·速度反馈信号·停止信号计算速度误差信号误差=0?N校正V/f刷新变换器Y图 4.速度控制软件流程图软件调节速度并监视等速控制而忽略扭矩的变化。同时,作为电机电源的变换器也开始执行,并且由PLC

16、s软件控制。没有PLC和控制回路的反馈,仅一个变换器无法保持速度恒定。在控制面板上,操作者选择速度设定点nsp和旋转的正反方向。然后,通过按下手动启动按键就可以启动电机。如果按下停止按键,电机将被停止。相应的输入信号与DIM相连接,输出信号与DOM相连,如表IV。AIM从定子电流传感器接收差错信号IS、测速发电机的速度反馈信号和来自控制面板的nsp信号。这样,PLC读取设定速度和电机的实际速度。操作者的设定速度与电机的实际速度的差值给出误差信号。如果误差信号不为零,是大或者小,PLC依据CPU的计算执行减小或增大变换器的Vf,就这样校正了电机的速度。NYYNNNYYYNNYNY读取输入:

17、83;正向/反向信号·启动信号·速度设定信号nsp·负荷电流IL·定子电流IS·速度反馈信号锁定旋转方向IS<1.0A?nsp<300速度控制模式不启动电机启动电机IS>1.3Ansp<600速度控制模式IS>1.5Ansp>1500切断电机N速度控制模式图 5.监控和保护软件流程图执行的控制是比例和整型(PI)的(也就是错误信号要乘以增益Kp ,综合和添加到所要求得速度)。结果,控制信号传送到DOM并且连接到变换器的数字输入去控制V/f的变化。首先,操作者通过安装在控制面板上(增益调节)的可变电阻器选择增益

18、Kp 并且由AIM获取其电压降落作为控制器的增益信号(0-10V)。通过一个可变电阻器选择设定速度nsp,并且由AIM读取这个信号。这个值被发送到AOM并在控制面板上显示(速度设定点显示)。控制面板上的第二个显示器指示了来自速度反馈信号的计算的实际速度。第三个显示器指示了来自负荷电流信号的负荷扭矩,以牛顿-米(N*m)表示。他们的通信信号输出到AOM(表IV)。B. 监控和保护软件软件的流程图见图5。在电机操作过程中,不可能通过改变开关的位置使其旋转方向反向。在改变方向前,必须先按下停止按键,使电机停下来。为了保护电机,防止在启动和装载时电流过载,在软件中编写了如下命令。i)正向/反向信号输入

19、到DIM。ii) 速度设定信号nsp,负荷电流IL,定子电流IS和速度反馈信号输入到AIM.iii) 在没有负载IS1.0A时,如果速度调整点低于20%或者nsp<300 r/min,电机将不起动。iv) 负荷增加超过0.4 Nm(40%的额定转矩),IS1.3A,速度调整点低于40%或者nsp<600r/min,电机将不启动。v) 负荷增加超过1.0 Nm(额定转矩)IS1.5A并且速度调整点超过100%或者nsp1500r/min,电机进入差错程序。vi) 在所有其它情况下,电机进入速度控制模式,速度控制软件的执行如分部分A所述。C. 切断和重启电机软件这个软件的流程图如图6所

20、示。 在过载情况下,电机被切断并点亮差错指示灯(黄色)。操作人员必须释放热动继电器并按下差错或停止按键切断差错指示灯。热动继电器设定在电机额定电流1.5A。如果按照这样做,就可以重新启动电机。 操作者可以通过按下停止按键切断电机,实际速度显示设定为0,启动指示灯熄灭,停止指示灯点亮并持续3s。 在驱动系统重启之前,电机切断之后,负载必须立即分离。在切断后3s内,即使按下启动按键,电机也不会启动。VI.结论 系统在变动载荷和差错情况下运行,对感应电机速度控制性能进行了测试。PLC监控电机的运转和依照软件设定参数。作为参照,开始时,感应电机加载标准380V,50Hz对网络进行测试。然后,分别在无负

21、荷和满负荷(1.0N·m)两种不同模型对实验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见部分III:a) 感应电机由变换器和PLC控制反馈;b) 变换器馈送感应电机。负荷扭矩和速度的范围与所设计PLC的软硬件相当,见前面部分所述。在500-1500 r/min的范围对速度与转矩性能比较进行了研究,见图7。实验结果显示了配置b)对于不同的速度调整点nsp,变速负荷扭矩性能的变化。配置a)显示了在01400 r/min 和 0100% 负荷的范围内,恒速负荷扭矩性能的变化。N读取输入:·停止信号·负荷电流IL·定子电流ILIS>1.5A速度控制模块Y·点亮差错指示灯

22、·打开自动三相开关·将实际速度显示设0·关闭启动指示灯(绿色)·打开停止指示灯(红色)·打开负荷自动开关·等待3s·关闭差错指示灯(黄色)·释放热继电器·启动电机监控和保护模式然而,在速度高于1400r/min和负荷高于70%的范围内,系统在变速变负荷和恒速操作时都不可能保持。因此,当nsp1400r/min 配置a)和b)具有相似的扭矩速度响应。这个事实表明了利用PLC软件执行的PI 控制对恒速时的有效性,比同步的低93%。图 6.切断/重启电机软件流程图对不同nsp值的效率也作了研究。在图8中,将效率

23、作了规格化显示,作为基本值或1 p.u.由标准网络提供的感应电机的效率。如图8所描述,结果显示在所有情况下,配置a)比配置b)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在负荷高于70%下操作,标准化效率(pu)>1,意味着PLC控制的获得效率比没有PLC控制的有标准网络提供380V,50Hz和没有变换器的感应电机的效率更高。依据图形显示,PLC控制系统的效率比标准电机操作提高了10-12%。从理论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忽略磁化电流,效率的近似值为:s是滑移,RS RR分别是定子和转子线圈阻抗。由图7可以看出,PLC控制系统(a)只有很缓慢的滑移,近似于0。在所有速度和载荷条件下,配置a)比配置b)的滑移更小。

24、因此,证明了其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在高速和高频下。在低频时,磁通量增大,因此导致了磁化电流的增加,损耗也随之增加。 图9显示了与图7在相同的速度和转矩范围内,利用PLC控制的变换器定子电压与定子频率的特性曲线,定子电压和定子频率之间是常数关系。然而,这种与电机通量相关的关系,随着频率由50Hz减少到12Hz,其从8.3增加到11.25,如图10图 7. PLC和变换器的速度-扭矩试验性能图 8.在有和没有PLC的控制系统的每单位效率标准供给电机效率所示。因此,由图7可以看出,有效转矩由50 Hz 的100% 减少到20 Hz的60%,当电压和频率都增加时,磁通量随着增加同时最大有用转矩减小了

25、。频率定子电压图 9. 有PLC控制的变换器的定子电压与频率的性能曲线。在图11中,绘出了在所有速度和转矩范围内调整器的增益Kp 的曲线。结果显示,在可变载荷下,Kp 与nsp几乎呈直线变化,但在每个曲线之间有很小的位移。频率图 10. 定子电压与定子电流的比率速度设定点增益图 11. PLC的控制性能系统在利用V/f速度控制的闭环系统的情况下,呈现出相似的动态响应。它的瞬态响应性能由于扭矩的震动而受到限制,并且这种现象限制了这个系统只能在低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应用。VII.结论由前面描述的方案获得的成功实验结果表明:PLC可以在有感应电机的的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由变换器驱动和PLC控制的感应电机监

26、控系统证明了在恒速变载荷操作下具有更高的速度调节精确性。基于PLC的控制软件的有效性达到同步转速的96%。使用PLC控制的获得效率比由变换器馈送的感应电机的开环配置有了增加。尤其是在高速和负载下,PLC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标准网络供给的感应电机的效率相比提高了10-12%。尽管使用简单的速度控制方法,本系统提出:在变化负荷扭矩时恒速;在较宽的范围内全扭矩有效;在闭环速度控制方案中很好的精确性;较高的效率;过载保护;因此,证明了PLC在工业电气驱动应用领域是一个通用性和有效性的工具。感谢作者对雅典国家技术大学在经济上和实验系统的构建、实验室测试和测量等方面的支持表示非常感激!参考文献1 G. Kap

27、lan, “Technology 1992.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Spectr., vol. 29, pp. 4748, Jan. 1992.2 , “Technology 1993.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Spectr., vol. 30, pp. 5860, Jan. 1993.3 A. R. Al-Ali, M. M. Negm, and M. Kassas, “A PLC based power factor controller for a 3-phase induction motor,” in Proc

28、. Conf. Rec.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2, 2000, pp. 10651072. 4 A. Hossain and S. M. Suyut,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a real time industrial process using dynamic model control technology,” in Proc. IEEE Ind. Applicat. Soc. Workshop on Dynamic Modeling Control Applications for Industry,

29、1997, pp. 2025.5 K. T. Erickso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IEEE Potentials, vol. 15, pp. 1417, Feb./Mar. 1996.6 B. Maaref, S. Nasri, and P. Sicar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 in Proc. IEEE Int. Symp.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3, 1997, pp. 12861291.7 A. Mader and H.

30、Wuper, “Timed automation models for simple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in Proc. 11th Euromicro Conf. Real-Time Systems, 1999, pp. 106113.8 J. Marcos, E. Mandado, and C. M. Penalver, “Implementation of fail-safe control systems using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 , in Proc. IEEE/IAS Int. Conf

31、. Industrial Automation and Control, 1995, pp. 395400.9 Z. Futao, D. Wei, X. Yiheng, and H. Zhire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applied in steam generators water levels ” , in Proc. IEEE/IAS 31st Annu. Meeting Conf. Rec., vol. 3, 1996, pp. 15511556.10 K. Dong-Il, S. Jin-Il, and K. Sungkwun, “Depe

32、ndence of machining accuracy on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CNC machine tools,” in Proc. Conf. Rec.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 Annu. Meeting, vol. 3, 1994, pp. 18981905.11 D. P. Eng, “Diesel generation control system modernization,” in Proc. IEEE Can. Elect. Comput. E

33、ng. Conf. Rec., vol. 1, 1998, pp. 125128.12 J. J. Harris, J. D. Broesch, and R. M. Coon, “A combined PLC and CPU approach to multiprocessor control,” in Proc. 16th IEEE/NPSS Symp. Fusion Engineering, vol. 2, 1995, pp. 874877.13 T. Krairojananan and S. Suthapradit, “A PLC program generator incorporat

34、ing sequential circuit synthesis techniques,” in Proc. IEEE Asia-Pacific Conf. Circuit and Systems, 1998, pp. 399402.14 M. Fabian and A. Hellgren, “PLC-based implementation of supervisory control for discrete event systems,” in Proc. 37th IEEE Conf. Decision and Control, vol. 3, 1998, pp. 33053310.1

35、5 P. Marino, F. Poza, and J. B. Noguira, “Industrial LANs with real-time communication servers,” in Proc. IEEE Int. Symp.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1, 1997, pp. 2328.16 A. M. Graham and M. Etezadi-Amoli,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simulation of PLC based speed controller using fuzzy logic,” in P

36、roc. IEEE Power Eng. Soc. Summer Meeting, vol. 4, 2000, pp. 24752480.17 A. A. Ghandakly, M. E. Shields, and M. E. Brihoum, “Design of an adaptive controller for a DC motor within an existing PLC framework,” in Proc. Conf. Rec. 31st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 Meeting, vol. 3, 1996, pp.

37、15671574.18 A. S. Zein El Din, “High performance PLC controlled stepper motor in robot manipulator,” in Proc. EEE Int. Symp.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2, 1996, pp. 974978.19 A. Hossain and A. Ahmed, “A new integrated controller for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in Proc. Conf. Rec. 30th IEEE Industr

38、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 Meeting, vol. 3, 1995, pp. 19171921.20 J. F. Gieras, P. D. Hartzenberg, I. J. Magura, and M. Wing, “Control of an elevator drive with a single-sided linear induction motor,” in Proc. 5th Eur. Conf.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vol. 4, 1993, pp.353358.21 V. E. Wagn

39、er, A. A. Andreshak, and J. P. Staniak, “Power quality and factory automation,” IEEE Trans. Ind. Applicat., vol. 26, pp. 620626, July/Aug. 1990.22 J.-Y. Jyang and Y.-Y. Tzou, “A CPLD-based voltage/current vector controller for 3-phase PWM inverters,” in Proc. 29th Annu.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

40、lists Conf. Rec., vol. 1, pp. 262268.23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Part 1: General Information, 1992.24 British Standard, BS EN 61131-1, 1994.25 SINUS/ISD Inverter User Manual, 1997.26 N. Aramaki, Y. Shimikawa, S. Kuno, T. Saitoh, and H. Hashimoto, “A new archite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programmabl

41、e logic controller,” in Proc. 23rd Int. Conf. Industrial Electronics,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vol. 1, 1997, pp. 187199.27 I. Moon, “Modeling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for logic verification,” IEEE Control Syst. Mag., vol. 14, pp. 5359, Apr. 1994.28 PLC 90-30 User Manual, GE Fanuc Automation

42、, North America, Inc., Charlottesville, VA, 1997.29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Part 2: Equipment Requirements and Tests, 1994.30 British Standard, BS EN 61131-2, 1995.31 A. J. Crispi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and thei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32 M. G. Ioan

43、nides and P. J. Papadopoulos, “Speed and power factor controller for AC adjustable speed drives,” IEEE Trans. Energy Conversion, vol. 6, pp. 469475, Sept. 1991.33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Part 3: Programming Languages, 1993.34 British Standard, BS EN 61131-3, 1993.35 M. G. Ioannides and I. M. Katin

44、iotis, Laboratory of Electric Drives. Athens, Greece: Editions National Tech. Univ., 2000.36 L. Hristofovou and K. Hatzipetvou, “System with PLC for the control of asynchronous motor,” Diploma work, National Tech. Univ., Athens, Greece, 1998.37 M. G. Ioannides, P. J. Papadopoulos, and J. A. Tegopoul

45、os, “Digital techniques for AC voltage regulation,” in Proc. 6th Int. Conf. Power Electronics Motion Control, Budapest, Hungary, 1990, pp. 975979.玛丽亚 G 劳尔尼兹 (S85M86SM90)毕业于希腊雅典的雅典国家技术大学(NTUA)电子工程系。现在,她是NTUA的电气驱动器教授。她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子机构控制,可更新能源系统,小型或特种电动机,电磁器件和电动机新材料,ELF-EMFs对人类、环境、影响、人的冒险因素和电气动力工业的影响。她是许多期刊

46、、会议学报,论著、专利、技术报告和社论的作者。她也是希腊政府、欧共体和美国在很多研究项目中的首席负责人和顾问。付:外文翻译 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加工法对加工超韧性的导电材料(如新的太空合金)特别有价值。这些金属很难用常规方法加工,用常规的切削刀具不可能加工极其复杂的形状,电火花加工使之变得相对简单了。在金属切削工业中,这种加工方法正不断寻找新的应用领域。塑料工业已广泛使用这种方法,如在钢制模具上加工几乎是任何形状的模腔。 电火花加工法是一种受控制的金属切削技术,它使用电火花切除(侵蚀)工件上的多余金属,工件在切削后的形状与刀具(电极)相反。切削刀具用导电材料(通常是碳)制造。电极形状与所需型腔想匹配。工件与电极都浸在不导电的液体里,这种液体通常是轻润滑油。它应当是点的不良导体或绝缘体。 用伺服机构是电极和工件间的保持0.00050.001英寸(0.010.02mm)的间隙,以阻止他们相互接触。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