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抛物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案抛物线.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抛物线抛物线一、一、知识网络知识网络二、高考考点二、高考考点1.抛物线定义的应用;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焦点、准线方程;3.抛物线的焦点弦引出的问题;4.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或相切)引出的求法或范围问题;5.抛物线与三角形(或四边形)问题。三、知识要点三、知识要点(一)定义与推论(一)定义与推论1.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F 和一条定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 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这一定义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M 的焦点半径与水平线段(或垂直线段)的等价转换奠定理论基础.2.推论:抛物线的焦点半径公式设 为抛物线 上任意一点,则设 为抛
2、物线 上任意一点,则其它情形从略。(二)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二)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1.标准方程设抛物线的焦点 F 到准线 l 的距离为 p(焦参数),则在特定直角坐标系下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认知:上述标准方程中的一次项的功能:一次项本身决定抛物线的形状与位置.其中,一次项所含变元对应的数轴为对称轴(焦点所在数轴);一次项系数的符号决定焦点所在半轴(或开口方向):系数为正,焦点在相应的正半轴上(或开口朝着对称轴正向),反之,焦点在负半轴上(或开口朝着对称轴负向);一次项系数的绝对值决定抛物线开口大小(形状):恰等于焦点参数的2 倍.2.几何性质对于抛物线(1)范围:这条抛物线在 y 轴右侧,且
3、向右上方和右下方无限延伸;(2)对称性:关于 x 轴对称 轴为这条抛物线的轴.认知:抛物线的准线与其对称轴垂直(抛物线主要共性之一)(3)顶点:原点 O(0,0)(抛物线方程为标准方程的必要条件之一)(4)离心率:(抛物线主要共性之二)(三)挖掘与引申(三)挖掘与引申1.抛物线方程的统一形式1)顶点在原点,以 x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方程为,其焦点参数(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焦点,准线;顶点在原点,以 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方程为,其焦点参数(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焦点,准线;(2)顶点在,对称轴垂直 y 轴的抛物线方程为:,其焦点参数;顶点在,对称轴垂直 x 轴的抛物线方程为:,其焦点
4、参数;2.抛物线的焦点弦设 且 PQ 为抛物线 的一条经过焦点的弦.(1)弦端点同名坐标的关系(推导上述命题的副产品:,其中 k 为直线 PQ 的斜率)(2)焦点弦长公式()。()设直线 PQ 的倾斜角为,则故有:(3)的面积公式:;(4)焦点半径 与 的关系(定值)(四)直线与抛物线(四)直线与抛物线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理论上由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实解的情况来确定,实践中往往归纳为对相关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考察: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一点(相切)或直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直线与抛物线不相交四、抛物线经典例题四、抛物线经典例题例例 1 1、(1)抛物线 的
5、焦点坐标为;(2)已知抛物线顶点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抛物线上的点 到焦点 F 的距离为 5,则抛物线方程为;(3)经过抛物线 的对称轴上一点 作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 A、B 两点,若 A 点纵坐标为,则 B 点纵坐标为.分析:(1)将抛物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切入当 时,抛物线标准方程为,此时,焦参数,焦点;当 时,抛物线标准方程为,此时,焦参数,焦点;综上可知,不论 a 的正负如何,总有焦点坐标为.(2)这里.注意到焦点半径 在不同标准方程下的不同形式,运用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统一形式也不能避开讨论,故而爽直地从标准方程的讨论入手。注意到点 A 在 x 轴下方,因此,()当抛物线焦点在x 轴正
6、半轴上时,设抛物线方程为,则又点 A 在抛物线上,则 由,得:或由得:p=9 或 p=1抛物线方程为:或()当抛物线焦点在x 轴负半轴上时,设抛物线方程为,则,且仿()解得 p=1 或 p=9抛物线方程为 或()当抛物线焦点在y 轴负半轴上时,设抛物线方程为,则,p=4此时抛物线方程为 于是综合()、()、()抛物线方程为 或 或.(3)为推导出其普通性的结论,我们将所给问题定义升级经过抛物线 的对称轴上一定点 作抛物线的弦 AB,若设,寻找点 A、B 的同名坐标之间的联系。设弦 AB 所直线方程为 由与 联立,消去 x:()应用上述结论,当a=p,时,由得 B 的纵坐标为4p例例 2 2、已
7、知抛物线,点 A(2,3),F 为焦点,若抛物线上的动点到 A、F 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求抛物线方程.分析:在解析几何中,关于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或距离之差的最大值)问题,运用纯代数方法解,导致复杂运算,因而常运用几何方法与相关曲线的定义。解:注意到抛物线开口大小的不确定性(1)当点 A 和焦点 F 在抛物线的异侧时,由三角形性质得,解得 p=2 或 p=6。注意到 p=6 时,抛物线方程为,此时若 x=2,则,与点 A 所在区域不符合;当 p=2 时,抛物线方程为,当 x=2 时,符合此时的情形。(2)当点 A 和焦点 F 在抛物线的同侧时(如图),作MN准线 l 于点 N,得
8、,解得易验证抛物线 符合此时情形。于是综合(1)、(2)得所求抛物线方程为 或.点评:求解此题有两大误区:一是不以点A 所在的不同区域分情况讨论,二是在由(1)(或(2)导出抛物线方程后不进行检验。事实上,在这里不论是A 在什么位置,总得 成立,本题进行的检验是必要的.例例 3 3、经过抛物线 的焦点作弦 AB.(1)若弦 AB 被焦点 F 分成的线段之比为 3:1;求该弦所在直线的方程;(2)求证:直线 AB 不会是这条抛物线任意一条弦CD 的垂直平分线.分析:对于比较复杂的抛物线的焦点问题,常采用对交点坐标“设而不解”的策略.解:(1)设 由题意知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直线
9、AB 方程为将代入消去 x 得:由韦达定理得:又由题意得(或)由得:将代入解得:所求直线方程为:或.(2)证明:由题意抛物线焦点,准线;假设直线 AB 为弦 CD 的垂直平分线.则 注意到 C,D 两点在抛物线上 过 C,D 分别作 于 G,于 H,则又有由、知,即四边形 CDHG 为矩形 轴 轴这与直线 AB 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矛盾。于是可知,直线 AB 不是弦 CD 的垂直平分线。点评:()本例(1)的求解特色,一是利用三角形相似转化已知条件;弦AB 被焦点F 分成的线段比为 3:1(或);二是以 为基础构造并寻觅出 和 的关系式,从而为利用式创造了条件.()对于(2)等否定性命题,常常用
10、反证法证明.请大家在解题过程中注意领会和感悟反证法的思路与策略.例例 4 4、如图,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为 F,直线 l 过定点 A(4,0),且交抛物线于 P、Q 两点。(1)若以 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原点,求p 的值;(2)在(1)的条件下,若,求动点 R 的轨迹方程。分析:注意到直线l 过定点 A(4,0),引入新参数k,故考虑对P、Q 坐标“既设又解”。解:(1)当直线 l 不垂直于 x 轴时,设直线 l 的方程为把代入抛物线方程 得由题意:恒成立且 由题设得、代入得:此时 p=2当直线 l 垂直于 x 轴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x=4,将 x=4 代入抛物线方程 得:.由 得此时亦 p
11、=2于是综合以上讨论得 p=2.(2)解法一(既设又解):设动点R 坐标为(x,y),由(1)知 p=2,F(1,0)由 得:由、得:由、消去参数得:当直线 l 垂直于 x 轴时,有,从而点 满足因此,所求动点 R 的轨迹方程为.解法二(设而不解):由(1)所设.得:又两式组合得:,即当 时得:注意到 得 四边形 PRQF 为平行四边形.线段 PQ 与 FR 互相平分设 FR 中点为 M,由得再注意到 P、Q、M、A 四点共线由、得:而当 时,适合式于是可知,所求动点R 的轨迹方程为.点评:对于(2)解法一“既设又解”的思路,过程简略,不需认知条件几何意义,便可导出动点 R 的条件,的几何意义
12、以及 P、Q、M、A 四点共线的特殊性质,解题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例例 5 5、直线 l 与抛物线 交于 A、B 两点,O 为原点,且有.(1)求证:直线 l 恒过一定点;(2)若,求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3)设抛物线焦点为 F,试问:角 能否等于?若能,求出相应的直线l 的方程;若不能,试说明理由。分析: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考虑对A、B 坐标“既设又解”,注意到大前提有三个小题,故从大前提的认知与延伸切入.解:(1)设,则有由 得 注意到这里,由得:,故由得,()当直线 l 与 x 轴不垂直时,设其方程为,将其与抛物线方程 联立,消去 x 得:由题意:且由,得:直线 l 的方程为,可见
13、直线 l 过定点(2,0)。()当 轴时可得,直线l 方程为,亦过定点(2,0)。综上可得,直线l 恒过定点(2,0)。(2)由(1)得:由 得:所求 k 的取值范围为(3)设,则有又而由抛物线定义知:,将,代入解得:,这与 且 矛盾。并注意到当 轴时,综上可知,。点评:若直线与抛物线 交于不同两点 A、B,且,则弦 AB 具有与焦点弦相似的性质:()弦端点同名坐标之积为定值:()直线 AB 经过抛物线的轴上一定点.例例 6 6、已知抛物线.设 AB 是抛物线上不重合的两个任意点,且,(O 为坐标原点)(1)若,求点 M 的坐标;(2)试求动点 M 的轨迹方程。分析:注意到这里解题头绪的繁多,
14、故考虑对 A、B 坐标“既设又解”或“解而不设”,以“求解”来化解解题的难度。解:设,则且.由 得解法一(既设又解):由 得又故得由、得(或)于是再由已知条件得此时点 M 坐标为(4p,0).(2)设动点 M(x,y),则由 得又由得:由、得:整理得:所求动点 M 的轨迹方程为.解法二(对 A、B 坐标解而不设):由题意,设直线 OA 的方程为,则直线 OB:.设 M(x,y),得由解得由 解得由 得(1)由 得:,即当 时或 时,均由得点;(2)注意到,由得消去参数 k,得 即所求动点 M 的轨迹方程为.点评:(1)本题已知条件:,四边形 OAMB 为矩形.(2)对解法一、解法二进行比较:(
15、)对交点坐标“解而不设”思路简捷,过程明朗,通俗易懂。因此,当直线方程或曲线方程比较简单时,要注意适时运用这一策略。()细细品味,解法一中对 A、B 坐标的“既设又解”,与前面解决直线与椭圆(或双曲线)相交问题时,对交点坐标的“只设不解”有着明显不同。其中,前面解决直线与椭圆(或双曲线或抛物线)相交问题时,设出交点坐标之后,解“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联立的方程组”,解题中途运用韦达定理;而本题中设出A、B 坐标之后,解的是“关于所设交点坐标的等式所成的方程组”,而且是一解到底,直到解出所设交点坐标,前后的“既设又解”,一样说法,两种风情,其中的区别与缘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五、高考真题五、高考真题
16、(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1)已知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抛物线 的准线重合,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A.B.C.D.分析:抛物线 的准线为对于双曲线有:由,得:由得于是:,应选 D.(2 2)设抛物线 的准线与 x 轴交于点 Q,若过点Q 的直线 l 与抛物线有公共点,则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A.B.-2,2 C.-1,1 D.-4,4分析:抛物线 的准线方程为点 Q 坐标为(-2,0)由题意,设直线 l 的方程为代入 得:可知,k=0 符合已知条件;当 时,由得由,得应选 C.(3 3)过抛物线 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 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5,则这样的直线()A
17、.有且只有一条 B.有且只有两条 C.有无穷多条 D.不存在分析:抛物线 的焦点 F(1,0).若直线 轴,则 A、B 横坐标之和等于 2,与题意不合,故 AB 不垂直于 x 轴,于是由抛物线关于 x 轴的对称性知,这样的直线有两条,故选B.(二)解答题(二)解答题1.1.设 两点在抛物线 上,l 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1)当且仅当 取何值时,直线 l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 F?证明你的结论;(2)当直线 l 的斜率为 2 时,求 l 在 y 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分析:从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切入(1)直线 l 经过 F又 l 为弦 AB 的垂线平分线,问题由此可以突破(2)以 A、B
18、 关于直线 l 对称的条件突破难点。解:(1)抛物线焦点 即,即当且仅当 时,直线 l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 F.(2)设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b,则直线 l 的方程为可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代入 得:由题意得:且又设弦 AB 的中点为,解得:,即:注意到,由得:由得:即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为点评:利用 解出的范围,再利用直线 l 经过弦 AB 的中点导出 b 与 m 的关系式,则由导出 b 的取值范围便呼之欲出了。2.2.抛物线 C 的方程为,过抛物线 C 上一点 作斜率为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 于 两点(P、A、B 三点互不相同),且满足(,且).(1)求抛物线
19、 C 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设直线 AB 上一点 M,满足,证明:线段 PM 的中点在 y 轴上;(3)当 时,若点 P 坐标为(1,-1),求 为钝角时,点 A 的纵坐标 的取值范围.分析:()对于(2),为采用向量的坐标公式,通过直线方程去求解或表示点A、B 坐标。因此,解(2)由写出斜率为 的直线方程切入,从求解A、B 坐标突破(对A、B坐标既设又解);()对于(3),为钝角,故仍从推导 A、B 以及入手.解:(1)抛物线方程 这里的焦点参数,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2)由题设知直线 的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 联立解得当 时,同理,设点 M 坐标为,则由 以及、得又,即线段 PM 的中
20、点在 y 轴上.(3)当 时,由点 P(1,-1)在抛物线 上得.由(2)得,注意到 为钝角而,当 时,从而;当 时,从而于是综合、得所求 的取值范围为点评:对于本题而言,第(2)小题的处理至关重要,在这里,利用点P 坐标和斜率,首先建立起直线 的方程,而后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导出 与 的关系式,则获知 与 的关系式,便一蹴而就,于是再利用题设条件推导点M 的横坐标与 的关系便有八分胜算了。3.3.在平面直线坐标系 中,抛物线 上异于坐标原点 O 的不同两点 A、B 满足(如图)(1)求 的重心 G 的轨迹方程;(2)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注意到
21、抛物线方程 的简单以及 重心公式的结构,容易首先对 A、B 坐标“设而不解”;其次是“解而不设”.其实,若注意到 的表达式,则“解而不设”会更胜一筹。解:(1)设直线 OA 的方程为,将其与抛物线方程 联立,解得又由,设直线 OB 的方程为,同理解得设 的重心为,则由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推导从略)得注意到,由,消去参数 得即所求 的重心 G 的轨迹方程为(2)设 的面积为 S,由 得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当且仅当 时取得)的面积存在最小值,且最小值为1.点评:对有关直线与曲线的交点“解而不设”,使解题的脉胳清晰,前途明朗,解题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对于方程简单的抛物线与直线相交问题,应注意适时
22、的运用这一策略。4.4.如图,设抛物线 的焦点为 F,动点P 在直线 上运动,过点P 作抛物线 C 的两条切线PA、PB,且与抛物线 C 分别相切于 A、B 两点.(1)求 的重心 G 的轨迹方程;(2)证明:分析:注意到这里的PA、PB 为切线,并且抛物线方程简单,故考虑对 A、B 坐标“设而不解”;对于(2),由于(1)中已经设出并表示出 A、B、P 的坐标,故首选以证明两角的余弦值相等突破。解:(1)设切点由 得:切线 PA 的方程为 切线 PB 的方程为 由,联立解得点P 坐标。设 的重心坐标为,解得:即注意到点 P 在直线 l 上,代入得:,即:所求 的重心 G 的轨迹方程为.(2)
23、由(1)知,又,且,点评:在此证明习题的过程中,将有关点的坐标或向量的坐标分别代入目标式两边,乃是为了在变形之后暴露出左右两边的相同之处。因此,当目标式两边中有同一量时,可考虑暂时保持这一量不变,而率先变化其余部分;“保留相同部分,变形不同部分”,这是用计算的方法证明等式成立的基本技巧。请同学们在上述解答中品悟这一技巧的应用。5.5.已知动圆过定点 且与直线 相切,其中 p0.(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 的方程;(2)设 A、B 是轨迹 C 上异于原点 O 的两个不同点,直线 OA 和 OB 的倾斜角分别为 和 ,当 、变化且 +为定值 时,证明:直线 AB 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分析:
24、(1)定点,直线,得由直线与圆相切的充要条件知,动圆圆心 M 到定直线 l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据此,可运用“直接法”,也可运用“定义法”求动圆圆心轨迹方程。(2)注意到这里最终须写出直线 AB 的方程,又直线 OA、OB 的方程易求,从而 A、B坐标易解,故可优先选择对点A、B 的坐标“解而不设”。解:(1)设动圆圆心,定点,由动点 M 到定点 F 和定直线 l 距离相等,且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由抛物线定义知,动点M 的轨迹 C 是以定点 为焦点,直线 为准线的抛物线动点 M 的轨迹 C 的方程是:(2)设直线 OA 的方程为,直线 OB 的方程为,则,.由解得:,由解得:()直线 AB 的斜率:
25、直线 AB 的方程为:即注意,由解直线 AB 的方程为:即 又注意到这里 为定值,由知直线AB 恒过定点()讨论:当 时,从而,由直线 AB 的方程为,此时直线 AB 恒过定点(2p,0)当,即 时,这里 不合,于是综合以上讨论可知,当 时,直线AB 恒过定点(-2p,0);当 时,直线 AB 恒过定点点评:运用这一策略解题,其难度在于由到的凑项;当时,为将直线AB 过定点和建立联系,首先在直线 AB 的方程的常数项部分凑出,则前一部分自然随之变为,于是方程摇身一变成为方程,直线AB 经过的定点便暴露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了。6.6.给定抛物线,F 是 C 的焦点,过点 F 的直线 l 与 C 相交
26、于 A、B 两点.(1)设 l 的斜率为 1,求 与 夹角的大小;(2)设,若,求 l 在 y 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分析:当 与 的夹角为,以求 的值切入。注意到(1)的目标与(2)的条件,故考虑对交点 A、B 的坐标“既设又解”,以取“设”与“解”的两者之中,简化求解过程。解:(1)抛物线 C 的焦点 F(1,0),直线 l 的方程为设,与 的夹角为,将代入抛物线方程 得:由题设知,为这一方程的不等实根,显然成立由违达定理得 由、解 与 夹角的大小为(2)设直线 l 的方程为,。由 得显然成立且由题设 得即又由、解得于是将代入 得:解得:当解 在4,9上为增函数即 由得或或因此,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 的取值范围为点评:对于(2),利用向量的坐标由 导出,是沟通 与 A、B 坐标的联系,进而通过式导出 k 与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