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 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
2、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第 1 页/共 9 页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
3、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
4、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篇二: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王兆军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第 2 页/共 9 页迷惑。我随王绍和先生
5、学习、侍诊二十余年,在中医诊断、临床方药、经典百家、内外各科收获颇丰,特别是中医诊断的学习,从要义精髓到警示典范,对我以后的从医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今整理与示,是期望和同仁交流、和后学赏析。关键词:中医诊断要义警示典范王绍和先生(1914-1996)出生于中医世家,六岁读私塾,十六岁随伯父王景和、家父王致和研习岐黄,五年后即悬壶两淮。二十六岁就读于镇江医政学院,民国 36 年当选为淮安县首届医师公会理事,同年代表淮安出席国民政府召开的江苏省中医师公会成立大会。解放后任地区医协会主任,1955 年是南京中医进修学校(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先生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
6、由于研治乳糜尿、糖尿病有特殊贡献,先后荣获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我于 70 年代末随先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从经典名著到中药汤头都进行了系统的传授,特别先生是对于中医诊断的讲解和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走上临床以后,更加对中医诊断所具独特的辨思和达识,其诊断的重要性感受良多,体会颇深。现据侍诊记录整理如下,供同仁赏析。诊断之析义先生说,西医治病,首先确定病名、主用何药治疗,中医则不然,主要在观察疾病之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其徵象、舌、脉如何,虽未能确定其病名,但病之因由、传化,均已在医者胸中,而对症下药,往往效如桴鼓,有非意料所及者。此即中医在临证上使用的诊断
7、方法,不同于西医的地方。第 3 页/共 9 页至於诊断两字之解释:在古文献上,诊,视也,验也,察也;视形候,验缘由,察是非也。史记扁鹊苍公传特以诊脉为名耳;云翔按:北齐书马嗣明精医术,为人诊候,一年前知其生死,断截也,引申之义为决断,断即裁决之意。由此可知,所谓诊断学者,就是医者掌握病人主诉,用肉眼观察所得,视之,候之,验之,占之,然后决断之,则疾病证候群之变化,病者生活环境之情状,天行时令之变迁,皆在医者之心目之中,一无遁情,以此施治,无有不愈者矣。诊断之重要先生临证时对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视。他认为治病必先识病,医者如对一病证,无精确之诊断,乱投方案,其效难必,设或差忒,生死如在反掌之间。所以
8、俗说看病容易识病难,医者每遇一病症,有丰富的经验,详细的诊察,则虽其病情无论如何复杂,必能投著辄应。不然,医者读书虽多,临床的诊断经验不足,往往隔靴搔痒,治病很难见效。又如舟临大海,舵工无占候风色经验,彷徨失措,覆舟可虞。又所谓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如此医者治病,必致愤事。所以古语说学画纸费,学医人费,正是为这种医人而说的。先生教导我们说,医生治病,犹如将之临敌。为将者,固须阅读兵书,然而能征惯战之将,未必全恃兵书。先生举例说:孟河名医费伯雄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岳忠武不深究阵局,以为阵而后战,本属常法,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尤以临机应变为要;赵括徒读父书,不知合变,卒有长平之败。
9、医生治病,贵在灵活,病情千变,医术千变。所谓变,就是有诊断上的丰富的经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临床诊断之经验,等第 4 页/共 9 页于阵地上的实际观察,不犹愈於纸上谈兵矣。治病首贵诊断,是古今医家所公认的,但是医者对于诊断不能精密,草率从事,历来医家所引以为戒,苏联医家巴特金说,有正确的诊断,才有正确的治疗,诊断要达到正确,必不是鲁莽粗劣的医者所能完成这任务的。墨子说,必知疾之所自起焉,方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就是说要晓得疾之所自起,除了四诊之外,还必须注意到患者生活历史,(如既往、个人、婚姻、家族、女性的经带胎产等等),才能了解它的疾病起由。可见中
10、医注重正确诊断,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已经具体而且全面了。先贤之警示先生在临床带教时,经常列举许多警言告诫我当时的草率。他说一般的医生,对于诊断忽略的很多,误人也多。公元的二世纪时,张仲景看到当时一般医生诊断忽略,他感慨地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他对诊断疏忽的医生,在他的伤寒序文里是一个当头棒喝。王叔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扁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
11、疑,则考校以求验,他这种说法,就是诊断不怕麻烦的意思。公元六世纪的孙思邈。他更是仁心仁术,抱着恻隐之心,对于病人的关怀和爱护,是我们医家的模范,值得向他学习,他引张湛说:夫经第 5 页/共 9 页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他深深感慨到医生对诊断上与疾病恰
12、相反,所以向肇祸的医生,提出一个警告。陈无择也说,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症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依源治疗。先生还举例日本汉医,对于诊断病人之精详,亦值得学习。汉医高階枳圆说,诊病有四因,六证,十二候,三诊,七视。四因者,谓外因、内因,内外别因,内外合因;六证者,谓初、中、终、顺、险、逆;十二候者,谓寒热,虚实、浅深、缓急,平间,常变;三诊者,谓持脉,按腹,审禀;七视者,为问原,寻证,望色,观形,听声,嗅气,谛习。盖此五法,三十二则,乃和汉往圣先贤之遗训。而吾门之所历验,苟审诊病源证候者,不可不精究焉。所以研究诊断学术,诚能如此之详细明析,即可以辨别疾病之原因,病位
13、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体之虚实,治法之标本缓急等,如指诸掌,判断病症,预计疗效,并非难事。经典之范例王绍和先生在临证中,还经常举例验证古代中医诊断的进步范例。他说医生诊断,要根据证候,但所有证候,必须经过慎密的研究,所谓第 6 页/共 9 页掌握主诉,正是说应该很好掌握着证候的意思,而要想很好的掌握证候,就必须对证候有足够的认识,所谓认识证候,就是辨证。医圣张仲景,重视主诉症状,也重视他觉症状。章次公先生曾举出数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淋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重发汗,心恍惚,心乱,小便已,心疼
14、,(以上均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证溏者,不可与服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既往症)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现在症)此为热入血室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解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主诉)舌上乾燥,(他觉的)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同上)篇三: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
15、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第 7 页/共 9 页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
16、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
17、,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第 8 页/共 9 页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转载自: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