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的导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的导学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管仲列传导学案管仲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知识储备】【知识储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外交方面:提出“尊王
2、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3、管子著作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颍(y
3、ng)上人也立为桓(hun)公一匡(kung)天下尝与鲍叔贾(g)语(y)曰分财利多自与(y)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o)召(sho)忽死之与俗同好恶(w)仓廪(ln)实而知礼节曹沫(m)之约匡救其恶()(二)解释重点实词1鲍叔终善遇(对待)之 2一匡(纠正)天下3分财利多自与(给)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没有才华)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 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 9修(施行)召公之政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 11而不勉(劝勉)之12 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器量
4、)小”)之(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1齐桓公以霸/鲍叔不以我为贪介词,凭借/动词,以为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故论卑而易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可不译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乃称霸哉副词,就/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往,到/代词。助词,的5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介词,在/介词,到(四)重点句式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被动句,无标志 2任政于齐。介宾短语后置3齐桓公以霸。介词宾语省略 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见于”式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被动句(五)翻译下列句子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桓公欲背
5、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文章品读】【文章品读】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从传记写作
6、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补充注释】【补充注释】1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于沟渎之中,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2论卑而易行
7、:政令平易符合民情,故而易于推行。论,政令。卑,低下,指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3关于“桓公伐蔡”:少姬(即蔡姬,蔡国送给桓公的宫女)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4关于“桓公伐燕”: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感激,送桓公而进入齐境。桓公说:“吾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给了燕国。管仲提出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穷、处境
8、艰难,常常欺负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不把这类事对外人说。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穷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知
9、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管仲做了宰相,在齐国执政,依据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累财富,积蓄国力,壮大军事力量,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
10、革除掉。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桓公偷袭蔡国,实际情况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实际情况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机会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于柯会盟后,桓公想毁约,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俗话说:“鼓励并顺
11、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历史评价】【历史评价】瑕不掩瑜真豪杰瑕不掩瑜真豪杰管仲任政于齐,使得齐桓公成了春秋史上第一个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谓旷世英才,功高盖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得人得时之外,还因为他有以下这几方面的品质。知轻重别大小,能屈能伸。他屡次失败而不甘沉沦。“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努力寻找机遇。他轻小节重功名。想当初,公子纠被杀后,与管仲一同辅佐纠的召忽自杀殉主,而他却甘愿“幽囚受辱”。是因为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用文天祥的话说就是“隐忍不死,将以有为也”。追求最大限
12、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乃大丈夫也!设若他也殉主了,还有后来的齐桓公称霸,齐国的百年富强吗?他的价值观改写了春秋的历史。他轻名节,重亲情。战场上多次当逃兵,是因为家有老母,恰是人性的体现,孝顺是善良、有爱心的表现,也是他当宰相以后能顺应民心,“与俗同好恶“的基础。进而“通货积财”,才能“富国强兵”。他的“贵轻重,慎权衡”冷静理智的品质使他走向了成功之路。善于因势利导,扬善避恶。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意即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是非常恰当的。有这样两个典型的例子: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
13、,归蔡姬,弗绝(不断绝关系)。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齐桓公袭击蔡国是出于一己之私而发动的不义战争,而管仲却趁势伐楚,以“责苞茅不入贡于周室”的正当理由替齐桓公成就正义的美德,掩饰过错。再有,齐太公世家里说,齐桓公五年(前 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逞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齐桓公想悔过,是管仲成就了他能克制忍辱,信守盟约的美
14、德,才赢得了诸侯们的拥戴。任人唯贤,忠于国家不私友。按说鲍叔对管仲可谓恩重如山,临终前应该推荐鲍叔接替宰相的位置,但他为了国家,如实地指出了鲍叔不能胜任宰相一职的缺憾:“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w厌恶,)恶已甚,人谁堪(忍受)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东周列国志)”。鲍叔为相后,见桓公重又亲近易牙等奸佞小人,谏之而不听,结果“愤郁,发病而死”。管仲太了解他的朋友了。任人不唯亲,足见管仲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心。洞察世相,明智过人。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管仲特别善于通过人的表象看透其本质。他治理百姓方面自不必说,单看他
15、怎样识人。例如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管仲临终前与齐桓公的对话:桓公曰:“然则易牙何如?”仲对曰:“君即不问,臣亦将言之。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必不可近也!”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 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残忍对待)之,何有于君?”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
16、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照一般人的看法,和桓公一样认为他们都是衷心耿耿的好人,而管仲却能洞察入微,看透这些小人阴险狡诈的本性。人无完人,司马迁并不避讳管仲的缺点。比如他和鲍叔经商常给自己多分财利,成为宰相后“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三归:建筑华丽的台,或三姓女子,或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僭越礼制是有罪的,虽然人们因为他的功劳大而并不认为他奢侈,但是司马迁却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这些事例反映了他的另一面自私贪婪、尚奢华的人性弱点。但总起来看,管仲既有超人的智慧和才干,又有一般人身上的缺点,但瑕不掩瑜。也正因为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才把人物塑造得真实自然,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让读者感到,英雄虽然高大,但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