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与新闻传播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与新闻传播策略.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新媒体时代 受众需要与新闻传播策略学 部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部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16新闻1班 学 号 521627030069 学生姓名 王文婷 指导老师 齐 皓 2020年 3 月 24日 目录1 绪论1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2研究内容和方法11.2.1研究内容11.2.2研究方法11.3 研究现状21.3.1国外研究21.3.2国内研究21.3.3结论3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概述32.1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32.1.1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32.1.3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42.2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征42.2.1新闻传播
2、去中心化42.2.2单向线性传播转为双向交互性传播42.2.3打破时空限制,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43 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概述43.1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角色变化53.2受众的心理54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失范现象64.1 新媒体时代下衍生的新闻传播现状“以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为例”64.1.1新闻质量下降64.1.2新闻把关漏洞很多64.1.3新闻价值观的扭曲75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变革方向的探究75.1问卷调查过程与内容75.1.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7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85.2.1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情况习惯85.2.2调查对象的新闻信息获取行为习惯85.2.3 调查对象的新闻信息
3、获取心理特征95.2.4 调查对象新闻现象感受和体验106 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116.1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策略116.1.1转变新闻报道传播理念,满足受众需求116.1.2挖掘新闻深度,强调内容生产126.1.3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和渠道126.1.4优化新闻传播效应,增强新闻效益136.2创新新闻策划模式的策略136.2.1增强新闻策划的原创性、差异性136.3创新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146.4建设良好的媒介生态圈 媒介、受众与政府共同发力156.4.1提高媒介从业者的媒介素养156.4.2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156.4.3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167 结论178 参考文献18致谢19附录20摘要新媒体
4、时代,传者与受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传统意义上的“靶子”受众转为主动用户。受众的新闻需求成为影响新闻传播变革的关键一环,受众需求多元化逐步影响媒介市场向分众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本文从受众新闻需求角度探究新闻传播变革策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展开介绍国内外学者对新闻传播模式的探究;二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存在的趋势及其特点;三是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角色和受众选择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四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失范现象,并以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为例;五是从受众的需求变化角度探究新闻传播变革的方向一问卷调查形式;六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传播应对策略。关键词:新媒体 受
5、众 新闻传播 策略 心理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boundary between sender and receiver is no longer clear-cut, and the traditional target audience turns to active users. The audiences demand for news has become a key link affecting the reform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
6、he audiences demand has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media market to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focus, refinement and persona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strategy of new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s demand of the audience.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Second, the t
7、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Thirdly, the influence of audiences role and audiences choice on the news communication effect in the new media era; Fourth,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news dissemination is out of norm, and take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tra
8、nsmission in 2020 as an example. Fif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demand changes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of news communication change -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m; Six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news media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are described from three parts.Key words: new media
9、 Audience News dissemination strategy Psychology1 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史,涌现了新的媒介形态,也孕育了第四大媒介新媒体诞生,传统的传播秩序被瓦解,受众与媒介地位逐渐平等,甚至分众细化变为媒介市场的变革的方向。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等新媒体形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传统“受众”参与度。新时代,用户概念替代传统受众概念进入了传播学领域。各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走向适应受众多样化方向,传播者的经济利益与受众信息消费观有了直接联系。新时代新闻传播变革要平衡信息与需求、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从而增强新闻传播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0、目标。本文主要基于研究受众需求的变化提出,提出新闻传播变革方向及应对策略。1.2研究内容和方法1.2.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新媒体时代下受众需要的角度,探究新闻传播变革方向。采用3种论证方法,首先认识和了解新时代新闻传播的趋势和特点及受众角色的变化;再探索国内外对新闻与受众关系的研究为本文提供参考;并以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为例,认识新时代新闻传播失范现象;最后以问卷调查形式探究受众需要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提出新闻传播变革的策略,从创新传播策略、报道策划创新、写作创新、媒介与受众与政府共同发力四部分展开叙述。1.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3种方法:文献综述法。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新时代新闻传播的
11、变化研究,及对接受众需求策略的探究,对本文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价值。案例分析法。以2020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中出现的新闻失范现象为例,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存在哪些问题,为新闻传播变革方向提供参考性价值。 调查问卷法。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主要调查受众对新闻媒介使用情况、受众对新闻现象的感知、受众心理需求、受众新闻获取行为习惯等方面。以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受众新闻传播的需求,并总结新闻传播变革的方向。1.3 研究现状为了探索新时代新闻传播如何处理好新闻和受众的关系,本文以国内外文献作为参考。1.3.1国外研究马克德泽,阿克塞尔布朗 和克里斯托普纽伯格(2007)提出准备迎接一个新闻参与的时代 探讨民众作为参与
12、成员融入新闻行业,参与式即由一些新闻由业余爱好者收集、选择、编辑。作者认为参与式新闻1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提高公众对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前提是保证新闻网站平台的透明度和技术管控之间的平衡,这是参与式新闻的关键所在。娜塔莉海尔伯格,莎拉埃斯肯斯和朱迪思莫勒(2019)提出算法反馈循环和策略在新闻个性化中的作用。目的是探究如何塑造个性化算法以及算法如何响应多样性的用户。作者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增强多样性的反馈环的起点,能防止用户被锁进过滤气泡效应中。2索菲莱切勒(2020)提出新闻业的情感转向需要关注受众的感知3,旨在与受众建立亲密信任关系,如沉浸式新闻和建设性新闻,助长了新闻学研究中的情感转向
13、,最终使新闻工作者与零散的受众重新建立联系。1.3.2国内研究刘居星 (2015年)提出“众包”模式下的参与式新闻认为“众包”参与式新闻4更能提高新闻受众的积极性。以新媒体为平台,组织形式下的公民作为线索提供者、新闻事件的剖析者、编辑者等,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新闻项目从采编写、资金流转和筹集的全过程。滑经纬(2019年)浅谈新闻传播与受众信息需求的对接文中提出受众信息的动态需要体现在信息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作者认为新闻传播需要精准受众定位,以创新为核心,强化双向互动、融媒体发展,并发挥媒体本领能力,注重舆论引导5。1.3.3结论国外学者提出的参与式新闻不论在操作和透明度上都难以把控,公
14、众新闻生产一般只作为信源。我国学者的“众包”模式下新闻也存在漏洞,“众包”形式可能会带来“知沟”,形成社会经济地位和知识水平高者的独角戏,知识水平低者话语权被淹没的局面。或是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因此实现参与式新闻模式还是有距离的,但对UGC用户生产模式的探究是有意义的。国外学者提出的新闻情感向公众靠近,但并没提出新闻情感应如何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建议。国外学者还提出算法反馈循环对新闻个性化的探究,这是从技术手段去加强新闻推送个性化,国内学者在探究新闻对接受众需求时也忽略了新闻内容本质,本文将从内容策划和原创性等方面探究如何推动新闻个性。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概述2.1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
15、2.1.1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的形式之一,它的特征包括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息采集方式的融合、新闻重心内容的改变等6。由于新技术的革新,受众强烈的自主意识抬头,新闻媒体逐渐淡化“主导人”角色,开始强调以受众为中心,传播模式转为交互性多向传播;多种媒介并存并交叉使用的发展形势,例如传统新闻媒体也运营起网站、微博等。 受众主导论替代了媒体中心论,信息的精准度与实用性大大提升。2.1.2新闻传播进入社会化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是社交性。手机等移动电子媒介手段带来高便捷性、高互动性。 新闻形式向 “社交新闻”7转变,基于社交媒体独特机制,新闻媒介越来越商业
16、化,新闻机构选题策划开始不断以大数据终端和用户社交信息来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方向,新闻价值理念开始注重用户体验。传统媒体时代,科学家、明星等社会焦点人物是媒体热衷于报道的人,而新媒体时代,“草根”平民也可能成为公众人物。 2.1.3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传播权下放和传播主体的广泛性8。几乎每人手上都拥有一部手机,人们随时随地拍摄就可上传到网络,成为新闻现场的第一人。很多时候,重大新闻的见证者并不是由记者,而是手持摄像设备的广大群众。我们发现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这一转变深刻揭示了我们新闻传播形态的改变。2.2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征
17、2.2.1新闻传播去中心化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再占据中心主导地位,新闻传播的模式由单向模式转向多向互动模式。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网民规模比2018年(8.29亿)新增2.5千万人,网站数量达518万个9。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格局,改变了受众的习惯,并舆论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众的注意力更广,各大媒介都难以构置自身舆论中心场。2.2.2单向线性传播转为双向交互性传播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指向单一,往往集中于少数的精英阶层。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多向传播跨越了传统单向线性传播的障碍,逐步让位于大众群体、小众群体。双向交互式传播改变了信息不对称、传播效率低等问题,更
18、加精准对准受众消费市场来营销信息产品。交互性媒介充分调动了人的全身感官,让受众“触”到新闻现场,如VR产品。2.2.3打破时空限制,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10,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空间刷新当天或者往日国内外新闻资讯,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分享新闻信息。现今很多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中心,今年的两会上多是以全媒体形式呈现,集聚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向互动特点。3 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概述3.1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角色变化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地位逆转,受众生态不断嬗变并带来新的影响。1、受众地位变化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垄断整个舆论场,“魔弹论”下
19、的受众,是媒介灌输思想的被支配对象;20世纪4060年代,电视的普及,“无力的大众传播观”“有限效果论”等传播理论出现表明大众传播逐渐失去主导权,受众开始产生主见,趋向选择性接触媒介,顽固受众转为主动受众;互联网经历web1.0到web2.0的迭代更新,媒介平台化发展,受众自主性、选择性空前强化,主动受众转为能动用户11。2、受众身份变化新媒体时代,受众是信息传播和再创造者。受众信息依赖度高,互动交际呈现粘性,越来越多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个人生活记录,或通过超话圈子或平台发表言论;受众是信息产品购买和体验的消费者,媒介服务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受众的消费需求始终影响媒介产品投放到价值实现的整个传
20、播过程;受众是舆论导向的推动者,例如“山东辱母杀人案”,受众呼声下影响媒体报道的方向和推动法律修改。3.2受众的心理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受众的心理选择能够影响新闻传播效果和目的是否到达。1.理解心理理解心理,又称信息的译码过程,指不同心理特征、文化背景、价值倾向等各类人做出的不同解释12。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定义新闻行为。因此新闻媒介不仅要考虑新闻传播效果,还要以正确舆论引导受众。2.注意心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面广、领域宽,面对大量碎片化信息时,注意力资源非常稀缺、珍贵。很多新闻信息无法进入受众视野,受众处于无
21、意注意的状态。新闻信息点要抓住受众的眼球必须要引起受众的有意注意,不仅要关注与受众兴趣爱好等相符合的信息,也应创新颠覆刻板观点和认知领域的内容,进而触发有意后注意。3.记忆心理受众在阅读或者选择信息刺激时,倾向于记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选择忘记或忽视其余信息,这是人脑选择记忆机制在起作用。但短暂的记忆达不到新闻“二次传播”效果。因此新闻传播者应考虑如何在内容、制作、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刺激受受众加深记忆。4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失范现象4.1 新媒体时代下衍生的新闻传播现状“以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为例”互联网时代,媒介准入门槛低、信息发布成本低、网络监管缺口大,造成了各种真假不明、滥竽充数
22、等现象。4.1.1新闻质量下降1、信息呈现碎片化缺乏深度新时代,网络媒体为抢夺时效性、关注度而拼凑新闻事件,这成为“碎片化”、“低技术含量”信息发布的强力“推手”,在病毒疫情初期,新闻信息发布零散片面,呈现给观众的是点非面。或是长篇累牍的信息发布,即缺乏中心提炼,又缺乏信息整合,甚至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或者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网络新闻传播的常态是新闻简写,或缺乏上下文语境联系,或缺乏逻辑和深度,使得受众无法核实新闻真实性和进入深度思考,难免陷入“快餐式阅读”的漩涡。 2、“标题党”的现象滥竽充数当今网络世界,借助于“搜索引擎”“热门推荐”等形式,噱头标题轻松占领新闻资讯平台,以这种博取眼
23、球方式为自家蹭热点,来达到媒体绩效考核成绩,使受众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在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很多网络媒体、自媒体以“可怕、震惊、5秒钟传播病毒、住在病毒楼上”等骇人听闻的标题,博取受众的关注和点击量。 4.1.2新闻把关漏洞很多1.虚假新闻、谣言普遍出现。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很多信息潜伏在舆论环境的深海区,内容生产成本低、传播窗口多样化,伴随着次生谣言、虚假新闻等问题近乎常态化的出现,甚至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反转,不仅伤害了媒体公信力,也让公众情绪被反复玩弄。在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中,流窜很多谣言,例如喝酒能抗病毒等。2.知
24、情权与隐私之间界限模糊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中,“抗疫”变为“抗鄂”,新京报中提到多位武汉返乡人员为配合调查而提供个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冠上“警惕这些人”的标签,看似是为了维护受众知情权的“好心做法”却得到相形背道的结果,对于随意泄露和传播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触犯法律也违背伦理。4.1.3新闻价值观的扭曲“病毒式传播”与情感化传播。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时代,一旦这些碎片信息触及人们某个痛点,情绪化传播迅速扩散,等不及事实的全貌浮出水面,舆论浪尖就已高涨。1月30日,李兰娟院士接收媒体采访时称“如接触到疑似患者一样要隔离”,很多媒体篡改原话大肆传播宠物会感染新型肺炎。数小时后,微
25、博上爆出多个城市饲主将宠物摔到楼下导致惨死事件,事后世界卫生组织辟谣称无证据显示宠物会感染人。事实上根本没人发现报道视频被有意裁剪,文字内容没有上下文语境和出处来源。5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变革方向的探究 5.1问卷调查过程与内容5.1.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本文从受众的需求变化角度对新闻传播变革方向的探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本次随机发放1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为85%,涉及调查对象总数为153人,少龄阶层1.82%和老年阶层7.27%占比量较小,15-35岁年轻阶层90.91%占比大部分。可见年轻阶层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军”。5.1.2问卷调查内容1.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情
26、况2.调查对象的阅读新闻的行为习惯情况3.调查对象的新闻信息获取心理特征4.调查对象新闻现象感受和体验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5.2.1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情况习惯1、调查对象对新闻媒介使用需求情况该问卷调查的是受众对新闻媒介使用需求情况:图 1调查对象经常使用媒介用途的情况表由图1可以看出,受众对获得新闻信息的需求占比74.55%居于首位,与别人交流观点或信息的需求占比67.27%,表达个人意见观点或者发表个人作品的需求占比50.91%,说明信息时代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渴求度很高,其次交流欲与表达欲提升,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增强。5.2.2调查对象的新闻信息获取行为习惯1、该问卷调查的是受众
27、新闻信息获取情况: 图2 调查者阅读新闻时间段 图3调查者阅读新闻的频率由图2、图3结合可以看出,受众阅读新闻时间集中在早上刚起床、中午休息、晚饭后;阅读频率10-15分钟占比25.45为首位,15-30分钟占比为23.6%,30分钟以上为21.82%,不足1分钟的占比为0%。说明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比较有规律,且阅读较为碎片化,存在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巨大分区。5.2.3 调查对象的新闻信息获取心理特征1、问卷调查针对受众的新闻方式的看法调查:该调查的是受众分享新闻的渠道:图4受众分享新闻的渠道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受众大多喜欢在微信上分享新闻占比为45.45%,相反新闻客户端的较少占比25.4
28、5%,抖音占比更低9.09%。说明“社交新闻”模式正逐步打破传统传播形式,呈现圈子性特点。5.2.4 调查对象新闻现象感受和体验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时效性、范围广泛性,由此媒介信息发布方式呈现复杂化特征,以突发事件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隐藏的弊端。1、该调查的是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对媒介信息发布的感知:图6 突发事件 受众对媒介信息发布的感知情况由图6可以看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对于媒介信息发布最强烈的感觉是认为新闻权威发布比较慢70.91%,其次占比58.18%受众认为媒介应对突发新闻时不够镇定、不明真相的散布谣言。56.36%受众认为媒介发布信息较零散,43.64%受众认为言论太情绪化。由
29、此说明,信息膨胀时代,谣言散布成本和门槛低。权威信息发布流程复杂,审核速度慢,媒介应对能力较弱。从侧面反映了受众对媒介“抗挫”能力的期望。5.2研究结论与启示新媒体环境受众新闻需求变化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 受众自主性增强。体现在受众时间观念变化,受众阅读时间较为碎片化,存在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巨大分区;新闻渠道选择多样化,受众对平等、自由、话语权的追求提高。因此新闻报道、语言、角度要考虑如何贴近受众,要抓住时间和阅读规律适时推送新闻。2、 受众能动性增强。体现在受众表达欲提升。新闻传播变革要注意到受众角色的转变,培养用户观念;新媒体时代年轻阶层媒介使用率最高,要注重提高
30、调动年轻受众阶层的“新闻欲”,创新更多互动式新闻;受众的新闻敏感性提升,调查结果还表明受众对新闻细节兴趣增加,而且会寻求多方求证。因此新闻作品要增加厚度,增加更多细节深读和多方论证。3、受众要求的提高。体现在对新闻作品的要求提高。新闻媒介要适应“碎片化“时代特征并做出变革,正视同质化现象,多增加原创性新闻作品;受众对媒介提高“抗挫”能力的期待。媒介应增强抵抗社会风险和危机应对能力,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和系统化分类,增强新闻把关能力,并且恪守新闻专业精神。6 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 6.1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策略6.1.1转变新闻报道传播理念,满足受众需求6.1.1.1培养用户观念,增强用户粘性现今媒体融
31、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很多媒体积极创新媒介渠道,例如全媒体矩阵总控、中央厨房等,及各种新兴媒介产品。意味着互联网思维要融入新闻平台建设,培养用户观念。(1)建立用户的阅读习惯,把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形式新闻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从作息时间规划,早晨是人脑最活跃和最需获取信息时候,简短的综合性新闻较受欢迎;中午午休时间,新闻制作可偏向互动短视频或者h5场景新闻等;晚上闲暇时间最长,可推送深度报道、专题等,促使用户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注意“可视化”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新闻作品,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用户审美疲劳;突发新闻越复杂越要做好系统分类,建立板块化新闻,让用户方便快捷地了解新闻全貌。(
32、2)利用用户的“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自主传播新闻传播的形态逐步走向“社交新闻”模式。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舆论聚合能力,将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相结合,产生裂变式传播效果。通过新闻传播为媒介与用户、用户之间搭建平台,例如媒体发布果农滞销水果的报道引发了许多网友爱心助农的行为,助农、扶农报道不仅打开了销售渠道,发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应,也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3)将用户视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精准算法推送实现了个性化定制13,减少了无效推送,增强用户的个性体验。但个性推荐下,通常是媒介自主输出,大数据以点击量、阅读量为主要取值方式,导致过多推送娱乐化新闻。事实上阅读量与事实价值并不等
33、同,新闻平台应考虑挖掘用户自主定制功能;同时加强服务理念,做出权限让步,例如一键删除个人行为记录等权限;个性化推送还要注意“换口味”,更换内容或自主再定制口味,别让用户成为信息流下的井底之蛙。6.1.2挖掘新闻深度,强调内容生产6.1.2.1内容生产去同质化,强化个性化综观新闻客户端都指向“个性化”内容,但 “伪个性化”和信息同质化为新闻网站的通病。很多网站都是拿来主义,缺少独家新闻。基于许多新闻媒体无采编权、采编人员不足、采编压力过大的问题。应考虑增强评论质量,二次创造出独创、新颖的观点,寻找新闻的差异点;并加强与用户的评论互动,由于一般评论限制字数,使得用户表达内容有限,可以考虑转接长文编
34、辑,也可以在新闻内容界面滚动短评和推荐优质精评。6.1.2.2加强新闻内容深度报道互联网技术刚探头时,很多媒体疯狂朝着技术输出方向发展,事实上内容输出仍是王道。过多的娱乐新闻推送不仅是对受众的时间和思考空间的占据,也使得厌恶感提升,相反深度新闻内容更能激发用户的深层次阅读。善用大数据追溯源头找准热点、难点、焦点;内容角度解读纵横延伸,做好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重视补齐重要细节;简化文字表述短板,利用交互技术、数据挖掘、可视化14等。6.1.3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和渠道5G+短视频,打开传播创新窗口5G技术时代,超高清画质、几乎无延时、设备造价低的特点,移动式场景新闻越来越受到欢迎,时下短视频新闻具有
35、便捷、直观等优势,非常适合碎片化的场景阅读。基于时长限制,传播者应转变新闻生产理念,少铺垫、多亮点,在内容上增加硬信息和增大新闻的密度;情感上把握正确的政治站位和道德、法律界限,唤起用户的情感共振和认同;在形式上深刻挖掘“VR短视频”虚拟化场景新闻、“人工智能短视频”例如个性算法、编辑剪辑手段等,增强用户粘性。6.1.4优化新闻传播效应,增强新闻效益6.1.4.1培育健康良性的“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指种类广泛又小众的产品的总收益比高端奢侈产品经济效益更大的现象。新媒体传播的“长尾效应”指关注度小的非主流信息聚集产生的效益大于热门的主流信息15。社会注意力资源始终是传播竞争的实质,新闻媒体要想
36、把“长尾效应”更持续停留,要有简明扼要的传播符号,例如“我爸是李刚”等,短句容易记忆,且更易成为热搜符号;以小视角看大世界的方式,吸引小众群体兴趣,例如“记者手记”以记者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增强了新闻事件的代入感和亲临感;长尾效应是一把双刃剑,需砍断畸形“长尾”。新闻媒介应坚持让真相多跑一会,拿捏足够的事实,不以时效性为托词,并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长尾”。6.2创新新闻策划模式的策略当前,新闻报道策划普遍同质化,策划队伍缺乏战斗性,策划主题多分散性,策划意识薄弱,过于依赖大数据算法。6.2.1增强新闻策划的原创性、差异性当前很多媒体新闻策划只是应景式策划,
37、例如政策文件、节日等。依靠大数据手段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同质性策划主题,缺少原创性。1、从内容入手,“问“出地域差异性,“策”出针对性。用对立统一理论检视事情发展态势,问出痛点,策出根本。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问”和“策”两大策划板块检视惠州七个区域发展态势,如惠东是传统的“中国女鞋之都”,策划紧扣制鞋产业陷入低谷主题,大胆指出痛点:自主品牌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尚属空白;因地制宜策出“金点子”,阐述政府应培育企业垂直抱团,联合打造更多自主品牌等。2、从主题上入手,原创性发挥组拳智囊团作用,遵循两头都吃透原则。既要吃透“党和国家地政策方针,又要吃透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新闻报道策划,更应该把
38、群众智慧汇进来,发挥媒体政府市民+专家组拳策划作用,集各类人智囊团作用。以惠州报业集团为例,结合国家政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出“七星“耀湾区雄郡竞一流“问策惠州系列报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着力考察惠州七县区发展瓶颈的现状,组成60人采访团队包括记者、专家、政府人员。网上超20万人次的互动,集纳750多人1500多条的群众金点子,“智囊团”提炼出难点堵点51大类162条。3、多元化媒体形态,形成品牌特色。 注重资源整合,内容优化融合,探索全媒体价值链运营模式,实现采写少重复、报道多角度、平台齐分享。同时根据平台特点,创新特色新闻产品,满足多元化受众需求。如惠州市2019年“三
39、会”期间,以惠州头条客户端为窗口,旗下汇聚多种媒介形态。例如搭建5G直播平台展现“三会”现场情况,并同步推出图文政府工作报告这些知识点,你GET到了吗?;推送两会VLOG为惠州发展点赞;以号外的形式,三端发布橙仔数读(动漫作品)。可见惠州头条客户端融汇直播、VLOG、图文、动漫多种形式,发挥一端多口矩阵式作用,展现了不同媒体形态特色,把 “三会”精彩的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6.3创新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从新闻报道形式上说,创新写法,汇入多元化思维。1、优化语言风格,提高报道人情味。善于讲故事,增加人情味。现代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但精神的空白和压力感依然存在,因此在新闻性质允许的情况下,故事手法表达新
40、闻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人情温度。但要拿捏好讲故事新闻的尺度,一是把握所有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所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悬念和细节都应源自真实材料,切勿为了“眼球经济”而自导自演。二是善于戏剧化编排,前提是保证真实性,善用电影的叙述手法展现事实。例如短视频新闻不像平面新闻那样娓娓道来,媒体人应跳脱“金字塔”或“倒金字塔”思维局限性,将电影手法与文案融合起来,巧用镜头组让受众强烈感受到新闻“爆点”或引导故事线,使得繁冗的新闻内容变得简洁有趣。2、平民化语言与平民化视角。挣脱刻板印象,平民化方式拉近受众距离。2019年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用“令人喷饭”四字评价美国对华强硬派人士的观点,掀起了网络热潮,使新闻
41、联播挂3天热搜榜,可见即宣传了政治导向,又拉近了媒介与受众的距离;新闻媒介不仅要争当党的喉舌,更应该把镜头给到平民而不是领导;应该深入开展“走、转、改”基层活动,把镜头伸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去,秉承着“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责任感,运用群众语言,挖掘平民英雄。6.4建设良好的媒介生态圈 媒介、受众与政府共同发力 6.4.1提高媒介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信息领域的扩张带来产业延伸,新闻媒介加入了市场运营思维。随之衍生泛娱乐、功利主义色彩,新闻伦理问题也随之凸显。新闻媒体从业者应加强媒介从业素养培训,深入中华美德的书籍中汲取“真善美”的养分。新闻报道更应该凸显传播者舆论引导“引路”功能
42、,新闻媒介应当加强失信惩戒信条和奖励措施;“后真相”时代,媒体不应为了追求时效性而采用来历不明或非权威发声的片面说辞,新闻从业者应秉持真实客观性、以人文本服务大众、抵制私利的媒介素养。6.4.2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时代,受众意识对良性媒介生态圈的建设同样重要。受众应培养理性的批判思维,对新闻保持怀疑的态度,倒逼媒介自我革命。后真相时代,让事实多说话,不盲目、不趋之若鹜,同时保持理性发声,杜绝情绪化传播,不扭曲闻事实和传播谣言;公众应自觉加强新闻监督的积极性,通过政务系统或者媒体爆料,敢于举报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媒介行业不规范的一系列行为,积极行使公民权。大胆发表群众意
43、见、呼声;公众应主动提升参与新闻制作的积极性,增加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和勇气。6.4.3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1、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当代青少年健康的媒介素质观念网络是滋生网络暴力、谣言等发源地,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信息真伪验证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重视和系统性,开展力度不够,理论和实践分离,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的自我过滤意识弱。政府应该重视高校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单靠网络技术过滤系统,更要依靠牢固健康上网习惯的思想根基。创新多种形式例如“传递网络文明”h5产品、“亲身感受网络暴力”动漫产品等,还可以鼓励媒体机构与校合作,搭建学习平台和基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到寓教与行的效
44、果。2、完善规章制度,立法规范媒体不良行为政府应认真贯彻党和中央的指示精神,优先谋划重大事件预警机制,联动相关部门与各类媒体打好突发事件舆论防范攻坚战;组织各类媒介发挥好科普平台,传播真相、抵制谣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权威发布,认真落实信息公开作为稳定民心的“安定剂”;法律法规建设需健全新媒体网络立法,尤其是理清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界限,谣言和民意表达的界限。政府应打造一站式服务和网格化平台,做到举报有回音、有落实;强化各部门之间联动,强强联手严厉制裁网络违法行为。7 结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媒介产生和技术革新。新闻传播理论逐步由“媒介中心论”让位于“受众中心论”。受众概念转变为用户
45、概念给新闻传播变革带来巨大挑战,争夺受众资源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成为媒介竞争的关键。也衍生了信息碎片化、“标题党”、“病毒式传播”与情感化传播等现象,媒介传播者应该清楚新闻传播发展的掣肘,进行自我革命。为了更加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重点了解当下受众阅读新闻的行为习惯情况、新闻信息获取心理特征、新闻现象感受和体验。同质化竞争、无序传播、媒介自身发展的掣肘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和心理体验。新闻传播方式尚未完全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但已有很大的改变,新时代受众需求体现在交互、体验、个性表达等方面,新闻传播要重视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本文提出了新闻变革的一些方向,新闻媒介要培养用户观念;
46、强调内容生产,强化个性化;并从新闻策划上增强新闻原创性、差异性,以及改变新闻写作作风,向人情味、平民化报道发展;基于短视频欢迎程度,新闻传播方式应向5G+短视频;建立良性“长尾效应”,发挥新闻媒介积极舆论引导功能;最后需要新闻媒介、受众、政府共同努力。8 参考文献1 Mark Deuze,Axel Bruns,Christoph Neuberger. PREPARING FOR AN AGE OF PARTICIPATORY NEWSJ. Journalism Practice,2007,1(3).2 Neil Thurman,Judith Moeller,Natali Helberger,Damian Trilling. My Friends, Editors, Algorithms, and IJ. Digital Journalism,2019,7(4).3Sophie Lecheler. The Emotional Turn in Journalism Needs to be About Audience PerceptionsJ. Digital Journalism,2020,8(2).4刘居星.“众包”模式下的参与式新闻J.传播与版权,2015(06):96-98.5滑经纬.浅谈新闻传播与受众信息需求的对接J.新闻研究导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