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改造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5 课 三大改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三、【教学设计】导入:出示第 4 课一五计划的内容截图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期间,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着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为什么要改造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改造呢?一起来学习本课。教学过程:教师解释“三大改造”的含义: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本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在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这是因为农业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因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
3、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主专政的巩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状况及改造过程。一、三大改造农业改造1. 原因: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李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新中国建立后,在 1952 年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本以能过上好日子了,但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没有耕牛,没钱买种子;后来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水渠灌溉,长势不好;更可悲的是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材料二:3 亿人要分 7 亿亩土地和 297
4、 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 2.3 亩,约 1000 人可分得 1 头耕畜。材料三:1952 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 49 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农民刚获得的 718 公顷土地被出卖;山西 2486 个农户中,有 20 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 10,1953 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 18.69学生思考: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存在什么问题?教师:工人阶级领导农民推翻封建土地制度之后,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但是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表现出来。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散性:
5、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资金、生产工具,脆弱性: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无法合理使用耕地。同时指出:改革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完善,从而推进的。所以, 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综合看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主要有 2 个方面: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那么如何改造呢?2. 形式:教师出示材料,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了解农业改造的形式。在目前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有两条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
6、,出卖劳动力, 廉价的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考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总结报告教师: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阶段:“三步走”; 1956 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
7、合作社,通过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了土地公有制。 下面观看一则短视频、相关材料及图片,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情况。材料: 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手工业改造的情况。一、三大改造手工业改造教师简述手工业改造的背景及重要性:手工业在我 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 1952 年统 计,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约 13% 左右,从业人数 约 1 000 余万人,其特点是,他们一方面是劳动者; 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生产
8、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 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推动了手工业改造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划出手工业改造的形式、完成时间。(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并于 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业改造的三个阶段:一是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成立供销生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4 年,全国 90%以上的手工业者都加入了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教师过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被没收,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
9、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财产没收显然有失公允,可不没收,他们又存在剥削,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显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相吻合。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社会主义国家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同工人阶 级之间的矛盾,都在日益明显地尖锐化。这些矛 盾的存在,束缚着工人阶级生产的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实现。1. 背景:教师在过渡的过程中出示相关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遭受困难,人民政府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
10、难关。.一些私营工商业主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必要性).国民经济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增强。(可能性)2. 方法:公私合营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含义:“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者说公私合营主要分 2 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54 年开始):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第二阶段(1956 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支配。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友谊伟大创举。3. 伟大创举:赎买政策在公私合营的第一阶段实行利润分配(分红),大致上是资本
11、家的红利占 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 15%,公积金占 30%,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第二阶段: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 5%。改造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情况如何呢,通过两则材料了解: 出示材料:从材料中我们了解到,改造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技术和工人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本主义,、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二、三大改造的结果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
12、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时我国社会性质再一次发生了改变,你知道是什么改变吗?三、三大改造的意义和不足1.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标出后对此进行分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对比三大行业性质在改造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行业改造前所有制性质改造方式改造后所有制性质农业个体农民所有制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所有制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私有制通过表格得知,
1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名词解释: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因为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所以这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也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过渡:但是,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2. 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比如: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开始中央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主张逐步推进。但是1955 年后受一些“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要求农业合作社从当时的 65
14、万个发展到 1956 年春天的 130 万个,使得原来一些正确的政策抛之脑后,80%以上的农民是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入初级社并随即转入高级社,这显然超越了农民当时的觉悟水平, 也违背了自愿原则。加上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赔偿没有认真执行,这在一程度上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样,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界定”有偏差,把大量并无雇工剥削的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与私人资本家等同看待,混淆了剥削者与劳动人民的界限,这就造成改造面过宽的现象。无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由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缺乏经验,在很多方面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形式过于集中、单一。如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一律归集体所有,基本消灭个体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在如不允许农民和个体经商等,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产生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