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最新优秀教学教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475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最新优秀教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最新优秀教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最新优秀教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最新优秀教学教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1 1酸和碱课题 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相关的 CAI 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问题 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

2、么?有什么感受?问题 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 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 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问题 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

3、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用课件演示氢氧化

4、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第三板块:教学范例我们已经知道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我们还应知道提出问题: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猜想: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结论1.取 10

5、 mL 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2.向 1 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小结: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2.盐的定义。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我发现的新问题:猜想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12我们怎样应用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 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

6、主要成分是 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我们的感受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初中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2 2一、说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 1 单元第 3 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

7、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二、说学情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

8、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

9、;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

10、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 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

11、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 5 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 5 克蒸馏水,2 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

12、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 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13、的影响如何变化;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老师设置问题,“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g 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 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 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

14、 Ca(OH)2。(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知识点 1:溶解度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

15、分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把 36g NaCl 溶解在 100g 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 NaCl 的溶解度为 36gB、20时 10g NaCl 可溶解在 100g 水中,则 20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10gC、20时 18g NaCl 完全溶解在 50g 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 20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18gD、20时 136g NaCl 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36gNaCl,则 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g知识点 2:溶解度曲线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A)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16、;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A.全部 B.C.D.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B)A.甲物质的溶解度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

17、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 10g 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 1g 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1g 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0.01g 的,叫难溶物质。做课后练习题。七、说板书设计初中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3 3一、说教材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 3 单元第 3 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

18、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二、说学情学生的起点知识、

19、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三、教学目标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

20、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

21、实质。【难点】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五、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投影【食用碱说明书】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

22、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设置问题组:1.由 NaCl 到 Na2CO3 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2.用 NaCl 制取 Na2CO3 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交流讨论】学生交流

23、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活动二:纯碱的性质【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海水制碱【教师建构模型】盐的性质: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教师总结】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教师设疑】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复分解反应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发生?我们看看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动画演示 Na2CO3 与

24、 HCl、HCl 与NaOH 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第三环节:小结作业小结:以抢答的方式总结纯碱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作业:课下阅读侯氏制碱法资料,下节课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过程。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海水制碱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1.纯碱与指示剂反应2.纯碱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3.纯碱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4.纯碱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三、复分解

25、反应复分解反应实质:在溶液中酸、碱、盐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初中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4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能力目标: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

26、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

27、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教学建议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

28、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教学设计示例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

29、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讨论: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小结:燃

30、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

31、布盖灭。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思考: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小结:板书: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讨论:50 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

32、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实验:白磷的自燃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

33、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堂练习: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 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需要点燃(B)很剧烈(C)放出大量的热(D

34、)属于氧化反应3.白磷的着火点 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答案:1.D;2.D;3.A;4.C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

35、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探究活动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实验步骤及现象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2.用明矾做防火纸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3.防火木材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 1 份碳酸钠和 3 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