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范文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范文5篇.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案范文高一语文教案范文 5 5 篇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 年)创作的一篇碑文。文章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高一语文教案范文5 篇。病梅馆记(一)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
2、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二、作家作品略三、解题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欹(q)蟠(pn)诏(zho)鬻(y)诟(gu)遏()暇(xi)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1第 1 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第 2 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第 3 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梅花:人才。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夭其稚枝:新生力量
3、被扼杀。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
4、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2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
5、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 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为什么用托物言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四、背诵全文
6、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五人墓碑记(二)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在我国历,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
7、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 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
8、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4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9、)(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是很少有的现象。3.补充介绍作者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 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 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 年),其时他 26 岁。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经过。(略)。(三)诵读第 1 段步骤:齐读
10、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 3 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 46 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
11、,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四)诵读第 2 段评点:5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五)诵读第 3 段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
12、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六)
13、诵读第 4 段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写法指要:6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七)诵读第 5 段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
14、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
15、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八)诵读第 6、7 段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7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6、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解释: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
17、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九)齐背全文项脊轩志(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2.背诵全文。课时分配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8一、题解与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
18、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 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 60 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
19、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补充注音:2.补充注释:(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9 2.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二、讲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20、 1 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
21、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
22、的。偃仰啸歌,10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
23、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 1 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三、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
24、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三课时11一、检查背诵。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2 段。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2.学生默读课文第 3 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
25、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3.分析第一层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 13 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4.分析第二层(1)指名学生朗读(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
26、画面啊!5.分析第三层(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12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
27、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4 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5、6 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
28、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
29、上文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 2 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13等;暗写,如第 2 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8.集体朗读课文第 2、3、4、5、6 段。小结:以上 6 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三、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
30、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2.背诵全文。伶官传序(四)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14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
32、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在这 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 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
33、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5 4.熟读课文。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
34、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16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
35、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3 段 2.积累相关词语。附: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6、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17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
37、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在这 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 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
38、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18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
39、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19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
40、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3 段 2.积累相关词语。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
41、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20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释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
42、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四、讲析课文: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概括:盛衰在于人事。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43、,可以知之矣。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 908 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 912年,923 年,926 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明确:908 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12 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21 923 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44、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 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
45、么写法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46、翻译。结尾一句,22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 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如:兴亡论等。七、本文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
47、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2.课后练习题四阿房宫赋(五)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2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
48、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二、解题 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49、公元 825 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四、指导学生自读 1、2 段(一)第 1 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24重点词:兀:形-动,被砍光。一:名-动,统一。学生背诵。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写阿房宫的面积。学生背诵。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
50、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直走咸阳:趋向。学生背诵。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重点词:钩心斗争:古今异义。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学生背诵。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写长桥复道。重点词: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学生背诵。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写歌台和舞榭。重点词:气候:环境气氛。学生背诵。25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二)第 2 段 1.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