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一、传统零部件龙头,围绕智能化进行多元拓展(一)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多元化业务布局公司是一家深耕汽车零部件业务 30 余年、覆盖 40 余项业务领域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龙 头。在 Autonews 发布的 2022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中,公司下属子公司延锋饰件以 137.57 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第 16 位、中国第 1 位。公司拥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智能照 明、信息娱乐系统、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铝技术等产业技术。公司直接投资 32 家企业,在全 球拥有 465 个研发制造基地,全球化布局完善,综合实力业内领先。 公司发展历史悠久,控股股东为上汽集团,实际控制
2、人为上海国资委。公司前身为 1992 年由上海公用事业系统成立的上海巴士实业有限公司,1996 年上海巴士登陆上交所。2009 年, 上海巴士进行资产重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将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注入巴士股份, 并更名为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域汽车”),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汽车工 业(集团)总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 年,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总公司将所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 集团”),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汽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资委。公司自上市后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形成五大业务板块,多元化布局全面。
3、公司前身上海巴 士主营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资产重组后,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汽车零部件,通过从上海汽车工 业(集团)总公司手中取得的延锋汽饰、三电贝洱等子公司,公司初步形成内外饰件、功能性 总成类、热加工件三大业务矩阵。随后公司通过收购、出售子公司等行为优化业务结构,并较 早布局智能化与新能源车业务,目前已形成内外饰件、功能性总成件、热加工件、电子电器件、 金属成型和模具五大业务。其中:内外饰件业务,公司于 2013 年取得延锋汽饰 100%股权,并于 2021 年完成子公司延 锋安道拓少数股权收购,实现对汽车座椅业务的自主掌控;另外,公司于 2018 年完 成对小糸车灯 50%股权收购并将其更名为
4、华域视觉,自主掌握汽车照明系统业务并开 始布局视觉科技技术。功能性总成件方面,公司坚持“有进有退”策略,战略性退出汽车密封件、汽车线束 两大价值量低、盈利能力弱的传统业务,于 2014 年开始 ADAS 与毫米波雷达技术研 发,于 2017 年成为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实现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2021 年, 公司自主研发的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产品获得整车项目定点,并正在加速推进基于自 主传感器的一个前视摄像头加多个毫米波雷达(nR1V)融合系统开发和固态激光雷 达合作开发。金属成型和模具方面,公司于 2021 年完成赛科利模具与华域车身的一体化管理,深 度整合双方资源,加速业务转型发展,不
5、断强化其在新能源电池盒、车身覆盖件、结 构件及模具等轻量化业务领域的综合能力。电子电器件方面,公司于 2011 年成立华域电动,正式进军电驱动领域,2018 年,华 域麦格纳成立,公司加速推进电驱动系统布局,2021 年,华域电动自主研发的驱动电机系列平台产品新获沃尔沃汽车相关车型辅驱电机全球定点,实现高功率平台驱 动电机的市场化应用;华华域麦格纳成功开发高功率平台电驱动系统产品,获得长城 汽车相关车型定点目前公司产品。热加工件方面,公司于 2014 年收购德国 KSPG 集团下属的德国全资子公司 KS AluTech 公司 50%股权,协同公司轻量化业务,目前公司轻量化铸铝已进入欧、美、 韩
6、、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业务扩展广泛。华域汽车产品主要涉及五大板块,包含智能与互联 (华域视觉、延锋电子等)、电动系统(华域电动、华域麦格纳等)、轻量化(上海圣德曼、 上海赛科利等)、底盘系统(上海汇众)和内外饰系统(延锋汽饰等),五大产品相互协同, 共同助力公司产品线不断扩展。内外饰业务为核心业务,业务收入结构基本稳定。分产品来看,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汽车内 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新能源等,其中内外饰件业务为 公司核心业务。2021 年,华域汽车内外饰业务实现营收 904.2 亿元,占比达 64.6%,同比增长 1.91% , 功 能 件 / 金
7、 属 成 型 和 模 具 / 电子电器件 / 热 加 工 件 营 收 分 别 同 比 +0.03%/+14.29%/+16.34%/+6.47% , 占比分别为 17.3%/7.5%/3.9%/0.4% ,同比分别 - 0.83/+0.62/+0.39/+0.01pct,业务收入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二)“中性化”战略助力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母公司上汽集团 销量回暖稳固公司基本盘依托“中性化”战略,客户结构不断完善。华域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控股的子公司,重组上 市前为上汽集团独立零部件供应商,随后公司制定“中性化”战略,即大力拓展除母公司外的 其他客户,向市场化深度转型。公司在不断强化与现有核心客户战
8、略合作、打牢基盘业务的基 础上,顺应国内汽车市场豪华品牌、新能源高端品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向上的变化趋 势,积极开拓国内外主机厂商客户。2021 年,按汇总口径统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49.2% 来自于上汽集团以外的整车客户,集团外客户对公司收入贡献度呈提升态势。目前,公司已与 国内主要整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包括上汽通用、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神龙汽 车、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吉利汽 车等,在海外市场公司业务覆盖奔驰、宝马、福特、大众、通用等全球整车企业,客户群体持 续拓展,收入多元化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后复工复产效果突出,母
9、公司上汽集团销量回暖。2022 年 7 月,汽车市场延续 后良好复苏的态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前期受影响严重的城市产销已恢复正常节奏,上汽集 团销量大幅回升。2022 年 7 月上汽集团实现销量 50.7 万辆,同比+43.7%,环比+4.8%,新能 源汽车销量 10.6 万辆,同比+118.07%,环比+15.6%,月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1-7 月 上汽集团累计销量达 274.11 万辆,同比增长 3.44%;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 49.83 万辆,同 比大增 44.89%。作为华域汽车的母公司也是最主要客户,上汽集团产销的全面复苏稳固了公 司配套零部件销售增长的根基,对于保障公司本年
10、度收入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智已 L7 实现交付,助推上汽品牌形象提升。智己 L7 是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智己推出 的最新款新能源汽车,该车型共 Dynamic 和 Pro 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36.88 和 40.88 万元,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在与竞品车型的对比中,L7 具备更大的尺寸、车内空间和扭矩,其整 体性能位居同价位车型第一梯队,另外,L7 搭载了 12 个摄像头、2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 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的 ADAS 硬件设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 驶,技术水平位于行业前列。L7 搭载的 DLP、ISC 车灯模块由智己汽车与华域视觉联合
11、研发, 6 月底开启首轮交付后,L7 累计实现销量 1051 辆,未来随着销量爬坡,有助于提升上汽集团 新能源自主品牌形象,对华域汽车智能零部件发展起到支撑。(三)聚焦布局智能赛道,领衔汽车中国“智”造公司正加速推进由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公司全面布 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产业模块涵盖较为完整的汽配供应链体系,在各 细分赛道均处于第一梯队。公司近十年来通过收购兼并、自主研发、扩张布局等方式形成了较 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主要包含智能座舱域领域、三电(电池、电驱、电控) 核心部件、智能车灯、智能网联、4D 毫米波雷达等,产品生产上具有横
12、向一体化优势。公司积极布局电驱动、电池托盘等新能源零部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新能源零部件增长 迅速。2021 年,公司驱动电机销售 21.24 万套,同比+159.98%,电驱动系统销售 5.84 万套, 同比+1846.67%,电池托盘系统销售 62 万套,同比+290.43%,新业务体量增长明显,公司电动化转型稳步推进。二、传统业务扎实稳固,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转型加速公司产品结构模式先进,种类繁多。公司产品结构为“3+2+1”模式,“3”表示为 3 个专 业模块:智能网联化、电动化以及轻量化;“2”表示为两个集成平台:内外饰与底盘;“1” 表示一个投融资平台。公司广泛布局智能化新能源车
13、零部件,产品覆盖智能汽车五大核心域,产业链布局完善。过去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为分布式,由不同 ECU 实现汽车驾驶的不同功能,随着汽车智能化转 型及功能日趋复杂,ECU 个数增多带来开发难度加大,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器架构已不适用 于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架构向集中式转型。按照功能属性,集中式架构可分为五大核心域, 分别是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车身控制域、底盘域、动力域。公司在五大核心域均布局有 产品,且多为核心零部件产品,传统产品方面公司底蕴深厚,产品体系成熟,创新产品方面, 公司投入大量研发人力物力,目前已初具规模化,产品逐步受到主流主机厂认可。(一)智能化转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视觉多维
14、度突围1.1 智能座舱:紧跟行业潮流,打造差异化产品竞争力多屏联动等硬件升级和智能网联等软件进步为智能座舱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座舱发展, 机械化座舱逐步向电子化座舱演进,机械式表盘逐步升级为液晶仪表,收音机、磁带播放器等 娱乐系统集成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近年来,随着高算力芯片、多屏联动、HUD 抬头显示、 网联通讯、流媒体后视镜等等智能化硬件渗透率持续提升,以及导航、游戏、人工智能语音、 城市生活服务、OTA 远程升级等信息化功能加入,智能化座舱初具雏形,逐步打开想象空间。 根据 ICVTank 预测,中国的智能座舱市场将在 2025 年达到 1030 亿的规模,2021-2025 年复 合率
15、将达到 12.7%。智能座舱成为短期内车企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领域,单车价值量仍具备提升空 间。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为打造差异化产品竞争力,将智能座舱引入汽车, 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义逐渐由简单的出行工具转变为智能出行&娱乐休闲载体,消费者对触控大 屏、智能语音、手机 app 等的使用习惯顺利延伸至智能座舱场景,消费者对智能座舱需求正在 多维度拓展。汽车智能化主要由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构成,受制于政策法规、人工智能算法技 术发展、车联网发展等因素,L4 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的广泛商业化落地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因此成为短期内汽车主机厂打造产品智能化竞争力的核心领域。未来,随着高价值的
16、智能部件 逐步渗透,打开智能座舱价值量天花板,智能座舱各部件价值合计可达 6000 元以上。国内产业链优势凸显,自主品牌实现突围。智能座舱产品是当前最容易体现产品差异化的 领域之一,主机厂商追求及时的系统更新与优化,国内供应商体现出本土产业链优势。一方面, 不同于国际厂商的广泛客户群,国内供应商客户集中于国内主机厂,与客户联系紧密,能够及 时响应客户需求,在智能座舱产品变革带来的软硬件解耦趋势下,供应商与客户的密切沟通有 助于加速系统软硬件的更新迭代,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另一方面,本土供应商具有稳定的物 流与供应链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凸显成本优势。当前,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已经实现突围,德赛 西威、
17、华阳集团、中科创达等本土供应商的智能座舱产品进入蔚小理、比亚迪、长城等国内主 机厂产业链。背靠国际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伟世通,域控制器产品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公司智能座 舱产品主要由合营企业延锋伟世通电子经营,公司持有延锋伟世通电子 24.5%的股份,剩余股 份由伟世通持有。伟世通是国际知名的汽车电子公司,客户涵盖福特、马自达、通用、宝马、 奥迪等国际主流主机厂,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能力,其产品车载信息娱 乐系统、液晶仪表盘、HUD 等市占率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公司背靠伟世通优质资源与技术,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实现量产,2020 年,公司域控制器市占率达 7.84%,仅次于
18、德赛西威 (10.86%)和东软睿驰(10.32%),位居行业第三,发展空间广阔。延锋安道拓股权整合完毕,自主掌控核心座椅业务。座椅是内外饰中占比最大的部件,也 是智能座舱的核心组陈部分,公司座椅生产与销售业务是由其延锋汽饰下属子公司延锋国际 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锋国际”)经营,延锋国际原名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原 延锋江森座椅,以下简称“延锋安道拓”),延锋安道拓于1997年成立,由延锋汽饰持股50.01%, 安道拓持股 49.99%,2021 年,延锋汽饰完成对安道拓持有的延锋安道拓 49.99%股权的收购, 延锋安道拓成为延锋汽饰全资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延锋国际。经过多年发展
19、,延锋国际完成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现已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座椅供应商,产品出口 19 个国家,在国内有超 35 家的生产与研发基地,员工超一万名。延锋国际为中国约 30%的汽车提供座椅及零部件,获得 过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东风汽 车和江淮汽车在内的多家 OEM 的优秀供应商称号。公司在竞争格局较分散的座椅行业中处于较强的领先位置。座椅是内外饰中成本占比最 大的业务,2020 年公司国内汽车座椅市占率为 24%,在汽车座椅行业整体竞争格局分散的背 景下,公司在行业内领先优势明显。2021 年,延锋国际实现营业收入 292 亿元,同比增长 3.2%
20、, 汽车座椅单价为 5700 元/套,较 2020 年 5340 元/套提高 360 元/套,公司产品量价齐升,有助 于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已具备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产品兼具设计与技术创新。公司座舱产品采用模 块化设计,以满足不同汽车制造商的不同的需求,并在技术的基础上,提升设计感,内饰舒适 性优越。2020 年,延锋发布了自主研发设计的 XiM21 智能座舱,具有多屏交互、智能温控系 统、“记忆”功能等先进配置。2021 年,公司提出 XiM21S 概念。相比于 XiM21 聚焦于驾驶 体验,XiM21S 更关注乘员深层次情感需求及乘坐体验。通过六个维度在 XiM21S 上迭代升级
21、 功能设计,包括:长滑轨、零重力座椅、智能表面、一体式方向盘、智能开关和显示集成方案。 此外,XiM21S 智能座舱的智能表面选用了 UV-C 光技术杀毒,提供了在防控背景下能够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功能。1.2 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线控制动提升智能化制造能力自动驾驶指通过汽车的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对驾驶员操作的实现部分、全部接管。高 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由三部分组成: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种传感器来测量汽车行驶中周围 的环境信息,该信息传递给电脑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与侦测(感知层);电脑结合高精 度地图、GPS、车联网等信息分析运算(决策层);对车辆行驶施加自动控制,替代驾驶者操 作(
22、执行层)。从自动驾驶的介入、接管程度来看,按照国家标准 GB/40429-2021 和 SAEJ3016 的自动驾驶分级,结合自动化驾驶系统能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程度、驾驶员的角色分配、有 无允许规范限制等条件,将自动驾驶由低到高分为 L1-L5 级,其中 L1 和 L2 级自动化系统命 名为“驾驶辅助系统”、L3-L5 命名为“自动驾驶系统”。毫米波雷达:ADAS 基础硬件设备,发展前景广阔多传感器方案成为主流,毫米波雷达依靠优质性能及可靠性获得广阔应用空间。自动驾驶 在感知层面目前有两条实现方案,一条是纯视觉算法,即仅依靠车载摄像头进行信息搜集,通 过多摄像头有捕捉到的 2D 图像映射到
23、3D 空间中,该方案对算法精度和算力水平提出了较高 要求,且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则有待考证,目前以特斯拉为主要推动者;第二条自 动驾驶实现方案为在摄像头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此提高环境感知的敏感性和精准度,多传 感器方案凭借其更高的安全冗余获得了多个主机厂青睐,成为目前主流 ADAS 方案。传感器 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其中毫米波雷达工作在毫米波波段(30300GHz), 可探测距离较远,且能够适应暴雨、大雾、夜间行车等较为恶劣的环境,因而成为多传感器方 案的核心零部件。毫米波雷达市场空间巨大,国内厂商有望依靠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加速突围。智能驾驶技术 逐渐成长为新能源主机
24、厂核心竞争领域,新车型普遍预埋高级别自动驾驶相关硬件,毫米波雷 达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根据 HIS 预测,2025 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 263 亿美元, 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30%。目前毫米波雷达技术主要由国外企业所垄断,博世(市占率 32.3%)、大陆(23.9%)、安波福(9.6%)、电装、海拉、法雷奥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在该 领域具有高度话语权,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 年缺芯对国内汽车产销造 成的不良影响突显出了的紧迫性,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仍未完全恢复,同时相比于 国际厂商,国内厂商在成本和定制化研发配套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长期来看可 期
25、。线控制动:发展起步阶段,未来蓝海所在线控制动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前景广阔。底盘是智能驾驶技术关键的执行层,用于 接受指令后实现对车辆的精准控制。线控制动是智能底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 L3 级别及以上 自动驾驶实现的重要路径。传统制动系统由制动踏板施加能量,经液压或气压管路传送至制动 器,而线控制动系统将驾驶员所有动作转化为电信号,由电信号实施对执行机构的控制,制动 压力响应更快,有助于实现更短的刹车距离,提高自动驾驶的匹配度和安全性。EHB 应用前景广泛,EMB 有待技术突破。当前,电子液压制动(EHB)和电子机械制动 (EMB)是线控制动系统的两种主要类型,从发展阶段上来看,L2 时代
26、的线控制动仍处于早 期发展阶段,EHB 系统大多配置于混动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而 EMB 系统仍处于研究阶段, 短期内受技术限制难以大批量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L3 及以上智能驾驶技术的逐步渗透, 未来线控制动市场规模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线控制动市场由博世垄断,国内厂商处于追赶状态。全球线控制动市场 65%的份额由博 世垄断。2022 年 1-5 月,国内线控制动市场博世市占率达 89.4%,处于垄断地位,同驭(4.3%)、 采埃孚(1.5%)、万都(1.3%)、拿森(0.8%)分列第二到第五位。国内厂商仍处于追赶外商 的状态,尚未有国产厂商脱颖而出占领有利地位。国内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和自主整车
27、企业多年 来加大研发力度,以伯特利、华域汽车(上海汇众)、拓普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零部件企业陆 续取得突破。在的大背景下,国内零部件厂商发展前景依旧广阔。华域汽车子公司上海汇众 E-Booster 已实现量产,市场份额有较大提升空间。华域汽车全 资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于 2016 年正式进军汽车电子制动行业,开始研发电子助力器 E-Booster 产品,2017 年启动了下一代 E-Booster 产品开发,并在 2018 年成功获得了北汽新能源 E-Booster 和比亚迪 EPB 产业化项目定点,目前 E-Booster 和电子驻车系统 EPB 均实现了量产。E-Booster 以电机为助力源
28、,适用于混动和电动车在内的所有动力总成,有助于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最大化, 有效提升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此外,E-Booster 制动响应快,制动距离短,适用于紧急自 动刹车系统、主动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自动泊车技术等智能驾驶领域,符合未来新能 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未来,以 E-Booster 等为代表的汽车底盘电子业务的发展将成为公司有力 的盈利增长点。1.3 智能视觉:车灯龙头底蕴深厚,智能车灯控制系统持续升级,应用推广加速车灯产品将迎来技术迭代,科技属性有望加强。车灯主要分为前灯组与后灯组,其中前灯 组包括:远光灯、近光灯、转向灯、雾灯等;后灯组包括:转向灯、雾灯、倒车灯、刹车灯等。
29、现阶段,LED 大灯与激光大灯在照明效果和能耗水平上均有着较好的表现,成为目前的主流 车灯材质。受制于成本考虑,LED 车灯应用更为广泛,激光大灯则较多应用于高端豪华车型。 伴随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车灯功能开始从传统的照明向智能控制发展,人车交互、车车交互等智能化功能也在逐步丰富,车灯产品单车价值量提升已成为大势所趋。智能车灯是在汽车车灯传统照明功能基础上,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车灯的自适应调节,从 而达到人车交互、车车交互等功能。目前智能车灯技术主要包括 AFS(自适应前照灯)、ADB (自适应远光灯)、DLP(投影)等技术,公司均有所布局。2021 年,公司智能车灯交互系统 百万像素 DLP
30、数字大灯、前后 ISD 数字交互式尾灯及控制系统 lighting master 等产品实现对 智己汽车、高合汽车等相关车型的量产供货。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自主车灯供应商之一,具备广泛的客户基础,智能车灯产品放量可期。 公司车灯业务主要由全资子公司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域视觉”)经 营,华域视觉前身为华域汽车与日本小糸的合资公司上海小糸,2018 年,华域汽车收购上海 小糸剩余 50%股权,形成完全控股,并更名为华域视觉,公司主要配套企业有上汽大众、上汽 通用、长安集团、一汽大众、上汽乘用车、东风日产、东风乘用车等。全球车灯市场与国内车灯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全球
31、市场中,日本小糸 以 25%的市占率排名首位,意大利马瑞利(14%)、法国法雷奥(13%)、日本斯坦雷(12%)、 德国海拉(10%)依次位列第二至第五位;国内市场,华域视觉以 28%的市占率位居首位,其 余市场参与者市占率接近。(二)电动化:华域电动+华域麦格纳相互协同,新能源汽车业务 布局逐步完善公司积极把握汽车电动化趋势,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涵盖驱动 电机及电力电子箱、电驱动系统、电动空调压缩机、电空调与热管理系统、电子转向机、电池 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电子泵、启动发电一体机、电子制动等,逐步完善新能源汽 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布局。华域电动:扁铜线技术国内率
32、先量产扁铜线技术国内率先量产,技术突破抢占市场先机。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1 年,系上汽集团下属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90%)、航天科工集团下属航天科工海 鹰集团有限公司(6%)及贵州航天工业责任有限公司(4%)共同出资,致力于新能源汽车驱 动电机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公司自主研发了包括永磁同步电机 PMSM、电力电子箱 PEB 及 助力转向电机 EPS 在内的多款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华域电动是国内第一家开发、批产扁 线电机的厂家。自 2017 年实现量产以来,产品技术不断升级突破,2020 年扁线绕组技术(hairpin 技术)已经从 2 层、4 层提升至 8 层,最新
33、8 层扁线电机顺利装配在上汽 ER6 车型上。相 较于传统圆线电机,扁线电机具备更高的电机效率和功率密度、更好的散热和热传导性能、更 低的噪音以及更低的材料成本等多种优势。此外,根据科技部“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乘用车电机峰值功率4KW/kg(30 秒),而目前主流产品级 电机峰值功率在 3.2-3.3KW/kg 左右,要实现 30%左右峰值功率的提升,扁线电机技术仍将是 未来驱动电机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驱动电机产品新获多个产品定点。华域电动生产的驱动电机,主要为上汽乘用车、德国大 众 MEB、通用汽车 BEV3 等新能源车型提供批量供货。2021 年,华域电
34、动新获沃尔沃汽车相 关车型辅驱电机的全球定点,实现 HD 平台驱动电机的市场化应用,HD 平台的 800V 高压 电机已经完成样机研发进入批产准备阶段,另外,公司首次获得上汽通用一款双电机混动车型 的主驱电机配套定点。驱动电机供货量显著攀升。2021 年,华域电动驱动电机供货量达 21.24 万台,同比大增 159.98%,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当前国内驱动电机竞争较为激烈,以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 力和中山大洋电机旗下的上海汽车电驱动为主导,两家公司市占率合计超过 50%。参考弗迪动 力发展模式,华域电动驱动电机配套数量有望随着上汽集团新能源产品发力而稳步提升,在发 展过程中不断累积技术和产品经
35、验,为未来内供集团、向外配套的双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华域麦格纳:大众 MEB 平台推动电驱动系统产品持续放量2017 年 10 月,华域汽车和麦格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 有限公司,其中华域汽车持股占比为 50.1%、麦格纳国际占比为 49.9%。公司主要从事设计、 开发、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总成产品,通过一体化集成驱动电机、减速器、控制 器等,实现对现有传统汽车内燃机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替代,为国内外整车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 和服务。作为合资品牌,公司“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技术先进,产品实现全球供货。华域麦格纳借 助麦格纳国际在电驱动方面的技术积累,生产“三合一”
36、电驱动轴,其电驱动系统主要具备三 大特点:一是轻量化和集成化。公司采用一体化壳体和齿轴设计,实现了系统的小型化和集成 化,大大节约了整车的内部空间,且可提供水冷或“水冷+油冷”的冷却集成方案,散热性能 大幅提升。二是平台化。功率范围覆盖广,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动力要求。三是高效率。公司可 提供永磁同步电机+异步感应电机的四驱方案,拓展了整体动力总成的高效区间。2021 年,公 司成功开发高功率平台电驱动系统产品,获得长城汽车相关车型定点,并在该系统上成功实现 核心部件功率半导体模块和芯片的,增强了控制器研发的核心能力和供应链的保 障能力。此外,公司新建完成了电驱动系统 NVH(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
37、粗糙度)半消声实 验室,形成独立自主的系统级 NVH 测试和问题诊断分析能力,进一步促进本土研发能力提升。集成式电驱已成主流趋势,三合一电驱渗透率不断提升。“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将电机、 电控和减速器深度集成,不仅降低了各部件的效率损耗,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空间,更是降低 了系统成本,显著了提高集成系统经济性。在降本增效的驱动下,“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受到 广泛欢迎,2022 年 1-6 月,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达 137.15 万台,同比增长 203.5%,渗透率达 59.2%,同比增长 9.2pct,“三合一”电驱动市场趋势明确,公司产品未来 市场空间广阔。依托大众 MEB 平台订
38、单,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提升。大众 MEB 平台也称“电动车模 块化平台”,是大众“TOGETHER-Strategy2025”、“Roadmap E”等既有战略规划的产物, 该平台将电机电控、电池等设备融入其框架中,根据车型不同,其尺寸可被修改,进而应用于 各种电动车型。针对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大众集团将利用 MEB 平台打造纯电动车型,至 2025 年,大众汽车规划在华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 150 万台。未来,华域麦格纳将为大众 MEB 平 台提供全部驱动电机部件的配套供货,基于 MEB 平台的新能源车产量大幅增长将为华域麦格 纳带来较大的业务增量,确保其全球稳定批量供货需求。而华域汽车也将
39、以大众 MEB 平台电 驱动系统总成相关产品为起点,加快开拓市场的步伐,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未来汽车电动化方面 的储备。(三)轻量化:铝制铸件、热成型钢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双碳”政策指引节能减排,轻量化对降低油耗、提升新能源车续航有重要意义。2020 年,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对我国 2025/2030/2035 年乘用车及商用车油耗、占比等做出明确规划。根据该文件, 2025/2030/2035 年我国乘用车新车油耗分别需要降至 4.6/3.2/2.0L/100km(WLTC)。根据研究 表明,燃油车减重 10%将使油耗降低
40、6-8%,轻量化或成为提高燃油经济性、助力传统燃油车 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路径。此外,新能源车减重 100kg,能够使续航里程提升 10-11%,轻量化 对于提升车辆续航、缓解新能源车用户的里程焦虑也具有重要意义。轻量化市场空间广阔,主要集中于车身及底盘系统。轻量化零部件主要采用铝代替钢制材 料,主要应用于车身、副车架、控制臂、转向节、制动卡钳、电池盒等汽车部件,应用空间广 阔。考虑到铝的相对价格更高,以及在车身和零部件的广泛应用,轻量化零部件单车价值总量 预计可达 13000 元左右,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可达 600 亿元。华域皮尔博格:铝制铸件铝制铸件技术先进且全面,配套客户结构多元化
41、。华域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有限公司是由 华域汽车与德国莱茵金属汽车集团双方共同投资建立,其中,华域汽车持股 50%。公司主要开 发、生产汽车有色零部件及非汽车系统零件,当前主要产品包括气缸体、气缸盖、结构件、壳 体、底盘零件和新能源汽车零件,核心业务为汽车发动机铸铝缸体。华域皮尔博格采用先进的 瑞士布勒全自动全封闭高压铸造机,应用真空压铸等先进铸造工艺以及光谱仪、X 光探伤机、 磁粉探伤、CT 扫描、三坐标等检测设备,缸体产品工艺及质量水平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在 配套客户方面,除上汽集团客户外,一汽大众、北京奔驰、沃尔沃、吉利汽车、德国大众等国 内外知名车企也是公司产品的配套客户,客户结构丰富且
42、多元。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电池托盘、电机壳业务有望放量。2017 年,华域皮尔博格积极调整 产品结构,开始为新能源汽车配套开发生产变速器壳体、电池托盘和电机壳体等产品;2018 年, 实施跨界配套,开发生产华为公司的 5G 大尺寸通信控制柜散热器基板。公司已形成了铝合金 铸造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和电动机壳的应用开发及批量供货能力,公司的配套企业主要有上 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乘用车以及特斯拉(国产)。2021 年累计配套电池托盘 1.67 万件、 电机壳体 1.25 万套。受需求旺盛与物流运输受阻两方面影响,铝价自 2020 年开始进入上 升区间,于年初达到近 4000 美元/吨的高点,随后铝价震
43、荡下行,目前处于 2450 美元/吨左右 水平。铝价下行带来公司成本端压力缓解。随着公司依靠国内稳定供应链与成本优势继续开拓 增量客户,扩大产品规模,有望迎来量利齐升的良好局面。赛科利:热成型钢热成型钢工艺轻量化效果显著,但技术门槛高。热成型钢工艺是将钢材在高温热处理的状 态下进行冲压,随后冷却来达到使用的强度,该工艺可提高零部件的强度,材料的抗拉强度可 达 1600MPa。此外,该技术结合超高强度钢板能够减少车身零部件上加强板的数量,同时使板 材厚度减少 30%,对于汽车轻量化具有显著效果。由于热冲压成型工艺设备不易控制,良品率 控制难度大,质量成本较高,国产车型的热成型钢占比显著低于海外车
44、型,国内应用该技术生 产车身零部件的厂商包括上海赛科利、宝钢集团、凌云股份和宁波华翔等。公司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产品获特斯拉部分业务定点。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 公司成立于 2004 年,华域汽车持股占比为 75%,在热成型钢领域掌握自主开发制造能力。公 司已具备柔性轧制板(TRB)、激光拼焊板(TWB)、补丁板(Patchwork)等复杂车身热成 型结构件技术的自主开发制造能力,迄今为止已自主设计、制造热成型量产模具百余副,主要 产品包括:A 柱、B 柱、雪橇板、门防撞板、前保险杠、顶盖横梁、A 柱下板、前纵梁等。依 托华域汽车与特斯拉的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已获得特斯拉的热成型钢车身部件
45、以及部分冲压 模具业务。根据海外 Model 3 的维修手册,特斯拉 Model 3 车身用钢材料的部分,如 A 柱、B 柱和纵梁等位置选用了大量热成型钢,未来,上海赛科利凭借特斯拉车身零部件订单,热成型 钢业务有望迎来发展良机。三、公司业绩情况与重要财务指标分析(一)公司经营业绩稳中向好,营收行业领先公司资产规模在行业内均位居第一,业绩逐步向好。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公司总资产 规模达 1551.91 亿元,净资产规模达 551.10 亿元,在 Wind 细分行业分类下(汽车及汽车零部 件-汽车零配件-机动车零配件与设备)的 179 家 A 股上市公司中均位列第 1;2021 年公司实
46、现 营业收入1,399.44亿元,同比增加4.8%;实现归母净利润64.69亿元,同比增加19.7%,2022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73.70 亿元,同比增加 7.2%;实现归母净利润 17.07 亿元,同比增加 32.1%, 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在 2019、2020 年两年有所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 行业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2021 及 2022Q1 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 重回上升区间,公司加速业务结构转型,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等高价值产品取得可观销量, 且受益于处置股权收益,带动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回升。毛利短期承压。2021 年毛利率为
47、14.4%,同比降低 0.9pct。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 功能件、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五大业务分别实现毛利 126.78/28.94/11.21/3.46/0.04 亿元,同 比分别-6.0%/-6.4%/-0.7%/-45.5%/-91.7%,分业务毛利率 14.0%/11.9%/10.7%/6.4%/0.8%/,同比 分别-1.2/-0.8/-1.6/-7.2/-9.2pct,五大业务毛利率均有所下滑,主要系世界范围内的芯片短缺、原 材料价格上涨所致,公司毛利短期承压。主营业务内外饰件净利率上升。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4.69亿元,同比增长 19.7%, 销售净利率为 5.
48、71%,同比增长 0.49pct。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件、 热 加 工 件 五 大 业 务 分 别 实 现 净 利 42.08/20.15/3.25/0.74/-1.53 亿 元 , 同 比 分 别 +57.6%/+11.6%/+32.1%/-88.9%/-947.3%,分业务净利率 4.7%/8.3%/3.1%/1.4%/-27.0%/,同比分 别+1.6/+0.9/+0.4/-12.9/-30.4pct,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三大贡献主要营收的业务 净利率均有所上涨。与其他可比公司与行业均值相较而言,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仍待提高。毛利率方面, 2022 年
49、 Q1 华域汽车毛利率 13.85%,与常熟汽饰(21.98%),拓普集团(20.77%)、德赛西威 (23.96%)、星宇股份(22.38%)、可比公司均值(20.58%)仍有一定差距;净利率方面,2022 年 Q1 公司净利率为 5.14%,低于可比公司均值(9.91%),且低于拓普集团(10.67%)、星宇 股份(10.03%)、德赛西威(12.64%)、常熟汽饰(11.05%)。公司客户结构较为集中对毛利 率有一定压制,同时目前仍以盈利空间较小的传统内外饰业务为盈利主体,叠加新业务受芯片 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与业务体量较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市场+自身双重因素影响。预期 伴随市场环境改善、公司新业务体量扩大,公司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销售费用处于行业较低水平,管理费用有待优化。2022Q1,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0.72%,低 于可比公司均值(1.09%),同时低于可比公司拓普集团(1.36%)、德赛西威(1.77%)、星 宇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