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破解东南沿海转型升级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技创新破解东南沿海转型升级难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科技创新破解东南沿海转型升级难题2011年12月科技时评11月30日,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审议通过,标志着自主创新进入法制化管理的全新阶段。而这只是东南沿海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在11月10日闭幕的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创新驱动发展同样是江苏省各界参会代表的共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市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增速下降、竞争加剧等挑战,高度重视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但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当前,东南沿海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期,面对路径依赖、基础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技术欠缺、体制机制等问题,应保持
2、足够的耐心,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远能力提升的关系,健全倒逼、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突出抓好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进政府率先转型,探索设立示范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健康有序进行。破解创新困境,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激励机制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提出,要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2010年东南沿海五省市土地面积占全国5%左右,GDP占全国比重达到36%,研发经费占到全国的40%,江苏、广东
3、、浙江、上海分列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第1、3、5、6位,上海、江苏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达到2.81%、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但部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不少地区还是希望依靠扩大用地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一些企业仍然期待国家延长补贴政策来维持生产经营,甚至个别部门、企业把国家政策作为钻空子、要补贴、争资源的机会,这反而削弱了地区、企业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了鼓励创新和制约创新并存的困境。对当前东南沿海不少企业遇到的问题,要客观分析原因,有所区别对待。对一些体现资源环境、安
4、全、质量、社会责任的约束要坚持,对汇率调整、外需减少等外部因素产生的经营压力,应把握好节奏、拓宽内外需渠道、稳定预期。对因投机甚至是赌博产生经营困难或破产的企业,主要是妥善处理好其带来的后续社会矛盾。对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其加强技术改造和研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要克服当前存在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的挤压”“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挤压”现象,构筑有利于从事实业的政策和氛围,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辅导,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负,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和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力
5、。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层面的产业升级包括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间升级。产业层面的产业升级,强调要发展科技、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层面的产业升级是指,现有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更高水平新产业不断涌现,同时,区域产业要素不断升级,在生产、商务、创新方面逐步提升比较优势,获取产业发展绩效的能力不断增强。结合实际,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要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产品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
6、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打造出一大批世界级知名品牌,使德国产品成为世界最高品质的代名词。瑞士通过百年时间,致力于高水准传统工艺和时间精准度的提高,塑造了“钟表瑞士”的一流品牌形象。目前,东南沿海在纺织、服装、皮革、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但近期我们对某地区家电行业调研中发现,多家知名企业为应对快速上升的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降低原材料品质,大打价格战,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类似这种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下降的例子在不少行业存在。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打造品质至
7、上的社会文化,加快改变中国“产品低端、质次价廉”的形象,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产品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提升产品和地区知名度、美誉度,使优质产品成为地区的形象和标志。创新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美国在2011年创新战略中提出,美国获得繁荣的关键不是压低工人工资,而是开发新产品,产生新行业,保持在科学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技术创新,这是赢得未来的关键。近年来,东南沿海各地为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联盟,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等。但总体而言,东南沿海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改变,许多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材料依赖进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技和研发活动,产学研合作层次偏低,公共服
8、务平台的定位、可持续发展模式尚须探索,一些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与其经济实力还不相称。2010年广东的研发经费中,超过40%的R&D来自深圳,而深圳又有近一半来自华为(微博)和中兴;福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在增加科技投入、拓宽科技金融渠道的同时,应紧紧立足本地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促进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的渗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推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跨区域互动,完善产学研的利益机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网络化合作。配合国家战略、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基础研发,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产业集群、科技园区、专业镇等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
9、链的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西门子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之所以领先于同时代的竞争者,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不仅是个技术员、发明家,还具有很高的商业天赋。尤其是随着近十年来互联网在商业中的普及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重要。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研发风险大,不可能投入很多钱搞研发,现在还要面对生存的问题。建议把握当前产业发展智能化、服务化、精益化、融合化、绿色化、全球化的趋势,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信息化在生产、经营、管理、营销中的应用,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专业市场转
10、向现代商贸物流、现金现货交易转向网上交易,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新模式,强化精益管理,优化流程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绩效。人才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近年来,东南沿海各地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浙江提出,产业转型首先是企业家转型,要以人才和企业家转型推动传统民营经济转型。无锡2006年实施的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530”计划,至2010年底,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带动新能源、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昆山探索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流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在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外籍人士申报国家项目和国家奖励
11、仍存在一些限制,教育医疗条件不完善;大城市商务和生活成本偏高;一些中等城市和城镇创业和生活环境不完善,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缺乏;许多企业家的后代不再经营实业;现代产业工人缺乏。应加强与本地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方向相匹配的关键人才的引进、培养,做到事业留人。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补充医疗保险和税收抵免政策。倡导产业报国,加强企业家培训、服务力度。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
12、市民的转换。进一步优化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升科研、教育、文化、医疗水平,促进各类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探索设立示范区,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在发展路径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政府发动型的苏南模式、私人发动型的温州模式、兼而有之的珠江模式以及东莞、南海、顺德、中山“四小虎”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涌现了深圳、浦东等新经济增长极和义乌、晋江等特色地区,尽管一些模式曾备受争议,但推动了东南沿海经济转型,也对其他地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当前,东南沿海各地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复杂、艰难的过程,面临着创新突围、体制束缚、路径依赖、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和挑战,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韩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实施“技术立国”战略,到部分产业竞争力跻身世界一流,历时20多年。建议国家在东南沿海一些代表性地区,探索设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造宽松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不以经济增长快慢论英雄,鼓励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制度,如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入学制度等,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为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 (王忠宏)(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