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5155034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送审稿)辽宁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11月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特别指示“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并强调“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总书记的嘱托要求和殷切期盼,为推进辽宁省“十四五”时期的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指明了方向。加快建立生态经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具体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在辽宁考察时,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进一步点明了辽宁省在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与优势。生态经济体系包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目标。生态产业化是指在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质量的要求下,把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冰雪等生态资源要素转变为产品的生产活动,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和经济

3、平衡发展的目标。我省资源生态优势明显,地处长白、华北、蒙古3个植物区系和东北、华北、蒙新3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其西部地处森林草原过渡带的丘陵低山生态屏障区,中部为辽河流域生态走廊,东部为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南部是沿海防护带。全省范围内有山、水、林、田、湖、草、雪以及丘、原、滩、沼、沙、海、库等14大系列景观,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国家及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98处(其中国家级19处)、森林公园71处(国家级32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省重要湿地31处,湿地公园40处,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同时,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省工业有39个大类、197个中类

4、、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明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经济发展。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全面推动全省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与科学发展,打造新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重塑我省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辽宁省

5、“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紧抓“生态经济”这一时代新课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规划编制要求,在充分认识辽宁省自然资源本底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顺应科学规律,建立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互通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特色和经济优势,研究提出绿色发展提档升级的具体方式,明确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空间格局及产业结构,提出2025发展目标及2035远期发展愿景,踏实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惠民的社会发展新局面。VI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背景1第一节 编制依据1第二节 发展基础2一、自然资源本底2二、产业发展条件5三、生态经济成效7

6、第三节 形势挑战11一、面临形势11二、挑战分析14第二章 发展思路16第一节 指导思想16第二节 基本原则16一、保护优先,绿色发展16二、改革引领,创新驱动17三、区域协调,错位发展17四、以人为本,富民惠民17五、严守底线,安全发展18第三节 发展目标18一、近期目标18二、指标体系20三、远期愿景22第三章 全面构建生态资源产业化体系23第一节 推进森林资源生态产业化23一、巩固提升森林生态功能23二、创新推进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25三、整合推进林业产品的市场化科技化26第二节 推动湿地资源生态产业化27一、培育打造湿地生态产品体系27二、培育发展新型湿地生态产业28第三节 推动草沙资源

7、生态产业化30一、培育打造生态草牧产业体系30二、建立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产业体系32第四节 推进海洋资源生态产业化34一、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深度开发34二、推进新兴海洋产业培育壮大35三、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37第五节 培育冰雪生态资源产业化39一、打造冰雪产业集聚区40二、创新冰雪产业新业态40三、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41第六节 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42一、挖掘全域生态资源旅游业潜力43二、推进湿地资源生态旅游业发展44三、加快草沙生态旅游产业升级44四、加快发展海洋休闲度假旅游45五、优化冰雪旅游资源布局46第四章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49第一节 加强“两高”项目准入管理49一、严格规范“

8、两高”项目行政审批行为49二、严格“两高”项目投资准入49三、强化“两高”项目能耗双控管理50四、严把“两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50第二节 推进“老字号”产业改造升级50一、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51二、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51三、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52第三节 推进“原字号”产业深度开发54一、拉长产业绿色链条54二、推进绿色体系建设55第四节 推进“新字号”产业培育壮大56一、推动数字产业融合化发展56二、推进环保产业多元化发展61三、推进新能源产业清洁化发展64第五节 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68一、 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化发展69二、 加快打造优质生态农业70三、 着力发展高效生态草原畜

9、牧业71四、 加速创建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72五、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73六、 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75第六节 推动“双碳”产业市场化发展76一、建立科学核算方法体系76二、明确实现“双碳”目标路径77三、建立“双碳”目标的实现机制83第五章 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空间布局85第六章 构建生态经济发展长效机制93第一节 完善创新生态经济体制机制93一、完善生态经济治理体系93二、创新生态经济制度模式96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金融体系99一、推进绿色信贷发展100二、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101三、推动设立绿色发展基金102四、积极发展绿色保险102五、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配套机制1

10、03第三节 补足增强生态经济基础设施104一、夯实厚植生态经济基础104二、筑牢做实环境保护基础105三、建设强化重大科技基础107四、提升普及文化氛围基础108第七章 实施保障109第一节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109第二节 完善支撑政策保障109第三节 建立监督与评估制度110第四节 加强宣传与气氛营造111 第一章 发展背景第一节 编制依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章可循、上下联动地推进辽宁省“十四五

11、”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及落实。编制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改委振兴20191334号)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12、的建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总结评估报告第二节 发展基础一、自然资源本底1. 森林资源辽宁省林地总面积713.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8.0%;其中森林面积600.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0%。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其中,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新宾县、清原县7个县市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4.8%。按森林类别划分,公益林地389.7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54.6%;商品林地323.9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45.4%。根据辽宁省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统计,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乔木林地面积为45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2%,东

13、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灌木林地8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以2017年为基准年评估,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213.5亿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8.7万元/年(详见表1-1)。表1-1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功能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林木产品供给森林康养总价值价值量(亿元)622.5114.91705.2823.9340.2103.0968.9140.3394.65213.5比例(%)11.92.232.715.86.52.018.6

14、2.77.6100.0图1-1 辽宁省森林分布图2. 湿地资源辽宁省湿地总面积为139.5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9.4%,包括5个湿地类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71.3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1.1%;河流湿地面积25.2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8.0%;湖泊湿地面积0.3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0.2%;沼泽湿地面积11.0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7.9%;人工湿地面积31.7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2.7%。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6处。图1-2 辽宁省湿地分布图3. 草地资源辽宁处于长白、华北、蒙古3个植物区系交汇区,草原类型丰富、植被种类繁多,是我国北

15、方重要的草原区。草原大多集中在辽西北地区,分布有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类和低平地草甸类等草原类型,具有农区向牧区过渡的典型代表性。现有确权草原102.7万公顷。落实草原承包经营面积92.6万公顷,约占已确权草原面积的90.2%,草原承包户16万户;划定基本草原面积83.1万公顷,占已确权草原面积的80.9%。4. 海洋资源辽宁是全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横跨黄、渤二海,已确认海岛633个。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辽冀分界线,沿海地市6个,大陆海岸线呈“N”字形布局,长度2110公里。约有海洋生物520种,其中浮游生物107种,底栖生物280多种,游泳生物137种,目前开发利用80多种。辽东湾和

16、海洋岛两大渔场面积3.5万平方公里。5. 冰雪资源辽宁有丰富的冰雪资源。辽宁冬季冰雪期从十一月末至次年三月初,平均120天,最多可达150天左右,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优势,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相比温度较高,更适合人们在户外运动。辽宁省主要有两大冰雪旅游圈:一是以沈阳为中心,包含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白清寨、东北亚、怪坡、弓长岭、千山、丰远热高乐园滑雪场、冠翔冰雪大世界。二是以大连为中心,包含欢乐雪世界滑雪场、林海、安波和铭湖滑雪场。二、产业发展条件1. 经济筑底企稳、回升向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的基础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经济实现企稳回升。2020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

17、会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11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20%。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30%和7.70%,城乡差距持续缩小。2. 农业生产力水平国内领先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年均341.70万公顷,产量年均2318万吨。201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2430万吨,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12位;单产464公斤,居全国第二位。“十三五”期间,粮食产量年均达到460亿斤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20年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290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辽宁名牌农产品218个

18、,特产之乡1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8个,绿色食品企业542家,盘锦大米、鞍山南果梨、北镇葡萄、辽参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截至2020年底,辽宁省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面积已达900多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已达3000多家,其中获得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林业企业9家,获得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称号的林业企业57家。已初步形成中部平原粮菜、辽北粮畜牧、辽西林草畜、辽东林药、沿海果蔬水产的发展格局。3.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明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

19、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大连机车车辆在国铁内燃机车、自销内燃机车、出口内燃机车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和淘汰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3857万吨、水泥产能86万吨。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规划体系基本形成。2017年以来,共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53家,绿色设计产品4种,绿色供应链1家,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制造单位143家,绿色设计产品2种,绿色供应链3家。4.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参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显著,“辽满欧”“辽蒙欧”“辽海

20、欧”综合运输通道开通运营。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3.37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0多亿美元。宝马沈阳新工厂、大连英特尔二期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辽宁自贸试验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地。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商贸流通、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彰显活力。三、生态经济成效辽宁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业清洁化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全省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以森林、湿地、草地生态系统较为突出。此外,严格实行资源生态保护,并出台一系列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1. 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十

21、三五”期间,全省共862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作,企业共投资5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0.5亿元。实现节水4028万吨,节电3.8亿度,节煤35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487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4368吨,二氧化硫减排38847吨,烟粉尘减排19900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01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9年)分别比2015年下降2.4%、17.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3%,比2015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沈阳精新再制造有限公司、大连华锐重工特种兵备件制造有限公司9种产品,80个产品型号入选国家再制造产品目录。推动

22、沈阳大陆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董氏镀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名单,2019年5家企业再制造产业产值11546万元。农业清洁化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建立科学施肥和减肥增效示范区2.9万公顷,推广配方肥面积达356.5万公顷(次);水肥一体化面积13.1万公顷,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全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2. 生态服务价值持续提升2017年全省森林、湿地、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总价值为7345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21

23、4亿元,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1966亿元,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16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比2011年增长了28.7%。2019年乡村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省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9738个,营业收入148亿元,从业人员27.2万人,带动农户17.9万户,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500项,绿色食品认证达到1202个,绿色认证企业达到542家,“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194个。3. 资源生态保护成果显著“十三五”时期,全省深化流域、海域污染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水源规范化建设,实施饮用水源水质保障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了辽河

24、流域综合治理总体工作方案、辽宁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辽宁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辽宁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通过强化工业点源监管、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执法监管、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完善长效保障机制等重点工作。2020年,全省国考断面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4.4%,比2016年改善30.2%,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23.2%;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优良水质比例为97.8%,比2016年提升10.8%,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1.5%。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2.3%,比20

25、15年改善10.4%,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省3572座加油站、15573个埋地油罐全部完成双层罐改造。全省共有72个尾矿库和矿山需要治理,目前已完成47座。通过开展环境整治,解决了营口石门水库和沈阳黄家、砂山3个水源超标问题,依法整治和消除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4. 生态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辽宁生态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围绕制度驱动,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辽宁省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关于印发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宁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辽宁省冰雪经

26、济发展的实施方案、辽宁省5G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0年)等制度文件,引导工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企业的生态化转型、突破制度瓶颈提供了方向指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辽宁省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环保督察、海洋督察问题整改问责办法,使整改追责制度化;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了辽宁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涵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七大重点领域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第三节 形势挑战一、面临形势1. 国际层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

27、革命风起云涌,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数字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产业变革,生态经济在全球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加速调整重塑。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力图通过科技、产业创新推动向绿色转型,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冲击,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对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开放发展带来系列挑战。绿色贸易新格局正在孕育发展,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趋严峻。2. 国内层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

28、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保任重道远。面临新要求辽宁省应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充分吸收先进发展经验,在创新中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在协调中克服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开放中进一步构建国际国内合作新平台和新竞争力,在共享中达到共同富裕,进而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提出了新要求。在开启

2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提出了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明确要求,确立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面临新的发展要求,辽宁省应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契机,推动辽宁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目标,进一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郑重

30、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央从根本和源头上做出部署,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着我国各省、各行业相继提出“双碳”目标,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这些客观因素给以工业为主要支撑产业的辽宁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发展路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探索刻不容缓。3. 省内层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东北三省,明确要求要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加快区域高质量、全方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31、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为辽宁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突破的重要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寄予了新期望。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同时,辽宁省振兴发展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因此,辽宁省振兴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充分挖掘辽宁省现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打造新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重塑我省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二、挑战分析产业基础方面。产业结构依然偏资源型、偏重化型。辽宁省产业

32、发展长期依赖重工业,传统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较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产业结构单一、重化工比重过大是东北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冶金、石化、重型装备等行业迄今仍是辽宁省工业主要构成部分,新动能规模体量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绿色转型升级任务艰巨。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73.2%。发展意识方面。发展生态经济既是重塑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条件。辽宁省具有生态经济的发展基础,但相应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

33、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明显,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有限,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反哺生态动力不足,生态本底提升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优越的生态地理资源条件并没有转化为生态产品,生态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释放,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新格局。顶层设计方面。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本底、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建设及配套设施等核心内容缺乏全省范围内的高标准统一规划,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以及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未真正建立一个由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和要素的制度环境。科技支撑方面。生态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节点性、前沿性、基础性的关键支撑技术工艺,也需要集成性、系统性、智能性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我省在

34、生态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研发与科技投入依然不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25第二章 发展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立足辽宁省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发挥绿色生态

35、优势,顺应科学规律,充分释放山、水、林、田、湖、草、雪等重要生态要素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创新提出产业生态化转型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对外创新服务、对内促进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支撑实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全面开创辽宁省“十四五”时期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惠民的发展新局面。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传统产业的生

36、态化改造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与培育壮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突破点,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切入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体向中高端和智能化水平迈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三、区域协调,错位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环境单元与人类社会管理方式相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相协调,构建“两区两带”协调联动新格局,筑

37、强生态优势区长板,补齐生态脆弱区短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四、以人为本,富民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五、严守底线,安全发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律,推动科学决策,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重点建设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

38、理,坚持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第三节 发展目标一、近期目标在充分认识辽宁省自然资源本底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顺应科学规律,依托工业基础和生态资源优势,寻求和建立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互通路径,将工业基础转变为绿色高精尖技术增长极和经济发展引擎,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特色和经济优势,绿色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经济引领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035年实现新时代辽宁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辽宁省生态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建成,重要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基本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数智引领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国创新链和价值链

39、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以生态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全国前列省份,初步形成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共建的辽宁模式,开创生态惠民的社会发展新局面。生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生态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生态经济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生态化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数字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显著增加,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产业化能力进一步释放。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明显提

40、高,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生态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优质农产品、旅游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制度供给能力争做全国样板示范。资源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辽宁的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制度创新成果。市场、政府、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督查考核等机制逐步完善,储备建设若干国家级生态

41、经济类创新平台。生态经济福祉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载体,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广泛提升,绿色生活宣传活动得到广泛普及,绿色出行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二、指标体系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以2021年为规划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分中期(2023年,对应中期检查)和终期(2025年,对应终期验收)两个建设阶段。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指导,根据辽宁省生态经济发展需求,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

42、具体发展目标主要包含生态产业化水平、产业生态化水平、生态环境本底、普及程度等四个方面合计19个指标。各阶段指标具体如下(表2-1):表2-1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指标表类别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负责部门生态产业化水平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亿元5213.55800预期性省林草局2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亿元1966.032075预期性省林草局3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亿元165.72175预期性省林草局4海洋经济总产值亿元31255000预期性省自然资源厅5冰雪旅游总产值亿元预期性省发改委省文旅厅产业生态化水平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15约束性省发改委

4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2预期性省工信厅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4.850预期性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信厅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等待国家下达指标后确定约束性省生态环境厅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610.4预期性省发改委11化肥利用率%40%43%预期性省农业农村厅12农药利用率%40.8%43%预期性省农业农村厅13秸秆综合利用率%8790预期性省农业农村厅1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80约束性省农业农村厅类别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负责部门资源生态本底15耕地保有量万亩等待国家下达指标后确定约束性省自然资源厅16森林覆盖率%42.004

44、2.50约束性省林草局1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6.0564.50预期性省林草局18湿地保护率%40.3040.80预期性省林草局普及程度19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80预期性省财政厅三、远期愿景2035年,辽宁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经济成为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全省生态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完善,生态经济整体实力迈入新台阶,生态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建成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辽宁样板,成为生态经济引领社会发展的全国领先省份。建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转型,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全国领先,生态制度更加完善,支撑辽宁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稳固,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基本建成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第三章 全面构建生态资源产业化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改善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第一节 推进森林资源生态产业化森林生态系统是辽宁省生态安全最核心组成部分,是我省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最重要碳汇保障。以维护森林资源安

46、全、森林产业安全,实现森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森林生态提质增效为基础、以政府引导扶持为保障、以森林资源生态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安全、生态、创新、绿色、协调为发展方向,走健康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的生态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林业,保障辽宁省生态安全。一、巩固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工程,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碳汇能力、严格控制林区开发强度、减轻人口的生态环境压力,建成保障全省生态安全的森林屏障和最大碳汇库。加强植树造林。充分挖掘造林潜力,结合矿山生态修复进行植树造林,更新采伐迹地,加强乡村零星闲置土地绿化,加大25°坡地及沙化生态脆弱土地退耕还林,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扩大森林面积,到2025年力争造林56万公顷。推进森林经营。大力开展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树种,改善森林空间结构和林龄比例,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提升碳汇聚能力,到2030年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