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pdf(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山西省山西省“十四五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更亮、成色更纯。绿色发展水平快
2、速提升。全省产业结构及布局优化调整持续推进,建成 90 多个省级开发区, 产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 退出煤炭过剩产能 1.57亿吨,化解钢铁产能 737 万吨,关停煤电机组 436.1 万千瓦,压减焦化产能 4129 万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 500 亿元以上。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达到 70 亿元。文旅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定,实现旅游收入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
3、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27283 亿元。康养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持续优化,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截至 2020 年年底,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面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降至 44 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六省中仅次于北京,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煤烟型污染大幅缓解。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查、测、溯、治”多管齐下,新建污水管网 4
4、098 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 2939 公里,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水环境质量得到历史性改善。截至 2020 年年底,全省 58 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 V 类水体,优良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断面占比上升至 70.7%,城市黑臭水体清零,汾河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 100%,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频发态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提升。以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广泛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每年完成营造林 400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陡坡耕地应退愿退尽退。2
5、02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23.5%。全面开展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启动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建设、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3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截至 2020 年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3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67%,黄河年输沙量较 2000 年下降 85.8%。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积极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移民搬
6、迁 2 万户。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完成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出台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发布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出台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领域自然资源资产“权、责、利”关系初步理清。(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山西步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
7、坚战、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但我省生态环境领域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突出体现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污染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完全脱钩,全省以煤焦、冶金、电力为主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4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等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依然处于高位,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压力仍持续存在。敏感脆弱生态状况没有根本改
8、变。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少,林草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质量低、总量少,生态本底十分脆弱。全省的能源资源空间分布与生态屏障高度重叠,多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导致历史遗留生态破坏严重。 全省各类矿山采空区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 3000 多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有待修复。环境保护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体上还处于中低水平,11 个设区市中除大同、吕梁市外细颗粒物全部超标,夏季臭氧污染呈加重趋势。全省地表水水质整体初步实现中度污染向轻度污染的转变,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主要河流生态流量普遍不足,水生态受损严重,国考断面长期稳定达标难度极大。土壤污染防治
9、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堆存量、年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三)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处理好“危”与“机”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5打造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国土空间战略和“三线一单”全面落地实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牢固守护,保护优先的资源开发模式全面推进,重点区域产
10、业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打造资源型地区生态保护典范。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得到加强,“七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五湖”成为三晋明珠,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初步建成,保卫黄河安澜,守护“华北水塔”。建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坚持示范引领、试点先行,加快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自我革命,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生态化,将“金山银山”转化为“绿水青山”;充分盘活生态资源,有效
11、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产业化,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紧抓保护“华北水塔”和保障“冬奥会”契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山西倾斜,推动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6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两山七河一流域
12、”为主战场,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互促互进,加快形成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7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生态环境源头保护为导向,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
13、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增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社会风险,筑牢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防线。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
14、理和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减污与降碳协同,减排与增容并重,预防和治理结合,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8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采取超常规思路举措,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转变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强力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三)主要目标2035 年展望: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每天都是优良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
15、“一片净土皆放心”;“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厚实舒美。经济发展实现全面转型,稳定进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轨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表里山河美好壮丽景象展现,美丽山西目标基本实现。2025 年愿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做到“五个全面”(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 V 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宜林荒山全面绿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任务、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两个基本”(力争重污染天气
16、基本消除、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基本完成)。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75%以上,细颗粒物浓度力争进入“3时代”(低于 40 微克/立方米),蓝天优质度大幅提升;所有入河排污口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9实现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覆盖,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完成,黄河流域沿河村庄基本实现生活污水零直排,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提档升级,土著鱼类种群逐渐恢复,初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环境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让百姓“喝得安心、吃得放心、住得舒
17、心”;“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经济发展出雏型。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保障作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完成“三个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修复治理转变、向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向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变)、实现“四个形成”(生态修复治理先行示范区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京津晋冀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基本形成)
18、,美丽山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0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1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守护黄河中游生态安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力量、彰显山西担当。(一)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切实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落细落实国家黄河流
19、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及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山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紧抓保护“华北水塔”和保障“冬奥会”契机,推动京津晋冀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吕梁山、太行山为生态保护修复主战场,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2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构筑华北地区和黄河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以汾河、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七河”及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五湖”为河湖保护主战场,打
20、造美丽河湖,构建良性循环的健康河湖水生态系统;以山西黄河流域为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三场战役。统筹谋划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以改变山西畸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路径,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努力做到监管和服务相统一,让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服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工业体系,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的途径
21、、约束和保障,以绿色发展反哺生态保护,促进“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立足山西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科学探索生态文明实践途径。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培养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健全生态文明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绿色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推进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3(二)“三水统筹”
22、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管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在地表水源工程覆盖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水源置换等措施,到 2025 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节约,重点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到 2025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1%以上,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8 以上。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就地消纳利用水平。推动再生水纳入水资
23、源统一配置,统筹推进再生水分质利用,到 2025 年,各设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研究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到 2025 年,“七河”干流非汛期生态水量不小于多年平均水量的 10%,汛期不小于 20%。建立完善生态流量调度和监管机制,开展生态流量监测预警试点。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城镇水污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66 万吨/日,到 2022 年,力争累计完成448 个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任务。 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设施运行负荷率双控,设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负荷率不高于
24、 80%,其他县(市)不高于 85%,鼓励采取“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推广生态塘等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减少污水处理厂能源和资源消耗。打造“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源头治理综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4合体。鼓励城市建设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进一步减少入河污染物负荷。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到 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污水管网破损修复及混接错接改造,有序开展再生水管网建设。到 2023 年,现有合流制排水
25、系统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到 2025 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75%,基本实现设区城市建成区污水零直排。深化黑臭水体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快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统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综合整治,到 2025 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 40%左右。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以农副食品加工、化工、印染等行业企业为监管重点,强化厂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工业雨水排口实施非汛期封堵。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新增省级工业集聚区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与中水回用设施,并加装在线监控装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
26、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新增省级煤化工集聚区工业废水全收集处理、全循环利用。严控农村水污染,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结合部、旅游风景区和重要河流沿岸等七类村庄生活污水,鼓励利用坑塘沟渠等自然处理系统,实现氮磷营养物归田,因地制宜做好“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衔接,到 2025 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25%。严控农田灌溉退水直排入河,农田退水渠实施非汛期闸坝封堵。深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5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研究制定山西省入河排
27、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测设施。研究制定“七河”及入黄支流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水环境质量与入河排污总量双考核。积极开展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实施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试点开展通量监测。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加强河流源头生态保护,依法划定“七河”源头保护区,建设水源涵养林,到 2025 年, “七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 25%以上。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调查评估,限期整治存在问题,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调查评估,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七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到
28、 2025 年,力争各流域评价结果为健康的监测点位不少于 30%。 建设河湖缓冲带, 制定实施河湖岸线修复计划, 保障自然岸线比例,重点推进汾河太原段、 临汾段等重要城镇河段滨岸带生态治理, 到 2025 年,建设河岸缓冲带 300 公里。推进“七河”流域支流入河口等重要生态功能河段湿地建设。改善河湖生态系统,清理整治过度开发的小水电,禁止侵占河道、自然湿地空间,非法挤占的限期恢复。采取建设过鱼设施、河湖连通等措施,推动河流生态系统重建。在水生生物产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等重要栖息地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措施。强化岩溶大泉生态修复,采取泉组整治、清淤防护、生态补水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复龙子祠、娘
29、子关、辛安等泉域生态环境,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水源置换、关井压采力度,推进晋祠、兰村、古堆等岩溶大泉复流。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6(三)减污降碳同步发力改善黄河流域空气质量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山西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重大行动、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积极开展山西省中长期碳中和路线图研究。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碳达峰专项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发挥碳市场机制减排作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加快提升企业碳排放碳资产管
30、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履约监管制度。鼓励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建立省级自愿减排和碳中和项目库。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实施近零碳排放、碳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7中和试点示范和重点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试点,推动建设绿色低碳生活示范、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示范建设。探索开展碳普惠、大型活动碳中和等公益性碳交易活动,营造碳排放有价和全民助力碳减排的社会氛围。加强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动碳减排压力向重点城市和高能耗行业传导。建立和完善低碳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估指南、大型活
31、动碳中和评价技术规范等。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重大影响,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科学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促进减污降碳深度融合,协同实施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统计体系,研究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32、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将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监管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同步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以煤炭、火电、冶金、建材、化工、焦化等高碳排放行业为重点,推广节能低碳先进技术,降低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强化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钢铁行业分步骤、分阶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8开展焦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电解铝行业全面实施烟气脱硫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解铝行业碳素阳极焙烧氮氧化物治理,严禁煤矿直接排放高浓度瓦斯 (甲烷含量大于 30
33、%) , 推进火电等重点行业氨排放控制试点,加强固定源烟气脱硝氨逃逸防控,实现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全过程综合整治,开展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全过程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立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标志制度。推进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因地制宜推广建设涉挥发性有机物“绿岛”项目。推动涂装类产业集群取缔分散涂装工序,建设集中涂装中心并配备高效废气治理设施,推进有机溶剂使用量大的产业集群建设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鼓励活性炭使用量大的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活性炭集中再生基地,力争于 2023 年年底前全面完
34、成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管控。加强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季节性调控,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合理安排停检修计划,减少臭氧高发季非正常工况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加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审查,新建、改建、扩建新增煤炭消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或等量替代。限制新增煤电项目,严禁焦化、钢铁、水泥等新增产能项目,审慎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等高耗能项目。到 2025 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4 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 10%,汾渭平原 4 市力争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大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煤层气等清
35、洁能源产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9业,加快布局氢能、储能等新能源项目。依托我省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条件,结合可再生能源政策、技术进步趋势,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加大煤层气资源供应,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链布局,力争形成 10 亿元氢能产业规模。推进“新能源+抽储”示范,推动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调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广泛应用。到 2025 年,进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 12%以
36、上。持续深化煤炭清洁化利用,重点削减小型燃煤锅炉、民用散煤与农用煤炭消费,加快推进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推进大同、朔州、忻州 3 市淘汰 35 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保留锅炉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扩大清洁取暖覆盖面,科学制定清洁取暖改造方案和分年度计划,大同、朔州、忻州 3 市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全省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稳定运行的地区及时划为“禁煤区”。做好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延续,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清洁取暖供热领域。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转型。 继续推进货运方式绿色化转变, 持续加大 “公转铁” 力度, 支持年货运量 150 万吨以上的大型工
37、矿企业及物流园区新 (改、扩)建铁路专用线,简化铁路专用线接轨审核程序,完善铁路专用线共建共用机制。位于城市规划区的电力、钢铁、焦化等行业企业,进出厂区大宗物料全部采用铁路或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公路运输采用新能源车辆。试点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鼓励物流园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0区积极发展绿色仓储。积极推动机动车换代升级,加大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力度,鼓励新增城市内物流配送、公务用车、环卫等车辆采用新能源(电动)或清洁能源汽车。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基本淘汰国四及以下重型营运柴油货车
38、,国六重型货车占比达到 30%以上。2021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重型车国 6a 排放标准。2022 年 12 月1 日起,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2023 年 7 月 1日,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 6b 排放标准。提升城市扬尘污染防控水平。精细化管控施工扬尘,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对扬尘污染问题严重的项目责任单位实施联合惩戒。综合治理道路扬尘,加强煤矿企业厂区道路、厂区与周边道路连接路段的路面硬化。渣土车实施硬覆盖与全密闭运输,严格按规定路线行驶和倾倒。加大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力度,提高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严格露天矿山监管,加强裸地扬尘污染控
39、制,及时清理各类土堆、砂堆、渣堆、料堆、垃圾堆,城市降尘量最高值高于 9 吨/月平方公里的市、县(市、区)开展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区域及关键时段防控。强化区域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力争将晋北大同、朔州、忻州 3 市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城市范畴,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到 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 4 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 20%以上,臭氧浓度下降 5%;汾渭平原区域 4 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 15%,臭氧浓度下降 3%。持续完善太原及周边“1+30”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区域内县(市、区)统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
40、、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1应急预警和监管要求,开展异地交叉联合执法和重点行业新建项目环评会商。实施“锦绣太原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深化太原及周边“1+30”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推动太原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至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强化重点时段管控,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进一步提高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监测预警和空气质量分析研判能力,构建省市县污染天气应对三级预案体系,完善细颗粒物和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的启动、响应、解除机制。探索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应对机制,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实施范围,完善重污染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差异化管控机制。产
41、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2(四)强化风险防控,守牢黄河流域环境安全底线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源头控制,持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行业排查整治,2025 年年底前,实现大气颗粒物排放、废水镉等重金属排放自动监测,核算重金属排放量。以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为重点,落实重金属总量控制与减排任务。加快推进电镀企业入园。到 2023 年,完成矿区无序堆存历史遗留涉重金属固体废物全面排查工作,制定整治方案,分阶段实施治理。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依法开展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对永久基本产业规划、园
42、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3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应当限期关闭拆除。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各地落实农艺调控、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等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措施。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轮牧休牧等风险管控措施。有序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以及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
43、,有序推进风险管控和修复。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模式和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完善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机制。防范地下水环境风险。调查地下水环境状况,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建立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开展“一企一库”(化学品生产企业、尾矿库)“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到 2025 年,完成一批工业集聚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协同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保护区并落
44、实分区管控措施,实施一批地下水调查评估、修复治理项目。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以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为重点,研究出台综合利用相关标准和规范。围绕固体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4物产生量大的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就近布局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实施“以用定产”,倒逼企业强化综合利用。加大固体废物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力度,强化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场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强化问题整改。进一步加大历史遗留堆
45、场整治力度,基本消除工业固废堆场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一库一档”,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无害化处置,建设无废城市,严格执行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到2025 年,11 个设区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垃圾焚烧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 300 吨的地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实现危险废物闭环管理, 到 2022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体系,统筹合理布局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资源,推进危险废物优先综合利用,鼓励新建园区和
46、有条件的现有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补短板项目建设,到 2022 年,各设区城市建成至少 1 个高标准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推动现有处置设施扩能提质,提升污染控制水平与自动化控制水平。 鼓励各地依托县级医疗集团建立 “村乡县”医疗废物分级分类收集体系,鼓励人口 50 万以上的县(市)因地制宜建设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健全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5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强化核技术利用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开展核
47、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三年内实现对全省所有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现场核查全覆盖。推进核与辐射应急演习实战化、规范化、科学化。强化高风险移动放射源的监管。推进市县两级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和电磁辐射设施监督性监测,完成大型电磁发射设施周边电磁环境调查和电磁辐射水平监测,开展移动通信基站监督性监测。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全改造和安保升级,持续强化废旧放射源、长期闲置放射源的收、送、贮工作,确保废旧放射源 100%安全收贮。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的监管,强化监督性监测,对伴生放射性废渣处置进行核查,督促相关企业加强周边辐射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
48、四、加强“两山”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6以吕梁山、太行山为主战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开展全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国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一)植绿护绿,构建生态屏障着力构筑三大生态屏障带。依托太行、吕梁“两山”构筑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中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筑牢“绿化彩化财化”建设基础。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以吕梁山脉为主体,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降低土壤侵蚀,着力构建和完善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以我省太行山脉为主体,构筑以
49、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中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以太行山南端中条山为主体,以营造景观林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为重点,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四大城市群绿化。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以“七河”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为导引,推进太原、大同、长治、临汾四大城市群林草生态建设。太原城市群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山区生态景观林、平川丘陵区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林草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开展城市及村镇周边、河流和交通沿线绿化建设,着力抓好汾河水系生态廊道和辐射吕梁、忻州、阳泉、晋中 4 市的通道生态廊道建设。大同城市群以控制风沙、改
50、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立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布局古长城沿线、太行山脉沿线、桑干河沿线林草建设。围绕大同火山群开展景观绿化建设,在平川丘陵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形成以林带为主结合片林和四旁树的防风固沙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7林体系。长治城市群以城市林业建设为重点,持续巩固“创森”成果,开展村庄、厂矿、廊道、河流两岸绿化,着力抓好清漳河、浊漳河两大水系生态廊道和辐射河北、河南和晋中、临汾等两省两市的通道生态廊道建设。临汾城市群以身边增绿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在重点旅游景点周边发展生态景观林,着力抓好汾河中游水系生态廊道与辐射陕西和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