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与储备干部培养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管理与储备干部培养制度.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宁夏宁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制度宁夏宁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人才培养与储备干部机制管理办法行政管理部2016年10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储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系统的配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第二条、 原则坚持外部人才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综合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并采取“动态进出”的方
2、式进行循环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及开发,旨在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高效、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第三条、 人才培养目标为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求,优化企业人才结构,防止可能存在的人才断层,建立可以纵向与横向发展的高素质的企业人才梯队成为我们企业战略发展必须达到的关键指标。第四条、 储备干部的定义、分类(一)、定义储备干部指公司各职能部门或分司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的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具体指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角度出发,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选拔程序,甄选出忠诚度较高、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再通过系列的培训和锻炼,成为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有较全面知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与在某一领
3、域内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人才。(二)、储备干部的分类1、公司储备干部从人员来源分为内部在职定向培养的储备干部和外部引进培养的储备干部:(1)、内部在职定向培养的储备干部:指为了适应公司发展需求或各职能部门、分公司重要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可能出现空缺的情况,在公司内部选拔培养的有特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在职储备人员。(2)、外部引进培养的储备干部:指为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公司相关关键岗位可能出现空缺的情况在外部定向招聘的有工作经验的,具备某方面特长的管理人才或专业技术人才。2、从行政级别分为高管级储备干部;中层储备干部(经理级);基层储备干部(部门助理、车间主任级)等三个级别。3、从岗位定位分管理岗位
4、储备干部和技术岗位储备干部。第五条、 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一)、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人才培养与储备干部机制的规划、指导与监督。(二)、公司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科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各职能部门与分公司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检查和考核;并持续推动企业人才培养与储备干部机制的完善和发展。(三)、各职能部门和分公司分别作为人才培养的分支机构,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第二章 储备干部的甄选第六条、 储备干部甄选条件、流程(一)储备干部基本条件1、正式员工,稳定性较好,爱岗敬业
5、,有奉献精神;2、须大专或以上学历,年龄原则上基层、中层储备干部40岁以下、高层储备干部44岁以下(特殊人才年龄、学历可以适当放宽);3、企业内部选拔的人员必须是在职期间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无贪污受贿等重大违法乱纪行为。(二)、储备干部关键资质条件1、组织协调能力; 2、管理控制能力; 3、分析判断能力;4、沟通能力; 5、执行力; 6、创新能力;7、领导能力; 8、团队合作能力; 9、学习能力; 10、承受较大工作负荷的能力。(三)储备干部综合素质条件1、性格特征;2、心理素质;3、职业倾向;4、综合能力。第七条、 储备干部候选人资质、综合素质测试对候选人进行职业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等方面测试,
6、以掌握候选人在性格、气质、个人职业倾向等方面是否与培养方向和胜任力模型相匹配。(一)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二)关键资质条件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三)综合素质条件可借助测评软件进行测评;(四)对测试结果跟报名管理或技术储备干部方向基本相一致的人员,可接进入下一环节;(五)对测试结果跟报名管理、技术储备干部方向不一致的人员,人力资源部提出预警,但允许候选人进行申诉,通过申诉者可进入下一环节。第八条、 储备干部甄选办法(一)公司高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分公司厂长、经理等中层或中层以上管理、技术人员必须向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推荐1-3名可以培养成同级别岗位或低一级别的内部在职定
7、向储备干部人选。(二)推荐人填写储备干部推荐表(见附表一),如实列出被推荐人的优缺点以及客观评价,分别于每年1月上旬和6月上旬将推荐(或调整)的储备干部人选名单送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特殊情况可以随时报送;如推荐人选没有变更不必重复报送。(三)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对于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双学士学位、高级职称等高素质与高层次人才,视个人意愿可列入储备干部人选。(四)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对于具有5人以上的单位或部门,年度综合工作绩效排名第一的员工,在符合储备干部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视其个人意愿可列入储备干部人选。(五)公司正式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在符合储备干部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自荐为储
8、备干部人选。(六)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可以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公司发展规划,从外部引进储备干部。(七)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特定部门、特定岗位的最为关键的胜任特征,将基于胜任力的岗位说明书纳入储备干部候选者的测评过程。岗位说明书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为企业从内部和外部选拔、评估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一份基于胜任力的岗位说明书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成分:工作目的和目标、汇报关系、义务和责任、主要品质内涵和知识技能要求、成功的关键因素、绩效衡量、胜任力模型、工作特点以及轮岗与晋升方向。 第八条、内部选拔的储备干部报名程序(一)候选人填写储备干部报名表(见附表二);(二)撰写个人工作总结报告(见
9、附表三),要求字数不少于2500字,内容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过去工作业绩的总结,着重描述过去工作中的成果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对未来工作改进的构想:结合本岗位工作对如何提高所在部门以及公司的相关领域的工作绩效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其中至少要包含就某一个现状问题而写的合理化建议案;提交一份能证明个人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材料(包括各类奖项、由候选人制定并已获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整改方案、科研或管理论文、实验报告等)。第九条、报名资格审查与背景调查(一)报名资格审查:候选人的审查条件详见储备干部报名资格审查要求(附表四)。(二)背景调查:1、对高管级储备干部与本科学位以上的储备干部须进行背景调查。2
10、、普通储备干部报名资料未能充分反映候选人情况或存有疑点的,须对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以便确定资料的真实性。3、符合报名资格的名单进入下一环节的筛选。第十条、第一次储备资格确认(一)、公布通过资格审查后的名单,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为期3天公示确认。对公示确认期间收到的异议或投诉,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候选人所在部门调查事实,重新进行审查确认。(二)、资格确认后的名单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的测试。第十一条、面试(一)初试: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人员进行初试,就各类储备干部的“必备能力”进行面试和测试;初试合格者方有资格进入复试。(二)复试:由面试小组对通过初试的人员进行复试,复试内容为必备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三
11、)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结构化面试试题,试题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考查专业知识的问题;二是考查必备能力的问题(见附表五储备干部必备能力)。要求每一项知识或能力都对应有一个题库可供选择提问。(四)按管理或技术方向类别(如生产、质量、技术等)组成多个面试小组。每个面试小组由不少于5人组成,应包括以下三类人员:相关领域的领导、技术专家、行政管理部人资科领导和工作人员。(五)复试小组人员分工如下:1、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和相关领域的领导负责“必备能力”类问题的随机提问和有针对性的评价(须根据面试人员所报储备干部类别和管理或技术的培养方向,有选择性、有侧重地考察相关“必备能力”的广度与深度)。2
12、、技术专家负责专业类问题的提问和评价。3、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工作人员负责储备干部甄选面试活动的组织协调,协助主考人员对候选人的回答方式进行引导。此外还要对候选人的临场表现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第十二条、储备干部候选人第二次资格确认 公布通过复试后的候选人名单,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为期5天的第二次公示确认。对确认期间收到的异议或投诉,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候选人所在部门调查事实进行确认或妥善处理。第十三条、确定储备名单、组织培训1、通过公示确认后的储备干部候选人方有资格参加公司组织的储备干部职业素养等系列培训;职业素养系列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公司储备干部培养与人才开发系统,正式成为企业储备干部;2、培
13、训考核成绩未达标者或不愿参加培训的候选人将予以淘汰。第三章 储备干部的培养与开发第十四条、行政管理部人资科负责储备干部职业素养的培训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把对储备干部的培养作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独立专项培训项目进行,针对储备干部的特点,对其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技能、团队精神、企业文化、情商管理以及企业制度的相关培训,形成一套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第十五条、“导师”与“教练”负责专业培训各职能部门与分公司的“导师”与“教练”对储备干部负有职业心态塑造、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负有培训内部定向培养的储备干部的相关责任人称 “导师”; 负有培训外部引进储备干部的相关责任人称 “教练
14、”)。第十六条、储备干部自我潜能的挖掘储备干部要对照既定的培养目标与胜任力模型,寻找差距,深挖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与导师或教练密切配合,勤奋好学,知行合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或专业技术。第十七条、内部定向储备干部的培养办法(一)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负责职业素养提升训练:内部定向储备干部需接受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组织安排的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内的职业提升训练。(二)对内部定向储备干部实行“导师制”在职培养:1、由各单位根据公司人才战略与人才培养与储备干部建设管理办法,对各级别内部定向培养储备干部分别根据岗位(职位)说明书,以及行业相关要求进行培养;2、特定
15、上级与相关储备干部分别“结对子”,实行“一带一”、“一带二” 或“一带三”的“手把手”的“导师制”方式,由导师针对特定岗位、特定人员量体裁衣,有选择性地确定培训目标与方式,制定周详、完善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培训教材、周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各节点时间、步骤、教练措施、自我测试标准等等;3、导师对特定储备干部当前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包括对其以往的绩效、专业背景、工作年限等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储备干部优劣势,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对其不足有针对性地纠正、辅导,以达到在单位时间里培养效果最大化;(1)善于将缺陷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技能分析法和预测法等方法分别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中; (
16、2)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实践,通过实践学习;(3)结合储备干部的自身参与、亲身体验,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并以工作中随机发生的需要引起关注的正确或错误事例为案例进行深层剖析; (4)注重培养实际效果,加强导师与储备干部的双向互动、沟通,并能够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善培训方式、方法。4、培训计划、培训教材、教练方式、各阶段培养目标以及储备干部表现、业绩等须报送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备查。(三)内部在职定向培养储备干部的工作记录、评估:1、储备干部在职培养期间,其导师必须对其工作态度、表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记
17、录、评定(附表六:储备干部工作记录跟踪表)。2、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每个月末须对导师的培养效果以及储备干部的能力和业绩提升进行定期访谈,并针对员工投诉或涉及储备干部的各类事故等特殊情况随时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导师、储备干部以及与导师、储备干部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配合导师的主管领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或予以必要的指导。第十八条、外部引进储备干部的培养办法(一)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组织安排的培训:为帮助外部引进人才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增加其对企业的历史、产业和政策的了解,更快的融入企业,外部引进人才需接受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组织的适应性培训,训练内容为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二)
18、储备干部入职轮岗试用外部引进储备干部虽有特定培养方向,但为了便于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管理运营,打造复合型人才,同时便于正式上岗后工作的开展,除特殊情况外,均需在与之培养方向相关的岗位轮岗,这既是人才锻炼的过程,也是企业对人才考察、试用的过程。1、轮岗试用:外部引进储备干部原则上要分别到相关的2至3个职能部门或生产车间轮岗试用,分别在轮岗部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位实操训练。原则上每个部门实习一个月;轮岗试用、培养结束后,根据人才的考核结果与工作表现,由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及相关单位共同为其确定工作岗位,并制定其职业规划。2、指导老师素质要求:各单位必须为在本部试用的人才明确指导老师。指
19、导老师任职资格:(1)主管或工程师(含机长)以上职位,且必须在管理或技术上比特定的试用人才高一个或一个以上级别;(2)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教导能力。(三)外部引进储备干部试用期的考核1、指导老师对引进储备干部进行记录、评价:引进储备干部在试用期间,其指导老师必须对其工作态度、表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2、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的跟进评估:(1)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对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以及培养计划、方式方法等具体培训事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访谈,及时跟进考核、评估;并就共性问题与指导老师的单位领导进行沟通。指导老师的直属上级须将指导老师培养人
20、才的实际效果按不少于其全部绩效10%的权重比例纳入考核范畴。(2)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对引进储备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与职业期望,以及试用效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访谈,及时跟进考核、评估(见附表七:试用人才工作记录跟踪表)。3、储备干部试用期月度工作报告: 外部引进储备干部在试用期间每月必须以书面(或电子版)形式向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与培养单位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所学习内容、掌握程度,所完成重点工作内容、完成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合理化建议等(见附表八:试用人员月度工作报告)。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或用人单位发现试用人员工作表现、专业能力等较差时,可随时申请将其淘汰出局。4、试用期末考核:外部
21、引进储备干部试用期满,由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指导,各用人单位实施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工作表现与业绩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外部引进人才是否转入正式储备干部序列的重要依据(考核内容见附表九:综合素质能力考评表)。第十九条、 对外部引进储备干部实行“教练制”专项培养(一)外部引进人才结束为期三个月的轮岗试用后,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正式储备干部序列。(二)由各单位根据公司人才战略和人才培养与储备干部管理办法,对各级别外部引进储备干部分别根据岗位说明书,以及行业相关要求进行培养,特定上级与相关储备干部分别“结对子”,实行“一带一”、“一带二” 或“一带三”的“教练制”方式:1、教练针对特定储备干部当前所具
22、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包括对其以往的绩效、专业背景、工作年限等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目标与方式;制定周详、完善的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包括阶段目标、周期目标、时间、步骤、教与练的内容、措施、自我测试标准)。 2、因人施教,寓教于实践;避免简单说教,倡导参与式教练模式。主张以原理讲解、双向互动、现场演练、角色扮演等形式教练;不拘场地、时间,做到随时随地就复杂问题、关键问题反复讲解,以工作中随机发生的正确或错误事例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以这种结合部门实际工作的方式加强储备干部的感性认识。3、及时把握外部引进储备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其消除进入企业前期的陌生感与不适应,使其迅速融入企业;注重
23、储备干部工作理念、价值观的提升、塑造;加强储备干部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引导与提升。4、以培训成果在储备干部工作中与能力提升中的转化为根本目的;善于启发储备干部的创新思维,鼓励其对管理工作与技术工艺多思多想。密切关注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5、培训计划、培训教材、教练方式与各阶段培养目标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等等须报送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以备追踪检查。第二十条、对储备干部参会、分配任务等管理要求(一)为了使各类正式储备干部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过程,相关单位领导与储备干部的导师、教练必须安排储备干部列席与其既定培养方向或既定培养职位相关的一般性工作例会、工作研
24、讨会;储备干部可以参与一般性讨论、发言,但无表决权。(二)相关领导与导师、教练应安排储备干部参加企业相关内训;(三)企业有计划将相关储备干部外派培训学习;(四)相关领导与导师、教练除安排储备干部当前职位的工作任务以外,还需按照储备干部既定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分派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任务,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第四章 对储备干部的考核、任用第二十一条、 目的公司对辞职、退休等形成的空缺岗位,或调整岗位、淘汰不合格的在职干部形成的空缺岗位,以及新增加的管理、技术岗位,原则上从公司储备干部中选拔或竞聘;若储备干部中无合适人选,再考虑从其它人员中竞选或外部招聘。第二十二条、储备干部的考核、晋升、晋级
25、、淘汰(一)基层储备干部培养周期为2年;中层储备干部培养周期为3年;高管级储备干部培养周期为4年。(二)储备干部阶段性评估:1、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相关领导每半年对基层储备干部、中层储备干部的表现、能力与业绩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方式主要为调查问卷、座谈、访谈和查阅日常考核资料。因主客观原因未达标的者,予以淘汰出储备干部序列。2、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相关领导每年年末对高管级储备干部的表现、能力与业绩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评估方式主要为调查问卷、访谈和查阅年度考核资料。因主客观原因未达标者,予以淘汰出储备干部序列。3、储备干部因个人原因缺席由公司组织的全年度储备干部综合素质系列培训达20%以上场次者
26、,或培训成绩合格率未达到80%以上者,均予以淘汰出储备干部序列。(三)储备干部因工作需求发生岗位异动时,所在单位应会同行政管理部人资科酌情为其确定新的导师或教练,并延续培养周期,新的导师或教练应承担起培养周期后续的工作;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相关领导按规定对新的导师或教练以及储备干部进行跟踪考核、评估。(四)期末全方位的总结、考核与评估:在储备干部培养周期最后一个月,由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组织成立权威的考核评估小组,对照被考核者拟晋升职位的胜任力模型和岗位说明书的要求,从“德、能、绩、勤、俭”等方面对储备干部进行全方位的总结、考核与评估:1、基层、中层储备干部期末考核评估:以闭卷考试、实际操作、
27、调查问卷、年度绩效与考核评估小组现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为主;2、高层储备干部期末考核评估:以调查问卷、年度绩效与考核评估小组现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3、在培养周期内储备干部表现、能力与业绩特别优秀者可以根据公司管理运营需求由用人单位或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申请提前考核评估,考评合格者提前晋升职位 (各类储备干部期末或中途提前考核评估方式、内容、权重等细则另订)。(五)考核评估小组必须在、电子屏幕、看板和公布栏等场所进行为期7天的任前公示,公布所有通过考核评估者的名单、拟晋升职位,接受员工的监督;在公示期间如有员工发现拟晋升人员有贪污受贿、损公肥私或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可以实名或匿名向公司行政管
28、理部人资科投诉。通过公示的拟晋升人员按照程序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申报总经理核准。(六)对考评合格者原则上需横向交换使用,即在工作对口的前提下,甲单位培养的人才由乙单位使用。(七)在培养周期结束时经考核达到特定的职位培养标准而尚无职位空缺可以替补时,可以晋升工资等级到相应的职位级别;等待有职位空缺时再予以替补。(八)在培养周期结束时因主客观原因未达到培养目标的储备干部,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将会同相关领导会商确定其或进入下一个培养周期,或降级使用,或淘汰出储备干部序列。(九)在培养周期内有储备干部离职或被淘汰,行政管理部人资科须及时按程序重新甄选储备干部候选人予以补充。第二十三条、 储备干部培训档案管理
29、(一)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须有专人负责储备干部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二)每月末搜集、统计、汇整、录入和归档各类储备干部相关资料。 (三)培训档案包括以下内容:导师、教练档案;储备干部档案;培训计划、方案、工作总结报告、合理化建议、岗位异动记录、考核评估资料、各类培训记录、培训成绩、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和各种表单等。(四)行政管理部人资科负责人于每年元月上旬和七月上旬对培训档案进行检查,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第五章 对导师、教练的考核与评价第二十四条、目的 增强各职能部门与分公司人才培养意识,促使各单位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强具有培养人才责任的相关领导的使命感。第二十五条、签订人才培养协
30、议书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与负有培养储备干部责任的导师与教练需分别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与考核细则,确保人才培养计划严肃认真、持续有效地推进与实施(储备干部培养协议书另订)。第二十六条、考核评价权、考核对象(一)公司总经理有对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各职能部门和分公司关于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与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权;(二)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与职能部门、分公司负责人有对导师、教练的关于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与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权。第二十七条、考核周期、时间(一)季度追踪调查:时间为每季末最后一周,追踪调查评估成绩纳入导师与教练年度培养储备干部成绩(季度追踪调查表另订);(二)年度阶段考核:时间为
31、每年12月下旬,年度培养储备干部成绩纳入导师与教练年度工作考核成绩(年度考核标准另订);(三)周期全方位总结考核:时间为培养周期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月(周期全方位总结考核标准另订)。第二十八条、考核内容、人才培养专项奖金(一)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储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及轮岗计划的实施、储备干部各项专业能力的提升、职业心态的塑造的实际效果,以及培养人才的相对数量等。 (二)在培养周期内成功培养出一名或多名合格的基层、中层或高层管理与技术干部的导师或教练,公司将一次性予以数额不等的人才培养专项奖金;并享有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晋升职位、晋升薪酬和获评年度先进个人的权利。(三)储备干部在培养周期内因岗位异动有不
32、同的导师或教练的,各时段导师或教练将分别以时间段为比例分配人才培养专项奖金。(四)在人才培养周期内,与导师或教练“结对子”培养的储备干部因故被淘汰出储备干部序列的,或辞退、辞职等原因离开公司的,人才培养协议书自然终止,导师或教练没有资格要求全额或部分获得人才培养专项奖金。(具体考核方式、指标及奖励细则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另行制定)。第二十九条、导师与教练的责任(一)各级导师与教练作为培养储备干部的第一责任人,对“结对子”的储备干部进行指导训练,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管理者本身的主要职责之一,责无旁贷。(二)未能在培养周期结束时培养出合格储备干部的导师与教练将不能晋升职位与薪资,不能作为年
33、度先进个人的候选人,直至培养出合格储备干部为止。(三)对储备干部的培养是各级导师与教练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原则上以不少于10%的权重比例纳入其季度与年度考核范畴。(四)在培养周期内导师与教练离职或因培养效果未达标而被终止导师或教练资格,人才培养协议书即为终止,此类导师与教练没有资格要求全额或部分获得人才培养专项奖金。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相关领导须及时按程序重新甄选导师和教练,以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持续推进。第六章 在职人员岗位轮换第三十条、轮岗宗旨、轮岗对象(1)岗位轮换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高层干部和管理骨干(包括正式储备干部在内);(2)便于管理人员和相关单位、部门相互了解与沟通,增强
34、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3)避免管理人员因长期任相同的职位失去工作激情而产生的懈怠;(4)培养、造就一批对企业管理运营有较深入理解的忠诚度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十一条、 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与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商确定。 第三十二条、年度轮岗比例 (一)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二)财务、技术、生产、品质、营销类人员不少于20%;(三)储备干部80%;(四)轮岗的前提条件:1、经评估能够胜任将要轮值的岗位工作;2、与培养的方向有密切关联的岗位;3、沿专业技术渠道发展的人员可另行考虑。第三十三条、轮岗与晋升的关系 储
35、备干部原则上必须在轮过2个以上岗位才能晋升为正式干部(特聘人员或已经在公司2个以上岗位工作过的人员除外)。第三十四条、轮岗审批(一)各部门内部轮岗:由各部门自行审批报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备案;(二)财务系统人员轮岗:由部门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核公司总经理审批;(三)跨部门轮岗:由各部门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核公司总经理审批;(四)中高层干部和工程师等技术骨干轮岗:各单位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核公司总经理审批;(五)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基于人才发展与人才规划的需求,有权提出特定人才跨部门轮岗;审批权力如上。各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必须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站在人才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并践行轮岗机制;
36、对于跨部门、跨单位的轮岗予以积极配合与支持。第三十五条、轮岗人员管理(一)岗位轮换人员编制仍属于派出单位。(二)岗位轮换人员须接受新单位的工作分配,有义务履行新的职务。(三)轮岗期间的考核工作由新单位考核,但必须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原单位,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轮岗结束后,由轮岗单位根据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进行绩效考核,并按(轮岗时间/12)*100%作为轮岗员工全年绩效考核得分的权重,与员工职位升降、工资级别调整、奖金分配挂钩。(四)轮岗人员工资、奖金和保险等费用由派出单位支付。(五)轮岗人员须在轮岗结束后一周内,向轮岗双方单位以及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提交书面(或电子版)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
37、3000字,内容应包括:(1)对轮岗部门的相关工作的认识、对轮岗岗位工作的感悟;(2)深度挖掘、分析自己在轮岗职位上的进步与不足;(3)结合轮岗岗位工作对如何改善轮岗部门以及公司的相关领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工艺等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至少要包含就某一个现状问题为案例进行深层次剖析,并就一个具体的客体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改进方案。(4)对轮岗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工作激情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践行进行评估。第七章 内部兼职第三十六条、目的(1)增强对其他单位和部门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2)打破部门壁垒,集思广益,增强工作流
38、程与决策透明度。(3)智力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相关人员因专业和经验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盲目性、重复性错误。第三十七条、适用对象中高层管理干部、技术与业务骨干;尤其对于因为客观原因不适合、不方便轮岗的人员可考虑兼职。第三十八条、兼职人员的定位(一)兼职人员以学习、调研、协助与参谋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二)兼职单位必须安排兼职人员参加有关工作讨论、工作会议,使兼职人员充分了解相关工作程序与决策程序;兼职人员原则上不具表决权(兼职人员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有表决权时,须按兼职报批程序申报核准);(三)兼职人员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的管理、指挥;(四)兼职人员有权行
39、使自己兼职的职责权利,包括对相关工作的知情权、汇报权、投诉权与申诉权。第三十九条、兼职周期(1)兼职周期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与派出单位和兼职单位协商确定。(2)原则上一年为一个周期;如果需要,可以延期。第四十条、兼职形式和职务内部兼职只能采取跨单位/部门形式进行,兼职职位一般以助理、副职或顾问为主。第四十一条、工作开展方式(一)兼职人员工作的方式、工作时间由兼职部门与原部门协调确定,工作重点以原单位为主,兼职单位为辅。(二)兼职人员须统筹、合理地安排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积极承担兼职单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兼职人员独特思维、独特视野的作用。1、兼职人员在兼职部门的工作计划由兼职部门负责人与兼职
40、人员商定,并纳入该部门工作计划;2、兼职人员的兼职工作计划须报原部门备案。(三)兼职工作是兼职人员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兼职部门负责人有权对兼职人员相关兼职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及时将考核与评价反馈给兼职人员原单位,原单位负责人将此考核与评价以5%-10%的权重比例纳入其季度与年度考核范畴。第四十二条、兼职人员管理(一)人事关系:兼职人员人事关系仍然隶属于原单位。(二)审批程序:中层以下人员由各单位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批;中高层和同级别业务、技术骨干需各单位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核、公司总经理审批。(三)兼职申请审批后,统一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拟定专门的“兼职通知函”正式通知兼职单位,并
41、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兼职人员的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关系。(四)接收兼职人员的部门应当为兼职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兼职人员能够发挥较大的工作成效。第八章 人才调配第四十三条、目的消除企业各单位人才封闭现象,加强各单位人才内部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第四十四条、调配原则(一)符合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战略;(二)在不损害调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符合调入单位人才需求;(三)符合员工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四)优先考虑新成立公司(单位)和新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第四十五条、调配对象 因岗位性质和业务需要,必须向内部调配或难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一些特殊岗位或急需人才。第四十六条、调配申请、
42、调配权(一)中层以下人员调配由各单位提案,并附岗位说明书及需求原因,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批,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根据提交的申请,经过审核确认后,从储备干部人才库选拔或直接从相关部门进行调配。(二)中高层干部和同级别业务、技术骨干需各单位提案,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审核、公司总经理审批。(三)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可以根据管理与人才优化需要主动提出人员调配。(四)在调配过程中,因调出和调入部门发生争议而以协商的方式得不到解决时,公司行政管理部人资科有裁决权。第九章 职务任期制第四十七条、目的和意义(一)有利于深化企业干部制度改革,建立较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形成“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因岗择人、唯才是举的良性循
43、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逐步打造一支有忠诚度、有奉献精神的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从而推动和加快企业规范化管理。 (二)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激活管理人员的潜力,使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限内始终保持勤勉进取、与企业高度一致的工作状态。(三)有利于提高垂直管理的力度和横向监督的力度。(四)打破可能存在的“山头主义”和“独立王国”;避免可能存在的特定人员长期任同一职位,因能力或职业操守缺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五)任职制客观上增加了转换岗位(职位)的几率,有利于管理人员多岗位锻炼、多方面积累工作经验;有利于企业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第四十八条、任期制的基本要素 (一)适用范围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干部
44、管理制度改革,管理人员任期制先在各职能部门与分公司的中层岗位展开;除需要董事会任命的职务外,其他职位均逐年开始实行有限任期制。(二)中层职务任期的时间规定:(1)每届任期时间为两年;(2)同一职务连续任职时间最多为三届,即六年;(3)在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下,技术岗位可以连聘连任。第四十九条、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 (一)制定明确的任期工作目标,有利于促使管理人员在任期内配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树立长远观点,克服短期行为,推动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也使任职期间和任职期满的考核有了客观依据。(二)为增强任期目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上级主管部门须按照要求,与管理人员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第五十条、强化任期
45、考核和监督(一)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与特定岗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人员届中和届末任职考核制度,完善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估细则(管理人员届中和届末任职考核细则另订)。(二)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上级主管部门根据管理人员届中和届末任职考核制度,结合对其平时工作中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考核考察,全面了解和掌握管理人员完成目标的情况,发现偏差或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指正。第五十一条、任期目标管理(一)管理人员必须以任期目标责任书为任内实现目标,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工作。(二)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上级主管部门依据任期目标责任书,每年末(届中)对管理人员进行一次考核。任期结束,
46、管理人员要对照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的任期目标责任书向主管部门述职;行政管理部人资科会同上级主管部门依据任期目标对管理人员进行任职届末考核,并作出考核结论,作为奖惩和下一轮竞聘任命的依据之一。 (三)对任期内经考核履行职务的能力与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阶段性业绩有较大差距时,或违法乱纪,或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或有其他不能继续任职的原因的管理人员,须及时坚决地调整下来,不能因任期未满而继续留任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后果。第五十二条、建立任期结束自然解职的正常机制(一)管理人员任期结束后,不论业绩能力优劣,其职务自然终止。(二)所有任期制的职位在上一任管理人员任职到期后,均开展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组织的相关部门配合的竞聘上岗活动。(三)所有符合本岗位任职条件的人员与上个任期内任此职位的管理人员均具有同等的参与竞聘下一个任期职位的权力。第十章 附则第五十三条、本办法由行政管理部人资科制订、修订和解释;第五十四条、本管理办法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生效。第十一章 附表附表一: 储备干部推荐(自荐)报名表姓名性别照片出生日期所属单位岗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现有职称婚姻状况外语语种及水平政治面貌健康状况持有的职业资格证身高(cm)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