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我们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东平:我们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杨东平:我们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 杨东平中国青年报(2021年01月15日02版) 今天,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育经费逐渐增多,各级教育的供求关系已经极大地改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通过教育创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是包括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体制机制、教育内容方法等的整体转型,它是以文化更新、理论创新为先导的。但教育创新并不是人为的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改变现实,创造未来。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创新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帮助边缘群体获得教育,弥合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创新改善教育品质,
2、克服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为明天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合格公民。今天,特别需要重视改变应试教育所依赖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价值,走向学生中心、生活本位的教育,依据生活而重塑教育。 这需要重新认识教育变革的机制和路径,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机制。为什么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是重要的呢。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主要发生在教育内部和基层的“静悄悄的革命”,“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它使学校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系统科学的研究,认为对一个具有诸
3、多不确定因素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机制往往更具稳定性。加拿大著名的教育政策研究专家迈克富兰通过对世界多国教育改革的追踪研究发现,不少政府强力推行的教育变革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往往无疾而终,教育改革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因为在一个保守的体制中推进改革,没有人能够计算出这一复杂过程所有相关因素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解决的办法不是靠政府或专家外在的强迫和控制,不是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案,而是更多地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改革。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组成的学习型社会,才是推动复杂变革的真正动力。 植根于大地之上、在学校和教室之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一个有机的生长过程
4、,凝聚着整体性变革的基础性力量。这个启蒙过程越有深度和创意,未来教育的变革之路就越清晰。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活跃的创新探索和基层实践,没有一大批具有首创精神的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整体性的体制改革也往往难以奏效。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创新最重要的来源。在大致相同的制度环境中,总有一些地方、学校、教师、家长能够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无论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促进教育创新,都取决于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勇于改革现状的个人。 在2021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上,与会者认为学校是可能发生变革的重要载体,要特别重视校长的创新作用。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谈到,实质性的教育变革比较容易出现在非
5、主流的教育边缘,出现在体制外的教育。这是因为政府提供的教育只能做“不错”的事,无法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政府特别需要学习的,是对教育创新有宽容和吸收的弹性,使得体制外的创新能够被接纳、融入正规教育而得以推广。 此外,教育创新的路径,还有对外开放促进教育创新和网络促进教育创新。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新技术改变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需要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mooc、智能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服务至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互联网思维,使它们融入现行学校和
6、教学,从而产生革命性的反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在大教育的新视野中,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学校应当扎根于社区,促进教育的社区化、生活化,按照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按照生活重塑教育。家庭是孩子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今天,我们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自下而上、局部的、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创新和教育探索,也在出现像life教育创新这样关注和聚集各种创新与探索的平台,这种微改革、微创新、微公益不仅可以帮助许多具体的个人,而且指明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创新的新特征:通过每一个人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参与,促进教育
7、范式的整体转变,最终“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
8、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
9、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
10、,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第三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作者卢标,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检察院。原题。检察创新应科学务实。 作为一名检察人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写下此文。 这是一则题为某县检察院成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新闻。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2021年6月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某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社
11、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 该县检察院检察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面向群众的综合性受理接待平台,整合信、访、网(络)、电(话)等诉求表达渠道,集控告、举报、申诉、咨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自2021年以来,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指导下,该中心对各项工作均建立细致规范的制度,对人员开展标准化运用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出台一系列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规范检务公开、规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预约等程序,形成了“统一受理、快速移送、依法办理、监督制约、按期回复、公开答复、反馈回访”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人员具体全程参与该为民服务中心的标准
12、化试点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将全力辅助,通力协助,使该为民服务中心成为程序优化、标准明确、步骤规范、文明礼貌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形象窗口,确保通过验收。 看完这则新闻,有人可能会疑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检察工作是怎样一种关系。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指导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具体帮助、指导该县检察院建立控告申诉检察有关工作制度。如何对检察人员进行培训。以上这些做法的法律依据出于何处。检察机关到底是不是由国家标准委、国家质检总局所定义的“服务业”。 说明一下,该县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由该县的原质量技术监督局、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原工商局三局整合而成。而标准化试点
13、工作是由原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现市场管理监督局承担。 在厘清有关问题之前,且让我们看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性质:国家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 再看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性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因如此,国家标准委才名正言顺地以此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之所以将该县
14、检察院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主要在于“标准化”。 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有无“标准化管理”。当然有,最权威、最规范的当然莫过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给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制定工作标准和制度,与其说是职责混淆,多此一举,更不如说是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干预,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仅仅因为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字眼,而混淆、硬扯在了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九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
15、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对此,我们应当质疑。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该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做法,完全错误。 国家标准委员会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有对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职能和权力吗。其权力来源何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授权,还是其作为行政部门的一种自我扩权。其当初联合发文的25家“标准化”成员单位不是明明白白地只有政府部门,并无检察机关吗。2021年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质检标联202
16、1546号文件)及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其实,稍具常识,只要我们认真看一下2021年7月12日由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国标委服务联202161号)的通知,我们便可解读出这是一个是专门针对服务业标准化的文件。因此,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检察院两部门将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规范化执法与国家标准委推行的“标准化”工作,两者作了不应有的混淆。 身为检察人员,笔者深知该基县检察院这一举措的本意是为了检察创新,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以体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但笔者认为,尽管该院主观良善,
17、但客观上却有损司法严肃性,贻误检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有关人员误解了检察机关的属性,将检察机关的位置摆错,对国家质量检验监督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21546号,2021年10月23日发)文件精神出现了严重误读。 一、创新应围绕检察工作主题,找准位置 检察院的根本属性是司法机关,其宗旨当然是执法为民,但我们不能仅仅凭”为民服务中心”这个牌子和“机构”,就将检察机关定位于一般的“服务业”。 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第一条明确规定:“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
18、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明确规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第八条明确规定:“试点单位原则上应当是具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依法承担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
19、规范与协调等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以及由政府主导、具有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机构或者组织。”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检察机关作为“标准化”的主体完全不符。 检察机关是由“政府主导”的机构或者组织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权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吗。毫无疑问,将检察机关作为试点单位,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本意,作为行政部门也无权如此设定。 “一府两院制”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而检察院并非政府主导,更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因此,将检察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并认定其为试点主体,完全不“适格”,纯属严
20、重误读了文件,弄错了对象。 二、创新应尊重检察规律,紧扣司法规范化主题 目前,全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为民服务中心”其性质就是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负责受理公民的报案、举报和控告;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流,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检察长批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初核;受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依法办理检察机关管辖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等等。其工作流程、工作的重点环节与要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和检察工作培训大纲中,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更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作为司法依据。多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一直在进行“文明接待室”
21、和“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创建和评比工作,甚至连日常的接待用语基本规范和电话通讯用语基本规范,在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里也规定得明明白白。无疑,这些扎扎实实的创建工作对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给全国检察机关树立了良好形象。 由于在现有宪法架构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府两院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领导体制、上下一体化。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怎能向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动态。且不说,司法权受到了“行政权”程度不等的“干预”,即便按正常的逻辑,也无法成立。 三、创新应科学务实,不能陷于形式主义 检察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我国的检察一体化体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党的
22、领导,接受上级检察机关领导,必须接受人大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检察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现象普遍存在。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化正日益加强,如果我们脱离自身现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一系列控告申诉有关执法规范,一味另辟其径、生搬硬套地寻求所谓“创新”、争“全国检察系统第一”。甚至要在今后两年的标准化试点期间内,忙于各种不必要的考核验收,不仅是得不偿失,相反,更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浪费,导致形式主义,贻误检察工作。 检察工作的活力无疑来源于创新,但创新应尊重司法规律,做到务实创新、科学创新,不能沦于形式主义。
23、在此,笔者真心希望类似该县检察院的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既是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也是最后一家入选单位,更不希望这种所谓的“创新”被生搬硬套、竞相效仿。因为,国家标准委主导、推行的这种“标准化”,真的与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无关。 第四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据解放日报: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要回答这个问题
24、,大致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教育的功能;第二,关于教育的分工;第三,关于教育的投入或经费的来源。关于教育的功能总结一下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大致具有以下这些功能:第一,帮助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第三,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自由主义者大都认为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人们永远会以一种自我中心的方式来行使他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权利和自由,以至于对于理性社会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利当然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动机,没有它,我们许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会失去动力。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
25、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教育的第二个非常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人们经常把贫困与低收入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没有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低收入只是贫困的表现,并不是贫困的原因,贫困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而造成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以下这些因素所造成的:一是受教育水平过低;二是健康不良;三是由于受到过多的管制而导致行动不自由。由此可见,反贫困的成功
26、措施不可能是收入再分配或者如同目前中国大量采取的扶贫政策,反贫困的正确策略首先应当是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所以,更好的教育与健康、以及更加自由的进入市场的权利,是解决贫困的基本方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功能就只有教育才能承担。简单地讲,人力资本就是可以在生产中作为“资本”来运用的人类素质,而人力资本的增长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商品生产中效率的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加拥有人力资本的当事人的收入,而且也可以增加整个经济体的财富。从教育的上述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来看,教育对
27、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是任何其他部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教育绝对是战略性的部门,而且还属于制高点部门,因而也就是一个必须由政府大量参与的部门。关于教育的分工由于教育同时承担着多项功能,因此,它就需要教育系统的内部分工来完成以上这些既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的功能。一般说来,普通教育是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的,而专业技术教育则是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教育分工,与此相反,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几乎都走上了应试教育的歧路,结果,教育没有能够有效地实现它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反倒成了一种淘汰机制,把那些所谓“没有能力
28、”(包括金钱能力)的、不是“好学上进”的青少年排除在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之外。教育的功能正在变异为识别人们的身份而不是教育本身,一部分中小学校老师正在变异为私塾先生而不是崇高的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极其惭愧才对,因为我们今天对教育和对人的能力差别的认识甚至还不如生活在200多年以前的亚当斯密。斯密对教育和学习的力量具有特别强的信念,在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关于“天生的”与“后天培养的”作用的争论中,斯密是一个毫不妥协的、甚至是教条主义的“后天培养”论者,他的这种坚强的信念来之于他对人类能力可以改善的坚定信心。斯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天生才能上的差别,在现实中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小得
29、多。例如,一个哲学家与一个普通的街头看门人,其间的差别更多来自习性、惯例和教育,而不是天生。当他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在生命最初的六到八年,他们可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父母和游戏伙伴都不会意识到有任何显著的区别。从斯密所竭力主张的“后天培养”论中我们应当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那就是重新确立教育部门改善人的能力的功能,并且通过教育体系内部的合理分工来使教育原本具有的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得到张扬。具体地讲,就是由高等以下的普通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弘扬社会价值和提高人们可行能力的功能,而由中等以上的技术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增加个人与社会的人力资本的功能
30、。关于教育的经费来源 与配置方法由于教育承担的功能是社会性的,再加上教育所存在的巨大的溢出效应,即教育所产生的收益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所得,而且整个社会也会因为教育的发展而得到好处,这些好处可以包括:更好的公民、更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效率的劳动者以及更加理性的社会。因此,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事。这意味着教育的费用不仅应当由受教育 者个人来承担,而且也应当同时由政府来承担。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产力竞争更是要求政府把教育部门确定为首要的战略发展部门,通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放松政府对教育部门的管制、积极推行教育国
31、际化的发展政策,从民间和国际社会获取更多的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在做这样的改革时,我们必须制定若干原则,以防止民间和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教育部门时,对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造成冲击。首先,不管是民间资金,还是国际资金都不准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部门,以防义务教育蜕变为有偿教育;第二,进行必要的资质评估,以便让更多的教育家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而不是让投资者进入教育部门来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第三,政府只对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干预,而不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干预。至于教育经费的配置,则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来操作: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对重要的国立大学予以必要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和国际资金投向增
32、加人力资本的专业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的和无偿的,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则应当适当付费,即这后两种教育应当是有偿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确保全体国民的可行能力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有偿的专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有偿的高等教育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让中国的教育最终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
33、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读后感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第 17 页 共 17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