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前焦虑主题班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考前焦虑主题班会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考前焦虑”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授课主题高三考前焦虑活 动 内 容活动背景 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学生普遍存在压力大,心态差,晚上睡不着觉,学习效率低下,对高考产生无力的感觉。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考前焦虑。因此本节班会课旨在调节学生心态,缓解考前焦虑情绪。活动目的1.活动主导帮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生专注度。2.直面焦虑,悦纳当下自己的状态,打消顾虑3.结合心理学知识同时利用集体力量缓解焦虑,调整状态,提高备考效率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好班会课课件并录制教师和家长的“能量”视频。2.提前发起“班级树洞”的活动,并整理出树洞内的高频问题。3.物资准备:活动奖品、能量卡(模板)、6张卡纸和大头笔4.
2、其他准备:将座位调整为8人围坐小组,预留空地为游戏做准备。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游戏导入,提高学生班会课的参与度。(8mins)师:同学们,今天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忍笑功力,我们来玩一个名叫“biu飞镖”的游戏。每组派一名同学出来应战,6名同学围成一个圆圈,A同学起身发镖,用一句话逗笑B同学,若B同学忍住不笑,则接镖成功,将镖传递给C同学。但如果B同学忍俊不禁,则视为出局。留到最后的3名同学获胜,可以获得奖品哦!【设计意图】让学生放松,直面焦虑【教师总结】这个游戏中越是想要不笑,越是容易笑。班级树洞里发现了不少大家的焦虑问题。同理,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焦虑,越是会焦虑,不如直接面对焦虑。第二部分:直面焦虑
3、,打消顾虑(5mins)师:我们上个星期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树洞,许多同学们都默默地倾诉了自己的烦恼,我整理发现,同学们的烦恼还是比较类似的。比如:睡不着觉8次,静不下心出现了7次,集中不了注意力6次;时间不够,很多东西没弄懂5次;成绩提不上去5次;想回家休息3次;怕考砸,达不到父母期望3次;我们可以看到,你有的焦虑,其他同学也会有。还有资料显示,不止我们班,整个高三年级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焦虑心态。有睡眠问题占18.9%;静不下心,学习效率低9.5%;不同程度考试焦虑20%;存在焦虑表现的人群70%80%。【教师总结】高考在即,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紧张,其实大家都和你一样紧张。焦虑是常态。师:同学
4、们,你们觉得焦虑是坏事吗?生:是啊师:心理学上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我们从曲线可以看出,适度焦虑反而利于考试发挥,利于备考。大家把焦虑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即可,不必过分担心。【设计意图】通过问卷情况反馈,把特殊问题普遍化,个体问题大众化,让学生意识到考试焦虑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情况,轻度焦虑有助于考试发挥。再出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减轻焦虑学生的心理负担,打消学生的顾虑。第三部分:头脑风暴,携手共进(17mins)师:我们来看看树洞中困扰大家的问题,大家头脑风暴一下, 集思广益。每个小组在树洞内抽取1个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在卡纸上写上自的锦囊妙计,写完后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设计意图】
5、群体往往能缓解大家的焦虑。群体出谋划策,携手共进,定能走得更远。师:我也来给大家分享两个锦囊妙计,第一个是积极心理暗示法。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的心理教练符明秋教授做过一个对比实验:积极心理暗示时运动员的引体向上成绩比消极的时候提高十几个。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考不好就完了”,但有的同学就会觉得人生那么长,不是百米赛跑。特朗普70岁才当上总统。第二个是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著名钢索杂技演员,人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走钢索,没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险象可想而知。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胜。有人问他成功的决窍,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
6、步,不管得失。”社会心理学把这种做事情专注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效应”。我们可以定一个“3分计划”,每天解决一个知识点,到高考至少能提高18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专注过程并发现每一件小事的成功都会给予自己心态上的积极反馈。第四部分:互赠能量,积极应考(10mins) l 同学之间互赠“能量卡”,卡片书写格式:我认为你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因为你(说出三点能成功的优点)3minsl 赠送形式:大声念出来(抽取几组公开赠送)5minsl 彩蛋:家长与科任教师能量视频我们一定行2mins 【设计意图】告诉同学们他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老师和家长永远使他们坚实的后盾,是他们坚定前行的动力。活动延伸1.引导学生落实“每天解决一个问题,提高3分”计划。并表扬和奖励达成计划的同学们。2. 利用“积极心理暗示”心态,布置教室活动反思1.应对课堂学生的生成未能考虑周全2.语言对学生的引导方面,需要加强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