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作业.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解析】选A。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因此,答案为A。2.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西晋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B.土地兼并严
2、重,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徭役繁重D.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解析】选A。西晋王朝灭亡的内因是王室混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因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逐渐掌控了时局,西晋因内外交困而亡,故A正确。3.(2021·潍坊模拟)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
3、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编写注重历史人物的家世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这影响到史书的编写,故C正确;题干没有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
4、纪传体史书在不同时代的编写差异,B排除;题干未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D排除。5.(2020·潍坊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解析】选C。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
5、汉,D错误。【加固训练】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解析】选D。材料“东吴”“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说明当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正确。6.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省份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人数2058837241817省份陕西山西江西河南甘肃内
6、蒙人数776543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解析】选A。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致,故选A;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并没有提到交流,排除B;南宋时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排除C;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说明北方文学家少,无法说明南方有些地区文学家数量多的原因,排除D。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战役。这场战役导致()A.南北方对峙的局面确立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
7、转衰【解析】选B。淝水之战之后,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战败之后迅速崩溃,故选B。8.(2021·北京模拟)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解析】选A。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说明孝文帝精通、认同汉族文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学以致用,故B错误;材料和锐意改革旧俗、潜心文学创作无关,故C、D错误。9.“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
8、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A.迁都为移风易俗准备条件B.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迁都C.孝文帝改革之心非常迫切D.孝文帝改革进程比较顺利【解析】选A。从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来看,迁都以后大大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选A。10.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
9、现,故A正确;B、C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11.(2021·绵阳模拟)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D.政府推行力度【解析】选C。魏晋时期,北方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因此“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南方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因此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后形
10、成的新汉族仍然较多保存了汉晋时期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而“蛮气”则显得不足,所以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族地位之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的不同,故选C;“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鲜卑族,但却“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排除B;政府推行汉化的力度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加固训练】(2020·泰安模拟)“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11、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A、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2.(2020·聊城模拟)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
12、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解析】选A。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C与材料无关;D说法违背史实。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
13、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材料二(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后汉书·五行志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魏书·高
14、祖纪(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解析】第(1)题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材料一“以適遣戍”,可得移民戍边;“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可得发动战争;“置四十四县”,可得设置管理机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得和亲方式。第(2)题第一问民族交融的特点,材料二第一部分体现出胡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体现出汉文化对胡文化的影响,可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第二问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15、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两方面分析。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4分)(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4分)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分)1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
16、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
17、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第二问“原因”,从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问“是否同意”,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第三问“理由”,同意的理由围绕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不同意的理由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6分)(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4分)同意:全面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2分)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