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5131766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但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有重要建树。自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经济: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文学艺术丰富多彩。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科技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泽被东西、影响深远。第3课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

2、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2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和西晋五胡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南朝: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开发: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

3、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东晋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1)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3)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士族走向衰落。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作用和意义(1)内迁各族与汉族频繁接触,

4、民族交融与隔阂并存(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移风易俗(汉化)(1)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2)易服装: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3)讲汉话: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4)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5)通婚姻:定门第等级,并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改革的进

5、步性与局限性(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图解史实】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看图懂历史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来看,北方并立的政权逐渐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南移,反映的趋势是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的统治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炀帝的

6、统治(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评价隋炀帝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二、唐朝前期的鼎盛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2政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

7、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繁荣一时的隋朝“封建盛世”出现的原因(1)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3)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4)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

8、明,经济比较繁荣。(5)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历史发展概况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突厥兴起于北方,6世纪中期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1)唐太宗: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实施怀柔政策;640年,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2)唐高宗:灭亡西突厥(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回纥7世纪初,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东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吐蕃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1)唐太宗

9、: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2)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后来粟末部建立政权。9世纪,渤海国拥有“海东盛国”美誉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唐的衰落(1)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10、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1)五代:907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物。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

11、需要。(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最后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3)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等。【图解史实】隋唐五代的更迭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特点和历史趋势(1)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2)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客观的趋势。考点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考向1| 魏晋时期民族冲突与交融材料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

12、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解读:定时空前秦、北魏抓核心“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提素养对比前秦和北魏对巩固统治的措施探讨其成败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前秦统一短暂、而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提示:前秦短暂的原因:前秦虽统一北方,但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

13、苻坚刚统一北方,就急于发动灭晋战争;前秦与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北魏吸取前秦覆亡教训,为巩固统治而积极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长久统一奠定了基础)。考向2|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

14、,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徙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资治通鉴解读: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

15、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策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提炼材料中关于“民族政策”的三种观点,并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提示:观点: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把游牧民变成农民;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

16、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二、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处理方式及影响1促进因素(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2)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

17、流空前发展。(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4)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5)“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2处理方式(1)设机构: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2)册封: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3)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会盟: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友好局面。3影响: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考点二魏晋隋唐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影响考向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初步开发材料宋书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ng,上闩),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解读:抓核心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找关键宋书记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地广野丰,民勤本

19、业”提素养通过宋书中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记载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并分析自吴、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经济开发的历史影响。提示: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赋役负担较轻;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影响: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如何概括历史影响对历史影响的分

20、析可以从三种角度:分项分析,即经济(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时空分析,即短期长期和国内国外;全面分析,即积极消极。考向2|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

21、州的商业解读: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人口增加、商品丰富、商业繁华,夜市出现,成为国际性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与扬州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密切相关。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提示: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等。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特征及表现时间特征南移的表现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江南土地得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隋唐时期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

22、迅速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五代继续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南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表明南方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巩固和发展江南出现许多重点的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南方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二、古代经济重心

23、南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影响(1)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

24、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4)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真题展示】(2020·全国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

25、,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抓题干的核心信息“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隐含信息:曹操实行屯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明确答案: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阅卷人点评】失分1不能理解提问指向。题目要求是曹操屯田所起到的客观效果,容易错误地理解屯田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或农产品的商品化,而错选A项或B项。失分2不能明确“许下”的地理位置。如果认为“许下”在南方可能会误认为曹操的屯田客观上会促进中原人口南

26、迁,而错选C项。1(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塑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

27、,“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2(2017·全国卷·26)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

28、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C解析:材料记述的是唐高祖武德元年的一场战役,当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故A项错误;四则史料均说明李世民任唐军元帅,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并且失败,故C项正确,B项错误;四则史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涉及唐太宗患病,“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

29、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解析:材料无法反映“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且“南茶北运”并不是开始于唐中期,故A项错误;“趋于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位也随之上升,必然会影响北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项错误。4(2017·全国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多数人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户,仅占1.4%,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材料所示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且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