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doc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5132159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B。2.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

2、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解析】选D。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为D;A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错误;C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3.(2021·天津模拟)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

3、,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正确;A违背时代潮流说法错误;B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4.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解析】选C。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正

4、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均田制,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排除。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解析】选B。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故选B。6.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

5、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A.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B.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C.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D.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解析】选D。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唐太宗并不歧视周边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D正确。题干说的是民族关系问题,并非对外关系问题,故A错误;从题干来看,唐太宗奉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并非贱夷狄,故B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国家理财的问题,故C错误。7.(2021·青岛模拟)在唐代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越来

6、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深D.大运河的开通【解析】选C。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饮食传入长安城,主要原因是当时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C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通都有利于国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从西域传来的食品”信息不符合,B和D错误。【拔高训练】(2020·北京朝阳区模拟)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

7、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材料“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也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错误;骆驼俑是陶器,不是瓷器,技术高超也非材料主旨,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错误。8.唐蕃会盟碑(下图)立于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B.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

8、政治联系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D.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解析】选C。据材料“盟约里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可知会盟有利于汉藏的友好,故选C;据所学,在唐朝西藏称为吐蕃与唐朝中央政府是两个政权,不存在管辖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初步建立政治联系,排除B;会盟体现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与吐蕃自身发展状态无关,排除D。9.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

9、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C正确。A“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10.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

10、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解析】选C。唐玄宗实行的募兵制由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初衷是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容易成为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排除D;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就走向了崩溃,B

11、因果关系颠倒,排除。11.公元629年,唐太宗出兵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公元881年,黄巢攻入长安。国都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征服到求助,反映的是唐朝国家实力的变化,即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故选D;A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地方藩镇坐视不理”体现的是唐后期藩镇割据问题,非唐僖宗个人问题,排除B;C包含在D中。12.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

12、的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统一国家的建立应是指秦汉时期;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指明清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

13、者亡。”噫!唐李观李元宾文编材料二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1)材料一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唐太宗“功德兼隆”?(4分)(3)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

14、发点。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4分)【解析】第(1)题结合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用人方面的得与失的表现说明即可。第(2)题结合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可得出民本思想;第二问,概括唐太宗在土地制度方面推行均田制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即可。主要从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等角度去分析。答案:(1)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开元年间,唐玄宗重视官员的选

15、拔与考核,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4分)(2)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4分)(3)出发点:民本思想。举措及内涵: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4分)14.下面是唐朝人口数量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2分)年份人口数量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 900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约4 241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 531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约6 291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 69

16、9万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 576万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政局的变化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唐朝的人口数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天宝十四年以后不断减少。“原因”要回答唐朝前期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和唐朝后期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答案:趋势: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天宝十四年人口数量达到最高点;755年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从唐肃宗到唐穆宗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减少。(4分)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人口数量增长很快;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因此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安史之乱后又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使人口的死亡数量增加,而且由于中央政府的失控,使在册人口数量也日益减少。(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