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5129785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大跨越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1 可行性研究阶段大跨越测量1.1.1 接受任务书后,应了解工程概况、路径预选方案及相关专业的配合要求。1.1.2 充分搜集和利用跨越区域的有关已有测绘成果。根据需要,可在室内量测预选方案跨越档的档距、高差、平断面图以及塔位坐标。1.1.3 现场踏勘室内预选的不同方案。现场比对已有资料与实地情况是否相符,必要时应进行调绘、补测。1.1.4 配合设计人员实地选线。根据设计需要,实测跨越点间的距离、高差以及跨越桩到水面的高差。可根据水文资料推算跨越桩在被跨水系的高程系统中的高程。1.1.5 对推荐方案实地定线并测绘平断面图,若利用已有资料在室

2、内量测平断面图,则应对平断面图进行现场校对或检测。1.1.6 对协议区、建构筑物密集区等复杂地段,宜草测平面图。1.1.7 GPS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应按本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1.2 初步设计阶段大跨越测量1.2.1 一般规定根据测量任务书的要求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搜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应包括其名称、等级和系统。搜集的水准点成果数量不宜少于两个。1.2.2 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1.2.2.1 大跨越线路通过城市规划区、人口稠密区,军事设施、港口、通讯、航空等协议区,需要取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进行坐标联系测量,并提供联测成果资料。联测方法,视需要可采用GPS测量法、导线法等。联测

3、精度的限差值,一般在城市规划区,塔位中心的点位误差应不大于该城市规划用图图面所示的0.6mm;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平面联测精度的限差值。1.2.2.2 大跨越塔位桩、洪(潮)水淹没区域、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系测量,可采用一级三角高程测量或图根水准测量。联测的长度大于10km时,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四等三角高程测量。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高程测量精度。高程联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DL/T5001有关规定的要求。1.2.3 定线测量1.2.3.1 定线测量时,应配合设计专业现场选定大跨越两岸的跨越塔位桩和耐张塔位桩。1.2.3.2 直线桩应设在便于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

4、叉跨越测量、定位测量和便于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视测图需要而定。1.2.3.3 直线桩、转角桩、塔位桩应分别按顺序编号。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应埋设半永久或永久性标桩。测量标桩规格及埋设尺寸参照附录G的规定。1.2.3.4 直线定线测量一般应采用直接定线。当路径遇有障碍物不能通视时,可采用间接定线法定线。1.2.3.5 直接定线应满足下列要求:a) 避免后视距离短、前视距离长,相差过大的现象;b) 以全站仪正倒镜分中法定好前视桩桩位后,观测水平角一测回,其允许偏差±30²;c) 直接定线测角时对中允许偏差不超过3mm,水平度盘气泡允许偏移值不超过1格;d) 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应竖

5、直,宜瞄准目标的下部。当前、后视距离小于30m时,仪器应严格对中、整平,照准的目标应直、细(如测钎、铅笔尖等)。1.2.3.6 采用前后视法加定直线桩桩位时,应先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好远视直线桩桩位,然后在其间加定直线桩。所加直线桩桩间距离,应力求均匀,且不宜过短。1.2.3.7 采用间接定线法定线时,应根据实测条件进行精度估算。其所有过渡点均应钉立木桩,无闭合或附合条件时,应有重复测量作校核。1.2.3.8 间接定线可采用矩形法、等腰三角形法、支导线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3.8-1、表1.2.3.8-2的规定。表1.2.3.8-1 间接定线量距技术要求仪器类型仪器对中允许偏 差mm水平

6、度盘气泡允许偏 离 值格点 位 设 置全 站 仪 测 距方 法限 差mm方 法对向测距允许较差的相对误差DJ621正倒镜两次点位取中两次点位每10m允许相差为2mm对向观测矩形法、等腰三角形法支导线法DJ21/20001/5000注:1 当采用支导线时,导线边数不得超过4条,边长力求均匀,不得相差过大。起始点与后视边长宜大于100m;距离测量读至mm,计算成果取至mm; 2 当采用矩形法时,垂直于路径的距离不应小于25m。表1.2.3.8-2 间接定线测角技术要求仪器类型观测方法测回数半测回差²测回差²读 数²成果取至(²)DJ6方向法2301266DJ

7、2方向法110111.2.4 档距与高差测量1.2.1.1 大跨越档距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 1000。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精度执行。1.2.1.2 大跨越档距,可采用GPS测量或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一般为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当采用同向观测时,应变动仪器高或觇标高,观测两测回,两测回中数为最终成果。1.2.1.3 档距亦可采用三角解析法测距。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1.3规定。表1.2.1.3 三角解析法测距技术要求仪 器类 型测回数测回间允许较差²基线边允许相对误差求距边的允许相对中误差1:10001:15001:2000基线与求距边长度比不小于DJ64301:20001:2

8、81:1421:171:9DJ22101:40001:331:211:1411:191:131:9注:1基线边采用全站仪测量; 2 布设三角形时,基线与所求边夹角应在70°110°之间; 3 必须用两个图形求距,满足精度要求时,成果取中数; 4 表中测回数指对测小角而言,对测大角减半; 5宜测三个角,小角不参与闭合差分配。当测两个角时,小角必测。1.2.1.4 大跨越塔位桩桩间高差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1.4规定。表1.2.1.4 桩间高差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施测方法测 回 数指标差互差²垂直角较差²两测回观测高差较差mm三丝法中丝法一级DJ2

9、全站仪测距 及测垂直角121515±0.2´SDJ62430注: 1 仪器高和照准目高程,量取至5mm; 2 垂直角的角值算至秒,高差计算至mm,成果取至cm; 3当边长超过400m时,应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改正数公式:r=(1-k)S2/(2R)。式中:S塔位桩桩间距离,单位m; r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系数,单位m; k折光系数,一般取0.13;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单位m;当纬度为35°时,R=6371000 m。1.2.1.5 直线桩桩间距离测量的相对精度不得低于1/1000的要求。其高差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应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对向观测的较差限差不应

10、大于0.4S(m)(S为测距边长,以km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仪器高和棱镜高均量至0.01m,高差计算至0.01m,成果采用两测回高差的中数,取至 cm。1.2.5 平断面测量1.2.2.1 对线路中心线两侧各15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水系、架空物及地下电缆管道等,应用仪器施测并绘于平断面图上,注记接近路径中心线的距离和高度。1.2.2.2 对被交叉跨越的35kV以上送电线路,必要时测绘交叉跨越分图,并注明被交叉跨越线路相邻两杆塔的杆号、型式、杆塔高度。1.2.2.3 大跨越线路与弱电线路(电报、电话、有线广播、铁路信号线等)平行接近,经设计估算有危险影响时,应测绘弱

11、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1.2.2.4 断面测量,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或直接丈量的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1.2.2.5 选测的断面点,应能反映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征。对于一般地形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平断面点间距离一般不大于50m,断面线应以实线连通;b) 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的地段,应适当加密施测断面点。对山脚、山谷、断崖深沟等无影响地段可不测,断面线可中断;c) 对线路中心线与边线之间突出地形、地物,应施测其平面位置及高程;d) 线路通过缓坡、台地、沟渠等或与梯田斜交时,应选测正确的边线位置。1.2.2.6 线路通过陡坡附近时,根据现场情况(一般坡度为1:3

12、)选测风偏横断面。风偏横断面图比例尺可采用纵、横均为1:1000或1:500。1.2.2.7 当任务书提出可能在江(或河、湖、海)中立塔时,应施测水下断面。1.2.2.8 当水文专业要求测量河床纵断面、横断面时,应配合进行观测,并提供测量成果。1.2.2.9 在平断面跨越段内,应以虚线表示水文专业所要求标注的设计洪水位及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跨越通航河流时应标注跨越里程,并标注在平断面上。1.2.2.10 大跨越平断面图的绘制,必须根据现场所测数据,按照现行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字符号应标注正确,图面应清晰美观。平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垂直1:500、水

13、平1:5000或垂向1:200、纵向1:2000。平断面图图样参见附录G,符号表见附录H。1.2.2.11 大跨越线路为双回路且两个耐张塔与线路不垂直对称时应提供两张平断面图。1.2.6 交叉跨越测量1.2.6.1 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直接丈量、全站仪测距等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对于有影响的交叉跨越,应就近桩位以正倒镜测定垂直角,其允许高差较差±0.2m。当距离和高差观测符合限差要求时,成果取中数。1.2.6.2 若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已有电力线,应测量中线交叉跨越点最高线的线高。当线路不是正交或左右不等高时,应测量左右边线有影响侧或两侧交叉点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交叉跨越杆塔时,应测

14、量杆塔顶高及平面位置。1.2.6.3 若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弱电线路,应测量交叉点的线高。当左右不等高时,应选测边线交叉点、风偏点的线高。对于一、二级弱电线路,应施测交叉角,并注明两侧杆号、杆型、材质及通向。当跨越杆位时,应测量杆顶高,并在平断面图上加以注明。1.2.6.4当大跨越线路跨越铁路或主要公路时,应测量交叉点轨顶或公路路面高程。注明铁路跨越点的里程。当跨越电气化铁路时,应测绘交叉点电力线高程,并注明数据。1.2.6.5 当大跨越线路跨越房屋时,应测绘边导线外40m内的屋顶高。1.2.6.6 当大跨越线路通过林区时,应选测注记主要树种的名称和高度,并标明范围。1.2.6.7 当大跨越线路

15、跨越电缆及油管、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时,应根据设计专业提供的实地位置,测量交叉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线名称及通向。1.2.6.8 当大跨越线路跨越架空索道、特殊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测量交叉点顶部的高程,并注记被交叉跨越物的名称、材料及通向。1.2.6.9 当大跨越线路跨越其他拟建或在建的设施时,应按设计要求和指定的位置进行测绘,并注明其名称及通向、交叉点累距、交叉角、地面高程、建构筑物高程等。宜联测拟建或在建的设施与本大跨越线路的坐标、高程系统的关系。1.2.7 房屋分布图测量1.2.7.1 房屋分布图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丈量法和航测法测量,宜与平断面测量同时进行,配合设计技经人员

16、现场调查房屋结构、层数等信息。1.2.7.2 按设计要求量测边导线外40m内的房屋,其分布示意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房屋边长丈量精度为0.4m,房屋层数注记至0.5。1.2.7.3 按统一符号格式绘制CAD房屋分布示意图,图样参见附录L。每幅起点、终点注上线路累距,注明房屋的层数、结构等信息。1.2.7.4 房屋分布示意图宜采用A4图幅,每幅图统一编号后合钉一本。1.2.8 塔位放样测量1.2.8.1 应根据设计确定的档距及直线桩和转角桩,以全站仪,同向两测回或对向各一测回进行塔位放样,同向两测回间应变换棱镜高或变换仪器高进行施测。对于耐张分塔中心点位的放样,应采用经纬仪正倒镜两次定向

17、后取中。采用全站仪进行同向两测回距离和高差测量时,其距离允许相对误差为1/500,允许高差较差为±0.05m,成果取中数。1.2.8.2 各塔位桩应埋设固定标桩。标桩规格遵照附录G的规定。转角或耐张塔位桩附近应加定方向桩,其他塔位桩亦可加定方向桩。塔位桩、方向桩应在现场向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人员移交。1.2.9 地形测量1.2.9.1 地形图的平面坐标系统,可采用联测的坐标系统,亦可采用线路独立直角坐标系统。采用独立直角坐标系统时,其纵、横坐标假设数值宜为整数(不得出现负值)。当采用线路独立直角坐标系统时,宜以路径前进方向为X轴,坐标方位角为0°,与之相垂直的方向为Y轴。

18、高程系统应与线路高程系统一致。1.2.9.2 测绘塔位地形图,其比例尺为1:200或1:500。测点间距图面上不应大于3cm。1.2.9.3 应逐基测绘塔基对角4个方向的断面图。塔基断面图的比例尺,水平与垂直可均为1:300。具体施测范围应满足勘测任务书要求或与设计人员现场协商确定。塔基断面图图样见附录J。1.2.9.4 测绘带状地形图,跨越水面部分可不测河床地形,图面可断开,但跨越两岸应为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或1:2000。1.2.9.5 地形图图面上应表明塔位、直线桩和线路跨越方向。1.2.9.6 对需要进行护坡、护堤、岸边预防冲刷处理的地段,应根据测量

19、任务书要求测绘局部地段的陆上或水下地形图,其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1.2.9.7 在江(或河、湖、海)中立塔时,应根据要求施测的范围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其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 1.2.9.8 对水中立塔地段,应测绘1:200或1:500比例尺塔位水下地形图。测线间距为图上2cm,同一测线上测点间距为图上1cm。1.2.9.9 所有地形图的绘制,必须根据现场所测数据,按照现行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字符号应标注正确,图面应清晰美观。1.2.10 勘探点定位测量应根据岩土工程勘测专业提供的坐标或图上布置的

20、孔位现场定位,并提供实测坐标与高程成果。1.2.11 检验测量1.2.11.1 定位时,应对照平断面图和地形图加强对沿线的地形、地物巡视检查,确保图面反映的信息与地面实际情况一致。发现漏测地形地物或与实地不符时,应进行补测。1.2.11.2 大跨越工程检验测量的项目及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2.11.2的规定。 表1.2.11.2 检验项目及技术要求检验项目角度或点位误差距 离m高差较差m说 明塔位桩精度±1'30"±0.3直线塔位桩、耐张分塔桩复测一测回间接定线精度点位横坐标允许较差为1.5cm/百米对原过渡桩或再作间接定线的终点桩位横坐标较差交叉跨越1/1

21、00±0.3如复测超限,应在交叉点就近两个不同测站施测危险断面点1/150平地 ±0.2,山地、丘陵±0.5如复测超限时,应复测一测回,复测点不少于两个1.3大跨越测量提交的成品资料1.3.1 可行性研究阶段a) 测量技术报告;b) 各方案经过补测、修改和调绘的地形图,测绘的平断面图,协议区或复杂地段的平面图;c) 大跨越起迄点长度,大跨越档距和塔位高程。1.3.2 初步设计阶段a)测量技术报告;b) 大跨越平断面图;c) 房屋分布图;b) 塔位地形图、塔基断面图、水下地形图、断面图;c) 塔位坐标和高程成果表及其它GIS基础资料;d) 塔基勘探点坐标和高程成果表

22、。1.3.3 各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下列要求:1.3.3.1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各方案概况、测量工作概况及提交的资料项目等;1.3.3.2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直线定线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及精度,平面联系测量起始点名称、坐标和高程系统、等级、所在位置、起算数据、使用的仪器、联测方法及精度,大跨越洪痕高程联测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计算方法、联测长度、往返测不符值、每千米高差中误差,档距、直线桩及高差测量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计算方法及精度,平断面测量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中线断面点、边线断面点、风偏横断面、风偏危险点等选测情况,交叉跨越施测情况,塔位放样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及精度,地形图图幅分幅情况、范围、面积,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测图比例尺,等高距,地物、地貌取舍情况,巡视检查与仪器检测情况及地形图的精度,标桩规格、埋设情况及数量,检查测量及精度,GIS基础资料情况,提交的成果资料项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