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1 GPS现场落实路径1.1.1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路径方案使用RTKGPS实地放样转角位置,必要时配合设计实地调整转角位置。1.1.2 当路径方案调整较大时,应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配合设计人员进行路径优化。1.1.3现场落实路径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应与GPS主控制网一致。参考站应利用GPS主控制网点,如GPS主控制网点的密度、观测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以GPS主控制网点为起算点,采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观测模式进行加密。1.1.4转角位置确定后,宜直接埋设固定标桩,并利用RTK GPS记录坐标数据。进行RTKGPS测量时,同
2、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在±30mm范围内。1.1.5如后续测量工作采用全站仪施测,转角附近应设置方位桩,桩间距不小于200m。1.2 定线测量、桩间距离测量、高差测量1.2.1 全站仪测量1.2.1.1直接定线可采用距离分中法或角度分中法。距离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不同位置的中点。角度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两水平角的平分点。当采用全站仪不能倒镜时,应逆时针加测水平角半测回。直接定线后,应检测水平角半测回,并作记录,其角值允许偏差范围±1。1.2.1.2直线桩(Z)、转角桩(J)应分别按顺序编号,严禁重号。固定标桩的埋设,可根
3、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测量规标桩格及埋设尺寸可参照附录G的规定。1.2.1.3 直接定线可采用逐站观测或跳站观测。当采用跳站观测时,其最远点与测站间距离,平地不宜大于800m,山区不宜大于1200m。所加直线桩桩间距离宜均匀,且不宜过短。1.2.1.4 直线桩应设在便于桩间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及检查测量和能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平丘地区不宜大于400m,山区可根据地形条件适当放长。1.2.1.5 直接定线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2.1.5规定。表1.2.1.5 直接定线测量精度仪器型号仪器对中误差mm水平气泡偏移格正倒镜两前视点点位之差mDJ6、DJ231每百米0.061.2
4、.1.6 定线时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必须立直,宜瞄准目标的下部。当照准目标在平地100m以内无遮挡物时,应以细小标志(如铅笔)指在桩钉位置。当照准目标距离小于40m时,应照准标桩的点位或细直目标的下部。1.2.1.7 转角桩水平角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2.1.7规定。表1.2.1.7 转角桩水平角测量精度仪器型号观测方法测回数2C互差读数成果取值DJ6、DJ2方向法110.1分注: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测角读至秒。1.2.1.8 当定线测量中遇有障碍物不能通视时,可采用间接定线方法,间接定线测角、量距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1.8-1、表1.2.1.8-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采用
5、全站仪测距。当地形较平坦时,可布设矩形、等腰三角形;表1.2.8-1 间接定线测角技术要求仪器型号观测方法测回数2C互差读数成果取值DJ6、DJ2全圆方向法10.50.1秒注: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测角读至秒。b) 当间接定线路径较短和不需要提供点位坐标时,其观测及限差技术要求应满足:1) 观测导线水平角,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应左、右角(包括两端连接角)各一测回,采用DJ6型经纬仪时应各测两测回,成果取平均值。圆周角闭合差应不大于12,闭合差按左、右角平均分配;2) 用全站仪测量导线边长,应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其精度按表1.2.1.8-2执行;表1.2.1.8-2 间接定线量距技术
6、要求仪器型号仪器对中允许偏差mm水平度盘气泡允 许偏 差格点位设置方法垂直于路径长度最短距 离m对向测距较差相 对误 差方法限差mmDJ6、DJ231正倒镜两次点位取中两次点位之差每10m3对向观测各一测回201/40001 作任意形状支导线时,边长宜均匀;2 当测距边小于20m或大于80m时,应提高测量精度;3 距离读至毫米,计算至毫米。3) 高差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应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对向观测的较差限差为0.4S(m)(S为边长,以km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4) 中间导线点不宜超过2个,导线累计长度不宜超过500m。c) 间接定线计算及标定桩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在
7、现场及时计算出导线点坐标及方位角,角度取至秒,边长及坐标取至mm;2) 放样点坐标计算值与实际放样点允许横向偏差范围±5mm;3) 放样点桩间距离可按坐标反算求得。1.2.1.9 桩间距离采用全站仪测量宜进行对向观测。条件困难时可同向观测,测距应符合下列要求:a) 每测站应绘制桩位关系草图;b) 对向观测时应各一测回,每测回两次读数;c) 同向观测时应施测两测回,每测回两次读数,作业要求与对向观测相同,但第二测回应变动棱镜高或仪器高;d) 两测回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超限时,应补测一测回,选用其中合格的两测回成果,否则应重新施测两测回。1.2.1.10 高差测量应与测
8、距同时进行,其要求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两测回。两测回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4S(m)(S为测距边长,以km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仪器高和棱镜高均量至厘米,高差计算至厘米,成果采用两测回高差的中数,取至分米。1.2.1.11 当距离超过400m时,高差应按下列公式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改正。r=S2 (1.2.1.12)式中: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当纬度为35°时,R=6371km;S边长(m);K大气折光差系数,取0.13。1.2.1.12 当高差较差超限时,应补测一测回,选用其中两测回合格的成果,否则应重新施测两测回。1.2.2 GPS测量1.2.2.1 可采用
9、RTK GPS方法进行定线测量,直线定线依据实地选定的转角实测坐标,直线定线前应校核转角坐标数据,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1.2.2.2 直线桩可预先在图上布设,每个直线桩宜至少有一个方向通视,直线桩间距不宜小于200m,山区可根据地形条件适当放长。1.2.2.3 进行RTK GPS直线桩放样,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30mm,当显示的偏距小于±15mm时,即可确定直线桩,并应记录实测的数据、桩号。1.2.2.4 同一耐张段内的直线桩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RTKGPS放样。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
10、上一基准站放样的直线桩进行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1.3 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1.3.1 平面联系测量方法,宜采用GPS测量方法。1.3.2 平面联系测量中,转角塔中心点位中误差的精度限差,不应大于协议区用图图面的0.6mm。有特殊要求时,按其精度要求执行。1.3.3 线路通过江河、湖泊、水库、河网地段及水淹区域,应根据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系测量。1.3.4高程联系测量可采用全站仪I级三角高程测量或图根水准测量。当测量的路线长度大于10km时,宜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四等三角高程测量。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
11、定高程测量等级。1.3.5各等级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DL/T 5001的相关要求。1.4 平面及断面测量1.1.1 一般规定1.1.1.1应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绘线路平断面图,现场采用全站仪、GPS校测和补测平断面。平断面图比例尺采用垂直为1:500,水平为1:5000。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见附录H。1.1.1.2搜集或施测线路的起止点和变电站相对位置的平面图。平断面图从变电站起始或终止时,应注记构架中心地面高程,并根据设计需要,施测已有导线悬挂点横担高程并注明高程系统。凡分段测量,相邻两段均应在图纸上注明接合处桩位的相对高程值,并加以说明。1.1.1.3对线路中心线两侧各75m
12、范围内有影响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河流、水库、水塘、水沟、渠道、坟地、悬岩、陡壁等,应用仪器实测并绘于平面图上。对局部大档距的地方可根据设计要求加宽测量范围。1.1.1.4线路通过林区、果园、苗圃、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区时,应实测其边界,注明作物名称、树种、现有高度及密度(棵/m2)。1.1.1.5当边线地形比中心断面高出0.5m时,必须加测边线断面,施测位置应按设计人员确定的导线间距而定,约为距中心线2530m。路径通过缓坡、梯田、沟渠、堤坝时,应选测有影响的边线断面点。1.1.1.6当两边导线之间有高出中心断面的危险点时,应施测并标于图上。1.1.1.7当遇边线外高宽比为1:3以上边坡时
13、,应测绘风偏横断面图或风偏点。风偏横断面的长度或风偏点的位置应根据其对边导线的危险影响而定,风偏横断面图的水平与垂直比例尺应相同,可采用1:500或1:1000,一般以中心断面为起画基点。当中心断面点处于深凹处不需测绘时,可以边线断面为起画基点。当路径与山脊斜交时,应选测两个以上的风偏点,风偏点以分式表示,分式上方为点位高程,下方为垂直中线的偏距,偏距前面冠以L(或左)或R(或右)(L表示左风偏点,R表示右风偏点)。1.1.1.8选测的断面点应能真实地反映地形变化和地貌特征。断面点的间距,平地不宜大于50m。独立山头不得少于5个断面点。在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影响的地段,断面点应适当加密。对山
14、谷、深沟等不影响导线对地距离安全之处可中断。1.1.1.9绘制平断面图,应根据现场所测数据和草图,依照GB/T5791及附录M( 表M1平面图符号表,表M2断面图符号表)执行,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形特征点的位置和高程。图面应清晰、美观。1.1.2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图1.1.2.1应以现场落实路径后转角坐标值作为直线断面的起止点数据依据。1.1.2.2内定向,采用框标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得大于±0.01mm。1.1.2.3相对定向,定向点上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于±0.005mm,个别不得大于±0.008mm。1.1.2.4绝对定向平面坐标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a)
15、 平地、丘陵地区不大于±0.0002M(单位:m,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个别不得大于±0.0003M;b) 山地、高山地区不大于±0.0003M,个别不得大于±0.0004M。1.1.2.5绝对定向高程定向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0.3m,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0.5m。1.1.2.6应正确设置像机参数、图幅参数、边线距离,并保证转角坐标导入或输入正确。1.1.2.7采集断面数据时,高程宜采用手动方式,步距宜为图上0.5mm1.0mm。应将调绘信息全面转绘到平断面图上。1.1.2.8一个耐张段内不应更换作业员。1.1.2.9当需要
16、进行格式转换时,应保证信息不丢失。1.1.3全站仪测量1.1.3.1线路平行接近通信线、地下电缆时,应按设计要求实测或调绘其相对位置。通讯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样图见附录F。1.1.3.2施测平断面应绘制草图。1.1.3.3断面点宜就近桩位观测。测距长度不宜超过300m,否则应进行正倒镜观测一测回,其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垂直角较差不应大于1,成果取中数。1.1.3.4当桩间距离较大或地形与地物条件复杂时,应加设临时测站。采用全站仪加设临时测站,应同向两测回或对向各一测回,距离较差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高差较差限差按1.2.1.10执行。1.1.3.5平断面测量,直线路径应
17、以后视方向为0°,前视方向为180°。当在转角桩设站测量前视方向断面点时,应将水平度盘置于180°,对准前视桩方向。前后视断面点施测范围,是以转角角平分线为分界线。1.1.4GPS测量1.1.1.1 利用RTK 进行平断面测量时,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30mm时方可记录,现场绘制草图。7.4.4.2 同一耐张段内的平断面测量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RTKGPS测量。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直线桩进行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7.4.4.3 RT
18、K GPS原始三维坐标数据中宜保留平面、高程精度指标。1.1.5平断面图编辑 利用现场实测的直线桩的桩间距离,转角桩、直线桩的桩位高程及交叉跨越测量成果资料修正编辑航测平断面图。1.5 交叉跨越测量1.2.1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全站仪、GPS及直接丈量等方法测定距离和高差。对于一、二级通信线,10kV及以上的电力线,有危险影响的建构筑物,宜就近桩位观测一测回。1.2.2线路交叉跨越10kV及以下等级电力线和弱电线路时,应测量中线交叉点线高。当已有电力线左右杆不等高时,还应施测有影响一侧边线交叉点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注明其电压等级。当中线或边线跨越杆塔顶部时,应施测杆塔顶部高程。对设计要求的一、
19、二级通信线,应施测交叉角(图面应注记锐角值)。1.2.3 线路交叉跨越35kV及以上等级的电力线时,除应测量中线与地线两个交叉点的线高外,还应测量本工程线路两侧边线处被交叉地线的高度,及有影响一侧风偏点的线高。注明其电压等级、两侧杆塔号及通向。必要时,为了进行低电压线反向风偏校验,应测量弧垂、挂点等。1.2.4线路平行接近边导线外30m范围内的已建35kV以上电力线,应测绘其位置、高程和杆高。1.2.5线路交叉铁路和主要公路时,应测绘交叉点轨顶及路面高程,注明通向和被交叉处的里程。当交叉跨越电气化铁路时,还应测绘机车电力线交叉点线高。1.2.6线路交叉跨越一般河流、水库和水淹区,根据水文人员要
20、求测绘洪水位及积水位高程,并注明由水文人员提供的发生时间(年、月、日)以及施测日期。当在塘、河中立塔时,应根据设计需要,测量塘、河地形图及水下地形图,水下地形图的比例可为1:500,测点间距不小于10m。1.2.7线路交叉跨越或接近中心线60m(1000kV交流)、50m(±800kV直流)以内的房屋时,应测绘屋顶高程及接近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对风偏有影响的房屋应予以绘示。在断面上应区分平顶与尖顶型式。1.2.8 线路交叉跨越电缆、油气管道等地下管线,应根据设计人员提出的位置,测绘其平面位置、交叉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线名称、交叉点两侧桩号及通向。1.2.9 线路交叉跨越索道、
21、特殊(易燃易爆)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测绘中心线交叉点顶部高程和左右边线交叉点的高程,并注明其名称、材料、通向等。1.2.10 线路交叉跨越拟建或正在建设的设施时,应根据设计人员现场指定的位置和要求进行测绘或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标注在平断面图上。1.2.11 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补充交叉跨越图例)见附录H(图H1-图H4)。1.6 定位测量1.6.1一般规定1.6.1.1定位前应向设计取得下列资料:a) 塔位明细表;b) 具有导线对地安全线的平断面图;c) 设计定位手册。1.6.1.2定位前应对照平断面图进行实地巡视检查,发现重要地形地物漏测或与实地不符时,应进行补测修改。1.6.
22、1.3当因现场条件不能打塔位桩时,应实测和提供塔位里程和高程,并宜在塔位附近直线方向可保存处打副桩。1.6.2 全站仪测量1.6.2.1定位测量宜逐基进行。直接定线地段的塔位桩,可用前视法或正倒镜分中法测定,其技术要求按本规定1.2.1有关规定执行。间接定线地段的塔位桩,应按本规定1.2.1.7、1.2.1.8规定进行放位。1.6.2.1塔位桩间的距离和高差,应在就近直线桩测定,其技术要求应按本规定1.2.1有关规定执行。1.6.3 RTK GPS测量1.6.3.1采用RTK GPS方法进行定位测量,直线定线依据定线测量时实测的转角坐标,定位测量前应校核转角坐标数据,并校核直线桩或转角桩,坐标
23、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1.6.3.2进行塔位放样,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30mm,直线偏差小于±15mm时,即可确定塔位桩,并应记录实测数据、桩号。1.6.3.3当放样距离超过10km时,宜将10km左右处的塔位桩附合到己知控制点上(如转角桩、直线桩等GPS点上)。当无己知点时,应利用己放样的塔位桩做重复测量,检查精度,其要求按本规定1.6.3.4规定执行。1.6.3.4同一耐张段内的塔位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RTKGPS放样。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直线桩(或塔位桩)进行重复测量
24、。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1.6.3.5当利用GPS塔位坐标计算转角角度时,应使用转角桩及转角桩前后的塔位坐标进行计算。转角桩及转角桩前后的塔位坐标应在同一基准站上测量。1.6.4 定位前和定位中应进行检查测量,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4规定。表1.6.4 检查测量技术要求序号内 容方 法允许较差距离较差相对误差高差较差m角度较差1直线桩间方向、距离、高差判定桩位被碰动或移位可不作检测。否则应重新测量1/200±0.32被交叉跨越物的距离、高差10kV及以上电力线半测回检测±0.33危险断面点的距离、高差近桩半测
25、回检测平地±0.2,山地、丘陵±0.54转角桩角度方向法半测回检测-±1305间接定线的桩间距离、高差判定桩位示被碰动或移位,可不作检测。否则应重新测量-注:危险断面点系指导线弧垂轨迹点对地面规定的安全距离,不满足要求而构成危险影响的断面点。1.7 塔基断面及塔位地形测量1.1.1 应逐基测绘塔基对角线4个方向的塔基断面图。塔基断面图的比例尺,水平与垂直可均为1:300。1.1.2对于两塔腿高差超过1.5m的塔位应逐基测绘塔位地形图,塔位地形图的比例尺可为1:300,等髙距为0.5m。测点应能充分反映地形、地物。对于塔腿周围地形地物应详细测量。塔基地形图的测量范围
26、由设计人员根据塔型和基础形式在现场指定。1.1.3 塔基断面及塔位地形宜采用RTK GPS或全站仪实测。1.1.4 地形图的平面坐标系统,宜采用独立直角坐标系统,以塔位中心为坐标原点,以线路方向为Y轴,垂直线路方向为X轴。高程系统可采用相对高程,即以塔位中心高程为0米,亦可采用线路统一高程系统。1.1.5塔基断面图样图见附录J,塔位地形图样图见附录K。1.8 房屋分布图测量1.8.1对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0m(±800kV直流)、60m(1000kV交流)范围内的的房屋及其他(厂、矿)建筑物应测量其长、宽、高,并标注建筑物材料、用途、层数及户主等信息,测出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地面高程等,
27、对局部大档距的地方可根据设计要求加宽测量范围。1.8.2房屋分布图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丈量法和航测法测量,宜与平断面测量同时进行。1.8.3房屋边长丈量精度为0.4m,房屋层数注记至0.5层。1.8.4房屋分布图比例尺为1:1000。1.8.5按统一符号格式绘制CAD房屋分布图,每幅起点、终点注明线路累距,房屋分布图样图参见附录L。1.8.6房屋分布图宜采用A4图幅,每幅图统一编号合钉为一本。每处房屋分布图应附有相应面向线路侧的影像资料。1.9 塔位坐标测量1.9.1为了满足数字化电网的需求,应逐基进行塔位坐标测量,坐标系统应采用线路的统一坐标系统。1.9.2 塔位坐标测量宜与定位测量同步进
28、行,可采用RTK GPS或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1.9.3 用于测量塔位坐标的首级控制点间距不大于10km。塔位坐标测量精度应满足线路直线度不大于1、线路方向距离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的要求。1.9.4 塔位直角坐标成果取位至cm。1.10 接地极极址测量1.10.1 ±800 kV直流线路接地极极址地形图的测量按DL/T 5001有关规定执行。坐标、高程系统采用与线路统一的坐标、高程系统。1.10.2 接地极极址环形断面测量,除应测出地形特征点外,还应在环形线上每隔20m测出断面点间距与高程。将环形按直线形绘制平断面图,其表示方法按附录H图H1图H3执行。1.10.3极址的分塔与环形中心间的平断面图,应分别绘制。1.11 提交的成品资料1.11.1平断面图;1.11.2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分图;1.11.3拥挤地段平面图;1.11.4 变电站进出线平面图;1.11.5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1.11.6影响路径的相关设施相对位置图;1.11.7杆塔成果表(杆塔号、坐标、累距、高程等);1.11.8房屋分布图(含影像资料);1.11.9塔基断面图;1.11.10塔位地形图;1.11.11 测量技术报告(测量技术报告参考提纲参照附录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