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 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5122126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心理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群体心理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心理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心理 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群体心理 第1页,此课件共35页哦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及其特征一、社会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使有效的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的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若干个群体,错时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1)首先是一群人;(2)存在一个结构;(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有明确的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的归属和群体界限的知觉;(5)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第2页,此课件共35页哦 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及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社会群体是社会协作的产物

2、,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工作、生活、交际等。第3页,此课件共35页哦二、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群体心理。每个群体都有特殊的心理特征,群体心理对个人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群体心理来源于个人心理,并由个体表现出来。但群体心理不等同于个人心理,也不是个人心理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成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群体心理会对个性的发展产生影响,并部分地成为个体心理特征;群体的多样性和个体活动的跨群体性,造就了个体心理的丰富性。第4页,此课件共35页哦 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作用表现为:1、群体归属感: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其作用是使个体自觉以群体

3、规范为准则,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自觉维护群体利益,并与其他成员产生情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和群体的特点。群体内聚力越强,其成员的归属感越强。2、群体认同感: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成员自觉保持一致的认识和情感,自觉统一群体意见,自觉维护群体形象。即使认识与评价存在误区,也有尽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群体认同有两种情况:自觉认同与被动认同。3、群体促进和群体干扰:群体的背景或群体成员的在场,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有増力或减力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群体促进或群体干扰。第5页,此课件共35页哦三、群体分类群群体体的的现现实实存存在在性性统计群体实际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非

4、正式群体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第6页,此课件共35页哦四、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其实质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也称为内聚力。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条件:1、从群体的角度看:群体能满足成员的需要(丰富的资源);公平的满足方式与手段应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机制);良好的内部气氛(自由、平等、和谐);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资源和地位、势力的标志)。群体在总体上更多地代表群体成员利益并在为其谋利益的活动中不断达成群体目标,是凝聚力形成的根本条件。2、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成员在群体目标达成上的价值观一致。群体成员努力养成与群体目标相一致的

5、价值观念是凝聚力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7页,此课件共35页哦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社会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社会分配不公,不仅影响成员幸福指数,而且影响社会凝聚力和不公,不仅影响成员幸福指数,而且影响社会凝聚力和和谐度。和谐度。中国的贫富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属于一个社会财富分配平均的社会,社会基尼系数长期在0.2左右。1978年中国大陆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

6、有的统计认为,中国大陆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2010年),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在2009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会议上,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在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财富集中程度远大于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居民收入的东西方差距:占地9.5%的东部地区,拥有55.6%的国内产值和36%的劳动力;占地71.5%的西部地区,GDP仅占16.9%。第8页,此课件共35页哦第9页,此

7、课件共35页哦第10页,此课件共35页哦第11页,此课件共35页哦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寒门学子都去了哪?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杨东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 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19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2000年至今,北大农村学子只占一成左右。北大教育学院刘云杉 2010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同年,清华大学2010级新生中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河

8、南人上清华北大的机会比北京小33倍。(2006年)第12页,此课件共35页哦 温总理温总理2011年年2月月27日接受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日接受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今后五年,我们将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有一个富人就会有五百个穷人。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温总理温总理2012年年4月月24日访问瑞典:日访问瑞典: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从1978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9.9%。我们已经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

9、持续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也在不断扩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追求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第13页,此课件共35页哦2012年年3月月14日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日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我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第三件事

10、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关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我想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第二,调节收入分配。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要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四,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14页,此课件共35页哦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萨赫特的实验萨赫特的实验:无论凝聚力的高

11、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生产率更高;消极诱导明显降低了工作效率,高凝聚力组的工作效率更低。结论结论:(1)高凝聚力比低凝聚力更受诱导因素影响;(2)群体规范是决定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群体凝聚力的提高,不仅要重视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要注重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要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建立积极的规范)第15页,此课件共35页哦多伊奇的凝聚力测量公式:群体凝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项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项目第16页,此课件共35页哦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一、社会促进 他人在场: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

12、机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或促进或干扰其活动的完成。前者叫社会促进,后者叫社会干扰,也常常合称为“他人在场”。奥尔波特的实验结果:社会促进是有条件的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工作中,社会促进作用显著;在难度较大的工作中,社会促进现象不显著或不存在。社会促进的生理机制:他人的动作和行为可以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同样的或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在有他人在场的条件下,别人的观察起社会评价作用,能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竞争的心理优势现象:敏茨和多伊奇的实验竞争的心理优势现象:敏茨和多伊奇的实验第17页,此课件共35页哦扎荣克的研究优势反应强化说 结论:他人在场所引起的时社会促进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

13、于个体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其规律是:当个体活动动机强烈时,优势反应能够很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弱势反应抑制社会促进社会干扰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性动作。第18页,此课件共35页哦二、社会赋闲二、社会赋闲(也叫社会干扰、社会逍遥、社会懈怠、社会致弱、社会惰性等)社会赋闲:指个体与其他群体成员共同完成某件工作,或者个体活动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林格尔曼效应:群体中每个人的平均贡献随参加人数的增加而减低。第19页,此课件共35页

14、哦 动机损失:个人在群体中的努力程度因为动机不足而导致个人在群体工作的贡献度比个人单独一人时低的现象,称为动机损失,也即社会赋闲个人在团队中的工作贡献比单独一个人工作贡献更少的一种现象。社会赋闲广泛存在于各类团队活动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 浑水摸鱼浑水摸鱼第20页,此课件共35页哦 社会赋闲的原因:在团体工作状态下,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社会赋闲的消除:当被试的行为效率能够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社会赋闲现象消失;当成员之间的关

15、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或能激发人们潜质、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团队协作等情形下,社会赋闲现象也少出现。人多力量大人多力量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拾柴火焰高隐含着浪费与损失隐含着浪费与损失“大锅饭大锅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时联产承包责任制;计时计件。计件。第21页,此课件共35页哦三、从众 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从众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与丧失立场、失去原则 不同。众人较一致的意见即为行为规范(无关对错)众人较一致的意见即为行为规范(无关对错)+群体规范对群体规范对个人的约束作用个人的约束作用从众。从

16、众。从众现象既有利也有可能有害。从众可以有效降低团体成员之间因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的发生率,不仅对团体性活动有利,而且还可以维持和推动传统习俗和流行风尚的传播。但当社会规范僵化,使团体成员由从众变为盲从时,对团体及个体都有不良影响。第22页,此课件共35页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宋宋黄庭坚黄庭坚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鲁迅三闲集三闲集流言可畏流言可畏第23页,此课件共35页哦谢利夫的实验研究:自

17、主运动距离判断谢利夫的实验研究:自主运动距离判断 结论:小群体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观点来减少情境的模糊性。成员内化了群体的共同观点,甚至在离开群体后还继续持有这种观点。阿希的实验研究:线段长度判断阿希的实验研究:线段长度判断 结论:一人被试时均不选择错误答案;从众率大概为1/3左右(37%);从众的原因是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第24页,此课件共35页哦实验研究的意义 从众现象研究的重要意义:在认知判断的情境下,个人的选择将受团体压力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因受他人影响而使其独立性与自主性降低。反映出人性脆弱的一面。从众现象的发生,与个体的个性有关。个性比较独立的人,从众现象较少发生。反感论(

18、反从众):当个体受到他人影响或团体压力而感受到自由受到威胁时,在心理上产生反感,继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反从众的倾向。第25页,此课件共35页哦四、破窗效应四、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当一个建筑物被打破一扇窗户玻璃且得不到及时维修时,他人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破碎的窗户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破窗效应的启示:任何严重的事情,都是从最初的不经心而慢慢铸成的。任何失范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附加条件铺垫下形成的。人们容易接受“社会感染”或“暗示”,做出自己没有感觉到严重性的事情来。任何坏

19、事,如果不提供“诱因条件”,而进行正确引导说教,破窗效应就不会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26页,此课件共35页哦五、服从五、服从 服从:被人要求做某事时,即使个体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做了,这种现象叫服从。阿尔伯特的现场研究:阿尔伯特的现场研究:观察汽车司机遵守交通规则和工人上班迟到的状况:1934年,他和他的学生在十字路口进行观察,看汽车司机在红灯亮后是否立即停车。他共观察了2019人次,发现红灯亮了后立即停车的有1594人次,占总数的75.6%;见到红灯亮了减速慢行的有462人次,占总人数的21.9%;见到红

20、灯亮了后略微减速的有42人次,占2.0%;见到红灯亮后仍然照行不误的有11人次,占0.5%。这说明,发现多数人有服从规范和遵从众人的习惯,人们一般是按照规范和惯例行事的。他把这种行为称作惯例行为。第27页,此课件共35页哦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电击实验 结果:26个被试(占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直到450伏;14个被试(35%)拒绝执行命令。评价:(1)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两方面的争论实验暴露了人类服从的特性,那么,刽子手能否免责?另外,实验设计违反道德,带给实验者极大的良心谴责,导致实验者受到心理伤害。(2)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们不会无条件服从权威的一切命令。在涉及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时

21、候,是否服从权威,绝不单纯取决于服从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3)是否服从,与个体的道德认知的能力和水平有关,水平越高,拒绝简单服从的比例越大处在柯尔伯格第三、四阶段的人,有12%拒绝电击;处在第五、六阶段的人,75%的人拒绝电击。第28页,此课件共35页哦第三节 集群行为一、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也常称为集体行为、集合行为等。集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无预谋,而是一群人受到刺激后自然哄起的行为。既无组织,又无领导,而且活动也无计划,无法预料其发展的趋势。只是一群情绪激动的人聚集在一

22、起,竞相做出某种行为。(2)狂热:每个参加者情绪都非常激动,处在狂热之中,行动完全被激情所支配。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而且缺乏理智的考虑,大家聚集在一起,相互发泄,相互刺激,狂呼乱喊,盲目行动,而且完全不考虑行为的后果。(3)非常规: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制约,肆意践踏和破坏社会准则。行为不受理性指导,而是完全凭借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做出各种违反常规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4)短暂:行为是一时的情绪冲动产生的,因此不会长久。它往往在大家发泄了内心的积怨,减轻了心理紧张后即告结束,就像旋风一样。如果持续下去被人利用,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那就不再是集群行为,而是群众运动了。第29页,此课

23、件共35页哦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1)高度的刺激和暗示。群体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意外的事件一发生,高度的刺激就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秩序,情绪激动起来,产生感情冲动和狂热,且置其他刺激于不顾。人的理智被冲淡,失去批判能力,积极寻求暗示,不假思索地模仿,发泄激动情绪,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2)情绪感染。人群密集导致人际距离非常近,情绪极易被感染,感染的传递非常迅速,最终达到狂热。(3)情绪激发。情绪感染造成群情激奋,进而导致狂热行动,发泄激动的情绪。感情充分发泄,形成一个狂热激动的人群。集群成员有共同的信念、价值和态度,表现出一致的行为,且行为冲破现行规范的约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行为。情绪

24、发泄完毕,激动的情绪就会平息,人们逐渐恢复常态,集群行为即告结束。第30页,此课件共35页哦集群行为的两个重要机制:(1)情绪感染:一群情绪激动的人的举动,吸引了无数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使之情绪也激动起来,关注所发生的事情,并参加到激动的人群中去,从而把一群人的情绪统一起来,进而使人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削弱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控制,破坏现有的社会规范,表现出一系列过火的行为。(2)模仿:即再现他人的行为。在集群行为中大家相互模仿,从而发生共同的行为,一人行为,应者云集。因为人们在突然事件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只好模仿他人,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响应。集群行为就产生了。没有情绪感染,就不能使人群

25、的情绪激动;没有模仿,就不会有人群的共同行为。第31页,此课件共35页哦三、集群行为的理论(一)反常行为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原理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人数不能太多(以使能直接互动)也不能太少(以达到无法辨认其地位和角色),并受到心理刺激,产生感染,使感情达到所有参与者所共有的顶点,个人感到自己成了身份不明的人,从而产生消除社会约束力的效果。接着高涨的情绪爆发出来,并转变为行动。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参加者感到打破社会规范,做出反常行为,会获得在场他人的赞许,且可免受责罚。于是,免除了自我罪恶感,放纵自己,抛弃通常的社会控制,爆发集群行为。第32页,此课件共35页哦(二)紧急规范理论 该理论

26、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是在场的人群发现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这样才使整个人群的行为统一起来。这样的规范并不是平常的社会规范,而是在人群情绪激动的紧急场合下,不知所措而临时出现的。它指导人们应付当时意外情境的行为。紧急规范一旦被参加者所察觉,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压力,使其执行。该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并不仅仅在于情绪感染和模仿,而是在于参加者的认知。人们认知到了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并用共同知觉来代替感情的扩散。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解释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紧急规范的出现,又为什么总出现破坏性规范,而不出现其它规范等。第33页,此课件共35页哦四、去个性化四、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

27、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所不敢做的事情来。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人甚至会违反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叫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并非是抹去了个性,而是表示个体在群体中会不顾及个人的行为,与群体行为表现一致。此时,个体在人群中失去了个人理性,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进而忽视社会规范,肆无忌惮地破坏社会准则。一般,群体成员越多,去个性化的程度也就越高;群体去个性化程度越高,其成员的行为也就越自由,也就越不受约束,所造成的破坏性也就越强。第34页,此课件共35页哦去个性化的实验研究:1、1952年费斯廷格的研究:批评父母 实验结果:低辨认组批评较多,高辨认组批评较少,且不激烈。2、1970年津巴多的研究:女大学生电击实验 实验结果:去个性化组和可辨认组都顺从实验者的指示,电击目标。但电击程度差别很大:去个性化组平均电击900时距,可辨认组平均电击470时距。被电击者挣脱后,可辨认组对喜欢的被试电击减弱,对讨厌的被试电击加强;去个性化情况下,对两个对象的电击程度都持续增加。3、津巴多的另一项实验:现场实验 结论:人口密集的城市也能造成去个性化的环境,使个体胆大妄为。4、去个性化的原因:(1)匿名性没人知道是我;(2)丧失了责任感我不负责;(3)群体的淹没性没有我。第35页,此课件共35页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