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整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整册.doc(1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
2、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新 课 标 第 一 网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
4、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新| 课 |标 |第
5、 |一 | 网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来源:学+科+网Z+X+X+K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
6、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
7、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
8、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能力目标 ()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
9、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
10、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w w w .x k b 1.c o m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
11、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五、教学过程复习初中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导入新课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
12、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 商朝,内服、外服制度。1、夏:公共权力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
13、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2、商:内服、外服制度(1)方国联盟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
14、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来源:学*科*网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2)内服、外服制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教师有选择性补
15、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
16、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
17、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3)垄断神权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商王的身份
18、: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1、西周的建立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2、封邦建国新 -课-标 -第-一 -网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19、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20、。X K B 1.C O M1、宗法制度(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
21、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5)工具:礼乐制度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板书设计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1、夏:公共权力2、商:内服、外服制度(1)方国联盟(2)内服、外服制度(3)垄断
22、神权(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1、西周的建立2、封邦建国3、宗法制度(1)、目的(2)、定义(3)、原则(4)、实质(5)、工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能力目标X k B 1 . c o m(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
23、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4)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3、情感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二、三点剖析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难点:全面掌握
24、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教学过程在讲述本章引言时,注意强调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激发学生探求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本节教材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秦朝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四
25、、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复习提问什么是宗法制度?它的实施对西周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导入新课x k b 1 . c o m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导入新课,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开始,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到秦王嬴政时采取了加强统治的措施,终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讲授本目时,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应注意讲清“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特点。由于奴隶制宗法分封制的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26、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有利于新势力的发展。各诸侯国为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进行了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这就是这个时期历史背景。1、诸侯力量增强,小宗取代大宗2、尊王攘夷,大国吞并小国3、诸侯称王,大夫政变4、各国变法,嬴政统一注意:(1)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让学生了解几个历史人物如晋文公、田成子、商鞅、嬴政等人,关注几个历史事件如葵丘会盟、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各国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x k b 1 . c o mxkb1(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
27、权的措施1、“始皇帝”与三公九卿新 -课-标 -第-一 -网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
28、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在三公之下,有
29、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来源:学#科#网Z#X#X#K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
30、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2、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里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w W w .X k b 1.c O m县以下以乡、里为单位。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规定了丞相至下层官吏秩序,这种制
31、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3、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让学生了解选官的规定和考核官吏的两种形式4、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秦朝才能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防御匈奴、修建长城、开通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通行文字、整顿风俗推行秦法。注意对秦法的理解:(1)秦法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工具(2)立法指导思想: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3)对秦法的评价:训练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能说出其消极影响。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2、。板书设计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诸侯力量增强,小宗取代大宗2、尊王攘夷,大国吞并小国3、诸侯称王,大夫政变4、各国变法,嬴政统一(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始皇帝”与三公九卿2、调整地方政权组织3、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4、巩固统一的措施5、作用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第三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 原因(2)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陈桥兵变来源:学|科|网2、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
33、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3、情感目标(1)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统一也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通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能深刻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二、三点剖析1、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2、难点: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评价三、教学方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四、课标体现本课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34、在注重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注意本节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加强它的可读性,更适宜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加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有所收获。讲授新课(一)、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让学生先自己看书,思考问题:“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讲述:秦统一后
35、,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1、七国之乱除了开创文景之治,景帝刘启执政时期的另一大不朽功绩,便是平定七国之乱。早在文帝时,贾谊、晁错等有识之士就曾向朝廷建议削弱藩王的势力,但没有被采纳。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着手削除吴、楚、赵等国的部分封地时,
36、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7个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举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叛乱发生后,景帝仍不忍对同姓兄弟们下手,并错误地分析形势,接受袁盎方今计,独有暂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的建议,将倡议削藩的晁错斩了,企图以牺牲手下来平息刘氏集团的内争。哪知吴王叛乱真正目的并不在此,景帝斩晁错后,刘濞不但不罢兵,反而自称东帝,拒不接诏,继续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景帝至此才醒悟过来,便决定以武力来平定叛乱。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带兵东征吴、楚;又派曲周侯郦寄击赵,令将军栾布击齐,派大将军窦婴屯驻荣
37、阳以监齐、赵兵。由于吴、楚七国的叛乱不得民心,所以汉军在周亚夫等的指挥下,不到3个月便一举击败刘濞,平定了叛乱。汉军斩吴王于东越,其余各叛王均先后兵败自杀。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从此,同姓诸侯王势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解,汉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了。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中外朝制度(目的、内容、作用)(中央)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相权的措施。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替他出
38、谋划策。这样,在朝官就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和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正午的机关了。中外朝的实行。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刺史制度(地方)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然后加深理解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39、。(3)推恩令(郡国)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4)强干弱枝的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二)、藩镇割据与
40、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注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图)唐中叶以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朝廷命令的政治局面。唐朝的“藩镇割据”从此开始。唐玄宗在位(712756)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用县的权力,在这种畸形局面之下,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就是凭借着在北方长城一线守边,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平息后,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搜以节度使称号。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他们在辖区内任
41、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以后。但应注意在统一的国度里分裂割据,“起也快,败也速”。2、五代十国时间(907960)地理位置 五代 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位置大体相同。(看地图)朝代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 北汉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继出现的,在四川。吴和南唐也是相继出现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的必然结果。(实质)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续的战争,关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
42、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思想认识 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局部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周世宗改革来源:Z#xx#k.Com郭威建后周,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当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周强大起来。955年开始统一事业,先占后蜀,解除顾之忧,再打南唐,夺江淮间14州,又北上夺三州,就在后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病故。后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三)、
4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2、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2)措施。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衙,都直接对皇帝负责。C中央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来源:Z*xx*k.Com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实现了统兵权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武将专权,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
44、禁军。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资料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
4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引导学生讨论,加深认识削实权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新 课 标 xk b1. c om来源:学+科+网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
46、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制钱谷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评价。(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板书设计第三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1、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中外朝制度(目的、内容、作用)(
47、中央) (2)、刺史制度(地方)(3)、推恩令(郡国) (4)、强干弱枝的作用(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注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图)2、五代十国周世宗改革(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2、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2)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评价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二、能力与方法新课 标 第 一 网1 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2 通过阅读书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