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2628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1.1我们周围的土壤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教 材分 析重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难点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具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关于土壤,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组织学生提问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组织学生对所

2、提问题进行筛选想亲自看一看吗?组织学生讨论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前往观察,在观察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什么。组织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师及时提示不要惊吓小动物更不要伤害它们。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三、回顾与解释今天我们走进了我们周围的土壤,认识了土壤里面的“居民”。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土壤。二次备课明确学习对象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总结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土壤的热情。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3、课时课题B3.1.2了解土壤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不同。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具三种土壤样本、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纱布教学过程一、导入土壤可以孕育成千上万的生命,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你们采集的土壤里面又哪些物体?鼓励学生观察后尽可能多地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教师小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做

4、下面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教师小结三种土壤的名称。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比较。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如何比较?组织学生预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组织学生做实验。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三、回顾与解释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为什么只有这些农作物?二次备课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认识土壤的成分。研究土壤的种类、构成、特点。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培养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认识到不同

5、的土壤适种的植物不同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1.3肥沃的土壤共2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具小铲、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教学过程一、导入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探究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

6、生什么变化?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形成过程。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我们可以怎么做?解释:腐殖质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们想用什么动物?为什么?应该如何观察?三、回顾与解释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观察并记录。二次备课激发兴趣明确研究内容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

7、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1.4土壤的保护共2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具查阅资料、泥土、草皮、水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二、探究1、提问: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2、出示图片:大自然、田野、花园3、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动植物有回报吗?小结: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4、看插

8、图,提问:人类有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呢?6、简单补充、介绍。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7、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三、回顾与解释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二次备课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体让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2.1果实和种子 含2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与方法 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9、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教 材分 析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具镊子、小刀、放大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

10、实和种子。板书课题。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要求: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的传播方式。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

11、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学生观察。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学生观察。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四、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

12、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汇报交流。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第二课时一、交流实验结果谈话: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想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学生汇报交流。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继续交流。教师小结。二、思维拓展谈话: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

13、问题吗?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汇报交流,删除目前无法研究的问题。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三、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亲手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记好观察日记。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2.2根和茎含2课时教 学目 标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教 材分 析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与作用。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教具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

14、菜、仙人掌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1、植物的根相同吗?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2、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全班交流、比较。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听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4、植物的茎相同吗?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5、茎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三、回顾与总结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做实验)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二次备课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2.3叶

15、和花含2课时教 学目 标1.能够比较叶子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2.能对“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对比实验。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4.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5.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教 材分 析重点认识叶和花的构造与功能。难点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教具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油菜花)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

16、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哪些条件不同?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你仔细看过花吗?说说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指名认花的各部分。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10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组织学生说。三、回顾与总结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二次备课认识叶的不同形态知道

17、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认识花的构造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2.4植物和我们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2.能够通过调查,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3.愿意为保护花草树木尽自己的力量。教 材分 析重点在“种植物”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难点识别我们食用的是哪些部分。教具教学过程一、总结学生的种植活动

18、和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1.谈话:大家的种植活动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了收获,先请在各小组交流种植的收获。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对长期坚持种植观察的同学要给与积极的表扬。4.教师出示番茄的整株植物图片,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5.教师总结植物的生命周期。二、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大家说说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2.就“吃”方面展开重点讨论,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吃的是植物的那一个部分、哪些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3.小组活动并大组汇报。4.谈话:除了“提供食物”以外,植物

19、对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贡献?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找的资料,然后大组交流。6.教师适当总结。三、总结1.谈话: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2.总结: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3.1认识固体含2课时教 学目 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6.能够运用已有的知

20、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教 材分 析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教具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等固体液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二、探究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2、出示面粉、水。提问: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示范操作。(注意: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5

21、、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看图:固体的分离。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设定时间3分钟。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三、回顾与总结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二次备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课的教学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会研究固体的性质。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3.2把固体放到水里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

22、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教具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探究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3.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4.分组实验开始

23、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8.教师讲解。三、回顾与总结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二次备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3.3认识液体含2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24、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教具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记录表。小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刚才有几位同学给大家猜了个谜语,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2、学生猜。3、谈话: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液体,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吗? 4、学生辨认。5、汇报辨认结果。 6、

25、小结。7、提问:你还想怎样来研究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8、揭题。二、探究1、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呢?请各组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每一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主题,然后考虑一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研究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学生实验研究。5、汇报实验结果。6、小结。7、谈话: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你猜,我猜,大家猜”。8、介绍游戏规则。9、教师示范。10、学生玩游戏。11、评价、小结三、回顾与总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2、学生回答。3、本课总结4.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对液体作更深入的研究。二次备课描述所知道的液体的

26、性质研究发现液体的其他性质游戏“你猜,我猜,大家猜”。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3.4把液体倒进水里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教 材分 析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具水、蜂蜜、油、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说说液体有哪些相同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的性质。2、你还想知道关于液体的更多性质吗?想知道什么?二、探究1、老师这里有食用油和蜂蜜两种液体,下面我们就分别把它们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

27、更多的性质。2、把食用油或蜂蜜倒进水里有两种实验方法,请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做?3、做实验时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才能使研究方案科学化。师注意引导。4、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每种方法的实验结果,食用油或蜂蜜是沉在水下还是浮于水面。5、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6、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你们怎么做的?得出什么结论?7、为什么油总是浮在水面上,蜂蜜总是沉在水下呢?师适时引导。8、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在水下。9、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果汁、色拉油、蜂蜜、洗手液这四种液体是否溶于水?10、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

28、?11、请各小组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步骤科学、规范。12、谁汇报实验结果: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加到水里,搅动几下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3、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于水的液体也会发生变化。1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或分离的例子。15你能说出液体分离的例子吗?三、回顾和总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2、学生回答。3、本课总结。二次备课认识不同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共1课时教

29、 学目 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具1、水、橡皮泥、铝箔、垫圈或硬币、记录表。2筷子或吸管、细铁丝、线、针或牙签、塑料泡沫。3小潜艇。4盐、水、鸡蛋或土豆块。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倒进水里去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把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之前我们还研究了把固

30、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有的固体在水里沉有的浮,在的溶解有的不溶解。现在,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谁能有办法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二、探究1教师宣布比赛方法。今天,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看谁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装载的硬币多。2学生分组研究。3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4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有的装载的硬币多,而有的装载的硬币少。5利用竹筷、吸管、小木板、泡沫块等材料,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上。比较这些上浮材料的特点。6教师提问: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7学生分组研究潜水艇的一些秘密。8学生

31、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沉的道理。9学生汇报。10师生共同小结: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11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的游泳的人能够在浮在水面上,而且还能躺在水面上看书呢?12学生分析汇报自己的认识。13学生分组实验:想办法使沉在水下的鸡蛋或者土豆浮上来。14师生小结:水中含盐量增多,水的浮力就会增大。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死海里的水浮力很大,所以人能够躺在水面上看书。三、回顾与总结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2、有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应用水的浮力的道理的?说给小朋友们听听。二次备课1、探究下沉

32、物体上浮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2、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原理。3、死海探秘活动。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4.1今天天气怎么样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可以用气温、适度、降水量、气压、风力与风向等来描述天气。2.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3.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4.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预报。教 材分 析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教具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二

33、、自主学习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小组汇报。师生小结。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分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三、课后作业。

34、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设计天气符号。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4.2气温有多高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2.能够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早晚低,午后高;最高时并不在正午)4.理解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教 材分 析重点通过观测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难点正确认读温度。教具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百叶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二、自主学习

35、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1、分组讨论后汇报。2、教师小结。三、练习与巩固判断题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

36、低。( )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4.3雨下得有多大含2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3.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教具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复习引入。二、探究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做个头发湿度计。小组合作来完成。小

37、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师生小结。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教师小结。三、课后作业搜集和雨有关的谚语。第二课时自制雨量器和用自制雨量器量降雨量(用花洒或水管人造雨)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4.4今天刮什么风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人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把风速叫做风级。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大致了解风级歌的内容。3.知道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4.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

38、,并测量风向和风力。教 材分 析重点判断风向和风级。难点使自制风向标的箭头保持水平和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教具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复习引入。二、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分小组进行观测。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小组汇报。教师小结。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准备好制做材料。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三、课后作业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二次备课教学后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39、 课时 总 课时课题B3.4.5气候与季节共1课时教 学目 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教具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引入。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四人小组讨论。秋天气候的特征。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组汇报。师生小结。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