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1).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0317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4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1).doc(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农业组织形式比较研究第一章 农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近年来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各地纷纷开展了对农业组织新形式的探索,中国农业进入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其它农业组织形式不断出现的新时期。新的农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为中国农业快速发展寻找到了新的途径。1.1农业组织农业组织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农业组织形式在近年来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亟需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农业组织形式

2、及其对农业生产如何产生影响等等。1.1.1农业组织的内涵农业组织是近年了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组织的一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在回答什么是组织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按照诺思的解释,“组织包括正式团体(政治派别、参议院、城市委员会、一个有规章的机构)、经济团体(企业、工会、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团体(教堂、俱乐部、运动协会)和教育团体(学院、大学、职业培训中心)。他们是为达到目标而受某些共同目的约束的个人团体。将组织模型化,就是要分析控制结构、技能以及边做边学是如何决定组织在一段时期的成功的。”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组织与制度是有区别的,“什么

3、样的组织能存在下去,以及它们是如何演进的,这两个方面都回受到制度框架的根本影响。反过来它们也影响制度框架的演进。但是正如上面所注明的,本研究强调的是作为游戏规则基础的制度,我们对组织(和它们的企业家)的关注就主要集中于它们对制度变迁代理人的作用;因此,我要强调的是制度与组织的相互关系。组织是在现有约束所致的机会集合下有目的地创立的。这些约束包括制度制约和传统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制约,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动因是企图实现这些目标。”同上。 “我们要把制度和组织区分开来。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如果说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玩游戏的角色。组织是为一定目

4、标所组成,用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群。经济组织是企业、工会等,政治组织是政党、议会和国家的法制机构,教育组织像大学等。”同上。D.W布罗姆利认为组织“有制度的含义”。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和运行要靠一套制度来确定它们将做什么,怎么做,与外部世界怎样联系,以及怎样付给雇员报酬等问题。他强调指出:“制度界定某些组织或社会规划,但最好不要认为这些规划和组织是制度。他们只是由制度界定的。在制度中有两类工作规则和社会组织有关:1.通过社会其他部分界定一个组织的制度;2.描述出组织内部特征的制度。”布罗姆利D.W.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由于不同的组织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国学者

5、罗必良根据组织的性质不同将组织作了两类区分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应用研究,第23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1)一个组织是共同地、定期地从事旨在达到某种目的而活动的个体组织的任何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集团,但它却具有自身的象征、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范。当我们强调这些行为准则时,我们就说组织是“一类制度安排”。在这类制度安排中,企业组织(或市场组织、政府组织)是一种制度安排,而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如业主编、合伙制、公司制等)则是不同的、具体的制度安排。这类似于奥尔森的说法,即“所谓制度,无非是形形色色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政策”;也符

6、合布罗姆利“组织有制度的含义”的说法。如果将制度描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中契约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认定组织是制度的具体安排;(2)当我们强调组织的角色、行为特点时,我们所说的组织就是指诺思所说的组织。为避免与作为制度安排的组织想混淆,我们大多使用“组织集团”(Organization Groups)或行动集团,当然有时也简称为“组织”或“集团”。当没有特别说明的时候,我们使用“组织”一词,既可能包含有制度的含义,也可能包含有组织集团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开展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农民经济组织。农民经济组织(Peas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7、)是指“以农民为行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或者说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在农村社区组成的经济组织,所谓农村社区(Rural Community),它包括4个构成要素:(1)农村地域;(2)农村人口;(3)制度;(4)地缘感(由血缘、地缘及业缘构成)。农民经济组织的最大单位是农村社区组织,最小单位是个体农民组织。如同组织的含义,农民经济组织可以是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也可以是指一种组织集团”同上。农业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农业组织问题,它是指能够对一定的生产要素进行调度、支配、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机构或团体相互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如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农户等等。它不仅仅包括一个组织,而且包括与之配套的组织或机

8、构,如目前条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农户这种生产主体,还有供销社、粮店、技术推广站等流通、服务组织。农户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而其它组织主要是为农户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辅助、中介组织而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农业组织体系。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组织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存在着主要辅的差别。在中国计划经济事情,生产组织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市场对生产有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流通组织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主导组织不同,它就决定了其它组织的运作方式。因此,本书研究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组织。由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其性质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它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

9、响也就存在着差异。1.1.2农业组织的分类由于农业组织的构成和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的农业组织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关于农业组织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留华峰等把农业经济组织划分为社区合作经济和自组织合作经济组织;陈继荣等则划分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基金会,而王颖等则把农业经济组织分为行政组织系统、经济组织网络。还有的学者将农村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这些分类基本上是从行政权利性质的角度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表现为不同的交易方式,因此,经济组织又可以划分为:(1)市场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这类组织主要从事产品或服务的买卖交易。这类典型的组织有农

10、产品交易市场、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等。它包括各种专业性合作组织等等;(2)企业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这类组织有明显的企业性质。它包括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等等;(3)政府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它有明显的政府干预或主导控制的特点。它包括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合作经济组织等等。我们这里的农业组织就是指能够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调度、处置、收益的机构或集体相互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它有组织的一般特征。农业组织的内部构成及其合理性即农业组织形式问题,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组织、农副产品流通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等。农业组织形式是指围绕农业生产进行的一切经济组织。从生产过程来看,它包括土地、投资、劳动力和技术要素的构成

11、形式的生产组织,如现行家庭联产生承包责任制条件下的农户、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企业等等;从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来看,包括个人、机构及政府等层次参与的流通组织;从社会化服务来看,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种籽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和政策服务等等中介组织。生产组织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主体,而其它,如流通、服务等等组织为中介组织。农业组织形式实质上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农业生产组织、流通组织、服务组织,它们共同组成了农业组织体系,同时,从农业生产的主导组织生产组织来看,也包括土地、投资、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组合,因此,不同的组织形式实际上的差别就在于组织的结构差异,因此,农业组织形式

12、的变化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农业组织的结构创新。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进程的农业组织主要有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三个主要形式。而目前出现的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的组织形式下的补充,因此,中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已经进入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组织形式为主导,其它新型组织形式共同存在的新时期。1.2农业组织的基本特征农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不同的组织和组织形式在构成上的差异,因此,在运作方式、利益分配和对社会的影响上是有区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2.1农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群体,农业组织同样具有一般经济

13、群体的社会性质,即:(1)内部成员彼此了解;(2)成员之间有认同感,有感情纽带的联结,关系密切;(3)具有特定的关系模式,包括彼此在互动中的共性与个性,同时每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特定的风格;(4)有特定而明确的经济目标;(5)有较固定的成员和组织边界;(6)有一套规则体系,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制度安排;(7)有一定的权利体系或等级安排。从农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时期。由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在生产形式、生产方法、生产手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

14、自身生活的需要,生产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手段落后,靠天吃饭,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市场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明显。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的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过程和环节的联系,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而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因此,以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规模经营就成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显著区别。1.2.2不同农业组织的主要差异不同性质的农业组织在社会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以目前我国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组织为例进行分析,根据农业部的调查资料,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率为8.

15、5%,在1182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合同组织模式的占70.9%,合作制的占10.4%,实行企业分红机制的占18.8%。可见,当前合同制是产业化的主要方式。下面仅就这类农业组织的主要特征作一介绍,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1.合同(契约)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市场主体之间按照相互签订的合同契约来承担各自的责权利。其基本点在于:(1)它不改变联合各方的经营独立性;(2)通过契约作为制度和法律保证,界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通过契约的关系,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市场风险。例如,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搜寻信息的手

16、段落后,信息成本较高,通过与企业联合,可以减少其信息成本,增加经营过程中的确定性。对企业而言,这种联合有利于企业找到稳定的农产品来源,同时其价格低于市场价格,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2)联合体内部的组织成本相对于公司企业要低。企业通过与农户联合,降低了其生产的专项投资费用,减少交易费用如市场搜寻费用、质量监督费用、产品质量和数量不确定所造成的事后损失。对农民而言,较为稳定的供求关系大大减少了各种事前交易成本,如信息成本、运输成本、垄断定价的损失成本,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损失;(3)通过契约的关系连接千家万户,经营更为灵活主动,可避免所有权、经营权集中体制下企业管理的种种弊端。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这

17、种模式中的不足主要是:(1)交易费用虽低于直接进入市场交换但高于公司企业模式;(2)易出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合同附和化问题,即合同内容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他方当事人只能同意或不同意,或只能加入或不加入。由于各工商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分散的农户不具备有利的谈判地位,加之缺乏法律的有效监督,合同内容权利义务失衡是自然的结果,难以保护农民利益。通过契约安排各类关联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服务型合同,即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对农户利益给予补偿,但农产品收购价通过市场调节;二是保护型合同,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时最低界限是保护价,若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则按市场价收购,企

18、业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三是返还型合同,即农户分享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是实行合同保护价收购基础上的利润返还,改变了农民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2.合作社组织模式这是一种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兴办的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充当两种角色:一种是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这类合作社多数是产、销一体化经营,即对合作社员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实行“四统一”: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农产品。一部分合作社还加上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等合作内容。少数合作社实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这类合作社兴办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一部分农产品实行初加工

19、后,销售到市场或卖给与其有和约关系的龙头企业。另一种是充当中介组织作用,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中间的中介。这类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表社员的利益,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农产品产销或初加工合同;二是在合作社内部起约束作用,监督本社社员,按照合同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它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变化的结果,它能够充分地代表入社社员的利益,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联接起来,既保持了家庭经营的独立性,又提高了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合作,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并把由此节省的交易费用保留在农业内部,有利于农业积累机

20、制的形成;合作显示了集体的力量,提高了农户在市场、政府、消费者面前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了与工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模式诸多优势的发挥仍有赖于合作社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及合作社内部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这种模式不足之处在于:组织建立的成本高,形成合作的过程慢;合作组织运作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成本较高,如果单个农户分摊的管理费用高于市场交易费用,农户就会放弃合作。3.企业组织模式这是产业化的最高级形式,是指在一个产权独立的决策实体里,把产供销各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企业化经营。它集服务和生产于一身,表现为单一经济实体内部相互关

21、联的经济过程。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独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的好处;资本集中程度较高,易取得垄断利润;完善的分销网络和先进的营销手段易于灵活进出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内部组织管理成本高,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投资规模取决于农业投资利率和农业生产内部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化程度。我国目前因资金匮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土地制度等原因,这种产业化形式还很少见,仅仅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比较以上三种制度形式可以看出,合作制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产业化形式,但是它比例较少,发展层次较低,且它的发展采取民主管理方式,有一定的自律性,农民内部收

22、益分配公平问题容易解决;企业制产业化形式,由于集利益于一体,也不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但这种形式的产业化,中国目前很少,待条件具备可以大力推广。所以在当前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农民利益问题,在积极推进合同(契约)组织模式的同时,注重企业制组织模式的发育与引导。在产业化过程中只有处理好企业和农民利益关系,才能加快农业积累,实现农民增收,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确实受益,才有可能普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的最终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3有关农业组织的理论由于农业组织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术界从不同的视

23、角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从总体来看,对农业组织的研究主要包括集团与组织理论和农民经济组织理论。1.3.1关于集团与组织理论1.集体行动的逻辑一般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奥尔森教授在其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明确指出这种论断是根本错误的。奥尔森从个人的利益与理性出发来解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个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常常不是致力于集体的公共利益,个人的理性不会促进集体的公共利益。奥尔森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在于大团体与小团体的划分。基于这一划分,他认为,小团体中的利益互动可能产生集体利益,因而并不明显违背传统的团体中的利益互动

24、可能产生集体利益,因而并不明显违背传统的利益理论;而大团体中,团体成员追求最大个人利益的结果却不会促进公共利益。他还进一步从团体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公共利益本身的性质以及大团体的组织成本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奥尔森教授还将集体利益区分为相容性集体利益与排他性集体利益,从而从公共利益性质的角度揭示了集体行动的困境。为了解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奥尔森提出了“有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的手段,以强化集体行动,但他对组织集体行动依然不抱任何指望。因为在发现上述“集体行动的逻辑”之后,奥尔森就进一步以此来解释国家的兴亡,并于1982年发表了另一本有影响的著作国家的兴衰。

25、应该说,奥尔森的“逻辑”的确具有良好的逻辑穿透力,这一逻辑道明了“个人理想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从粉条件”这一真谛。不过,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既然存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事实上是集体行动的困境),为什么一些组织(最典型的是企业)的团队规模却还在不断扩张呢?诺思也注意到,虽然人人都有“搭便车”的行为倾向,致使团队活动无法进行,但大团队在没有明显收益补偿个人参与付出的大量费用时确实在行动。不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无法解释农民的集体行动,也无法解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农民经济组织存在的现实。2.解释经济组织主流经济学对经济组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组织,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企业理论。由于这方面的文献多如牛毛,我们

26、只能作些初步的梳理,以提出我们的研究所关心的问题。20世纪前半期,新古典理论把竞争性企业看作为一个统一实体:它们面临着参数价格;面临着如何替换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从而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调整产量实现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问题。新古典理论根本没有进一步研究基本的企业性质问题,比如企业能补充或替代市场吗?为什么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化多种多样?科斯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家将企业当作是生产函数的做法,于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市场(价格机制)能协调劳动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呢?”科斯的回答是,企业能节省市场的交易费用,它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出现的。科斯的思想在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

27、发展。张五常认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来组织劳动分工,而是用要素市场(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以便节约交易费用。杨小凯和黄有光则认为,企业是一种巧妙的交易方式,它可以把一些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可避免对这些活动的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至此,形成了所谓交易费用对企业性质的解释间接定价理论。科斯企业理论另一个方面的解释在威廉姆森、克莱因(B.Klein)、格罗斯曼(Grossman)、哈特(D.Hart)和莫尔(J.Moore)等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同样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但与企业何以产生的理由相比,他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规模问题。他们把

28、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从而来理解企业的界限。另一方面,早在科斯之前,奈特(F.Knight)就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功能进行过分析。在奈特看来,企业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装置,通过它企业家资源承担风险,并保证厌恶风险者得到确定性的收入,以换取对后者的支配权力。此外,钱德勒(A.D.chandler,Jr.)则从美国企业史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内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企业的功能。应该说,钱德勒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19世纪以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原因。由上可见,现代企业理论业已形成了以科斯为源头的企业契约理论、以奈特为源头

29、的企业家理论、以钱德勒为代表的管理者理论三大分支,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民经济组织的起因及功能、结构规模等问题有广泛的启迪。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弄清楚。首先,就现实世界而言,交易技术(包括度量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总是趋于使交易费用下降(严格地说是单位商品的市场交易费用下降)。按照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规模应该缩小,但为什么现实中(包括历史上)企业的规模却不断扩张呢?因此,我们认为交易费用理论只能解释企业的部分性质。也就是说,为了理解农民经济组织,交易费用理论只能作为我们的工具之一。其次,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的功能,但仍未解释:为什么决策活动只能在企业内实现专业化,而不能经由

30、市场分工形成专业化的行为?同样,企业的管理理论也未能解释类似的问题。由于组织产生的背景、内涵不同,因此,经济组织(如企业)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的。组织的类型不同、技术特性不同、交易量(及交易频率)不同、规模不同,则组织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组织的性质及其相应环境特征,将决定组织规模不同。同时,组织形式是对组织体系、组织结构的概括,基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可理解各种各样农民经济组织存在的现实。3.产业组织理论农民经济组织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经济组织,从而使得本研究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又称产业经济学(Industri

31、al Economic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手段(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文献很多,但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吸收斯蒂格勒(G.J.Stigler,他也被人们看作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关方面的成果。具体包括:其一是关于企业兼并与规模经济的理论;其二是关于最佳规模的理论;其三是关于产业生命周期假说;其四是关于进入壁垒分析;其五是关于经济管理的理论。1.3.2关于农民经济组织理论农民经济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长期被人们忽视,因

32、此,对关于农民经济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相当缺乏,所能找到的系统的文献寥寥无几。文献资料检索表明,大多学者对农民组织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社会学方面。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农民、农民组织、农村社区组织及其人文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人们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已有长久的历史,自1981年提出建立社会农学后,自给自足小农家庭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得到了广泛讨论。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恰亚诺夫先后研究过合作化问题、农业经济的最佳规模问题,而他的农民经济组织一书,则对农民经济行为与家庭农场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被称为“农民学辉煌的十年”。从那时开始,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大到对整个农民社

33、会制度的宏观考察,小到从特定地区、社区、村庄、家庭与个体耕作者水平上对农民行为的微观分析都有了长足进展,产生了“多元社会”、“理性小农”、“小共同体”等各种理论。在经济领域,关于农民经济是道德性的和生计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争论,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分析是否适用于农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的运动规律、分化、演进模式的探讨久盛不衰。舒尔茨(T.W.Schultz)应该说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对农民问题进行较早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于1964年发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把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联系起来,分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造

34、传统农业的思想。应该说农民经济组织问题惊醒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分析还是近年来的事情。最早进行这一工作的是张五常、诺斯和托马弟(R.P.Thomas),他们完成了用交易成本来分析农业经济组织的开创性研究。迄今围绕着三圃制与分成制、分成制与定租制的经济逻辑展开的理论争论尚未有结果,但更多的讨论集中在分成制存在的经济原因。如果上溯到亚当斯密对分成制的研究,那么可以说200多年来的争论也未达成“一致同意”。不过,正如埃格特森所说,应用这一领域内不同学者的贡献,倒是可以发现新制度经济学应如何来研究经济组织。埃格特森从这些学者的方法中总结出研究经济组织的3个基本原则:(1)假设存在一种起作用的规则,低成

35、本组织趋向替代高成本组织;(2)一旦发现高成本的组织持续存在,而且似乎人们稍加改变即可增加净产量,我们就应从非常规的地方寻找人们的潜在利益;(3)如果没有找到潜在利益或契约限制,我们就应转向寻找阻碍产权重新安排的政治约束。这3项原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近年来,由于农业组织的建设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学者也开始涉足农业经济组织这个领域,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林毅夫对合作社经济绩效的评价及对家庭承包制有效性的解释;刘守英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罗必良对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线索与趋势的研究;陈剑波对乡镇企业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36、分析;孔泾源对股份合作制进行的制度解析;张曙光对中国粮食购销制度变迁的研究;张晓山对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的研究;姚监复、杨力明等对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系统研究;国风从创新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农村经济制度问题;刘兆发从非正式结构的角度全面考察了中国农村社会与变迁的内在规律;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从制度(尤其是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并将重点放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全方位地分析了以村社及家族等为主建立起来的各种特殊关系作为非正式组织及由此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对乡镇企业及其企业家决策过程的影响。上述这些研究(当然还有许多未提及的)大大缩小了我国农民经济组织的研

37、究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距离。不过,对农民经济组织进行规范意义上理论实证研究的成果尤其是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如果将农民经济组织制度当作集体行动的结果,那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及与之相关的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成果所作的研究,在文献中更是难以发现。我们认为,仅仅限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还不足以把握农民经济组织问题,仅仅限于公共选择理论则难以解决“集体行动的逻辑”,因此,有必要引入信息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农民经济组织的性质、多样化选择、效率特征、集体行动的动因与难境、组织制度变迁的线索及创新路径。同时,我国的学者对农业组织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农民或社区经济组织,没

38、有研究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即组织体系问题。实际上农业组织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仅仅依靠单个组织是很难达到效果的。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我国的农业组织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突出了生产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其它相关经济组织的作用,如在我国的人民公社时期,虽然强调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运作机制,但当时的供销社、粮店、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也比较齐全,而人民公社只是承担了生产功能;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组织形式来看,虽然突出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摈弃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这种不利于生产要素作用发挥的平均主义做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在

39、流通、服务等等环节的经济组织对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农产品的流通组织、服务组织仍然沿袭计划体制的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其要求,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组织从农业生产组织向产、供、销环节渗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流通、服务组织,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因此,仅仅研究单个组织问题,而不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研究农业组织问题,就不能够完全反映农业组织的发展过程及组织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此本书在吸收学者对农业经济组织研究精华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业组织之间和组织体系问题,这就是本书所说的农业组织形式问题。17 第二章 农业

40、组织形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组织作为农村的基本组织形式直接参与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在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的农业组织对农业生产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研究。2.1农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地位农业组织是一定数量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1.1农业生产的运作机制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反映这种复杂关系的生产函数模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广泛研究农业投入

41、产出关系的应用模型。农业生产的进行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它的运作机制可以用以下数学关系来表达,即:Y=F(X1,X2,X3,X4)其中,Y表示农业产出,X1,X2,X3,X4表示农业投入。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要素可以归纳为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4类。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即:Y=ax1b1x2b2x3b3式中 Y:产出量x1、x2、x3分别为土地、劳力和资金投入量a、b1、b2、b3:待定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产出的大小取决于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多少。2.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效应。3.不同的投入组合对农业生产产生着不同的影

42、响。2.1.2不同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土地是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本要素,而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则在不同的社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由于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的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仅仅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和技术没有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多少成为影响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商品概念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投资农业也有获利的机会,因此,资金开始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并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20世纪以来由于技术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的

43、生产要素,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1.土地的作用就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土地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该国家或者地区农业生产单位面积的经营规模。在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越丰富,劳动拥有的土地数量就越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就越有基础;在土地资源少,劳动力多,而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还不现实的国家或者地区,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就很困难。就一个农业经营单位而言,土地资源状况从三个方面影响经营规模:(1)某一农业单位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质量本身是构成该生产单位经营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地面积大小会影响其它生产要素,如农具、劳动力、种子、肥料等的投入量一般经营的土地面积越大,相应地要

44、求其它投入也多,反之则少;(3)土地的质量(主要是指土壤肥力状况)直接影响生产力,尤其是土地生产力,影响了规模效益。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地肥力越高,土地生产力就越高,从而也影响到经营规模。我国是一个人均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小,适合家庭经营,在其它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的规模效益也就小,这就会增加经营成本,因此,从土地的规模经营角度要求我国必须改变现在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2.劳动力的作用农业劳动力的状况影响农业经营规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本身就是构成农业经营规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45、)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同时运用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生产资料,如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采用先进技术耕种更多的土地,饲养更多的畜牧等;(3)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即劳动生产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劳动力效率不高的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由于剩余的从业人员是缺乏技能的“3860”人群,劳动力的减少并没有使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从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劳动力投入的多少与劳动效率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3.资金的作用这里的资金应该理解为投资和农业生产费用两个方面。农业投资是指农业生产部门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

46、改善生产条件所投入的资金。农业投资与农业生产费用的区别在于农业投资是在生产前进行的经济活动,而生产费用是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农业投资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1)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前提。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变革。要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所需要的物力,不断地提高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经营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投资活动;(2)农业投资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为扩大再生产进行的技术改造需要投资,如引进新品种,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兴修水利,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等都需要进行农业投资;(3)农业投资

47、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手段。把资金投向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生产结构,为合理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以获得更好、更多的农副产品,使农业生产得到更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农业投资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投资呈现出了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的格局,投资总量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其明显不足,呈现出了逐年减少的态势,使农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4.技术的作用农业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化。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

48、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变成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看来,农业技术进步既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原有技术的改造和革新,又表现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等两个方面。农业技术进步包含极其广泛的内容,主要是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原有技术的改造和革新,管理方法的改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资源的分配与组合及规模节约等方面。因此,农业技术进步既包含农业技术科学的进步,又包含农业经济科学的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就的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1)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增收的关键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在18891957年的近70年间,其私营经济增长率是3.5%,其中1.7%归因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1.8%则是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内容是技术进步、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规模经济等等;19291982年,技术进步因素对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表明技术进步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19291972年间,美国农业增加值中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测算,19721980年期间,中国农业总产值中大约有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